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角山板栗山遗址

科普小知识2021-08-17 13:58:30
...

角山板栗山遗址,位于江西省鹰潭市月湖区,是商代中早至晚期的窑址,距今约3500-3100年。经过考古工作者钻探勘测,角山窑场的面积超过七万平方米,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夏商时期全国最大的窑场。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窑场规模


角山板栗山遗址

  角山窑址是商代(公元前17-11世纪)中早至晚期的窑址,距今约3500-3100年。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奴隶制社会,农业是当时社会生产的主体,手工业是农业的附从,一般都难以形成规模,角山先民却例外地建设起了规模化的陶瓷生产基地。经过考古工作者钻探勘测,角山窑场的面积超过七万平方米,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夏商时期全国最大的窑场。这么大的窑场不要说是科技不发达的商代,就是在今天也是不能小视的。

窑场之内陶瓷窑炉成群,出土文物十分丰富,已取得完整和可复原陶瓷器3000余件,陶瓷碎片几十万片,陶片成堆堆积,虽历经几千年风雨侵蚀和人为改变,仍留存有高达四五米的陶片堆积。窑场中大量的文物遗存表明,角山窑场规模宏大,生产鼎盛,而且连续生产三四百年,是商代独一无二的最大窑场。

2、工艺精湛

全国已经发现不少夏商时期的制陶作坊,但多系单个窑炉,由农业生产者兼而作之。角山窑场则不同,这里的生产者是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独立的手工业工匠,他们劳作在窑场,吃住在窑区,专门以制陶为业。角山窑址出土了几千件文物,却没有一件农业生产工具,只见陶拍、陶垫、陶支座等制陶工具。陶拍十分考究,用于拍打器身的是正反两面刻着几何形花纹、带柄长方形陶拍;用于器物肩部推滚压饰花纹的是圆锥形伞状陶拍;

陶垫的形状则与半开蕾的蘑菇相似。因为窑场制陶工匠人数众多,为了使自己的用具不与他人互相混淆,陶拍陶垫的把手上都刻有专用标识符号。陶工们运用这些工具,采用泥条盘筑和快轮制作的方法,巧妙、熟练地制作出各种形状的陶器坯件,并在陶坯的不同部位刻划着属于自己所作的标识符号和计算产品数量的记数符号。这些坯件经过窑炉的烧制,件件端庄朴实,美观实用,充分展现了角山专业陶工手艺的精湛和技术的高超。

3、贸易往来


角山板栗山遗址

  产品交换在商代已经有了显著的发展,不过这种交换往往以自产自销为目的,在贵族方国之中进行。角山窑场突破了方国的约束,他们不仅近距离交换,而且远销他乡,完全以贸易为目的。

这里生产的陶瓷制品数量巨大,品种齐全,烹饪器、饮食器、盛贮器等日常生活用器,大至瓮、缸、尊、壶,小至碗、杯、纺轮、网坠,应有尽有,还有为数不少的祭器。这些产品不但销于信江、赣江两地,鄱阳湖周围,而且影响远达福建、安徽、河南、河北、湖南、湖北,这是其他商周遗址所不见的。

4、制作特色

马蹄形圆窑

陶瓷是泥土与火相结合的产物,自从认识了泥土经过火的焙烧可以变成盛器以来,历朝历代的陶工们都在为提高陶坯的烧结温度而绞尽脑汁,经过七千多年的努力,好不容易从敞口坑穴进步到了圆形窑炉,角山窑址中的“烧成坑”被废弃成垃圾坑就是敞口窑穴退出历史舞台的物证。不过,普通型圆窑的火候仍然十分有限,角山先民在它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创造出了马蹄形圆窑,并在吸火孔上下功夫,开设了三个吸火孔,提高了对火焰的抽拉力量,使窑内火焰呈半倒焰状运行,窑温上升到一千二百度,烧造出了不少原始青瓷,把圆窑烧制原始青瓷的发生期从东汉提前到了商代,向前推移了一千多年。

龙窑

角山更加可贵的是在马蹄形圆窑取得卓越成就的同时,用全新的理念,彻底摆脱了七千多年圆形坑穴和圆形窑炉的束缚,创造出了全国第一条长形斜坡式隧道窑——龙窑,为中华龙窑的起源提供了确切的物证。这一创新在科技不发达的当时,其震撼的强度不亚于今日的卫星上天,影响的深远也为以后三千多年的陶瓷发展历史所证明。

5、流程完整

迄今为止,角山是全国夏商陶瓷生产作坊遗址中唯一可以表现古代陶瓷生产完全过程的。角山已发掘作坊遗迹5处。它们包涵着陈腐池、练泥池、蓄泥池、排水沟、蓄水沟、烧成坑、马蹄窑、成品库、工棚等。这些遗存清晰地展现了陶瓷生产从取土陈腐、练泥、淘洗沉淀到制坯成型、入窑烧制、成品入库存放的全部过程,全面揭示了角山陶瓷生产的工艺流程,为研究我国早期窑业技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6、考古意义


角山板栗山遗址

  角山板栗山遗址有自己的独立性,又和中原文化有割不断的联系,可以了解到中原文化对岭南、赣东北这片地区的影响。同时,根据出土的不同器型,可以确定角山板栗山遗址的时期早可至二里岗上层时期(商早期),甚至有的可能早至二里头时期(夏晚期),晚至殷墟早期(商晚期)。

角山窑址出土的许多陶瓷器的口沿内外、手把上、器底部刻划着多种多样的刻划符号,考古工作者已经整理出来的有2500多个,比全国其他商周遗址出土的刻划符号总和还多,实属罕见。专家们将这些符号初步划分为:表数类、标识名号类、文字类、其他类,并对它们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考证和研究,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成果。这些刻划符号是当时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用汗水和心血浇铸的,是研究中国文明起源弥足珍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