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奎光书院旧址

科普小知识2021-08-17 13:58:24
...

旧址位于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永宁镇城南路15号。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总面积690平方米。2001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书院起源


奎光书院

  奎光书院,是在奎光堂的基础上创办起来的,奎光堂自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就已集资筹办,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奎是二十八星宿之一,光是太阳放射出来的耀眼光芒,奎光含有奎宿耀光、文运昌明、开科取士之意。明末清初是客家人迁徙至铜鼓的主要时段,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由铜鼓客家人周玉衡、卢瑞英等发起,数十姓客家人捐资助学,创办了奎光书院,书院依山而建,上下两栋,土木结构,每栋间均有天井相连,是典型的客家建筑,现存部分仅为当年的三分之一。

2、书院历史

清代年间,奎光书院在铜鼓早期教育史上却写下了厚重的一笔。书院人文蔚起,学子科甲连登。进士10名、举人59名,秀才、监生更是无法统计。直到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废科举办学堂,改作了“奎光高等小学”。

大革命时期,这里成为点燃铜鼓革命烽火的策源地,进步的知识分子陈葆元、李秀等,当学生时,就领导了几次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后来,又在此当教员,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发展中*员,于1925年冬创立了宜春地区第一个党支部——*铜鼓支部。

1927年8月,一支我党领导的革命武装——浏阳工农义勇队(后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进驻铜鼓。该团第一营驻扎在奎光书院,并书写了“南昌暴-动”等大量的革命标语。1928年,平江起义后,*同志率领红五军多次转战铜鼓,红五军政治部又在这里挥笔写下了《*十大政纲》和《土地政纲》等大量的文告标语。奎光书院是铜鼓县最早期的一处高等教育场所,又是一处重要的革命旧址,也是革命标语保存最多、保护较完好的一处重要革命标语旧址。

3、书院文化

红色文化


营部旧址

  奎光书院为江西宜春市第一个党支部成立旧址,大革命时期,赣西北第一个*支部的5名成员,就有4人是奎光书院的毕业生。*苏区河西道委书记兼独立师政委陈葆元,*铜鼓县首任县委书记陈逸群,铜鼓农*动领袖李建康,北伐功臣赖益躬(北伐烈士)均出自奎光书院。这些仁人志士,不仅为铜鼓客家人增了光,也为中华民族添了彩。

秋收起义部队--工农革命军第三团第一营营部就设于此。1928年,平江起义后,*同志率领红五军多次转战铜鼓,如今走进书院,只见整个房子内外墙都写满了“*十大政纲”、“土地政纲”、“红军万岁”、“打倒土豪劣绅”等文告标语,有些清晰有些模糊,这些都无不印证了书院那段峥嵘岁月。

客家文化

客家人不仅“崇文”,而且重视“崇正”,也就是崇尚正义。铜鼓客家人在迁移和开发的过程中,一代又一代的客家人正是靠着“崇正”精神,战胜了各种艰难困苦,建成了自己的新家园。客家人有自己独立的语言,和闽南语,粤语一样,客家人讲客家话。通过客家话,每个客家人很快就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同伴或者老乡,这是一种联系,世世代代不变。客家话包含了很多古汉语的用法,比如客家话是没有喝酒的只有如《水浒传》中的吃酒,也没有下雨只有落雨,只有做饭做菜没有所谓的炒菜,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客家人作为中国目前最为纯正的中原血统的重要特征之一——客家话和古汉语的紧密联系。

4、奎光校歌

抗日战争时期的校歌:

沩山之麓,

定江之旁,

美哉吾校,锦绣风光。

良好校风要发扬,

学知识,学本领,

品德更优良。

拥护坚决抗日的正确主张,

国家统一,民族至上。

搞日建国立功勋,

吾校有荣光。

5、地理位置

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永宁镇城南路15号

上一篇:角山板栗山遗址

下一篇:蜀口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