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丛强
刘丛强(1955年9月-),中国地球化学家。出生于贵州遵义。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1984年获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硕士学位,1991年于日本东京大学获博士学位。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起担任国家自然基金委副主任。
姓名:刘丛强
性别:男
生日:1955年9月
籍贯:贵州遵义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现任职务: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毕业院校:南京大学
学历学位:博士
1、简介
刘丛强,男,生于1955年9月,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地表地球化学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以及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曾获中国科学院首届“中国科学院创新文化建设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2、个人经历
求学经历
刘丛强
1978年2月至1982年2月,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岩石矿物地球化学,学士
1982年2月至1984年12月,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硕士
1988年4月至1991年4月,日本东京大学理学部化学系,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博士
工作和学术经历
1984年12月至1986年4月,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86年5月至1987年4月,日本理化学研究所访问学者,访问学者
1991年4月至1994年4月,日本科学技术厅理化学研究所,基础科学特别研究员
1994年4月至1996年10月,*立电气通信大学化学系,副教授
1994年10月至1997年6月,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94年"百人计划"人选
1997年1月至1999年12月,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1993年11月至今,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导
1997年6月至2009年9月,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
1998年4月至2000年4月,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国家攀登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2006年10月至今,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2011年11月至今,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2011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3年2月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
3、学术职务
2003年9月至今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长2002年10月至今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2001年2月至今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委员会(CNC-IGBP)委员1998年6月至今《ChineseJournalofGeochemistry》、《矿物学报》副主编2008年1月至今国际杂志《Chem.Geol.》和国内《地球化学》等杂志编委。
4、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地表(无机、有机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物质循环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变化与(自然或人类活动干预下)地表各圈层内及相互之间物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密切相关。针对这一核心科学问题,在结合其它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元素和多种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和化学计量学理论和方法,主要对我国西南喀斯特生态系统中岩石-土壤-植物-水-大气界面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流域物质循环开展研究。
5、科研项目
1、1995年1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地质流体作用地球化学—水/岩作用的为凉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2、1998年4月作为首席科学家启动、主持国家攀登预选项目(95-预-39):地质流体作用及其成矿效应研究
3、1997年1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流体/岩石反应体系中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4、2000年8月作为首席科学家启动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创新项目“西南乌江流域物质的水文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环境效应”
5、20043年11月作为首席科学家启动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创新项目“喀斯特典型小流域土壤-植被系统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6、重要成果
主要在喀斯特区域地表地球化学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基础理论和应用两个方向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研究揭示了喀斯特流域养分生物地球化学耦合作用机制和循环规律、流域化学侵蚀与地质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人为活动影响喀斯特流域养分自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机制并提出流域硫和氮循环影响碳循环及其温室气体源—汇效应的观点,有关研究丰富了传统表生地球化学理论。对地表和地球深部固体—流体体系稀土元素分配规律的研究丰富并发展了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理论;在利用多种同位素与微量元素对地表和地球内部地球化学过程和物源示踪研究方面做出了特色突出的系列重要成果
7、成就及荣誉
1994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首批“百人计划”;199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家基金;
1998年任国家攀登项目首席科学家;
2006年任973计划项目“西南喀斯特山地石漠化与适应性生态系统调控”首席科学家。早期主要从事中国东部新生代火山岩及其地幔岩包体的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其成果获2002年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负责);
1996至今主要从事地表地球化学过程及其环境效应方面的研究,研究重点为喀斯特环境地球化学过程和环境变化。有关喀斯特(乌江)流域物质的水文地球化学的研究成果于2004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负责)。至今共发表中文期刊收录论文200余篇,英文SCI收录论文110余篇;合著专著5部;培养博士生(毕业)30余名。
1990年8月获中国岩石矿物地球化学学会候德封奖(中国西部(东部)新生代火山岩的同位素以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013号)
1993年5月破格晋升为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并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1994年8月获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7,中国新生代火山岩年代学与地球化学,证书号922804,1994-8)
1994年11月中国科学院首批“百人计划”入选。
1996年11月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家基金(基金编号:49625304)
1998年4月任国家攀登项目首席科学家
1998年贵州省省管专家
2000年6月贵州省先进工作者称号(劳动模范,证书编号,第120号)
2001年2月中国科学院研究所优秀领导班子奖
2002年10月获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负责,中国新生代火山岩地球化学及其地幔源区特征,编号:2002J1-1-1-1,2002.10)
2003年2月贵州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记一等功)
2003年3月获中国科学院首届“中国科学院创新文化建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2004年10月获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负责,喀斯特(乌江)流域物质的水文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环境效应(#2004J-1-4-1)
8、代表论著
专著
1.刘丛强等著,2009.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地表物质循环——西南喀斯特土壤—植被系统生源要素循环.北京:科学出版社.p618.
2.刘丛强等著,2007.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地表物质循环——西南喀斯特流域侵蚀与生源要素循环.北京:科学出版社.p608.
3.刘丛强,黄智龙,许成,张鸿翔等著,2004.地幔流体及其成矿作用——以四川冕宁稀土矿床为例.北京:地质出版社.p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