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乡
新南乡属贵州省湄潭县,距湄潭县城40公里。总面积138平方公里。辖6个村、93个村民组、现有人口2.43万人。地处两专州9个乡镇的交界结合部、东临茅坪、西接遵义、南抵-、北与高台接壤,地形地貌为山区丘陵地带,海拔高度在800——12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4—16℃,常年降雨量一般在1000——1200毫米。主产经济作物为烤烟、辣椒、茶叶、油菜;烤烟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经济产业。主产粮食作物为水稻、玉米、红苕、高粱、小麦等。
中文名:新南乡
行政代码:520328202
身份证前6位:520328
长途区号:0852
邮政编码:564100
隶属政区:湄潭县
行政级别:乡
车牌号码:贵C
辖区面积:138km2
人口数量:约2.43万人
人口密度:176人/km2
1、地方简介
新南乡属贵州省湄潭县,距湄潭县城40公里。地处两专州9个乡镇的交界结合部、东临茅坪、西接遵义、南抵-、北与高台接壤,总面积138平方公里。辖6个村、93个村民组、现有人口2.43万人。地形地貌为山区丘陵地带,海拔高度在800——12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4—16℃,常年降雨量一般在1000——1200毫米。主产经济作物为烤烟、辣椒、茶叶、油菜;烤烟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经济产业。主产粮食作物为水稻、玉米、红苕、高粱、小麦等。茶叶面积已发展到3500余亩。全乡境内煤、铁、锰、锌、硫等地下矿藏资源丰富,极具开采价值。已开采的6间煤矿。沿黄瓮线的定心关至角口、搞车坳至新场、新场至孟长林、新场至羊叉坳公路交通方便。新场、凉井、流水3个集镇点的街道全部铺设硬底化。特别是新场的迎宾大道建设完成后,为镇容镇貌增加一道亮丽风景线。
2、行政区划
新南乡
新南乡区划
520328202200210石印村
520328202201220凤凰村
520328202202220流水村
520328202203220羊叉坳村
520328202204220角口村
520328202205220凉井村
3、地方人口
新南乡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21443
男11217
女10226
家庭户户数6116
家庭户总人口(总)21406
家庭户男11188
家庭户女10218
0-14岁(总)6343
0-14岁男3362
0-14岁女2981
15-64岁(总)13819
15-64岁男7227
15-64岁女6592
65岁及以上(总)1281
65岁及以上男628
65岁及以上女653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20986
4、基础设施
道路交通设施。新南乡的道路交通建设工作有序推进,黄瓮(黄家坝至瓮安)公路、搞核(搞车坳至核桃元)公路、定角(定心关至角口)公路贯穿全境,新茅(新场至茅坪)公路、新茂(新场至茂长林)公路、三白(三堡场至白沙井)公路、吴荣(吴三坝至荣坪坝)公路等从横向和纵深处将我乡的交通网络有机连接,保证乡域内村村通公路、组组通公路,而且道路交通质量正在逐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正在逐步完善,为经济社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水利基础设施。新南缺水,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直是制约新南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从2000年以来,我乡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特别是从2005年以来利用粮烟水配套工程的契机,通过修建小水池、小水窖、治理小山塘、维修水利沟渠、铺设引水管网等,极大地改变了我乡用水困难的现状,共新建小水池小水窖606口、治理小山塘12座、对友谊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对大溪沟灌溉水系进行了维修、新修引水沟渠65千米、铺设安装管网45千米,基本解决了我乡用水困难特别是人畜饮水困难的现状。正在建设的大溪水库和拟建设的老鹰坑水资源治理工程是投资上亿资金的大工程,投入使用后能从根本上解决我乡的人畜饮用和农田灌溉,解除制约我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交通引领经济,水利基本民生的格局逐渐凸现。
5、城乡动态
湄潭:遭遇入秋以来最强冷空气袭击,请加强防范
根据最新气象资料分析,从11月24日开始入秋以来最强冷空气影响湄潭,全县以阴雨天气为主,各镇气温普遍下降8-12℃,最高气温降到10℃以下,其中海拔较高的茅坪镇最低气温可达到5℃以下。预计低温阴雨天气将持续到11月28日,29日开始天气转好,气温有所回升。
气象部门提醒,社会大众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取暖要用火、用电安全,及时排查家里电线是否老化,用火取暖要注意室内通风,避免一氧化碳中毒。电力、交通等部门要做好相应的防范。
6、附近景点
附近景点
云门囤景区
云门囤,位于虾子镇东部、三渡镇东南,北距遵湄公路5公里,因地处洛安江与湄江汇集处,群山环抱,云雾常年飘浮期间而得名。洛安江流过三渡镇乞邦渡后,江面平波如镜,两岸或青山绿树,或峭壁悬崖,百鸟争鸣其间。距北2.5公里,江流被百丈山崖所阻,向东急转,百山崖下有约100米高的天生桥,这就是闻名黔北的云门囤。在湘江、湄江交汇处筑坝建角口水电站,形成库区人工湖,云门囤下碧水如镜;湄江两岸,峭壁凌空,怪石枯藤缠绕,与云门囤连接成和谐的山水自然景观。
月亮湖景区
月亮湖景区海拔900多米,距赤水城区94公里,长期镇13公里,面积23平方公里,是以七里坝(月亮湖)、大闪坪、水茶溪三个景点为核心的人工湖泊群景区。景区以湖光山色为主体景观,兼有摩崖石刻,瀑布、原始森林、丹霞地貌、红军长征遗址等自然人文景观,适宜于开展避暑休闲、观光猎奇等旅游活动。
月亮湖景区山峦起伏,气候多样,冬寒夏凉,严冬常见飞雪。年平均气温14.5℃,最高气温41℃,最低气温-4℃,无霜期约150天,年降雨量1100-1350毫米。土壤多呈紫色和黄色,植物以针阔叶混交林为主,树种针阔叶混交林为主,树种为杉、松、楠竹等。景区内银杉、桢楠等珍稀保护植物生长良好,苏门羚、藏酋猴、毛冠鹿等珍稀保护野生动物活跃出没,动植物多样性、层次性的特点十分突出,生态环境原始古朴,自然生态系统完整。
遵义会议会址
遵义会议会址在遵义老城子尹路(原名琵琶桥)东侧,原为黔军25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人官邸,修建于30年代初。整个建筑分主楼、跨院两个部分。主楼为中西合璧,临街有八间铺面房,当年为房主经营酱醋及颜料纸张。铺面居中有一小牌楼,檐下悬挂着*1964年11月题写的"遵义会议会址"六个字的黑漆金匾(此为*为全国革命纪念地唯一的题字)。街面房连接主楼与跨院之间有一座青砖牌坊。牌坊上方用碎蓝瓷镶嵌着"慰庐"二字。牌坊的另一面有"慎笃"二字。遵义会议会址主楼坐北朝南,一楼一底,为曲尺形,砖木结构,歇山式屋顶,上盖小青瓦。楼房有抱厦一圈,楼顶有一老虎窗。楼层有走廊上,可以凭眺四围苍翠挺拔的群山,指点昔日红军二占遵义时与敌军鏖战地红花岗,插旗山、玉屏山、凤凰山诸峰。会址主楼上下的门窗,漆板粟色,所有窗牖均镶嵌彩色玻璃。紧挨主楼的跨院纯为木结构四合院,仍漆板粟色。
1935年1月上旬,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遵义后,*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司令部与一局(负责作点)即驻在这幢楼房里。从1954年到现在,会址主楼的房间逐步复原了遵义会议会议室、军委总参谋部办公室、军委副主席-的办公室兼住室、红军总司令-与军委直属队指导员康克清的办公室兼住室以及红军总参谋长-的办公室兼住室、军委总部参谋人员和工作人员的住室等。
遵义会议会议室在楼上,原为房主的小客厅。面积为36平方米,长方形。屋子正中的顶壁上悬挂着一盏荷叶边盖的洋吊灯,屋子的东壁有一只挂钟(原物)和两个壁柜(原物),其中一个壁柜上嵌着一面穿衣镜。西壁是一排明亮的玻璃窗。屋子*陈列着一张板粟色的长方桌(原物),四周围着一圈木边藤心折叠靠背椅,共20把,为出席遵义会议的人员所坐。长方桌下有一只烧木炭的火盆,为当时取暖用。
7、地方特产
地方特产
贵州茅台酒
茅台酒产于遵义市西面的赤水河畔茅台镇。茅台镇酿酒历史悠久,早在明代酿酒的工艺就已经初步形成;到清乾隆年间,茅台镇成为川盐入黔的重要口岸,盐运兴盛,酒的需要量激增,酿酒生产迅速发展;道光年间,茅台镇的酿酒作坊不下20余家,产量已达170吨。
茅台酒选用优质高粱为原料,小麦制曲,采用我国传统的独特工艺精心酿造,经过8次下曲、7次蒸馏、9次发酵,并经过长期窖藏而成。整个生产周期需时9个月,一般要窖藏5年后才能成为出厂的成品。茅台酒酒体丰满醇白,晶莹剔透,酱香突出,幽雅细腻,低而不淡,浓而不艳,回味悠长。启开茅台酒的瓶盖,便有一股芬香扑鼻,沁人心脾;细辨又有似豆类发醇的酱香,还略带清甜气息,咽之有如细细清风沁入心田,又似涓涓溪流注入胸襟。
湄江翠片
湄江翠片是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的特产。湄江翠片茶外形扁平光滑,形似葵花籽,隐毫稀见,色泽绿翠,香气清芬悦鼻,粟香浓并伴有新鲜花香,滋味醇厚爽口,回味甘甜,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绿匀整。
湄江翠片,原名湄江茶,因产于贵州湄潭县湄江河畔而得名。湄潭县位于贵州北部,气候温和,雨雾日多,土壤肥沃,结构疏松,含矿物质丰富,对茶树生长极为有利。湄潭种茶历史悠久。唐朝陆羽在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就有湄潭不仅能产茶,而且茶味很美的论述。宋代则有以茶叶为上贡的记载。如今的湄潭,涌有全国闻名的大型茶场和星罗棋布的农村茶园。有创建于三十年代末的贵州省茶叶研究所。
湄潭茶叶
湄潭茶叶是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的特产。湄潭县是贵州茶叶第一县,被誉为“中国名茶之乡”,贵州省最大的茶叶基地。
湄潭茶叶种植历史悠久,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说:“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清《贵州通志》载:“黔省所属皆产茶……湄潭眉尖茶皆为贡品”。抗战期间,国立浙江大学迁入湄潭办学,农林部*农业实验所和中国茶叶公司在湄潭筹建实验茶场,提供茶树栽培、育种、制茶、防病等研究,对后来的湄潭茶业影响极大。
湄潭茶叶品质优良,品牌众多,有17个获省、部优以上产品,同时拥有遵义市名牌产品及其它优质绿茶。品牌多了,但品牌集中度低,难以形成品牌效应,每年大量江浙茶商入黔,将湄潭茶叶制成龙井、碧螺春,“茶农得小利,加工得大利,茶商得暴利”曾是湄潭茶叶的生存现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