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把蕨属
土生中型林下蕨类。根茎具细圆柱形直立主轴,高达50厘米以上,径约1.5厘米,为宿存有鳞片的叶柄紧包,主轴上部密被鳞片,鳞片披针形,长0.5-1厘米,深棕色。叶二型,簇生主轴顶端;叶柄长约3厘米,径约2毫米,禾杆色,被鳞片,上部易折断,中下部宿存;不育叶叶片椭圆状披针形,长约40厘米,中部宽10-14厘米,二回深羽裂,羽片达30对,下部1-3对小耳状,长约1毫米,向上羽片三角形或长三角形长达4毫米,中部羽片长6.5-8.5厘米,中部宽1.5-1.8厘米,披针形或略镰状,基部窄与叶轴合生,沿叶轴两侧具窄翅相连,翅缘有三角形凸起,深羽裂近羽轴,裂片13-15对,斜展,疏离,披针形或三角状披针形,长达9毫米,宽13毫米,全缘或疏生钝齿,干后叶缘略反卷;裂片叶脉羽状,小脉斜上2-3叉。能育叶与不育叶同形,较窄。孢子囊群线形,着生主脉与叶缘间,成熟时覆盖裂片下面,囊群盖线形,边生,干膜质,开向主脉,宿存。
中文学名:扫把蕨属
拉丁学名:DiploblechnumHayata
拼音:saobajueshu
门:蕨类植物门
纲:薄囊蕨纲
目:水龙骨目
科:乌毛蕨科
1、形态特征
株:土生中型林下蕨类。
茎:根茎具细圆柱形直立主轴,高达50厘米以上,径约1.5厘米,为宿存有鳞片的叶柄紧包,主轴上部密被鳞片,鳞片披针形,长0.5-1厘米,深棕色。
叶:叶二型,簇生主轴顶端;叶柄长约3厘米,径约2毫米,禾杆色,被鳞片,上部易折断,中下部宿存;不育叶叶片椭圆状披针形,长约40厘米,中部宽10-14厘米,二回深羽裂,羽片达30对,下部1-3对小耳状,长约1毫米,向上羽片三角形或长三角形长达4毫米,中部羽片长6.5-8.5厘米,中部宽1.5-1.8厘米,披针形或略镰状,基部窄与叶轴合生,沿叶轴两侧具窄翅相连,翅缘有三角形凸起,深羽裂近羽轴,裂片13-15对,斜展,疏离,披针形或三角状披针形,长达9毫米,宽13毫米,全缘或疏生钝齿,干后叶缘略反卷;裂片叶脉羽状,小脉斜上2-3叉。能育叶与不育叶同形,较窄。
果:孢子囊群线形,着生主脉与叶缘间,成熟时覆盖裂片下面,囊群盖线形,边生,干膜质,开向主脉,宿存。
土生中型林下蕨类。根茎具细圆柱形直立主轴,高达50厘米以上,径约1.5厘米,为宿存有鳞片的叶柄紧包,主轴上部密被鳞片,鳞片披针形,长0.5-1厘米,深棕色。叶二型,簇生主轴顶端;叶柄长约3厘米,径约2毫米,禾杆色,被鳞片,上部易折断,中下部宿存;不育叶叶片椭圆状披针形,长约40厘米,中部宽10-14厘米,二回深羽裂,羽片达30对,下部1-3对小耳状,长约1毫米,向上羽片三角形或长三角形长达4毫米,中部羽片长6.5-8.5厘米,中部宽1.5-1.8厘米,披针形或略镰状,基部窄与叶轴合生,沿叶轴两侧具窄翅相连,翅缘有三角形凸起,深羽裂近羽轴,裂片13-15对,斜展,疏离,披针形或三角状披针形,长达9毫米,宽13毫米,全缘或疏生钝齿,干后叶缘略反卷;裂片叶脉羽状,小脉斜上2-3叉。能育叶与不育叶同形,较窄。孢子囊群线形,着生主脉与叶缘间,成熟时覆盖裂片下面,囊群盖线形,边生,干膜质,开向主脉,宿存。
2、产地分布
分布: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及新西兰
产地:*
3、分类文献
HayatainBot.Mag.Tokyo41:702.1928;H.Ito,Fil.Jap.Illustr.t.100.1944;ChinginActaPhytotax.Sinica16(3):14.1978;S.H.WuetChing,FernFam.&Gen.ofChina391,f.5-142.1991.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