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手机预装软件

科普小知识2021-08-28 14:17:46
...

2014年央视3·15晚会曝光一些公司和经销商为手机预装恶意软件,造成扣费和窃取隐私。智能手机预装软件已成为行业“潜规则”。不少品牌手机的销售人员说,部分手机在打开包装前就预装了不少软件,消费者可根据需要卸载软件,但有些恶意程序无法轻易删除。

1、简介

手机预装软件特指出厂自带、和手机系统无关、消费者拿到后又无法删除的“强制预装”的软件。对于行货手机来说,强制预装软件一般需要同时满足三个要件:用户买到的新机自带、第三方软件、无法使用正常手段删除。

①手机出厂前预装

所谓手机出厂前预装,就是消费者在购买到未拆封、未使用过的全新手机时,在手机默认的初始状态、出厂设置下,手机软件已经在手机中由厂商预先安装好了,并且第一次开机后可以直接使用。

②属于第三方应用的范畴

强制预装的手机软件都属于第三方应用的范畴。所谓第三方应用,首先排除了手机系统自带的功能和程序,如系统原生相册。其次,厂商提供的原厂服务作为手机整体的组成部分也不属于第三方应用,如应用商店。

③无法使用正常手段删除

强制预装的手机软件,其强制性就在于消费者没有对它们删除、卸载的权限。这些软件被写入手机的固件,常规卸载软件的方法甚至恢复出厂设置都无法删除它们,除非对手机进行破解、刷机。

对于消费者来说,预装软件应该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利也有弊。

2、危害性

行货手机强制预装软件对有需要的用户来说,可以完善手机的使用体验,而对于在国内拥有巨大用户群体的水货手机来说,其所预装软件则应该坚决抵制和警惕,因为水货手机预装软件直接会影响消费者的手机使用安全(包括隐私、话费)以及其他切身利益。水货手机强制预装软件产业链的“三无”特性决定了消费者中招后很难讨回公道。

对用户而言,强制预装软件存在以上以下两点危害:

①影响系统稳定性,甚至导致死机

首先这些预装软件并非在消费者知情的情况下安装到手机上的,一定程度上是侵犯了消费者对产品的知情权;而且这些非官方预装软件在植入系统固件前大多并没有经过稳定性的测试,容易对系统稳定性造成隐患,小则影响使用时的流畅度,大则可能导致系统崩溃(死机);

②用户难以删除,非法连接网络

一般这些强制预装软件都是直接写到系统的底层,一般用户可能无法进行卸装并安装其他同类型的软件,这种做法就是直接侵犯了消费者对手机的使用权。而且有些预装软件在偷偷地连接网络,消耗你的流量。除了少部分是恶意连接网络进行数据交流外,很多的都是在进行自动更新,但这一切都是在用户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或许要等到月底,你的高额话费清单出来后才察觉。

对行业而言,预装软件存在以下三点问题:

①软件预装无人监管

行货手机的软件预装一般由厂商自律监管,但水货手机强制预装软件则由水货手机经销商在销售手机前对手机破解刷自制ROM完成。一方面手机经过拆封、刷机、重新塑封已经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全新机,另一方面自制ROM的系统稳定性肯定有所欠缺。最重要的是,水货手机经销商对手机进行刷机强制预装软件的行为多是出于利益驱动,没有严格的测试环节,也不会顾及是否会对消费者的利益产生损害。

②软件及其来源无安全性

水货经销商刷机强制预装软件最重要的就是从软件开放方收取一定的费用或利益分成。对于以软件推广为目的的预装来说,这种不上台面的推广方式,其来源都是不正规的非官方软件开发团体,而非正式注册公司,其来源往往难以追溯,消费者受害后难以索赔。

而更多采用这种方式预装的软件都是以在消费者不明不白的情况下恶意吸费为目的的,这种吸费陷阱会直接侵犯消费者的财产利益。此外,央视3.15相关报道,也让我们了解到这些以收集用户信息为目的的软件预装,会严重侵犯消费者的隐私。

③受害后无法讨回损失

除了上面提到的软件来源无法追溯,导致消费者利益受损后找不到可以讨债的人之外,还有一点也决定了水货手机强制预装软件造成损失后,消费者无能为力的局面。和正规渠道行货手机享受厂商售后服务不同,水货手机只有店铺保修。

所谓的“店保”,一般只保硬件故障,至于用户手机落入吸费陷阱或者隐私遭到泄漏,是无法从卖家讨回公道的。另外,恶意软件的运行十分隐蔽,对于不通技术的普通用户来说,将面临无法取证的尴尬境地。

3、曝光

2014年央视3·15晚会,对手机预装软件进行报道,多家知名公司上榜。据央视记者调查,手机软件预装企业利用植入式推广平台,将病毒、木马与APP一起植入用户手机,这些病毒和木马,用户看不见、删不掉,但其却可以监测用户手机的使用情况,以实现其流量吸费、偷窥隐私等目的。在央视曝光的两个恶意程序中,其中一款名为Dataservers的恶意程序,能够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远程控制用户手机,不仅可以自动安装应用软件甚至还可以卸载手机中原有的应用软件。另一款名为hctcounter的应用程序功能更加强大,可以偷偷获取手机中的个人信息,并悄悄把这些信息发送出去。

4、规范管理

*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3年11月起正式实施的《关于加强移动智能终端进网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手机厂商预装软件必须通过工信部的审核关卡,同时,这一规定要求手机厂商不得安装未经用户同意,擅自收集、修改用户信息的软件,给用户造成流量消耗、费用损失、信息泄露等不良后果的软件。

据新华社报道,2016年12月23日,工信部发布《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预置和分发管理暂行规定》,明确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预装的第三方应用需可卸载。《规定》将自2017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

手机预装软件卸不掉,还有后台吸费、偷跑流量等问题饱受诟病。有些用户为将其删掉,还想法子对系统进行“Root”,但又遭到很多手机厂商“‘已Root’手机不提供保修服务”的警示。

正是因为这些问题,2015年7月,上海消保委站出来为消费者“出头”,就两款手机中预装大量不可卸载软件提起公益诉讼,当时大快人心,但消保委毕竟属于社会组织。好在,现在工信部终于出手了,严格了手机的出厂标准。它若能落实,意味着我们或许可免于被某些厂商侵犯知情权、选择权。

但手机用户对预装软件可卸载的消费权利能否真正回归,还需要规定之上的严格监管。很多行业都有严格规定,但总有一些敢于犯规者,说到底,就是违法成本太低。因此在出台规定之后,也要加强对规定执行的检查督促力度,让那些蔑视政策法规者付出应有代价。

5、执行

2016年12月23日,工信部发布的《规定》明确,移动智能终端的基本功能软件是指保障移动智能终端硬件和操作系统正常运行的应用软件,主要包括操作系统基本组件、保证智能终端硬件正常运行的应用、基本通信应用、应用软件下载通道等。终端中预置的实现同一功能的基本功能软件,至多有一个可设置为不可卸载。

“生产企业和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确保所提供的除基本功能软件之外的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可由用户方便卸载,且在不影响移动智能终端安全使用的情况下,附属于该软件的资源文件、配置文件和用户数据文件等也应能够被方便卸载。”《规定》解释道。

此外,生产企业应确保已被卸载的预置软件在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升级时不被强行恢复;应保证移动智能终端获得进网许可证前后预置软件的一致性;移动智能终端新增预置软件或有重大功能变化的,应及时向工业和信息化部报告。

这一自2017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规定》还明确,移动智能终端生产企业应约束销售渠道,未经用户同意不得擅自在移动智能终端中安装应用软件,并提示用户终端在销售渠道等环节被装入应用软件的可能性、风险和应对措施。

《规定》还提及,生产企业和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所提供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未经明示且用户同意,不得实施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开启应用软件、捆绑推广其他应用软件等侵害用户合法权益或危害网络安全的行为。

上一篇:面向对象

下一篇:软件开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