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出生在中国东南部的历史名城浙江绍兴。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浙江绍兴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近代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我国近代民族学研究的先驱。蔡元培是20世纪初中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创者。倡导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的资产阶级*主义的教育方针,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新教育*。后世被称为*主义教育家。
中文名:蔡元培
外文名:CaiYuanpei
国籍:中国
出生地:浙江绍兴山阴县
出生日期:1868年1月11日
逝世日期:1940年3月5日
毕业院校:古越藏书楼
代表作品:《蔡元培自述》,《中国伦理学史》
学术思想:思想*,兼容并包
主要职位:北大校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
1、人物简介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香港),字仲申,又字鹤卿、民友、孑民,号寉庼,小名宜哥,小字意可,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浙江绍兴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近代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中国近代民族学研究的先驱。是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北伐时期,国民*定都南京后,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员会、筹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及*研究院,主导教育及学术*改革。1928年至1940年专任*研究院院长,贯彻对学术研究的主张。
蔡元培
蔡元培为人宽厚、恻隐为怀,对中国社会及陋俗有透彻观察;两度游学欧洲、亲炙文艺复兴后的科学精神及法国大革命后的思潮。他把中国文化教育“从封建专制时代摆渡到**时代”。手定教育方针,创立现代教育制度。把北京大学学术化,奠定*研究院之基础。提倡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公民道德及人生观、世界观、美学教育。倡导*思想、民权与女权,致力革除“读书为官”之旧俗,开科学性研究风气。
2、人物生平
蔡元培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17岁考取秀才,18岁设馆教书。青年时期,连续中举人、取进士、点翰林、授编修。1898年,弃官从教,初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嵊县剡山书院院长、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1902年,组织中国教育会并任会长,创立爱国学社、爱国女学,均曾被推为总理。1904年组织光复会,1905年参加同盟会。1907年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研读哲学、心理学、美术史等。武昌起义后回国,1912年1月就任南京临时*教育总长。不久,因不满袁世凯的专制而辞职,再赴德、法等国学习和考察。
珍贵相片
1915年与李石曾等在法国组织勤工俭学会,次年与吴玉章等发起组织华法教育会,提倡勤工俭学。1916年回国,次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21年,法国里昂大学、美国纽约大学,分别授予他文学、法学博士荣誉学位。在1924、1926年中国*第一次、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入选*监察委员会。1927年,除任**政治会议委员、*特别委员会常务委员、国民*常务委员、监察院长、代理司法部长等职外,并倡议成立大学院作为全国最高学术教育行政机关,被任为大学院院长。1928年辞去各行政职务,专任国立*研究院院长。还兼任交通大学、中法大学、国立西湖艺术院(后改为杭州艺专)等多所高等学校校长、院长以及故宫博物院理事长、北平图书馆馆长等职。1932年,同宋庆龄、杨杏佛等在上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被推为副主席。晚年,为抗日救亡事业奔波,努力促成国共合作。1938年,被推为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名誉主席。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
3、教育观念
军国民教育
蔡元培认为,军国民教育不是理想社会的教育,“在他国已有道消之兆”,但在中国仍有提倡的必要。从国际形势看,中国“强邻交逼,亟图自卫,而历年丧失之国权,非凭借武力,势难恢复。”从国内形势看,“军人革命以后,难保无军人执政之一时期,非行举国皆兵之制,将使军人社会永为全国中特别之阶级,而无以平均其*。”可见蔡元培主张军国民教育,有寓兵于民,对抗军阀拥兵自雄,捍卫*共和的良苦用心。
实利主义教育
实利主义教育也是蔡元培对当时流行欧美、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一种概括,尽管蔡元培当时对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说的理解未必全面,但实用主义教育学说确是因为蔡元培的介绍而与中国教育界见面的,从此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公民道德教育
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旨在富国强兵,但即使国富兵强,也会出现如智欺愚、强凌弱、贫富悬殊、资本家与劳工之间矛盾激化的现象,因此必须“教之以公民道德”。蔡元培认为公民道德的基本内容不外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所标榜的*、平等、博爱(“亲爱”),显然和封建道德的专制等级性不相容,但他明确指出中国传统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思想的一些基本范畴,其内涵和*、平等、博爱的精神是相通的。
世界观教育
世界观教育为蔡元培所独创并被作为教育的最高境界。蔡元培受康德心物二元论观点的影响,认为世界分为“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不可分割的两方面。现象世界是我们可以经验到的,它和时间、空间不可分离,受因果律的制约,其存在形式是相对的,隶属于政治的。实体世界超越于经验之外,只可直观感悟,没有时间空间可言,不受因果律的制约,它的存在形式是绝对的,超越政治的。现象世界中的人,由于存在人我差别的意识,追求幸福的意识,而纠缠于由此而产生的种种矛盾。在实体世界中,人们摆脱了现象世界的种种矛盾,泯营求而化人我,能实现意志的完全*和人性的最大发展,思想和言论也不受某一门之哲学某一宗之教义的束缚。所谓世界观教育,就是要培养人们一种立足于现象世界但又能超脱现象世界而贴近实体世界的观念和精神境界,“使对于现象世界,无厌弃而亦无执著”,“使对于实体世界,非常渴慕而渐进于领悟”。
美感教育
美感教育与世界观教育紧密联系。蔡元培认为美感“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津梁”。在现象世界中,凡人皆会因生死离合祸福利害等种种境遇而产生爱恶惊惧喜怒悲欢之种种感情,而一旦将这些引入绘画、诗歌、音乐等而成为美的材料,则审美者除得一“浑然之美感”外,不会卷入现实的情感矛盾之中。可见美感已超越利害关系和人我之分界,“而已接触于实体世界之观念矣”。世界观教育即是引导人们具有实体世界的观念,但这不是靠简单的说教可以实现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美感教育,利用美感这种超越利害关系、人我之分界的特性去破除现象世界的意识,陶冶、净化人的心灵。所以美感教育也是世界观教育的主要途径。
4、教育思想
思想*兼容并包
蔡元培为人宽厚、恻隐为怀,对中国社会及陋俗有透彻观察;两度游学欧洲、亲炙文艺复兴后的科学精神及法国大革命后的思潮。他提倡民权与女权,倡导*思想,致力革除“读书为官”的旧俗,开科学研究风气,重视公民道德教育及附带的世界观、人生观、美学教育。
梁漱溟曾说,蔡元培从思想学术上为国人开导出一股新潮流,冲破了旧有习俗,推动了大局政治,这是十分正确的。正是因为蔡先生的兼容并包、思想*,使得新文化有了立脚之地,使得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堡垒,科学*的思想得以传播。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蔡元培不仅是现代北大的缔造者,也是中国现代大学理念和精神的缔造者。
蔡元培与北大
蔡元培作为近代中国文化界的卓越先驱者,其著名的文化思想和学术观点,曾对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过重要的影响。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出的“兼容并包”的学术思想,不仅成为他主持北大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同时也是他所坚持的办学原则。此思想提出后,一批具有新文化、新思想的代表人物进入北大,北大因此而成为中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因此,“兼容并包”思想在接纳新文化、反对封建文化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教育独立
蔡元培一贯视教育为救国的基本途径,推崇思想、学术*,加之身为北京大学校长,对*官僚掣肘、摧残教育有深切的感受,因此是教育独立的积极倡导和支持者,并从理论上加以引导。1922年3月,他在《新教育》上发表了《教育独立议》一文,阐明教育独立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成为教育独立思潮中的重要篇章。
他认为政党与教育的对立表现为:
①教育要平衡发展人的个性和群性,政党则不然,它要造成一种特殊的群性,为本党服务,抹杀受教育者的个性。
②教育是求远效的,着眼于未来,其效果不可能在短期内表现出来,所以讲“百年树人”。而政党是求近功的,往往只考虑眼前的利益。
③在政党政治背景下,政权在各党派之间更迭,由政党掌管教育,必然会影响教育方针政策的稳定,影响教育的成效。所以他认为教育要超脱各派政党之外。
为实现教育的真正独立,蔡元培设计了教育经费独立、教育行政独立、教育独立于宗教的具体措施,其中关于教育行政独立的方案是:分全国为若干个大学区,每区设立大学一所,区内的高等专门教育,中、小学教育,社会教育,文化学术事宜均由该大学校组织办理。大学的事务,由大学教授组成的教育委员会主持,校长由教育委员会选举产生。各大学区大学的校长组成高等教育会议,处理各大学区间的事务。教育部只负责处理经高等教育会议议决而与**发生关系的事务,及教育统计报告等,不干涉各大学区事务,教育总长必经高等教育会议认可。这一设想成为南京国民*初期实施“大学区制”的框架基础。
5、教育名言
1.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
2.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一)体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学校教育注重学生健全的人格,故处处要使学生自动。
3.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们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人去应用的,……教育是要个性与群性平均发达的。
4.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5.教员之教授,职员之任务,皆以图诸君求学便利,诸君能无动于衷乎?自应以诚相待,敬礼有加。至于同学共处一堂,尤应互相亲爱,庶可收切磋之效。不惟开诚布公,更宜遵义相助,盖同处此校,毁誉共之。同学中苟道德有亏,行有不正,为社会所訾詈,已虽现行矩步,亦莫能辩,此所以必互相劝勉也。
6.对于学生的希望:一、自己尊重自己。二、化孤独为共同。三、对自己学问能力的切实了解。四、有计划的运动。
7.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损,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盖以美为普遍性,决无人我差别之见能参入其中。……美以普通性之故,不复有人我之关系,遂亦不能有利害之关系。
8.美者,循超逸之快感,为普遍之断定,无鹄的而有则,无概念而必然者也。
9.殊不知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之精神;若身体柔弱,则思想精神何由发达?或曰,非困苦其身体,则精神不能*。然所谓困苦者,乃锻炼之谓,非使之柔弱以自苦也。
10.各级教育,应于训练上一律励行劳动化,使青年心理上确立尊重职业之基础,且使获得较正确之人生观。
蔡元培像
6、人物评价
蔡元培是20世纪初中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创者。他明确提出废止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封建教育宗旨。倡导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的资产阶级*主义的教育方针,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新教育*。蔡元培的教育实践多在高等教育方面。他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出大学的性质在于研究高深学问。他提倡学术*,科学*。主张学与术分校,文与理通科。将“学年制”改为“学分制”,实行“选科制”,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精简课程,力主自学,校内实行学生自治,教授治校。他的这些主张和措施,在北京大学推行之后,影响全国,以至有人称他为*主义教育家。
上一篇:石河子大学科技学院
下一篇:Priscilla Ah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