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老舍旧居

科普小知识2021-10-17 13:33:59
...

老舍旧居暨中华全国文艺届抗敌协会北碚办公处,是我国著名文学家、艺术家老舍先生抗日战争期间在碚定居的寓所,是国内保持最完好的老舍住地之一。

中文名称:老舍旧居(四世同堂纪念馆)

人物:老舍

景区类别:文物保护单位

景区位置:重庆市北碚区天生新村63号附32号

景区面积:约200平方米

修建时间:1940年6月

建筑特征:砖木结构近代建筑

保存现状:基本完好

报护等级: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1、老舍旧居简介


老舍旧居

老舍旧居暨中华全国文艺届抗敌协会北碚办公处,是我国著名文学家、艺术家老舍先生抗日战争期间在碚定居的寓所,是国内保持最完好的老舍住地之一。

老舍旧居是一座青灰色砖木小屋,外观古朴素雅。踏入屋内,看到墙上挂满了反映老舍生平及他在重庆生活时的图文资料。据介绍,老舍旧居内共陈列老舍生前照片160余幅,文献160余册,还有部分老舍用过的文具和实物。

该房屋建于1940年6月,原为著名学者林语堂先生住所,1940年8月林先生离碚将此房捐赠给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作为办公处,1940年春老舍先生来碚组织文协工作,1943年定居于此至1946年赴美讲学。在短短三年多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创作了大量抗战文学作品:有长篇小说《火葬》、《四世同堂》一二部,《八方风雨》、《*世界》,短篇小说《一筒炮台烟》、《贫血集》等,话剧《桃李春风》、《王老虎》、《张自忠》等,以及散文、杂文、诗歌、曲艺等共计百多万字的作品。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重庆总会被日机轰炸,总会的活动大部分在北碚举行,使之成为抗战后期重庆乃至全国文化活动中心,常来此的主要有梁实秋、以群、郭沫若、田汉、艾青、光未然、姚逢子、肖红、赵清阁等文化名人。

在抗战中,老舍先生在生活极端困难和复杂的情况下,为抗战、为团结、为人民大众的利益,作出了贡献;他为人的凛然正气、坦诚精神和独特的人格魅力,以及不朽的作品彪炳史册。

1992年3月19日,重庆市人民*审定北碚老舍旧居为第二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多鼠斋”的由来


旧居

在老舍的笔下,该旧居叫做“多鼠斋”。老舍在《多鼠斋杂谈》中写道:“多鼠斋的老鼠并不见得比别家的更多,不过也不比别处的少就是了。前些天,柳条包内,棉袍之上,毛衣之下,又生了一窝。”老舍还以幽默的口吻在书中提到,“多鼠斋”内的老鼠成群结队,不仅啃烂家具,偷吃食品,还经常拖走书稿等物,一次家中棋子被老鼠偷走,日军轰炸时,棋子竟然从房顶上掉了下来。

“多鼠斋”正门左侧的一间屋子是老舍的书房兼卧室,老舍也曾在《多鼠斋杂谈》中提到,该屋西墙开窗,夏天的墙壁简直可以烤面包。

3、四世同堂纪念馆


舒乙

2010年12月8日起,老舍旧居将向公众免费开放。12月7日老舍之子舒乙来到北碚的老舍旧居前,为旧居挂牌“四世同堂纪念馆”提名,并赠送了老舍先生《四世同堂》手写稿的影印本和该书来自多个国家的9种版本。

据了解,“四世同堂纪念馆”今后将以介绍老舍先生创作《四世同堂》这本小说的经过及抗战文化为主要内容。

舒乙说,1940年老舍先生代表抗敌协会接受了林语堂先生赠予的这幢小洋楼,老舍先生在这里写下了《四世同堂》的一、二部,即《惶惑》和《偷生》。

目前,《四世同堂》的手稿已经列入国家档案文献名录,是其中唯一的一份文学类作品。昨天,舒乙还带来了全套的《四世同堂》手稿影印本,以及包括在日本、法国等国出版的9个版本的《四世同堂》,无偿捐献给纪念馆。

4、老舍简介


老舍

老舍(1899—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絜青、絜予、鸿来、非我等,北京人,满族,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戏剧家。

1913年入北京师范学校。1924年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教。1930年回国,先后在齐鲁大学、山东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务理事、总务部主任,组织出版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8月来到重庆,组织开展了作家战地访问、卖字捐稿劳军、保障作家权益等活动,广泛团结作家参加抗战,是抗战文艺最积极的实践者,并创作了大量的抗战理论文章和文艺作品。1939年6月,他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代表身份慰问抗战将士到达延安。1944年在他创作届满20周年之际,重庆文艺界为其举行盛大茶会,《新华日报》发表短评高度评价他为抗战文艺作出的重大贡献。他在重庆的8年时间,创作了通俗文艺集1本、长诗1部、话剧9个、短篇小说集2本、长篇小说3部。1946年由重庆赴美国,1949年回国。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等。北京市人民*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称号。1966年8月23日在北京不幸逝世。其代表性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月牙儿》,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5、老舍在重庆

1938年7月中旬,在九江沦陷武汉无险可守情况下,老舍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迁往重庆。据老舍先生自述:“8月14,我们到了重庆。”暂时住在公园路青年会里。青年会是“文协”在重庆的第一个会址,老舍与何容住在二楼窗口向阳的一间,中间一个九屉桌,两张单人床分放两旁,坐在桌旁可就桌工作。至1940年8月房屋被炸毁才离开,现仅存当年楼上的“青年会”三个大字残迹。这期间写作了他的第一部抗战话剧《残雾》,第四部短篇小说集《火车集》,长诗《剑北篇》,话剧《国家至上》、《张自忠》、《面子问题》、《归去来兮》、《谁先到了重庆》等作品。

1943年11月17日,夫人胡絜青携子女来到北碚与刚割治完盲肠的老舍团聚,一家定居在蔡锷路24号(现为天生新村63号副16号)。与老向一家、萧伯青、萧亦五同住“文协”北碚分会的一座小楼。1943年,老舍在身心全不舒服的情况下,创作完成了长篇抗日武装斗争小说《火葬》和第五部短篇小说集《贫血集》。

1944年4月15日,《新华日报》为“文协”成立六周年与老舍创作生活二十周年发表社论,郭沫若、茅盾、何容、台静农、臧克家等人均写文章或贺词表示祝贺。茅盾在文章中说:“如果没有老舍先生的任劳任怨,这一件大事——抗战的文艺家的大团结,恐怕不能那样顺利迅速地完成,而且恐怕也不能艰难困苦地支撑到今天了。这不是我个人的私方,也是文艺界同人的公论。”

老舍在北碚安家后,许多朋友前去看望。胡絜青一次又一次地讲述了北平沦陷后,人民的苦难和当亡国奴的耻辱。这些真实的细节,为酝酿创作《四世同堂》,提供了详细的背景材料。1945年2月4日,小女舒立出生。

1944年元月,老舍开始写作百万字小说《四世同堂》,他说“我必须把它完成,成为从事抗战文艺的一个较大的纪念品”。年底完成了三部曲的第一部《惶感》,1945年完成第二部《偷生》,第三部《饥荒》于1948年在美国写完。

《四世同堂》这部长达百万字的长篇巨著,用最普通的大量的民俗传统和国民性,对中国当时的文化、经济和政治作出反思,解释为什么中国几乎被日本吞食,几千年封建文化传统对当时中国的影响。《四世同堂》是老舍作品中最具特色的作品之一。

抗战胜利后,老舍写了长篇回忆文章《八方风雨》,记叙了他在八年抗战中的生活,在北平《新民报》上连载。他说:“把八年的生活有话即长,无话即短的写下来。我希望它既能给我自己留下一点生命旅程中的印迹,同时也使别离八载的亲友得到我一些消息,省得逐一的在口头或书面上报告。”

老舍先生在重庆北碚的故居(现天生新村63号)于2010年更名为“四世同堂纪念馆”,面向社会开放。

上一篇:黄帝故里

下一篇:南京鼓楼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