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马山
天马山,人文历史悠久,为松郡九峰中第八山。位于陇上海佘山西南10公里,距松江区府11公里。主峰海拔98.2余米,山势巍峨险峻陡峭,境内森林繁茂,为上海路上海拔最高地点,也是佘山九峰十二山中山林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一座山。有南北两峰,形如天马,故名。黑松、油桐、毛竹等郁郁成林。相传春秋吴国干将铸剑于此。据元代杨维桢《干山志》中记:“世传夫差冢干将其山”。又据旧《图经》记,有干姓者居此;《圆智寺记》中也谓山后皆干姓所有,故名干山。三高士墓也坐落于此,三墓毗连,东南为杨维桢墓,西边为陆居仁墓,北边为钱唯善。明初松江府知府何赐为之立碑,明万历12年(公元1584年),华亭知县陈秉浩为之封土修墓,并立“三高士碑”。寂寂干山麓,萧萧高士坟。肖风吹绿竹,峻节媲三君。天马山是沪上少为人知的佛道并存的名山胜地。
中文名称:天马山
外文名称:TianMaMountains
别称:干山
地理位置:上海佘山西南
总面积:1800亩
所属国家:中国
著名景点:三高士墓、看剑亭餐霞馆、八仙坡留云壁、二陆草堂
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
开放时间:全天
门票价格:10元
占地面积:44.47公顷
所在地:上海市松江区境内
教派:道教正一派
机场:虹桥机场
火车站:松江火车站
建议游玩:2-3天
适宜游玩季节:四季景色不同,春秋为佳
1、景区简介
天马山
天马山现如今也是上海越野跑步者的钟爱之地,在海拔普遍偏低的上海地区,天马山给越野训练提供了良好的场地。2014年12月6号,松江的跑步爱好者和玩么野俱乐部一起组织了第一届天马山爬坡大赛,非常成功。
2、历史文化
在山东麓有三高士墓,山南麓有二陆草堂、上峰寺、圆智教寺、八仙坡、万松园、南园,山中峰有上清泉、朝真道院、东岳行宫、护珠塔、中峰寺、玉皇殿、餐霞馆、来鹤轩、留云壁,山西麓有半珠庵、濂池、竹溪精舍、小孤山园等。天马山历代名人辈出,这里既是宋代望族周氏祖地,周氏兄弟周镛、周镐藏书之所,元代宣抚使周显故居,也是晋代文学巨子陆机、陆云兄弟读书处,元代著名文人杨维桢、钱惟善、陆居仁隐居之地。在古时,天马山山还是闻名江南的名山之一,仅山上百年以上古树名木就多达数百棵,四周分布着众多道观寺庙,如朝真道院、东岳行宫、圆智教寺等,是宗教活动盛行的地区。明清之际,天马山林木翳然。
3、地理环境
位置
天马山
地质地貌
天马山地处长江三角洲前缘河口滨海平原,周边高峰林立。天马山山势陡峻,山体脊线近东西方向,长约0.8公里,南北山体宽约1公里。南坡陡,常出现峭壁;北坡缓而长,山形不对称。由中生代熔岩与火山碎屑岩构成,局部有粗面流纹岩、英安流纹岩、粗面流纹质熔结凝灰岩、流纹质(岩屑)晶屑凝灰岩、流纹质玻屑凝灰岩。明清之际,天马山林木翳然,黑松、油桐、毛竹、广竹、等蔚然成林,长势旺盛。
气候特征
天马山属北亚热带季风区域,受冷暖空气影响,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冬季盛行西北风,受大陆风侵袭,以少雨寒冷天气为主;夏季盛行东南风,受来自海洋风控制,天气炎热多雨;春秋季为冬夏季风交替时期,常形成冷暖干湿多变等不稳定天气,又由于冬夏季风强弱和进退迟早不一,造成年际变化上的差异。
4、自然资源
动植物资源
天马山
天马山原生植被属北亚热带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合林,次生林为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主要有水杉、柳杉、黑松、香樟、白榆、榉、槭、悬铃木、青枫、梧桐、女贞、毛竹、蔑竹、棕榈等。
宋代银杏树
紧挨护珠宝光塔20米处,有一古银杏树,相传为宋银甲将军周文达亲手种植,树龄距今已有700多年。古树分枝呈爪状,互为呼应。当地人传说古银杏乃神之手,支撑着护珠塔斜而不倒;又传说在树干上钉上一只铁钉,就会得子,故后人在树身上钉有大量铁钉,致使树干大部分枯萎。值得庆幸的是,还有一主枝长得生意盎然。
5、景区古迹
天马山
嘉庆府志载有“十景”:
三高士墓:在山东麓,为元代著名文人杨维桢、钱惟善、陆居仁三墓的合称。杨为浙江会稽人,钱为浙江钱塘人,陆为华亭人,3人同隐干山,死后皆葬于此。南为杨墓,其左2丈为陆墓,又稍左靠北1丈为钱墓。据《干山志》记:“万历甲申华亭知县陈秉浩封土修墓,立三高士碑于其上。”
杨维桢(1296—1370)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书画家和戏曲家。字廉夫,号铁崖、铁笛道人,又号铁心道人、铁冠道人、铁龙道人、梅花道人等,晚年自号老铁、抱遗老人、东维子,会稽(浙江诸暨)枫桥全堂人。与陆居仁、钱惟善合称为“元末三高士”。杨维祯的诗,最富特色的是他的古乐府诗,既婉丽动人,又雄迈自然,史称“铁崖体”,极为历代文人所推崇。有称其为“一代诗宗”、“标新领异”的,也有誉其“以横绝一世之才,乘其弊而力矫之”的,当代学者杨镰更称其为“元末江南诗坛泰斗”。有《东维子文集》、《铁崖先生古乐府》行世。
钱惟善(?—1369),字思复,自号心白道人、武夷山樵者,钱塘(今杭州)人。元至元元年(1335),参加江浙省试,考题为《罗刹江赋》。当时应考者达3000多人,都不知罗刹江出处,只有惟善引用枚乘的《七发》证明钱塘之曲江,即为罗刹江,大为主考官称赏,因而名声远扬,自号曲江居士。至正元年(1341),以乡荐官至儒学副提举。张士诚占领江浙后,退隐吴江筒川,后又迁居华亭。明洪武初年卒,与杨维桢、陆居仁合葬于干山,人称三高士墓。惟善长于《毛诗》,兼工诗文。有《江月松风集》12卷传世。又兼长书法,作品有《幽人诗帖》、《田家诗帖》等。事迹收录于《续弘简录》。
陆居仁,字宅之,自号巢松翁,又号松云野褐,瑁湖居士,松江华亭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元惠宗至元初前后在世。泰定举人,隐居不仕,教授以终。工诗,与杨维桢、钱惟善相唱和。及没,同葬于山,人目为“三高士墓”。
看剑亭:元杨维桢所筑,以求干将剑。
餐霞馆:在朝真道院左侧,明万历年间周盛筑,取唐朝马戴《送道友入天台山作》诗:“漱齿飞泉外,餐霞早境中。”之意,崇宏壮丽,前有丛桂五株,大可合抱。
八仙坡:又名八仙石。相传八仙曾过此。据《干山志》有八仙石,位置在圆智寺后,散列于干山之半,若诸葛武侯八阵图。现掩没在杂草丛林中。
留云壁:在朝真道院前,有一处石壁,高过百仞。
二陆草堂:在天马山南麓,五代后晋所建圆智教寺即草堂旧址。明嘉靖间,寺僧镜圆募缘重建,于隆庆己巳八年告成。相传为二陆读书处。陆机、陆云于吴灭后,在干山建草堂,闭门读书十年(一说在小昆山)。明代钱思周在寺西偏,建二俊祠,以祀二陆,隆庆中曾重修。
陆机像
陆云像
半珠庵:在天马山西麓,系天马周氏家庵。庵西为其祖莹。庵中有楼三间。其侧有精舍,曰“香岩”,为周氏先祖读书处。
双松台:在塔院下,双松为杨维桢手植。
一柱石:像一支神笔直指苍穹,耸立在天地之间,顶天立地,充满阳刚之气。有传说讲,它是“共工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的“天柱”一截,被云游天下的仙人吕洞宾见到扔到这来。
濯月泉:又称天下第四泉、片玉泉、浴眼泉。据《干山志》记,在原朝真道院、餐霞馆后,旧时曾建亭其上,董其昌题有“山引三花秀,名因片玉高”之句。明何三畏曾作“第四泉记”云:“考之郡志,天马山有浴眼泉,掬之明目,而此泉自地涌出,缘石壁数仞,自苍苔紫藓间汩汩而下。羽士沿其流处,发其脉,广深丈许,得石地中,模糊一石,拂之,隐隐有点画形,因洗而视之,有‘天下第四泉’五字。”而嘉庆府志载濯月泉又名第四泉;《娄县志》则记:“有泉曰片玉,掬以颒面,云能明目。”故实为一泉4名。
6、其他名胜
天马山
上清泉:据《干山志》记载,在天马山的中峰,原元代宣抚使周显祠的下面,为宋徵士周镛所凿。深四五丈,通体块石上刻“上清泉”3字,旁镌“咸淳癸酉山隐题”7字。
双石鱼:《干山志》作双鱼石,原在山顶,相传被风雨化去。志载,其胁有泉,游人掬以頮面,云能明目。
圆智教寺在干山东南麓。为五代后晋天福年间就二陆草堂废址修建,为松江著名寺院之一。寺内有多处僧舍楼阁,如紫凝山房、竹虚山房、八峰竹楼(亦称竹楼房)、慧修阁、梵音堂、潮音堂等。寺前东南隅旧有砖塔一座,名中阳塔。旧名“禅居”,唐代大中十三年(859年),始建于华亭县治西南二里。五代后晋天福年间(936~942年),因被河水冲坍寺基,而迁建于天马山“二陆草堂”遗址。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都水使钱绰扩建堂宇,延请天台韶国师的弟子熹蟾作为住持。由于熹蟾道行高深,皈依佛教的人日渐增多,精舍遂初具规模。朝廷以其阐教有方,赐给他“崇惠明教”的尊号。治平年间(1065~1067),赐以今额。明代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整理归并全国佛教小庵院。将二院、七庵归并于圆智教寺,改称“丛林圆智教寺”。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年),南京太仆寺卿林景旸应寺僧咸空之募,施财重修庙宇。寺内有地藏、梵香、潮音、双松、云泉、松月等殿堂,以及紫凝山房、竹雪山房等。明代范濂有诗云:“古寺清幽隔世尘,禅宫高傍石嶙峋。”又有八峰竹楼一栋,香客、游人常於此登高吟眺。诸嗣郢《竹楼诗序》云:“凭栏四望,寒山苍翠,历历在几席”。
寺内大雄宝殿前东南隅有四级砖塔一座,高三寻(约8米)。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横云山人”南阳许龄(字文全)所建。据其建塔碑记称:“是以特捐净贿,命工匠建立阿育王塔像一所,安置释迦如来真身舍利,及金书金像。”南宋淳佑五年(1245年),僧妙林(一作昙庆)重修,舍利子于塔下。明万历年间,林景暘担心砖塔岁久将倾,故而拆开重建。在塔的第二层中发现一石函,内置青瓷瓶,贮有舍利子六颗。据亲眼所见者称,它们如同雨花石一般,呈淡红、浅黄、白等几种颜色。其中有一颗莹净如玉,略带红彩,光耀夺目。又有铜观音像一尊,高四寸。另有古钱及金字《大悲心经咒》一卷,经卷见风即化。修塔之事,因林太仆病故,而中途搁置下来。寺中僧侣曾为之募化,但最后也不了了之。直到崇祯十三年(1640年)吕廷振独力重建。瞿然恭所撰《塔记》称,吕廷振对自己的父亲十分孝顺,因为其父别号“中阳”,而且塔又在寺院的东南隅,于是就题名为“中阳塔”。清代乾隆六年(1741年),塔被寺僧观其拆毁。大雄宝殿甬道旁有水井两眼,东面一眼的井圈上刻有“永甘”二字、西面一眼刻着“清净”二字。据《干山志》记载,清代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六月四日,井中泉水大溢。
上峰寺:在天马山南高峰,明成化年间建,内供铜铸饰金观音像。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于大殿东南隅建摩云阁,崇伟壮观。此外尚有三清殿、祖师殿等。
中峰寺:在山半,有斗姥阁等建筑。
朝真道院:在护珠塔下,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建造,是松江有名的道教宫观,有玉皇阁、三清殿、斗姆殿、炼丹古井等建筑。主要供奉三清、玉皇、真武、斗姆等仙真。
玉皇殿:在山之中峰,朝真道院后,明景泰元年(1450年)修建。朝真道院后陡叠着三十三步石梯,石板整洁光滑,每级都是三米长的整条石嵌砌。古人称它为“登天梯”,传说登一步石梯即上一重天。沿着斜坡石阶拾级而上,登完三十三步,即见一座宏伟古朴的玉皇殿。殿宇建筑宏伟,其实非凡。殿前原有元代石香炉,高达三米,由四段组成:下段如鼎足,腹似鼓;中段八方空明,嵌成八仙模样;上段六方各刻有神像;顶如宝座,呈五岳朝天状。古香炉四周石刻文字颇多,精细独特,雕凿精美。
东岳行宫:在中峰寺旁,斜塔之上。元大德八年(1304年)宣抚使周显建。旧时香火特盛。其西偏旧有地藏殿,向属圆智教寺。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里人改奉东岳掌刑之神杨侯(俗称杨老爷),改称酆都杨侯庙,并建两庑山门。初建于明代天启年间(1621~1627年),史称“杨侯神祠”,杨侯是东岳掌刑之神,其“灵爽最赫,祈祀辄应”。杨侯庙又被称之为“杨爷殿”,杨侯又称为“杨老爷”。杨侯名文圣,敕封照天侯,相传为本邑典岳官,因一次失慎,与庙同焚,后尊为神,故杨侯像面部被涂饰得黑黝黝的。殿*着的杨侯,手持金瓜锤,枋上悬匾称“生死关”,系邑人瞿然恭所书。供桌下有一双巨大靴痕,讹传为神靴。殿北梁架上悬挂着宽数尺的大算盘,一旁贴着警世之语“任尔千算万算,不如我这里一算。”左右壁间,两旁万年台,陈设着高数尺的泥塑冥间二十四司。往北深入,为杨侯正殿、享殿、寝宫。沿途木栅栏内供有皂班,有红帽、捆绑、刀斧、内随等,牛头马面,神态各异。另有大小阴船置于殿侧,更有大阴船独置一室,俗称伤司船。再后系享殿,最后为寝宫。杨侯殿侧,养着纯黑羊,系好事者施舍,称黑羊为黑面杨侯坐骑。杨侯殿的南面是一方庭院,照壁面北,以堆灰工艺塑有麒麟望日图。折过照壁,南为戏楼,楼北檐下悬匾称“飞尘台”,旁塑白马一匹。南檐下一匾“帝出乎震”,相传为七龄小童所书。庭院*置有铜鼎,重约六、七百斤,系清代顺治年间(1644~1661年)江南提督梁化凤等捐造。铜鼎的肚儿被香客游人抚摸得光溜溜的,能照见人影儿。
东岳掌刑之神昭天侯,本名杨文圣,又称杨老爷、杨爷、杨大神。曾任华亭(松江)县典狱官,为人正直清廉,铁面无私。因一次狱中失火,奋力扑救牺牲致使脸被烧黑,后被尊为东岳大帝的掌刑神,司掌人祸福生死,亦是一位医道仙家。因守护一方百姓,因此得到百姓的拥护和信仰。其“黑面黑须”的鲜明形象,突出了其铁面无私、刚正不阿的神格威严。杨大神是主管人生死的典狱官,根据松江本地习俗,人在去世后,都需到杨大神前来报到(俗称烧回头香),并做超度法事,才能求的大神的宽恕和赦免。
护珠宝光塔
山舟:建于干山,位于天马山西麓。其址在天马山西麓,南宋末年周镛、周镐兄弟隐居读书之地。建于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周镛,字山隐,与弟周镐友爱,以读书、著述自娱。咸淳皇帝时,朝廷想要委以一官半职,兄弟二人坚辞不出,为世论所称颂。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御前银甲将军、招抚两浙秀州路招抚使周文达由汴京(今河南开封)扈驾南巡,定居于华亭天马雍仁里。此后,宗族繁衍,为天马山世族。被里人呼为“山周”。赵孟頫尚未出仕之前,与周氏兄弟友好。曾用大篆书写“山舟”二字,作为周氏兄弟斋屋的榜额。“舟”和“周”谐音,“山舟”即是“山周”。但据元代陆居仁《山舟记》解释,还有更深层的含意:“山静物,舟动物;山在陆,舟在水;山居安,舟涉险;迥不可同处,文敏同之,盖使知安必防危,犹舟居然,戒谨之道也。”元、明、清以来,“山舟”作为云间著名古迹,被著录于府志、省志,声名远播。前来访古、题咏的文人雅士不绝于途。
“山舟”西偏为“宝善堂”,清代初周士彬(号爱莲居士)所建,与其妻在此承欢养志,静修读书。又有“来雨楼”一栋,周士彬在此藏书五万余卷,为江南藏书名楼。清代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四库馆。诏告天下,访求善本秘籍。周氏后裔周忠熺、周忠炘亲自在“宝善堂”中,将“来雨楼”藏书区分卷部、编摩校勘、装缮完整,从中挑选出三百六十六种藏书,委托长孙娄县生员周厚作为家族代表,恭献给朝廷。乾隆甲午(1774年)仲夏,乾隆皇帝在进献的宋本《两汉博闻》卷端,御笔题写七言诗一首,并赐给内府初印《佩文韵府》一部,以示嘉奖。周厚特地建亭,来供奉宸翰和赐书。
来鹤轩:在天马中峰岳祠之侧,取紫气九天文仙摇鹤来之意。据《干山志》记载,轩西当小赤壁,似天然屏障。壁右瞰泖湖,一白万顷,凭高远眺,如置身世外。
丛桂轩:在山前荷潭之右,取宋代诗人曾几诗“行攀丛桂枝,坐息丛桂影。王孙胡不归,岁晏雪霜冷。”之意。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修建,董其昌书额。
读书台:相传为二陆读书处。岩下有二松,乔柯劲干,传说为晋代遗物。钱师周曾题曰“双松台”。另据嘉庆府志记载,双松台在塔院下,双松为元代名士杨维桢手植。
菊庄:在干山下。据嘉庆府志,为元代陶宗仪种菊处。
陶宗仪(1329年~约1412年),字九成,号南村,浙江黄岩(今清陶乡)人。元末明初文学家、史学家。自幼刻苦攻读,广览群书,因而学识渊博,工诗文,善书画,成语“积叶成书”讲述的便是他的故事。元末兵起,避乱松江华亭,耕作之余,随手札记。元至正末,由其门生加以整理,得其中精萃五百八十余条,分类汇编成《辍耕录》30卷,该书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都很高。
竹溪精舍:在半珠庵处,为周悌纪念其先人嗜爱青竹,于祖莹墓庐处,缘溪植竹万竿,结庐守墓。俗称竹弄。
万松园:在山南,隐士周纪所筑。园内遍植松树,在明嘉靖年间倭寇之乱(1553~1556年)中,被砍伐殆尽。
太虚楼:明代王俞居干山时所筑,取《庄子·知北游》:“是以不过乎崐仑,不游乎太虚。”之意。在岘村南,有池,纵横约五六亩,于池中建一楼阁,清流四绕,弥望汪洋,回视九峰,皆在目睫,取“太虚一点”之意,名曰“太虚楼”,实据山中之胜,故莫是龙又题为“选胜楼”。
莫是龙像
南园:在干山南,明代吕廷振别业。其中以白蘋洲为最著名。周厚地有《白蘋洲记》:“天马吕氏代多硕彦,文学廷振尤称博雅,购别墅于山下,著称南园,池馆竹石,俱倩蔚幽丽,而白蘋洲之胜特著。长桥卧波,约以朱柱,遥通两岸,回房曲舍,环绕于其间”。后园遗址归周氏所有,重加构筑,名“岘村小筑”。园内“池馆竹石,俱倩蔚幽丽。长桥卧波,约以朱柱,遥通两岸。回房曲舍,复鳞次环绕于其间。”白蘋洲是园中最有名的景点。花晨月夕,吕氏在此与陈继儒、施绍莘等名士,或画舫萧笛、或赋诗酬酒,极一时之盛。清初园废,鞠为茂草。明代周忠熺(别字岘村)在其原址重新规划,营建“岘村小筑”。由金坛虞景星题额“南园旧迹”,以示渊源。中有“宝书堂”,与黄厚燧、缪烈、张昀、陈诗桓、黄之隽、董锡嘏、胡廷佩、邵玘、蒋志说等人,时时在此过从觞咏。堂西有书塾、净室。书塾上悬“活泼泼地”四字匾额。净室名“佛弟子居”,供奉着在整理南园荒圃时发现的一块奇石。该石类似古代佛像,石背刻有篆文,据说周氏还将篆文摹刻在屋楣上。但因财力有限,白蘋洲一直被荒弃于外,仅见一泓积水,蒿草丛生。
吕纪(1477~?),中国明代画家。字廷振,号乐愚。鄞(今浙江宁波)人。以画被召入宫,,擅花鸟、人物、山水,以花鸟著称于世。文学与陈继儒、施绍莘同称于时。著有《干山杂志》。
小孤山园:在山西麓,为何忠炘所葺。依山结构,竹木苍翳,泉石清幽,揽一山之胜。此园最大特色是植老梅数十株,效杭州孤山探梅之胜。园中有12景:四宜轩、花间草堂、渔山水舫、懒云窝、卧云谷、蓄云峡、红亭、霞红桥、琴台、积翠池、窗前岛、墙下矶。
舞剑台:拾级而上,站在天马山最高峰———北高峰处,若遇天晴气爽日,游人往东南眺望,东海汪洋,大小金山,隐约可见;往西眺望,泖河片片,碧波万顷,帆影点点。在北高峰顶部还有一凸起平台,约5平方丈,其平如砥,古称舞剑台。据《干山志》载:此处为“宋银甲将军周文达舞剑台遗址……”
7、道教文化
道教医药
天马山
道教绘画
改琦松江府城隍庙神像图轴清代道教绘画。所绘天尊、太上老君、雷天君、东阳观主等神像,都不雷同,姿态各异,极为传神。
九峰三泖图
九峰三泖指松郡九及松江、青浦、金山至浙江相连的小湖荡。“九峰三泖”是一处山水胜地,也是道教胜地。此幅画也是中国南宗山水画与海派书画的主要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