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南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于1991年3月,1992年11月被国务院批准为*高新区。高新区地处南昌市城东,紧邻艾溪湖、瑶湖、青山湖以及赣江。区域面积231平方公里,下辖昌东、麻丘两个镇和艾溪湖管理处,截止2012年,辖区人口50万,已开发产业区面积60平方公里。2018年2月,入选江西省首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
中文名称:南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所属地区:江西南昌
下辖地区:昌东、麻丘、艾溪湖管理处
地理位置:南昌市城东
面积:231平方公里
人口:50万
1、基本概况
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园区特点
艾溪湖
二是产业发展进入“新境界”。以招大引强作为产业发展主抓手,形成了“天天有客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签约、季季有开工”的浓厚氛围。全年引进亿元以上新签约项目110个,投资总额超过1200亿元,同比增长84%。其中工业项目80个,百亿元项目4个,50亿元以上项目8个,10亿元以上项目31个。特别是移动智能终端产业爆发式增长,引进落户了国内手机ODM排名前五的华勤通讯、闻泰科技等8个整机项目及30余个配套项目,逐渐形成智能终端全产业链布局,3年内产量将达到2亿台,实现智能终端产品“三分天下有其一”,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移动智能终端产业基地之一。
三是深化改革开创“新模式”。坚持问题导向,破解发展难题,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推行“重资本、轻资产”招商方式,与江西银行合作发行了80亿元产业基金,申请使用市滕王阁产业基金167亿元,全年新签约引进的项目中有36个项目使用现有厂房直接落户,实现了企业“拎包入驻”。
四是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实现“两个新突破”:一是专利申请量累计首次突破1万件,在全省保持领先;二是高新技术企业总数首次突破200家,其中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3家,创历年之最。北方联创等62家企业认定为全省第一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占全市74%。R&D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5%提升到2.7%。全年新增国家、省、市科技创新载体19家,省市科技创新平台11个,*众创空间3家,*星创天地2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
五是城市建管呈现“新面貌”。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生产、生活、生态、生根“四生”融合的城市环境不断优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
六是民生工程倾注“新温情”。大力实施“十大民生工程”,均已按时序要求完成。以迎接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为契机,大幅提升城乡中小学办学条件,南昌二中、二十八中、南师附小高新校区等一批名校去年9月投入使用,“本土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并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高新区人民医院主体工程已封顶,江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正在加快推进,二级社区医疗服务网点正在布局,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已全面覆盖,三级医疗体系基本形成;率先试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成为全省医疗改革的样板。
3、基础设施
高新区区内已完成道路、供水、供电、排水、排污、通讯、煤气管网及土地平整等“七通一平”,区内配套设施齐全,建有住宅小区、工业标准厂房、电信*、变电站和高水平的寄宿学校,是江西省投资环境最好的工业区之一。据官网显示,园区营业总收入在江西省工业园区中率先突破1000亿元,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南昌市的24%,规模工业利税总额占南昌市的32.4%。2015年被列为第二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4、地理位置
土地利用
南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中国开发区中少数与市区融为一体的开发区之一,距市中心仅5公里,距火车站5公里,距长途汽车站7公里,距赣江水运港口10公里,距高速公路口7公里,距昌北国际机场25公里。
5、发展目标
园区“十三五”发展目标是:力争实现“53353”目标,即园区营业总收入5000亿元,打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3大千亿产业,航空、智能装备及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3大500亿产业,高新技术企业500家,规上企业300家,确保圆满完成市里下达的主要经济指标任务(即园区营业总收入40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000亿元),推动园区综合排名进入全国前30位,进入全国*高新区第一梯队。
6、人才资源
据南昌市人才普查结果显示,南昌地区共有各类人才57.76万人,南昌市人才资源总量及增长速度、人才密度居江西省首位,居中部地区省会城市前列。截止2012年,南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拥有2000多名硕士,200多名博士,200余名归国留学人员以及4.4万名各类人才。此外,高新区内毗邻瑶湖的昌东高校园区已建成8所高等院校,开设近200个专业学科,拥有20万大学师生,每年可培养、输送近6万名专业技术人才。
7、科研能力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2011年,高新区在以软件服务外包产业为基础的现代服务业上具有将强的技术优势,共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2家;省级以上工程中心7个,技术中心2个,重点实验室1个;设立博士后工作站2个;“十一五”期间获国家和省市科技进步奖项目200余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