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葬礼
《*的葬礼》是霍达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以回族手工匠人梁亦清的玉器作坊奇珍斋升沉起伏为主线,在历史的背景下描写梁家三代人不同的命运变迁,表现了主人公为追求理想和事业,为完善自身素质所发出的蓬勃不息的命运意识。
作者:霍达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09月
ISBN:9787530212837
首版时间:1988年
1、作品推荐
★极具生命力的茅盾文学奖经典作品
★正版销量突破四百万册
★纯洁的梦想、凄美的爱情、痛苦的命运
2、内容简介
《*的葬礼》是一部长篇小说,一个*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两根故事线,一大家子人的悲欢离合,就这样交织重叠地,从作者笔下娓娓流出。“一道门,隔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玉的世界,一个是月的世界。霍达用穿插的笔法,写下了如此震撼人心的一部作品,为我们展示了*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人生历程,描绘了回族人民在“人生的舞台上,悲剧,喜剧,轮番演出,不舍昼夜,无尽无休……”的“演出”,体现了他们生生不息的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3、故事梗概
《*的葬礼》(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古都京华老字号玉器行“奇珍斋”的梁亦清,原是回族底层的琢玉艺人,他家有两个女儿,长女君璧和次女冰玉。本书主人公韩子奇因摔碎了梁亦清做的碗而决定留下当学徒。师徒两人正为一件订货劳作,这是专做洋人买卖的“汇远斋”定做的“郑和航海船”。郑和是回族的英雄,他们决心做好这件光耀民族精神的作品,三年的精雕细刻将在中秋佳节完成。不料梁亦清突然晕倒在转动着的玉坨上,宝船被毁,人也丧命。为了抵债,梁家将奇珍斋转给落井下石的汇远斋老板,韩子奇则为了报仇潜伏到“汇远斋”当了学徒。
三年后,他学有所成,回到奇珍斋娶了长女君璧,决心重振家业,十年之后名冠京华,又得贵子取名天星,碰巧遇上农村里被日本人带走中途逃走的中年妇女,便认这妇女为大姐,让长子天星唤她姑妈。
之后日寇侵华战争爆发,韩子奇担心玉器珍品被毁,随英商亨特来到伦敦。妻妹冰玉因情感受挫,执意离开,便不顾姐姐反对,与姐夫一起前往英国。在伦敦,亨特的儿子奥利弗爱上了冰玉,但奥利弗在伦敦大轰炸中不幸丧生,冰玉在孤独、伤心的情况下爱上了韩子奇,并生下私生女新月。
战后一同回国,姐姐君璧不容母女俩,冰玉决定带女儿远走他乡,韩子奇苦求,留下女儿。新月逐渐长大成人,以优异成绩考上北大西语系。上学后与班主任楚雁潮发生爱情,因楚系汉族,为梁家反对,他们的爱情却在阻挠中愈加炽热,这是文章的主要内容。而哥哥也因母亲的心计所使,没能和自己喜欢的同事结婚,而是娶了新月的同学,当发现时,一切都来不及了。新月红颜薄命,因严重心脏病不幸逝世,楚雁潮及新月一家悲痛欲绝。哥哥,嫂子挑起了家里的担子。后来韩子奇,梁君璧相继去世,韩天星也有了一双子女。多年以后,冰玉回来了,但一切都也已经物是人非。
4、作者简介
霍达
霍达,女,生于1945年11月26日,回族,北京人,经名法图迈。中国电影编剧,国家一级作家,*文史研究馆馆员。著有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约六百万字。1976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发表第一部小说《不要忘记她》,1987年创作长篇小说《*的葬礼》,该作于1991年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1988年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当选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副会长、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港澳百科全书》编委、开罗国际电影节评委。
她着一身家常便服,随性、朴实、爽朗。说话时,整个人都会变得抑扬顿挫:时而低眉敛目,柔声细语;时而一板一眼,绘声绘色;说到不平处,横眉怒目,声音也高了八度,仿佛随时会拍案而起。霍达是一个善良、有责任感的女性作家,写作手法娴熟,布局谋篇老道,委实值得称道。
2011年,在谈及作家定位时,霍达曾自评说自己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她给自己的定位是:社会的良心,时代的秘书。
5、创作背景
《*的葬礼》正是着眼于*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冲突,在中国社会和世界格局的大历史背景下以小见大,通过讲述一个*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以及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融宗教信仰与现实生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人性之美与价值之美于一体,折射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回族既有保持其阿拉伯民族的文化渊源的一面,又有与汉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一面。因此,冰心称“它是现代中国百花齐放的文坛上的一朵异卉奇花,挺然独立”。
6、人物简介
韩子奇
《*的葬礼》(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韩子奇,故事的主人公,被玉俘虏的一个假回族,汉族*。他的一生,琢玉,卖玉,护玉,守玉,爱玉。视玉如命。
梁君璧
梁君璧,忠诚信仰*的“******”,真正的*。没有文化,霸道,强势,心中只有信仰与家庭。她的一生没有爱情,她的思想“单纯”,所以认为爱情是恶心的东西。她为人“耿直”,所以说话口无遮拦,以至恶毒,对亲人也不例外。她阻止女儿的爱情,强烈反对回汉通婚。
梁冰玉
梁冰玉,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新女性。上过大学,思想不像姐姐梁君璧那样陈腐。向往纯真的爱情,也因爱情伤过心,经历的两段感情,使她畏惧,所以最后才将自己的心交给姐夫韩子奇。
韩新月
韩新月,纯真,善良,美丽。命运没有眷顾她,十九岁的女孩子的生命慢慢的在消逝,但她全然不知,对生活仍然充满希望,对未名湖仍然充满期望。
楚雁潮
楚雁潮,出生地位不高的教师。却始终执着与自己的理想:翻译出中国文学的精华,展现给世界。因为父亲身份不明,家庭背景不详,所以他不能有晋升讲师的资格,可是他并不在意。
7、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变迁兴衰”、“命运沉浮”,重心落在衰、沉,《*的葬礼》写的其实就是“玉器梁”一家的悲剧。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小说的悲剧事件大体可以分作三类,一是爱情悲剧:韩子奇和梁冰玉的爱情悲剧与韩新月和楚雁潮的爱情悲剧;新、雁爱情悲剧与韩、冰爱情悲剧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后者可看作前者的继续。两者都是男女主人公对*爱的权利受到韩太太梁君璧身上所体现的*传统文化负面的阻遏,当然韩、冰爱情悲剧的原因不止于此。另外,还穿插有韩天星和容桂芳的爱情悲剧,那是由梁君璧身上所体现的门当户对的势利观念酿成的。二是社会悲剧:梁亦清、韩子奇传播、宏扬中国玉器文化事业的壮志豪情,因资本竞争倾轧、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破坏、“*”摧残而遭受挫败,他们的人生理想不为他们置身其间的社会大环境所容。三是命运悲剧:梁亦清、韩子奇、梁冰玉、韩新月以及参与制造过悲剧的虔诚的*梁君璧和不是回民族的文化精英楚雁潮——他们在积极探索人生意义和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中无不意识到、预感到失败、痛苦、不幸甚至死亡的必然性,但他们不向厄运低头,坚持以坚韧、顽强的意志突围。
《*的葬礼》用不小的篇幅描写了回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仪式,并着意表现异质习俗文化同回民族习俗的撞击、较量和通融,使之成为情节包括场面和细节的有机组成部分,突出的例子如葬礼和婚礼。梁亦清身怀绝技,但在代表资本的汇远斋老板蒲寿昌的压榨、倾轧下不得不含恨死去,从而引发韩子奇、梁君璧为之报仇雪恨,梁亦清的葬礼标志着小说情节的开端。薄葬、速葬,最简朴不过,正好与梁亦清的质朴性格谐适:一心归主的*,不需要任何身外之物来粉饰自己。韩新月德才貌兼优,对人生、事业、爱情执着追求,但无奈心脏残缺不得不辍学,而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又使其爱情绝望,终致夭折。*们肃然跪在墓穴前,神圣的经声在墓地回荡:一切赞颂,全归真主,全世界的主,至仁至慈的主。报应日的主。我们只崇拜你,只求你佑助,求你引导我们上正路,你所佑助者的路,不是受谴怒者的路,也不是迷误者的路。
民俗流动地存在于民族的历史长河之中,以民族群体的精神文化、心理意识为底蕴。将民俗的法约性、软控性故事化、情节化,要义在于激化伊斯文化与华夏文化、古老东方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撞击和融合,揭示这种撞击和融合必然经历的痛苦,开掘人物的文化心理。霍达在《*的葬礼》的总体艺术构思中突出悲剧冲突、文化冲突、心理冲突,旨归在铸造在多元文化冲突、拼撞和互融互渗中焕发出蓬勃不息的生命意识的平凡而伟大的人格。
艺术特色
在传统文化中,月亮多与女性相关——同为阴性,表征内守,寒冷以及阴暗。在《*的葬礼》中,反复出现的“新月”意象与主人公构成一种隐喻关系,其明净、清秀和凄楚与新月的聪慧、美丽与不幸异质同构。喻体、谕指浑然一体,成为联结人与物、感性和理性的桥梁,即将作者寄予的物象提升至人生命运的高度,也加深读者于大喜大悲后的生命体验。“新月”这一意象因其不完满而令人感慨万千、更因其残缺而使文本充溢悲剧色彩。而在*文化中,新月是崇高、清静和希望的象征,二者对“新月”的理解是截然相反的。
全书五十余万字,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宏观地回顾了中国*漫长而艰难的足迹,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展现了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和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作品含蓄蕴藉,如泣如诉,以细腻的笔触拨动读者的心灵,曲终掩卷,回肠荡气,余韵绕梁。作品用朴实的语言描述了*与*之间的纯真厚爱的感情,用欢快的字迹书写了楚老师和新月之间的师生之情和可歌可泣的师生恋情。故事最后的情节跌宕起伏,一些难以面对的事实层层呈现在了活人面前,让读者真实的感情都融进了作者的心血之中,感情高昂,悲壮。
8、作品目录
序曲月梦
第一章玉魔
第二章月冷
第三章玉殇
第四章月清
第五章玉缘
第六章月明
第七章玉王
第八章月晦
第九章玉游
第十章月情
第十一章玉劫
第十二章月恋
第十三章玉归
第十四章月落
第十五章玉别
尾声月魂
后记
9、名家点评
看了《*的葬礼》这本书,就如同走进一个完全新奇的世界。我觉得它是现代中国百花齐放的文坛上的一朵异卉奇花,挺然独立。——冰心
《*的葬礼》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宏观地回顾了中国*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壁、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展现了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和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张丽君
10、所获荣誉
1990年获建国四十周年北京市优秀文学奖。
1991年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中国作家协会、国家民委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长篇小说奖。
11、作品影响
截至2017年9月,《*的葬礼》一书正版销量已突破400万册并保持年销售40万册,成为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最具生命力的经典之一。
30年来,《*的葬礼》在一代代读者中传递开来,对于每个人的阅读感受也是不一样的,可谓是常读常新,每次阅读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冰心老人曾说:“《*的葬礼》是现代中国百花齐放的文坛上的一朵异卉奇花,挺然独立。”刘白羽先生说:“读这部书,有如读《巴黎圣母院》,奇谲诡变,奥妙无穷。”
对于该书的畅销,霍达曾说:“当初我写这本书的时候,没有奢望得奖,没有奢望成为‘经典’,也没有奢望30年后还能畅销,当时只是想把爱和死写到极致,把这个‘活儿’做绝。一件文学作品的生命力,不在于作者的主观愿望,更重要的是岁月的淘洗,读者的检验。”而恰恰是在30年的岁月洪流中,《*的葬礼》经历了时光与人心的锻造与洗礼,广为流传至今。
1991年,《*的葬礼》与《平凡的世界》《少年天子》等书一道荣获中国文学的最高荣誉——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此后,各种荣誉与奖项纷至沓来。它曾荣获建国40周年北京市优秀文学奖、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长篇小说奖等多个文学奖项,先后被列入“北京市十大畅销书”“全国文教类优秀畅销书”“家庭书架百种常备书目”“大学生所喜爱的作家和作品”“中国青年最喜欢的二十本古今中外名著”“一生必读的六十部名著”“香港中文大学推荐的八十七本书”“二十一世纪新四大名著”等多个推荐榜单。
《*的葬礼》自问世以来,*国际村文库书店、中国文学出版社、外文出版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相继出版中文简、繁体字版以及英、法、阿拉伯、乌尔都等文版的译本。
近年来,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更是始终将《*的葬礼》作为海外版权推广的重中之重,继请著名汉学家徐穆实译出样章之后,又拟将其全本翻译成英文,向多国出版同仁进行推介。
“镇社之宝”是北京出版集团总经理曲仲谈及此书与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关系时做出的评价。曲仲说:“一方面,《*的葬礼》是中国当代文学殿堂里最有生命力的经典之一,我们非常珍视。另一方面,对我们来说同样可贵是作者霍达老师跟出版社30年来的友谊。30年光阴,历经四代编辑,作家与出版社之间这样毫无保留的信任与托付关系,是当代文坛的奇迹,也是当代出版史的奇迹。”
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看来,《*的葬礼》能够在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成为销售最好、影响最大、生命力最强的代表之一并非偶然,“这说明普通读者作为善良、单纯的个体,还是希望从文学作品中读到至真、至善、至美的东西,希望文学可以带给我们诗意和温暖,鼓励我们不断上进。《*的葬礼》讲述的是一个非常凄美感人的故事。一部作品要想有长久的生命力,一定要和我们心灵中那些真善美的东西联系起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