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襁褓

科普小知识2021-10-22 14:24:38
...

襁褓是古代的一个年龄称谓,亦写作“襁緥”、“襁保”、“繦緥”,指未满周岁的婴儿。襁指背负婴儿用的带子,褓指包裹婴儿的被子。

中文名:襁褓

定义类型:古代年龄称谓

称谓类型:0岁

别称:“襁緥”、“襁保”、“繦緥”

称谓来源:《后汉书·桓郁传》

1、年龄称谓简介

年龄称谓是古代代指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2、年龄称谓来源

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

另外,我们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国还有干支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轮,故又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的说法。杜甫有诗句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别称。

当然,古代年龄称谓并不止这些,还有许多散见于各类古书中,因较少使用而未被流传下来。上面所述这些因使用频率高,生命力强而被后人沿用了下来。有些还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交际之中,如:“三十而立”。再如,从“婴儿”和“儿童”两个词中,我们已看不出历史和今天的区别了。

3、“襁褓”释义

襁褓,亦写作“襁緥”、“襁保”、“繦緥”、“襁葆”,“襁”指婴儿的带子,“褓”指小儿的被子。后指婴儿包或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张守节《正义》:“襁,长尺二寸,阔八寸,以约小儿于背;褓,小儿被也。”

《玉篇·衣部》:“襁,襁褓,负儿衣也。织缕为之,广八寸,长二尺,以负儿于背上也。”

《后汉书·桓郁传》:“昔成王年幼,越在襁保(褓)。”

《汉书霍光传》:“霍光以结发内侍,起于阶闼之间,确然秉志,谊形于主。受襁褓之托...”

4、资料解释

1、背负婴儿用的宽带和包裹婴儿的被子。后亦泛指婴儿包。

《列子·天瑞》:“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

《汉书·宣帝纪》:“曾孙虽在襁緥,犹坐收系郡邸狱。”颜师古注引孟康曰:“緥,小儿被也。”

康有为《大同书》甲部第一章:“婴孩无知,虽使陨於母胎,夭於襁褓,啜气欲绝,岂识患苦!”

艾青《年轻的母亲》诗:“打开襁褓又包好,抱起婴儿又放下,嘴里在自言自语,好像和婴儿对话。”

2、借指1岁以下的婴幼儿。

《汉书霍光传》:“霍光....受襁褓之托。”汉昭帝年仅8岁.

汉·贾谊《新书·数宁》:“发子曰:‘至治之极,父无死子,兄无死弟,途无襁褓之葬,各以其顺终。’”

宋·黄庭坚《寄耿令几父过新堂邑作》诗:“白头晏起饭,襁褓语呕哑。”

苏曼殊《断鸿零雁记》第二六章:“余自襁褓,独媪一人怜而抚我,不图今已长眠。”

3、谓把婴儿包裹在小儿被中。

宋·洪迈《夷坚乙志·龚涛前身》:“医居于郡治之南,过司法厅,见门外扰扰往来,云:‘官病亟。’及至龚氏而涛生。襁襁毕,复还,则司法已死。”

上一篇:舞夕之年

下一篇:入党年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