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宅文化陈列馆
上宅文化陈列馆位于平谷县风景秀丽的金海湖畔,是一座遗址类博物馆,1989年开放。上宅文化遗址是1982年市文物局对全市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的,随后进行了三年的清理发掘,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时代的珍贵文物,填补了北京史的空白,并被正式命名为“上宅文化”。
中文名:上宅文化陈列馆
成立时间:1989年
馆藏数量:200件藏品
类别:遗址类博物馆
所在地:中国北京
地址:平谷县风景秀丽的金海湖畔
馆藏数量:200件藏品
馆藏精品:空心陶球、陶海马形饰、陶羊头、陶熊头形饰、陶塑猪头等
1、场馆简介
上宅文化陈列馆
北京地区史前考古自从发现“山顶洞人”,“东胡林人”之后,很长时间内没有重大发现。从山顶洞到最初的城市聚落,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北京人到哪里去了,他们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与北方其它地区(如红山文化)有没有相似之处,这一直是个谜,困扰着人们。
2、建筑风格
上宅文化陈列馆
上宅文化陈列馆的主体建筑的造型依照平谷先民居住的半地穴式马架子窝棚设计,展厅为两层,按四方八卦置形,楼梯设在*,旋转而上,整个布局构成太极图式。厅内陈列着上宅文化和周围环境考古成果。
北京地区史前考古自从发现“山顶洞人”,“东胡林人”之后,很长时间内没有重大发现。从山顶洞到最初的城市聚落,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北京人到哪里去了,他们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与北方其它地区(如红山文化)有没有相似之处,这一直是个谜,困扰着人们。
3、发现历程
上宅文化陈列馆
1984年3月19日,平谷县文物工作者在大兴庄乡北埝头村西500米处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该址东南距县城7.5公里,北面可望起伏的燕山山脉,南面距平顺公路2公里,洳河流经村北,后转向南流入泃河。遗址坐落在洳河南岸一片高出河床7米、面积约6000多平方米的台地上。遗址西部由于村民取土被破坏了一部分。市文物研究所首先对被破坏的遗址部分进行了清理发掘,1988年又对遗址东部进行了第二次发掘。经过发掘,发现该遗址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层距地表深度一般在0.8至1米,文化层厚度在0.5至1米之间。第一次清理发掘60平方米,出土各类陶器93件,其中完整的13件,各类石器73件,清理出居住遗址10座,第二次发掘又发现3座居住遗址。两次发掘出的13座居住遗址的分布较集中。这些居住遗址直接挖在生土之上,属于半地穴式建筑。从房址残存的形状看,平面多呈不规则的椭圆形,有三座是抹角方形,直径一般在2.5米至4米之间。在房址靠内壁的底部,发现柱穴的遗迹。居住地面经过火的烘烤,表面是一层5、6厘米厚的红烧土。最重要的是,在每个房址的地面中部附近,都发现了一个或两个埋在地下的深腹陶罐,罐口稍露出地面,罐内存较多的木炭渣和烬土。在陶罐周围的地上发现较多的红烧土碎块和颇具特色的一种灶膛。这些足可以证明,当时人们就住在这种篱笆墙式半地穴房屋中,过着一种氏族部落式的生活。
经过对北埝头遗址出土器物的分析和炭十四测定得出结论:北埝头遗址的相对年代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早期阶段,距今在6000~7000年之间,与东北地区早期文化的特征十分相似,但要早于红山文化。这是北京地区史前考古继山顶洞人、东胡林人之后的一次重大发现。
继北埝头遗址之后,1984年10月,县文物普查工作队在韩庄乡上宅村又发现了一处与北埝头遗址同期而埋藏更丰富的新石器时代遗址。10月20日,对遗址进行了详细的地表考察,并采集了部分标本。遗址位于上宅村西北的一块台地上,因以前建有大庙,当地称“大庙台”。台地西端为村砖厂,由于取土烧砖加上民房建筑,已蚕食了台地的大部分,现存南北约50米,东西80米,台地高4、5米,从断壁上明显可见文化层堆积,最厚处可达3米多,包含丰富。台地南部边沿下是村庄,村南为公路,路南为逐渐低平的田地,直伸向遍地卵石的洳河故道;东南为金海湖(海子水库),截住了古老的洳河;台地东南三四十米处,一条小河穿过村庄西南而去;台地向北山峦叠起,直至燕山余脉脚下;西侧为田野丘陵,滑子村坐落于山坳之中,再向西则是凤凰山和老虎山,从滑子村北又涌出一条小河,经两山东侧南流,与台地西侧穿村而来的小河汇于老虎山下,向西注入洳河。
10月23日至11月2日,由市文研所主持,对上宅遗址进行试掘。在近40平方米的两个探沟中,出土各类石器、陶器500余件。经科学测定,该遗址与北埝头遗址时代相同。
上宅遗址的发现,引起考古界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和充分肯定。国家文物局拨专款,由市文研所和县文管所组成发掘队,从1985年5月开始对遗址进行正式的考古发掘。发掘工作依正南北方向,以坐标法统一布方,先后共发掘探方140个。至1987年底,总发掘面积为3500平方米,其中新石器时代文化堆积较好的约700平方米。均分布在台地的一道天然沟内。发掘结果表明,这道灰沟内的器物埋藏非常丰富,可是由于数千年的风雨侵蚀与人为破坏,现存遗址只是这道自然沟的尾端,如同一只大象只剩下了一条小尾巴,最丰富的文化堆积已不存在。据当地居民反映,在灰沟的南部,60年代平整土地时,曾发现一片片的红烧土和残陶片,推测应为当时的居住遗址区。
4、展厅分布
上宅文化陈列馆
上宅遗址出土陶器共有1000余件,根据地层堆积和地层内出土遗物,初步分为三期:一期陶器出于第8层,为含滑石厚胎大口深腹桶形罐,器表呈红褐色或黑褐色,口外数圈凹弦纹,一匝麻点状附加堆纹,下为网格状纹;二期陶器出自第4~7层,第6、7层为早段,陶质以夹砂和滑石陶占绝大多数,器表呈红褐、灰褐色,纹饰以抹压、刮条为主,其次为压印“之”字纹和篦点纹,器形以平底器较多,如大口深腹罐,唇沿较厚,口微奓,腹壁微弧且较深,平底钵腹壁微弧,最大腹径较低。第4、5层为晚段,划纹大量出现,有方格、“回”字、波折等形状,抹压、刮条纹减少。深腹罐唇多尖圆,直口,腹壁较直。平底钵腹部较直,最大腹径靠近口部。圈足钵在早段圈足较高,晚段圈足较低;三期陶器出自第3层,以细泥红陶为主,其次是夹砂褐陶和灰褐陶。典型器物有红陶钵、“红顶碗”等。出土石器约有2000千余件,主要以打制、琢制或磨制的大型石器为主,兼有少量细石器。大型石器有用于砍砸、研磨的盘状器,还有磨制精致、形状规则的石斧、石铲、锄形器和用于加工粮食的石磨盘、石磨棒等。细石器有石镞、尖状器、刮削器、石刀(复合工具)等,用间接打制法制成。
5、出土文物
上宅文化陈列馆
第一类:生产工具。属于生产工具类的器物绝大多数为石质,主要是打制、琢制、磨制的大型石器和一些细石器,共2000余件,有石斧、石凿、石锛、盘状磨石、石磨盘、石磨棒以及单面起脊斧状器、砧石和石球。石斧是原始农业的重要工具,砍伐树木、刀耕火种都要用斧,石磨盘和石磨棒可以用来加工粮食,研磨制作陶器用的泥料,而双刃石斧则是当时比较先进的生产工具。这些迹象表明,在当时那些已经具有固定居所的原始氏族部落,是以原始农业为经济基础的,同时,还存在着狩猎、采集等多种生产形式。
细石器中以柳叶形石器最为典型。它们多为直接从石核上一次打击而成,但刃很锋利。在上宅遗址中发现的复合刃器,一半是用坚硬的燧石磨制而成,一侧有刃,另一半用较软的青灰色泥质岩磨制而成,带沟槽,两相吻合,刃嵌槽内,既可保护刃口的锋利,又可避免伤人。除了用料不同外,与现在小学生用的折合式铅笔刀多么相似!从这一器物便足可以看出上宅先民的聪明才智和精湛的制造石器的技艺。
第二类:生活用具。这类器物皆为陶器,主要有深腹罐、钵、碗、杯、勺、器盖等,大多数陶器都有纹饰,器形有明显的地方特点。其中圈足器和深腹罐是上宅遗址陶器的代表器形,口沿特征明显,都是厚圆唇。从这些出土的陶器可以了解到,当时制陶技术已有一定水平,已经懂得一些陶器缀合修补技术。这些陶制器具在当时是生活用具,在今天则是远古文化的标志,使我们从中可以领悟到远古先民艰辛的劳动和创造的才能,考察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
第三类:装饰艺术品。这类物品有空心陶球、陶海马形饰、陶羊头、陶熊头形饰、陶塑猪头等。石器中有耳形器、小石环、石羊、小石龟和石猴饰件。这些陶或石质的工艺品表明当时社会分工日趋精密,某些行业已出现了专门人才;同时,反映出数千年前的先民们,就已经具有了敏锐的观察力与惊人的艺术造型能力。如:空心陶球,为泥质红陶,壁只有1毫米厚,素面无纹,核桃般大小,内装一实心陶丸,为夹细砂黄褐陶质,摇晃时陶丸滚动作响;陶塑猪头形瘦长,双耳后背,嘴前伸,两侧刻划獠牙一对,栩栩如生;小石猴头部雕刻出眼睛、眉毛、耳朵、鼻子、嘴巴,具体形象,而猴身却一反头部处理方式,抽象处理,大胆概括,雕成蝉形。难怪很多专家参观完这些造型准确、神态生动、手法纯朴的艺术作品后,都连连点头,赞不绝口。美术史家指出:上宅陶塑猪头是目前我国出土的年代较早而造型最精的一件工艺品,国内其它地区也出土过年代相似的陶猪头,但是在制做精巧程度上,远不能与上宅这件相媲美;而石雕小猴,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最成功的石雕艺术品之一。它们把我国的雕塑史往前推溯了1000年。
此外,在两个遗址中都出土了一种罕见的鸟形陶器,有鸟首支架形陶器、鸟首形陶柱和鸟首镂空器。如:北埝头遗址中的鸟首支架形陶器,从其形制观察,圆筒形的壁比较薄,而且还有镂孔,如果做为支座使用,支撑力是有限的,推测是一种祭祀用器物,而非生活实用器;在上宅遗址出土的鸟首形陶柱,圆形圆顶,前出一鸟喙,鸟喙两侧有双眼,下部逐渐变粗圆筒形,器身饰羽状交叉划线纹,而陶镂孔形器为圆形平顶、下部逐渐变粗的圆筒状器,器身有四道竖长镂孔,似也应为用于祭祀的器物。这些器物表明,数千年前,平谷先民就有了“图腾崇拜”祭祀活动。同时,这里还包含着一个有趣的问题,那就是燕山、燕地之称谓,也可能与燕山南麓泃河河流域出土的这种鸟形图腾标志有着某种联系。
北埝头、上宅遗址发掘的这些典型器物已构成了这一地区独特的文化内涵,具有类似特征的还有河北省三河市孟各庄遗址,亦位于洳河流域。这些新石器时代遗址和遗存,显示了洳河流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考古学文化,而上宅遗址的特征鲜明的器物群则是这个文化的代表,因此,这种早期文化被命名为“上宅文化”。
6、历史意义
上宅文化陈列馆
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几次来上宅考察后认为,上宅遗址要早于西安半坡遗址,是一种代表北京东部地区的独具特征的新石器文化类型,具有综合的研究价值。又说:“西有周口店龙骨山,东有上宅,东西文化遥相辉映,珠联璧合,填补了北京史的空白。”并提笔命名“上宅文化”。严文明教授称上宅遗址的发掘研究为“新时期考古学的开路先锋”。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为上宅提辞:“红山之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安志敏题词:“上宅文化,首都之光”。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及多家电台、电视台向海内外报道了上宅文化这一北京考古工作的重大成果。从此,这个代表北京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文化在考古界和社会各界引起轰动,成为平谷县乃至北京的又一骄傲。
上宅文化陈列馆1987年10月破土动工,1989年9月27日作为向国庆40周年献礼项目对外展出。每年都接待大批海内外专家、学者和游人考察参观。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上宅文化将越来越显示出其独具的特色和丰富的内涵。正如侯仁之教授所指出的那样,“京东平谷县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的研究,大有可能与京西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的研究后先相继,东西辉映,从而为既是全国政治中心,又是全国文化中心的北京悠久而又连续发展的历史普增光彩。”
上宅文化陈列馆的建立,为京东旅游胜地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成为向世界展示古都辉煌历史风貌的又一窗口。
上一篇:山戎文化陈列馆
下一篇:上海市青浦区任屯血防陈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