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炉神庙

科普小知识2022-03-16 15:38:13
...

炉神是汉族民间信奉的一位女神。炉神庙坐落于孝妇河西岸的桑园村即现老*活动中心后。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是由当时炉行中徐应元倡导,并征得炉行著名士绅孙延寿的支持集资而建。

1、炉神姑

炉神姑的传说最早源于齐桓公时期,发祥地为商山,即现今的铁山,其主要分布在张店区的中埠镇孟家庄、铁山一带,流传广泛而久远。原故宫博物院院长杨伯达先生曾说过:"炉神文化在淄博,别无二家。"事实上,炉神姑所以在张店出现,是有其历史渊源、地理环境,经济发展、传统习俗、价值取向等多种因素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因此,根据相关的历史遗迹、古代碑文等多方考察,一般历史学家都认为,炉神姑的起始年代应从齐桓公时期(公元685年-643年)开始。

2、传说


炉神庙

相传,齐桓公在位时,在铁山北约一里处出现了一个怪物,没到夜晚便出来糟蹋庄稼,危害百姓。百姓气愤,手拿棍棒秘密跟踪,结果发现是一只大牛在作怪。众百姓奋起追赶,前边狂奔的牛突然变成了一只铁牛,向房子一样大,推不动打不走,众百姓无可奈何。可是到了夜晚,铁牛又化活身,仍然出来糟蹋庄稼。百姓无奈,只好联名上告官府。齐桓公接到传报,立即下诏,命令工匠在七七四十九天之内,将铁牛抓住,就地熔化,为民除害,逾期不能完工,全部斩首。冶炼工匠来到铁牛前,围着铁牛垒砌火炉,里面堆起山一样高的柴禾,四周架起八八六十四个大风箱,点火鼓风,日夜不停,转眼间已到了第四十八天,铁牛仍完好无损。众工匠个个愁眉不展,唉声叹气。

这天早晨,有个叫李娥的姑娘来为爹爹送饭。李娥的父亲是奉旨熔化铁牛的工匠,想到自己明天就要身首异处,不禁泪如雨下。李娥见爹爹暗自流泪,慌忙上前问爹爹原由,爹爹就将逾期不能完工,明天就要被斩首的事告诉了李娥,说罢,父女抱头痛哭。李娥心如刀绞,抱起一捆干柴投到炉中,恨不能一下就把铁牛化掉。没曾想就在她投柴时把一只耳环掉在了炉中,铁牛的一只耳朵慢慢地熔化了,李娥又惊又喜,又将另一只耳环投到炉中,铁牛的另一只耳朵又化掉了。李娥又将自己的手镯、鞋子放下去,铁牛的四条腿也慢慢的化了。于是她想:若是我全身投到炉里,铁牛不就全化了吗?爹爹和各位叔叔伯伯就都有救了。想到这里,趁爹爹不注意,纵身跳入炉中,李娥的爹爹见李娥往炉中跳下,大惊失色,赶忙来救,可为时已晚,眼看着女儿葬身炉中,铁牛终于化成了铁水,而李娥却化成一缕青烟,飘然而去。顷刻,天空乌云密布,电光闪闪,雷声大作,震耳欲聋,大雨倾盆而下,随之雨过天晴,百姓无不惊讶。这是李娥的至孝至善,感动了上苍,被玉帝接上天庭,收为义女,故此来告知当地百姓。

为了纪念这位无私无畏、勇于献身的李娥姑娘(另传为中埠镇大寨村丁氏女),人们尊称她为"炉神姑",并为她修建庙宇,塑神像,以资怀念和祀奉,每逢久旱不雨,附近群众纷纷赶来梵香烧纸,祈求显神灵落甘雨,赐吉利。化掉神牛的地方形成了一个万丈深坑,人们叫它"神牛坑"。安置工匠们居住的地方"冶里",渐渐形成一个村子,叫"铁冶村"。

3、炉神姑庙

炉神姑庙坐落在中埠镇孟家村东,占地2800平方米,大殿及建筑物面积700平方米,有北大殿、西大殿、东大殿、钟楼、东西耳房、中门、大门、影壁墙、凉亭等建筑,院落青墙黄瓦,十分美观。


炉神庙

庙大门座北朝南,上有"炉神姑庙"四个镏金大字,两尊石狮分立两边,门上方有"孝道显扬"四个大字。进门后庙前院内翠柳松柏,花红草绿。东西两边各有一座凉亭,红柱黄瓦,美观大方。

院内北边是中门,门前也有一对石狮,门上方有书法家李耀东先生题写的"格天佑民"四个大字。门两旁分别耸立着十几座古碑,最早的碑刻几经战乱早已丢失或不复存在。现存最早的是乾隆十九年四月十五日"重修炉神姑庙碑"。还有清嘉庆年间,光绪年间,民国时期的重修炉神庙碑记。

进入中门,迎面便是炉神姑庙大殿,还有东大殿、西大殿。大殿采用砖木、水泥结构。黄色琉璃瓦盖顶,大红门柱,花脊龙头翘角卷厦,多姿多彩。殿内炉神姑坐在*,两壁有张店画师王永笑绘制的大型壁画"炉神姑生平",河北书法家王志刚书写的"炉神祭",为大殿增光添色。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三天;三月的"一百五"、寒食、清明三天;六月的十七、十八、十九日;十一月的十五、十六、十七日均为庙会日。在庙会期间,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4、意义

炉神姑传说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主要在于传承了"孝"文化。当今,很多家庭仍然沿袭了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妇女是孝顺老人的主要力量。所以,传承和发扬炉神姑的"孝女"精神极具现实意义。。。

5、博山炉神庙

地理位置

炉神庙坐落于孝妇河西岸的桑园村即现老*活动中心后。

历史发展


炉神庙

炉神庙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是由当时炉行中徐应元倡导,并征得炉行着名士绅孙延寿的支持集资而建。

初建时的炉神庙,规模较小,只有三间殿堂,殿内供奉着女娲氏。女娲炼石补天,世人皆知,琉璃业也炼"五色石",于是炉行公庆就把女娲氏认作炉行的"祖师",庙名定为"祖师炉神庙"。

明万历四十六年,以孙延寿、房宗义、徐应元三人为首,邀集23人共结"炉行醮会"。他们规定每年的上巳月(三月初三)为祭祀祖师的日子。每到这一天,全炉行都要歇业停产,到炉神庙共同举行祭祀活动。由此产生了博山三月三的"炉神庙会"。

经过岁岁年年的风风雨雨,祖师炉神庙岁久失修,日见破败。乾隆元年,由李元和、姚可章等人出面,筹集资金对其进行了修葺,并改为女娲宫。自此以后,炉行日益兴盛。至道光初,由石经、李鼎钟、姚潭等人为首倡率,用五年时间对女娲宫进行了扩建,并改名为"炉神庙"。新修的正殿坐西面东,南、北两厢各为三间厅房。东面临街的高堰上建"对厅"三楹,名如意厅。临街二面全安木格棂扇,明亮轩敞。此外,还在西大殿的南山墙外置道房数椽,北首则建厨房两间。重修了高大的门楼,门下修了20余级石阶,阶下还修了路。

清咸丰二年,炉行再次修葺炉神庙,并加了神龛,在女娲像两侧,添了十二扇铺丝屏风。又于庙南隅筑高堰,构亭其上。咸丰十一年二月,捻军攻打博山,炉神庙的器物受到了一些损失。于是,在同治十二年再度重修,修补了十二扇铺丝屏风,给女娲加上了一袭"神衣",神龛上加了"神帐",神桌上加了桌衣,又新添了铺丝灯十对、配搭12个。特别是在南厅内加塑了一个不大的火帝神像。

民国以后,炉神庙曾作为小学,后改为"炉业公所",解放后,炉神庙驻过华东印刷厂、《淄博工人报》社等机关,后为公园路小学的民办分校。作学校期间,南北厅及小北厅墙内所嵌历代碑刻皆用灰泥抹盖是以保全。

上一篇:博山区

下一篇:红莲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