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InstituteofChemistryChineseAcademyofSciences)成立于1956年,是以基础研究为主,有重点地开展国家急需的、有重大战略目标的高新技术创新研究,并与高新技术应用和转化工作相协调发展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所,是具有一定国际影响、中国最重要的化学研究机构之一。化学所的主要学科方向为高分子科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化学。化学所重视化学与生命、材料、环境、能源等领域的交叉,在分子与纳米科学前沿、有机高分子材料、化学生物学、能源与绿色化学领域取得新的突破,建设和完善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先进高分子材料基地。截至2014年12月31日,化学所有在职职工616人,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
1、历史沿革
建立背景
1953年,中国科学院决定在北京筹建综合性的化学研究所。包括杨石先、曾昭抡、庄长恭等一批着名科学家和管理专家在内的筹备组,对所址的选择、研究方向、研究所组织、实验室的建设、研究人员的聘请都做了详细的计划。其中柳大纲、黄子卿、吴学周、汪猷、张青莲、黄耀曾、蒋明谦、梁树权、王葆仁、邢其毅、冯新德等国内知名化学家都参与了筹备工作。
化学所在筹建时决定将上海有机所的高分子部分,当时北平研究院的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部分,长春应化学一部分无机研究,以及北京大学由黄子卿和傅鹰两位教授兼任的物理化学和张青莲教授兼任的同位素研究,共同组成一个综合性化学研究所。1955年秋天化学所实验大楼落成。1956年化学所正式成立。第一任所长是曾昭抡先生兼任。
开拓发展
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先后以化学所的某些学科方向为主组建了青海盐湖所(1965年)、感光化学所(1975年)和生态环境中心(1975年);成都有机所成立时吸纳了化学所的十几位业务骨干;化学所有机氟的工作于1963年并入上海有机所。
1994年,化学所成为国家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基础性研究改革试点单位之一。
1998年,化学所被列为首批进入中国科学院创新工程试点的单位之一。
1999年3月,中国科学院分子科学中心成立。
2003年11月,科技部批准化学所与北京大学共同组建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
2005年,化学所被评为中国科学院A类研究所。
2006年获全国学科评估化学学科最高分。
2、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截至2014年12月31日,化学所有在职职工616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2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2人,国家“千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院“百人计划”入选者6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9个。
中国科学院院士:黄志镗、朱起鹤、朱道本、白春礼、佟振合、江龙、姚建年、万立骏、江雷、赵进才、李永舫、韩布兴。
科研部门
截至2014年12月31日,化学所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1个所级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先进高分子材料创新工程中心),1个分析测试中心;此外,该所与北京大学共同筹建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子动态与稳态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胶体、界面与化学热力学院重点实验室、分子纳米结构与纳米技术院重点实验室、光化学院重点实验室、有机固体院重点实验室、工程塑料院重点实验室、分子识别与功能院重点实验室、活体分析化学院重点实验室、绿色印刷院重点实验室
馆藏资源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图书馆于1956年建馆,该馆文献资源收藏以化学专业信息为主,是一个小型专业图书馆。据2015年8月研究所图书馆官网显示,馆藏情况如下:中西文图书藏书量约为3万册;中日西文期刊约600多种,合约5万册(过刊);此外还收有化学所不完全的学位论文600册以及少量会议录。中西文图书定购量为近400册/年,中日西文期刊合订量约为1000本/年。该馆对化学文献资料的收藏历史悠久,连续不断,有些外文期刊成为国内孤本,如LiebigsAnnalenderChemie(德文《利比希化学年报》)、ChemischeBerichte(德文《化学学报》)。另外该馆在多年的积累下对于有机化学与高分子化学方面的文献资料收集较为丰富全面。
3、科研成就
科研获奖
截至2012年12月,化学所共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290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5项,三等奖2项;国家发明金奖1项,三等奖9项,四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国家星火三等奖1项;全国科学大会奖24项。
国际奖:
1986年荣获麦斯塔副首相金奖
1986年荣获第14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会获银牌奖
1986年荣获第35届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获最高奖(麦斯塔副首相大奖)
1987年荣获布鲁塞尔第36届世界发明博览会金牌
1987年荣获第36届世界发明博览会金牌
1987年荣获布鲁塞尔第36届世界发明博览会银奖
2008年何嘉松荣获“PaulJ.FloryPolymerResearchPrize”
2009年万立骏荣获TWAS化学奖
2010年白春礼院士荣获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ESCO)“为纳米科学与技术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奖章
2010年赵进才荣获日本光化学协会“LectureshipAwardforAsianandOceanianPhotochemist”
2011年江雷院士荣获TWAS化学奖
2011年郭玉国当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TechnologyReview》“全球杰出青年创新家TR35”
2011年*波荣获“国际纯化学和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江教授新材料青年奖”
2013年“新型纳米杂化降凝剂的设计与制备技术以及在原油输运中的应用”荣获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mericanSocietyofMechanicalEngineers,ASME)授予的“全球管道奖”(GlobalPipelineAward)
2014年江雷院士荣获美国材料学会Mid-CareerResearcherAward奖
2017年1月5日,路有机场效应晶体管基本物理化学问题的研究项目荣获2016年自然科学二等奖。
*奖:
1、全国科学大会奖:24项
2、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1项
3、国家自然科学奖:17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2项
4、国家科技进步奖:9项特等奖3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
5、国家技术发明奖:1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9项四等奖1项
6、国家星火奖:1项 三等奖1项
4、学术期刊
《化学通报》
《化学通报》是中国化学会、中科院化学所联合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以反映中国国内外化学及交叉学科的进展,介绍新的知识和技术,报道最新科技成果为报道宗旨,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服务。主要栏目:进展评述、知识介绍、研究快报、获奖介绍、化学史、信息服务。
《高分子学报》
《高分子学报》是1957年创办的中文学术期刊,曾用名《高分子通讯》,月刊,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中国化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主管。主要刊登高分子化学、高分子合成、高分子物理、高分子物理化学、高分子应用和高分子材料科学等领域中,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论文、研究简报、快报和重要专论文章。
该刊被《SCI》(美)、《CA》(美)、《JournalAbstractsinRussian》(俄罗斯)、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重要检索系统所收录。该刊曾多次荣获国家、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协颁发的优秀期刊奖;2001年获得“国家期刊方阵双百期刊”,并于2003年在国家期刊奖评选活动中荣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5年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
《高分子通报》
《高分子通报》创刊于1988年,是在已故中国着名化学家、教育家王葆仁先生倡导下创办的,是高分子科学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核心期刊)。刊物设有项目申请指南、展望、专论、杰青论坛、综述、研究简报、知识介绍、高分子与工业、讲座、教学、技术交流、会议专栏、机构与单位介绍、信息动态等栏目。
《高分子科学》(英文版)
《高分子科学》(英文版)(ChineseJournalofPolymerScience)是1983年创办的英文学术期刊,由中国化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共同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主要刊登中国国内外的高分子化学、高分子合成、高分子物理、高分子物理化学和高分子应用等领域中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论文、研究简报、快报和重要综述文章。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化学文摘(美)(2009)、SCI-Expanded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美)(2009)、CBST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Pж(AJ)文摘杂志(俄)(2009)、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5、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学科发展大事记
化学所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1981年实施学位制度(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博士、硕士授予单位),1985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首批批准)(化学),1994年获高分子材料科学硕士授予权,1996年按一级学科进行博士授权,1997年获中科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2008年获材料学博士授予权。
一级学科博士点:化学
一级学科硕士点:化学
学科发展方向
针对国家重大需求目标,研究所重点学科领域为以下4个方面:分子与纳米科学前沿,有机与高分子材料,化学生物学研究,能源与绿色化学。
化学所致力于高分子科学与材料、化学反应动态学和结构化学、有机固体、光化学与光功能材料、纳米科学与技术、胶体界面科学与化学热力学、分子识别与选择性合成、生命分析化学、理论化学和高技术料等方面的研究。
教学建设
1978—2007年间该所共招收博士生1647名,硕士生1151名。1981-2007年间获得博士学位的有963名,硕士生593名。2009年9月在学研究生人数894人,其中博士生632人、硕士生262人。
6、文化传统
所训
创新、求是、团结、奉献
所徽
主体由一个圆形图案构成,象征化学所的团结和协作,也表示分子和原子的轨道,凸显化学学科的特点。2.中英文所名环绕着一个大写的英文字母“C”,代表化学(Chemistry),中国(China)和中心(Center),寓意为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中心学科,化学所要成为中国化学研究的中心,成为国际一流的研究所。
上一篇:武汉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下一篇:体验交互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