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公债管理政策

科普小知识2022-01-01 15:39:23
...

公债管理政策即是指公债管理当局通过各种债务管理操作以实现既定经济目标的指导方针和政策措施的总称。公债管理政策是在公债管理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般来看,广义的公债管理是指*决策当局和公债管理部门围绕公债运行所进行的决策、组织、规划、指导、监督和调节等一系列工作,具体内容不仅包括公债的发行、流通、使用和偿付,还包括管理*、债券评级、反假防伪等诸多内容,管理对象既包括债务规模也包括债务结构。而狭义的公债管理仅指*的债务管理机构对既定规模下的公债结构所进行的调整措施,相应地,管理对象仅指既定债务规模下的债务结构。

1、名词解释


公债管理政策

公债管理政策即是指公债管理当局通过各种债务管理操作以实现既定经济目标的指导方针和政策措施的总称。公债管理政策是在公债管理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一般来看,广义的公债管理是指*决策当局和公债管理部门围绕公债运行所进行的决策、组织、规划、指导、监督和调节等一系列工作,具体内容不仅包括公债的发行、流通、使用和偿付,还包括管理*、债券评级、反假防伪等诸多内容,管理对象既包括债务规模也包括债务结构。而狭义的公债管理仅指*的债务管理机构对既定规模下的公债结构所进行的调整措施,相应地,管理对象仅指既定债务规模下的债务结构。

2、政策内涵


公债管理政策

广义的公债管理政策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公债政策,它既包括公债规模的控制政策,也包括公债结构的调整政策。狭义的公债管理政策仅指后者,具体而言,即是指*通过发行、偿还和调换等政策措施来调整公债的结构,以此来影响经济动向、实现既定经济目标的一种宏观经济政策。

西方公债管理政策的内涵经历了由广义向狭义的转变过程。早在*资本主义时期,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西方古典经济学家对公债管理政策问题就有所涉及,但由于当时还处于公债发展的初级阶段,公债理论的争论焦点集中于*是否应当借债、*如何偿债等问题上,延伸开来公债管理政策即是与压缩债务规模紧密联系的。

但是,以詹姆斯·托宾、本杰明·弗里德曼等为首的当代西方学者指出,公债规模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的财政收支状况及赤字弥补方式(或盈余的使用),在现代预算管理*下它是由一国或地区的最高权力机关审批通过的,*无权决定。但对于公债结构,*则完全可以自行掌握,因为*提交审批的预算报告中通常并不包括公债的结构。换言之,*的债务管理部门可在既定规模下自行制定公债结构的调整方案,并适时采取相应的发行、偿还和调换方式将其付诸实施(J.Tobin,1963)。

进一步来看,尽管形式上公债规模是由一国或地区最高权力机关批准的,但公债规模也并不或不完全随人们的主观愿望所左右,这一点从简单的历史回顾中就可以看出。在*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的古典主义时期,西方各国*一边高举反对借债的大旗,一边却在大肆发行巨额公债,当时英国等一些国家的债务比率(debtratio)曾长期高达100%甚至200%以上。二战以来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学说又风靡一时,凯恩斯主义者阿尔文·汉森适时提出了补偿性财政政策的建议,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赤字和发债规模并没有随经济周期反向变动,而是呈现出连年递增的发展态势。到80年代以后,美国里根*转而奉行供给学派的削减赤字、压缩债务规模的财政主张,但美国的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不仅没降,反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事实上,公债规模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一国所处状态(战争、灾荒等)、*机构规模以及经济运行状况等许多客观因素,从操作层面上看它并不完全能够被“管理”,因此公债管理政策的核心在于结构调整政策。

3、基本内容


公债管理政策

公债管理政策的基本内容包括下列四个方面:

(1)在发行新公债时,是发行长期公债还是短期公债?长期公债与短期公债如何搭配组合?

(2)在公开市场操作时,应将哪一种类和条件的公债作为对象?是减少短期上市未偿公债的数量而增加长期上市未偿公债的数量或是相反?从公债管理政策的角度来看,公债种类的多样化是有利的。因为,公债种类多样化一般来说都伴随着公债购买者增多,民间持有公债的数量就会增加,在费用一定的情况下,能保持*收入的稳定。

(3)在发行公债时,如何确定公债利率?一般来说,偿还期限越长,利率就越高,但利率变化对经济的影响较小,而且利息支付比较稳定。相反,偿还期限越短,利率就越低,但利率变化对经济的影响较小。因此,利率差异导致利率变化对经济影响的不同。

(4)公债持有主体如何选择?如果以银行特别是*银行作为购买主体,势必带来通货膨胀压力,对经济稳定产生冲击;如果以企业作为购买主体,无疑会减少企业用于实际资本的投资;如果以个人作为购买主体,可能减少消费,也可能减少私人储蓄。

4、政策目标

既然公债管理政策既与财政货币政策密不可分,又是一种独立的经济政策,那么,作为更接近于财政政策的公债管理政策,其目标必须符合财政政策目标的要求。就财政政策与经济运行的关系来看,财政政策目标体系可列为三大类,即经济稳定目标(包括价格稳定目标、充分就业目标、国际收支平衡目标)、经济发展目标(包括经济增长目标、资源合理配置目标、反周期波动目标)以及公平收入分配目标。因此,财政政策的上述目标也是公债管理政策的目标。同时,公债管理政策作为独立的政策,它又有自身的目标,诸如拓宽公债的发行和分配范围、确保*债券的顺利推销,维持*债券市场的稳定、尽可能降低举债成本、实现均衡的期限构成等等。


公债管理政策

在理论上,有关公债管理政策目标有两种见解。第一种见解也称为古典见解,认为公债发行与通货膨胀直接相关。因此,倘若*要发行公债的话,应当发行流动性较低的长期公债。第二种见解也称现代见解,虽然有许多观点,但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

(1)通过发行一定规模的短期公债来刺激预期总需求;

(2)尽量减轻因公债构成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3)在实现预期总需求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公债的利息费用;

(4)根据(3)的主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说,公债的最适构成主要是长期公债占主导地位。

第一种见解是围绕着公债发行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来展开公债管理政策目标的讨论,而第二种见解尽管在许多方面有些差异,但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公债构成的变化来讨论公债管理政策目标的。

5、目标选择


公债管理政策

公债管理政策是一个具有多元目标的政策体系。实践中,公债管理诸多目标并非能够完全并行不悖。比如,*需筹集十年期的债务资金,它有两种操作方案,一是一次性发行十年期的长期公债,二是在十年内滚动发行3个月期的基准债券(benchmark)。

相比之下,前一种方案可以避免再融资风险和利率风险,但筹资成本却较高,*发行10年期公债要比发行3个月期公债通常多支付一个正的期限风险补贴;后一种方案虽然可以获得低成本的资金,但频繁发债又会使*持续暴露于市场的利率风险和融资风险之下。

再比如,在经济萧条时期,由于市场利率水平较低,*出于债务成本最小化的考虑通常会收回短期债券、增发长期债券。但债券期限的延长又会降低市场的流动性,抑制社会总需求启稳回升。

特别是在经济已出现反弹迹象的情况下,未来利率走高的市场预期可能会使当前低利率的长期债券难以推销出去,影响债券发行目标的实现。同理,当经济处于过度繁荣、市场利率处于波峰时,*如果通过发行短期公债来降低债务成本,将会导致市场利率下降、市场流动性增强,这无疑会使本已过热的总需求火上浇油,致使经济出现进一步失控。

6、基本原则


公债管理政策

既然公债管理政策的各个目标之间存在如此多的抵触和矛盾,那么如何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即是公债管理政策研究的重要内容。显然,一个能够兼顾各政策目标的均衡点将是*的最优选择,但必须指出的是,选择均衡点并不代表没有取舍和侧重。根据各政策目标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重要性程度,我们大体可确定政策目标选择的基本原则如下:

第一,公债管理政策的首要目标应当是控制债务风险,确保*债务活动的安全性。众所周知,公债是以*信誉为担保的“金边债券”,而安全性是其最本质的特点。如果*因财政困难和筹资能力下降无法如约偿付债务,这将会极大地损害*信誉,进一步增加融资和再融资的困难,以至于导致债务违约。这种情况一旦出现,就可能产生连锁反应,导致债务链条的损毁,这不仅将危及*债务的可持续性,还会严重破坏整个市场经济的信用体系,甚至波及政局稳定。相比之下,债务成本提高所造成的福利损失对经济的破坏力则要小得多,至于经济稳定增长等衍生目标,完全可通过其它经济政策和手段来实现。由此可见,*债务风险(特别是融资风险)最小化是实现其它政策目标的基础和保障,它是公债管理政策目标的重中之重。

第二,在债务风险最小化的前提下,公债管理政策应当服从于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并积极与财政货币政策相配合。如果承认公债管理政策是*主动调节经济的一种政策,那么在公债管理自身无风险之虞的前提下,就应当致力于即定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即使它不具有足够大的政策效应,但作为方向至少不能与即定的宏观经济目标相背离,这一点勿需赘言。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我们一再强调公债管理作为独立政策手段的存在,但同时也承认,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仍然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主体,公债管理政策则处于辅助的地位。在追求宏观经济目标的过程中它必须要对两大宏观经济政策予以配合、协调,同时还要补充和加强它们的政策效应,力求两大政策经济效应的最佳化。

第三,与其它政策目标相比,成本最小化目标恐怕应当处于从属或次要的地位。我们知道,成本最小化是私债管理最重要的目标之一,但在公债管理中,*不可能也不应该将此作为首要的政策目标,原因主要在于:确保*较高的信誉度和促进经济稳健运行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降低税率所减少的福利损失。这样看来,当债务成本最小化与其它目标之间发生冲突时,*经过权衡后通常会牺牲前者而确保后者,这一点也的确为工业化国家的政策实践所证实。

当然,政策目标的选择还与一国政治法律制度、经济运行状况、市场发展水平以及*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等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国情不同决定了各国公债管理政策目标的数量、重点也存在很大差异,各国应当根据综合协调、有所侧重的原则确定本国的公债管理政策目标。

7、理论对比

资产组合理论与公债管理政策的有效性

公债管理是否可以成为*用于调节经济的宏观经济政策,其基本前提在于公债结构的调整是否能够对实质经济变量(利率、货币供应量和托宾q等)产生影响,即公债管理政策的有效性问题。事实上,现代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公债管理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有效性问题的讨论上。20世纪中叶,Rolvh(1957)、Musgrave(1959)、BrownleeandScott(1963)和托宾(1963)等经济学家发表了关于公债管理政策有效性的一系列文献。尤其是托宾发表的《论公债管理政策的原则》一文从资产组合和累积角度探讨了公债管理的经济效应,开创了现代公债管理政策研究之先河。

现代资产组合理论最初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哈里·马科维茨于1952年创立的,他认为最佳投资组合应当是具有风险厌恶特征的投资者的无差异曲线和资产的有效边界线的交点。威廉·夏普则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指出无风险资产收益率与有效率风险资产组合收益率之间的连线代表了各种风险偏好的投资者组合。根据上述理论,投资者在追求收益和厌恶风险的驱动下,会根据组合风险收益的变化调整资产组合的构成,进而会影响到市场均衡价格的形成。也正因为如此,投资组合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理论自产生以来就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包括公债管理政策在内的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当中。

具体到公债管理政策问题,托宾认为,公债管理对经济的影响效应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是资本的预期边际生产率,它由技术、资源和市场预期等因素决定,尽管在长期内有关经济政策可间接对其施加影响,但并不直接受管理当局的控制,一般认为它是恒定的;

二是资本的意愿收益率(therequiredratesofreturn),它直接受经济政策的影响,如管理当局通过调节公债的结构来影响微观经济主体资产组合,这样可以改变资本意愿收益率。

一般来说,在技术、劳动等外部条件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后者大于前者,即投资者希望得到的收益率比现有资本的收益率高,相应地资本品的市场价格将低于其重置成本(即托宾q比率下降),那么投资者将减少资本持有,这样会导致投资下降,经济紧缩;反之则相反。

这样看来,由于资本的预期边际生产率不变,那么问题的焦点就集中在公债管理是否会影响资本的意愿收益率了。托宾是从组合资产的替代性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的。当*增加短期公债的供给时,通常银行会将短期公债作为货币的优良替代(并非完全替代)手段而公众并不这样,这时银行会因短期公债可充作“二级储备”而减少对超额储备的持有,因此贷款和派生存款增加,相应地公众将在资产组合中增加存款和公债的持有,两方面作用均会导致资本意愿收益率的降低而产生扩张效应。

至于长期公债,则有两种情况:一是长期公债与货币和短期公债的替代性要大于与资本的替代性,这种情况与前述短期公债增加的效果基本相同,长期公债增加扩大了资本的需求,从而降低了资本的意愿收益率,其效应是扩张性的;

二是长期公债与资本的替代性大于与非货币和短期公债的替代性,这时长期公债供给的增加即意味着资本供给的增加,资本价格(股价)下降导致资本的意愿收益率上升,其效应是紧缩性的。托宾通过论证认为前一种情况更符合现实,因而发行长期公债的效应也是扩张的。

既然两种公债的效应都是扩张的,那么公债结构调整的经济效应就取决于二者与资本替代性的比较。托宾认为,长期公债与资本的替代性要大于短期公债与资本的替代性,因而用短期公债替代长期公债所产生的效应是扩张性的,同理用短期公债替代活期公债(demanddebt,即货币)所产生的效应则是紧缩性的。

8、政策争论

沿用托宾开创的组合分析方法,以后的许多经济学家都为探索公债管理政策的有效性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但所得出的结论却并非完全一致。斯科特(R.H.Scott,1965)在对金融资产的流动性进行研究后得出:公债平均期限的变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金融市场长短期利率的波动。但是,莫迪利亚尼和萨奇(F.ModiglianiandH.Sutch,1967)在根据他们的生命周期假说理论进行实证分析后却发现,公债期限的调整对美国当时金融市场利率结构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

弗里德曼(1978)在托宾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分析公债效应的组合平衡模型(mrffoliobalancemodel),论证了如果调换后的公债与实物资本的替代性比调换前更差,那么这样的公债管理操作则可以促进实物资本需求的增加,从而导致“挤入效应”(crowd-ing-ineffect)。他的研究实质上是将托宾的理论进一步实证化、模型化,结论也与后者不谋而合。

罗里(V.V.Roley,1979)则从另一个角度建立了公债管理政策的研究模型。他将马科维茨的资产组合中的效用最大化思想和夏普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多种证券均衡决定的方法应用于公债管理的组合模型中,利用拉格朗日方程推导出:公债管理对实物资本需求的影响取决于资本的方差和各种公债与资本的协方差。组合中的方差与协方差越大,投资的风险越大,此时投资者为降低风险就会减少对资本的需求,资本需求的下降直接降低了托宾的q值,从而对经济产生紧缩效应。*可通过计算特定经济条件下资本的方差和各种公债与资本的协方差,确定不同的公债结构调整方案,根据需要选择扩张性的债务管理政策、紧缩性的债务管理政策和中性的债务管理政策。

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经济学家在研究公债管理政策时加入了越来越复杂的统计方法,以此来精确计算公债管理对金融变量(如利率)和实物经济变量(如经济增长)的影响。Agell和Persson(1992)建立了资产组合的条件方差—协方差模型,并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估算。由于组合调整的间隔取决于投资者的时间观,他们首先根据整个考查期内的季度数据和月度数据进行了测算。其次,在实践中的某一个时点上进行组合调整的依据并不是整个考查期间资产的收益状况,而是在此之前的历史数据,因此Agell和Persson又采用了移动样本历史数据测算法。

历史数据并不是投资者进行组合的惟一依据,根据有效市场理论,未来资产的市场价格反映了现在投资者所能获得的所有信息,“投资者的信息集不仅包括*在货币政策、税收政策、公债管理政策等经济政策重大调整等‘合理信息’,还包括与市场基础价值无关的谣言等‘噪声’”。为更贴近现实,他们采用了华尔街市场中的期权报价作为投资者对市场预期的真实反映。经过测算,二者发现在美国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初公债期限结构调整的经济效应不仅小而且还不稳定,这一结论随着测算方法逐渐现实化和复杂化表现尤甚。Wallace和Warner(1996)在以后的研究中也得到了与之类似的结论。

几乎与此同时,弗里德曼(1992)针锋相对地批判了Agell等人的观点。他认为,即使完全按照Agell等人的结论——增加1%的长期债券提高市场利率0.0476%,“以美国现存公债余额的调整幅度,公债期限结构对利率的影响也不是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然后,弗里德曼将Roley(1982)的理论与美国的MPS计量经济模型相结合,得出了美国债务管理政策无论对金融市场的长短期利率还是对产出、资本形成等实物经济要素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几乎与公债管理政策的资产组合方法发展同时,以卢卡斯为首的经济学家将理性预期和时间一致性问题引入到公债管理,为公债管理政策开辟了新的方法。卢卡斯和斯托基(1983)认为,在*的行为符合时间不一致性的条件下,如果*预先并不做任何承诺,那么在一定时期内公债期限结构的调整将可能实现包括既定承诺的最优政策。但是,如果*事先已作公开承诺或者政策本身即是一外生变量,也就是说市场是完善的(市场信息可完全共享),那么政策有效性的结果则不成立。

Calvo和Guidott(1990)则通过实证分析证实了上述结论。此后,Persson等人(1987)和Bohn(1988)将理性预期和时间一致性理论应用于名义债券和指数化债券的分析;Bohn(1990)将时间一致性问题用于分析公债的币种结构;Broeck(1997)则将该理论运用于公债的所有者结构的分析。他们均得出了与卢卡斯等人相似的结论,即*在进行公债管理时都会遇到时间一致性的问题,即在缺少充分承诺的情况下上述诸种公债结构调整政策均会趋于无效。

上一篇:遗憾理论

下一篇:有限套利理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