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廖海涛

科普小知识2022-04-02 15:31:58
...

廖海涛,1903年生于福建上杭。1941年,六师参谋长兼16旅旅长罗忠毅和16旅政委廖海涛,率部与日伪顽强血战数十次,恢复和巩固了茅山抗日根据地。1941年11月,江苏傈阳塘马血战,在新四军第六师的战史上是悲壮的一页,罗忠毅和廖海涛先后壮烈牺牲。

姓名:廖海涛

性别:男

国籍:中国

出生地:福建省上杭县溪口乡

出生日期:1909年

逝世日期:1941年

职业:副书记

1、人物介绍

廖海涛(1909-1941),新四军第6师16旅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男,1909年3月出生,福建上杭人。1930年加入中国*。曾任区苏维埃主席、*代英县县委副书记、上杭游击大队政治委员。红军主力长征后,率部在闽西南坚持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1938年,闽西南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2支队,先后任第2支队4团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等职,与团长卢胜一起率部挥师苏南,展开于江宁、句容、溧阳、溧水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敌后根据地。1940年2月任新四军第2支队副司令员兼政治部主任。5月,亲自指挥赤山(江宁、句容边)战斗,歼日军中队长以下130余人。7月,苏南新四军北渡后,任新组建的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副指挥长,坚守苏南抗日根据地。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6师16旅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6月,与旅长罗忠毅一道率部连克日、伪军28个据点,恢复了皖南事变前的抗日根据地。10月,他和旅长罗忠毅率旅部及*苏皖区委机关驻江苏省溧阳县塘马村一带。11月28日,日军集中步、骑、炮联合兵种共3000余人,突然袭击塘马村。他组织旅部及*苏皖区党委机关转移,率部对敌阻击,掩护机关人员突围,打退日军10余次疯狂进攻。从凌晨一直坚持到中午,毙伤日、伪军三四百名。但因身陷重围,他与旅长罗忠毅同270多名指战员一起牺牲。

2、人物生平


廖海涛

廖海涛(1909—1941),国民革命军新编陆军第四军第六师第十六旅政治委员。

出生于福建省上杭县大洋坝大岭下村一个贫农家庭。中学毕业后,在家乡任小学教员。1929年参加闽西暴动,1930年加入中国*。历任区苏维埃主席、*代英县委副书记、上杭游击大队政治委员。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廖海涛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闽西南第二军分区第七支队政治委员,带领赤卫队员、区乡*,以双髻山为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反动派对原苏区进行极其残酷的“清剿”,廖海涛的母亲、妻子和刚满周岁的儿子,均惨遭杀害。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闽西南红军游击队编入新四军第二支队,廖海涛任第四团政治处主任,奔赴皖南抗日前线。在战场上,他英勇杀敌,战功卓著。1939年冬,任团政治委员,与团长卢胜一起率第四团到皖南集结,又由皖南进入苏南,在江宁、句容和溧阳、溧水地区开展游击战争。

1940年2月,廖海涛任第二支队副司令员兼政治部主任。5月4日,**《关于放手发展抗日力量,抵抗反共顽固派的进攻》的指示传到江南,廖海涛率部奇袭麒麟门,再攻雨花台、中华门,日伪军的统治中心———南京受到震动。5月底,他指挥赤山(江宁、句容边)战斗,歼日军中队长以下一百三十余人,缴获两门九二式步兵炮、三挺机关枪和几十支三八式步枪。战后,廖海涛为《火线报》赋词一首:“坚持江南抗敌军,义师所向寇寒心。赤山之战缴敌炮,茅山烽火震南京。”几天后,恼羞成怒的敌人集中三千多日伪军,在几十辆装甲车、二百多名骑兵的配合下,分成多路向新四军茅山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一日下午,廖海涛率部在溧水附近的周家棚子活动时,被一队日军跟上。他当机立断,把部队带进附近的密林中与敌周旋,并把冲进密林中的一百多个骑兵打得人仰马翻,丢下四十多具尸体。日落后,敌人发起总攻。他以夜幕做掩护,从敌火力薄弱处带队顺利突围,而未被发觉。当伪军进入森林时,日军误认为是新四军,双方自相残杀了大半夜。战斗结束后,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陈毅、粟裕两位首长给二支队来电,传令嘉奖参战的全体指战员。6月,他又参与指挥西塔山反顽战斗。7月,苏南新四军主力北渡后,留在苏南的新四军组建新的江南指挥部,廖海涛任副指挥兼政治部主任。同时,廖海涛与邓仲铭、罗忠毅组成苏南军政委员会,统一领导苏南敌后抗日斗争。

1941年5月皖南事变后,苏南新四军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六师,廖海涛任第十六旅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并兼苏南抗日根据地军政委员会主任,下辖第四十六团、四十七团及独立二团。1941年5月,第十六旅在保阳黄金山地区进行反顽战斗,取得三战三捷的胜利。6月回师茅山,又连续拔除了日伪军28个据点,恢复了皖南事变前的抗日根据地。

同年10月,廖海涛与旅长罗忠毅率旅部及*苏皖区委机关移驻溧阳县塘马村一带。11月28日,日军集中步、骑、炮兵共三千余人,突然袭击塘马村。廖海涛与罗忠毅一起,一面组织旅部和苏皖区党委机关转移,一面亲率第四十八团第二营两个连和旅部特务连对敌阻击,掩护机关人员突围。他们十余次地打退敌人的冲锋,由凌晨一直坚持到中午,毙伤日军三四百名。但因深陷重围,无法突破,罗忠毅、廖海涛先后壮烈牺牲,二百七十余名指战员同时为国捐躯。廖海涛殉国时年仅32岁。塘马战斗后,新四军军部发出电报,昭彰两位烈士光辉的一生,缅怀他们的英雄伟业。

廖海涛是一位忠诚的*员,他曾豪迈地指出:“只有铁骨铮铮的*员,没有屈膝投降的布尔什维克。”临终前,他还告诫身边的同志:“战场上流血不流泪,你们要拿起武器,同日军拼!一定不要辜负党对我们的期望……”廖海涛牺牲后,根据地人民将其遗体安葬在他最后战斗的地方———塘马村。

2005年9月,廖海涛纪念园在福州三山人文纪念园内的将军山上落成。

3、早年经历


廖海涛

廖海涛,1909年3月出生于福建省上杭县大洋坝大岭下村的一个农民家庭里。一个新的生命呱呱坠地,给生活艰辛的农家带来了一线希望,却也增添了无限的忧虑。父母为他取名“海涛”。虽然崇山峻岭的闽西有的只是山间的溪流,离波涛光汹涌的海洋是那么的遥远,但“海涛”这个名字寄托了父母亲对他的殷切希望。

廖海涛从小就饱经了生活的磨炼。为了求学,他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带着冷饭团和咸菜干,打着赤脚翻越高耸的双髻山,跑到20多里的山路到邻乡白沙去上小学,早出晚归,从不间辍。11岁那年,父亲病故,家庭经济更加困难。贤惠的母亲见他刻苦好学,不忍心让他停学,便克勤克俭继续供他读完小学。小学毕业后,海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县立中学,但终因家庭日益贫困,他未能念完中学,就早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当廖海涛目睹中国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民不聊生,哀鸿遍野的悲惨景象,心中十分苦闷和迷惘之时,1927年9月,*、贺龙、叶挺、朱德等率领的南昌起义军经过汀州、上杭、南下广东潮汕。起义部队在沿途振奋人心的宣传,使处于黑暗之中的海涛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并开始向往革命。1929年,时值廖海涛20岁,*、朱德、陈毅等率领红四军先后两次进军闽西,大大动摇了*反动派在闽西的统治。闽西各县的农民纷纷举行起义,廖海涛的家乡大洋坝的农民在*员罗寿春的领导下也举行武装暴动,暴动取得胜利,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血气方刚的廖海涛,毫不犹豫地参加了暴动,在斗争中加入了中国*,并迅速成长为区、县的主要*,他像一滴水从此汇入了革命的海洋。

自加入中国*的那天起,廖海涛就下定决心以自己的一切去履行在党旗前所立下的誓言。1934年10月,主力红军长征后,留下的部队进入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时期。蒋介石纠集了8个正规师,加上地方民团、壮丁队、铲共团等共10多万兵力,“围剿”闽西南的红军游击队。在这种艰难的岁月里,有人退却,有人叛变,而廖海涛却毅然担任起以恽代英烈士命名的代英县苏维埃主席的重担,随后又担任杭(上杭)代(代英)县军政委员会主席。在强敌重兵压境的极端困难情况下,他置个人的生命和家人的安危于度外,召集分散于各地的党员和游击队员,以海拔一千多米的双髻山为根据地,为粉碎敌人的“清剿”,展开了英勇顽强的斗争。

敌人在“清剿”中,除了在军事上的进攻外,采取了“保甲制度、“连坐法”、“移民并村”、“计口购粮”、“计口购盐”等办法,企图割断红军游击队同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红军游击队困死、饿死在双髻山上。然而,这一切无法难住廖海涛这样土生土长、有勇有谋的出色指挥员。他时而带领一支精悍的小分队,夜里摸进敌人严密控制的乡村,慰问受难的群众,宣传革命道理,鼓动和组织群众团结起来开展斗争,粉碎敌人的种种阴谋;他时而亲自率领游击队夜袭敌人的炮楼,镇压罪大恶极的民团头目,缴获敌人的枪枝弹药。这一切不但使敌人的种种阴谋破产,而且使敌人惶惶不可终日。

惨无人道的敌人见军事上的“清剿”不能得逞,则把魔爪伸向廖海涛的家人,他们逮捕了他的母亲、妻子和幼子作为人质,要挟廖海涛投降。当廖海涛得知家人落入敌手的消息时,不禁为之泪下。为了革命事业,他几乎无暇去顾及家人,甚至连见面的机会也很少。此时,反而因为自己的缘故,他们在受着敌人的折磨,这怎不叫海涛的心痛如绞。然而,这又怎能让他放弃自己的信念呢?他在给敌人的信中愤怒地写道:“只有铁骨铮铮的*员,没有屈膝投降的布尔什维克。”恼羞成怒的敌人惨无人道地枪杀了廖海涛的母亲,他的妻子也备受凌辱惨死狱中。敌人甚至连刚满周岁的幼儿也不肯放过,将他扔入黄潭河中活活淹死。廖海涛家中的几间房子也被纵火焚为瓦砾。噩耗传来,战友们都为海涛掉下了眼泪,可他却把眼泪咽入肚里,忍着家毁人亡的巨大痛苦,以更加坚强的意志坚持游击战争。

4、抗日事迹


廖海涛

1938年1月,*员廖海涛领导的闽西上杭县双髻山红军游击队,被编入新四军第二支队第四团,他任政治处主任。同年夏天任第四团政治委员。

1940年2月,以原二支队机关为基础,组建新二支队,廖海涛任副司令员。

早春,苏南茅山地区菜花黄,麦儿秀,柳树青,桃花红,犹如一幅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廖海涛率领新四军第二支队的抗日健儿,活动于以茅山为中心的江(宁)句(容)和两溧(溧水、溧阳)地区,直逼侵华日军的统治中心——南京。

5月间,廖海涛率部奇袭南京麒麟门,再攻雨花台、中华门,震撼了日伪军。

6月1日清晨,日军南浦旅团江本联队吉田中队,从南京近郊的湖熟镇据点出来,企图到山岔一带“扫荡”。这时,新二支队刚移到赤山,第四团第三营驻田头庄,支队司令部和特务连驻山脚下的戴家边。廖海涛闻讯立即登上赤山一座小山坡。从望远镜中望去,有100多名日军正朝赤山方向走来。

“完全可以把他们吃掉!”廖海涛果断地下达命令:“各部队立即进入阵地,准备战斗!”日军放炮进行火力侦察没有发现情况,便向赤山方向奔来。待日军来到赤山脚下时,廖海涛一声令下,三营七连、特务连机枪一起开火,日军倒下30多个。但日军倚仗着手中的大炮,向特务连阵地打了十来发炮弹,一小股日军在中队长吉田带领下,躲在拱桥下顽抗。

廖海涛指挥各连用手榴弹,消灭蛰伏在桥下的日军。他鼓励战士:“打,狠狠地打,把他们消灭干净,让南京来的日军收尸吧!”战斗从上午10点一直打到下午1点多钟。结果,毙伤日军100多名,两名受伤的被我俘虏。那两门崭新的九二式步兵炮,也成了新四军的战利品,外加3挺机关枪和几十支三八式步枪。廖海涛派人把大炮拉到戴家边新四军第二支队司令部,几十里外的群众跑来观看,赞扬新四军打得好。

3天之后,日军纠集3000多名日伪军,在几十辆装甲车和200多名骑兵的配合下,分成十几路,气势汹汹地向郭庄庙、邱山为中心的茅山抗日根据地扑来,妄图一举摧毁苏南根据地。

那天上午11点钟,廖海涛率领一支部队隐蔽在溧水城外14公里的周家棚子,有一路日军正好朝周家棚子搜索过来。他带领部队马上向叶家棚子转移,被一路日军骑兵咬住——100多个骑兵跟踪而来。廖海涛当机立断,将部队迅速带进一片茂密的森林,沉着地与日军骑兵周旋。日军骑兵为争头功,冲进森林中搜索。廖海涛兴奋地鼓励战士说:“骑兵在森林中作战,不能发挥作用,只是死路一条。同志们,瞄准好,进来一个打一个!”日军骑兵刚闯进森林,就被战士们一阵猛烈的射击,打掉了40多个。这时,日军骑兵才发觉上了圈套,慌慌张张地退出了森林。

战斗到夜幕降临。忽然,四周被一阵信号弹照得如同白昼。紧接着,敌军炮弹、子弹呼啸着向密林深处飞来。日军从四面八方摸进密林。廖海涛凝神谛听,终于找到了两个突破口。他命令四团三营营长黄玉庭、教导员范钦洪和机关的科长,各带领一部分部队,分两路向溧水西北方向突围。借着夜色的掩护,部队悄悄地溜出重围,迅速安全地到达郑村。

战士们一觉醒来,叶家棚子的森林里依然枪声大作。原来在廖海涛突围后,日军同伪军“首都警备部队”,对打起来而新四军早已不见踪影。至于这“掉包”魔术是怎么变成的,日军始终莫名其妙。捷报传到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陈毅、粟裕高兴地向第二支队发来嘉奖电报。廖海涛为《火线报》写了一首诗,记述这次战斗:

坚持江南抗故军,义师所向寇寒心。

赤山之战缴敌炮,茅上烽火震南京。

1940年7月上旬,陈毅、粟裕率江南指挥部主力渡江北上之后,原二支队机关和直属部队在安中里村成立了新的江南指挥部。罗忠毅任指挥,廖海涛任副指挥兼政治部主任,统一指挥新三团、新四团及长滆抗日自卫团、宜(兴)武(进)锡(无锡)抗日义勇总队等地方武装约2000余人。同时,以邓仲铭、罗忠毅、廖海涛三人组成苏南军政委员会,统一领导苏南敌后抗日斗争。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茅山抗日根据地的处境也很险恶。从1月下旬至2月底,日军出动5000多人,汪精卫也派出1万多伪军,增设据点80多个,对根据地展开了轮番“扫荡”。为避开日伪军锋芒,廖海涛率领部队撤出茅山,转移到太(湖)滆(湖)地区活动。3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编为第六师第十六旅,廖海涛任旅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并兼苏南抗日根据地军政委员会主任,下辖第四十六团、四十七团及独立第二团。他率领四十六团一个营返回茅山地区,5月间接连打下蒲干、西旸、包巷等日伪大据点;争取了高庙、延陵的伪军向我投诚;又挤走了丁庄、墓东、殷桥东、北镇街等地的伪军。不久,指挥四十七团,打开了丹(阳)金(坛)武(进)地区的抗日局面,恢复了两溧(溧阳、溧水)地区。从此,茅山抗日根据地又回到新四军手里。

11月28日清晨,雾霭笼罩着沉睡的大地,住在溧阳塘马村的廖海涛,像平日一样,早早起来查哨。他刚到村口,哨兵跑来报告:日军步骑炮兵3000余人,伪军800余人,从东北、西北、西南悄悄逼进塘马。廖海涛立即命令特务连和旅直属队,抢占村前、村侧有利地形阻击日军,日军的炮弹接连地在村中爆炸。廖海涛指定旅参谋长王胜和政治部副主任王直负责率旅部及苏南党政机关转移;抽调第四十八团二营六连,掩护机关撤退。他留下指挥部队,阻击敌人骑兵。

当时,塘马正在召开苏南抗日根据地各县党政军负责*会议,第十六旅所辖的第四十六团、四十七团远离塘马,党政军虽有1000多人,但兵力不足300人,情势岌岌可危。

廖海涛清醒地看到,苏南党政军领导机关能否安全转移,直接关系到苏南地区的抗日斗争能否坚持的问题,也将对华中战局产生重大影响。他果断地命令部队,“发扬勇猛顽强的战斗精神,坚决粉碎敌人的进攻!”9时许,打退敌人几次进攻后,部队收拢到王家庄一线。10时左右,日军各种炮弹向王家庄倾泻下来,日军开始轮番冲来。这时,旅长罗忠毅中弹牺牲。指挥作战的重担压在廖海涛肩上。他镇定、沉着,指挥特务连掩护部队转移;而且自己左肩挎着两支步枪,右肩扛着机枪,边打边率领战士向东冲杀。冲杀到茅棚村时,警卫员发现廖海涛的衣裤已被鲜血染红了,喊卫生员快来抢救。卫生员一看,廖海涛小腹被打穿。但是廖海涛推开卫生员的手说:“日军上来了,不要管我,大家去战斗!”说着,他用手捂着伤口,继续指挥部队边打边撤,鲜血顺着手指缝汩汩地流下来,他流血过多,呼吸急促,便使出全身的力气,喃喃地说:“战场上流血不流泪,你们要同日军拼!

一定不要辜负党对我们的希望……”他让警卫员把二营营长王来弟喊来,忍着剧痛对王营长当面交待:“部队由……由你指挥,保证……领导机关安全……转移。天黑……突……找四十六团。”说完,他安详地闭上了双眼。

5、评价

“纪念抗战胜利,就是永远不要忘记那段伟大的历史。廖海涛是抗战中牺牲的福建籍新四军最高将领,海峡都市报对廖海涛烈士进行重点宣传,“让读者了解到这位抗战英雄的传奇经历和对中华民族的独立做出的不朽贡献,特别有意义”王直老将军在落成仪式上如是说。

6、纪念碑

纪念碑主体以红色为主色调,象征廖海涛从红色土地龙岩上杭走向革命;碑高1.6米,表示廖海涛在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6师16旅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和苏南抗日军政委员会主任;碑宽40厘米,表示廖海涛曾在新四军工作。

纪念碑上刻着新四军的军徽章和原广东省省长梁灵光的题词“抗战名将廖海涛”,石头上还刻着伍洪祥同志的题词“丹心辉日月,碧血沃中华”,纪念碑的右旁石头上刻着廖海涛的挽歌:“平静的塘马,变成了血腥的战场,我们的罗、廖首长,身先士卒,英勇顽强,沉着指挥,驰骋疆常”

上一篇:于寄吾

下一篇:孔庆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