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五年计划

科普小知识2021-10-13 15:57:42
...

五年规划(TheFive-YearPlan,原称五年计划),全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中国从1953年开始制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十一五”起,“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除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为中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回顾五年计划/规划的历史,不仅能描绘建国以来经济发展的大体脉络,也能从中探索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通过对比与检视过去,可以从历史的发展中获得宝贵的经验,从而指导未来的经济发展。截至目前,中国已发布十三个五年计划/规划。

中文名:五年规划

外文名:TheFive-YearPlan

发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性质:长期计划

个数:13个(截至2015年)

1、实施背景

五年规划作为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干预形式最早并非源于中国,也非中国所独有。20世纪30年代,苏联建立了第一个*国家,斯大林领导苏联在探索*经济发展问题时明确提出:“*是按计划进行的”,其后在1929年4月举行的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制定并通过了1928-1932年国民经济计划,标志着五年计划在苏联的诞生。苏联从自己的国情出发,通过五年计划取得了辉煌的经济建设成就,到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已经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工业总产值迅速跃升至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战后,随着欧亚一大批*国家的出现,五年计划被*阵营中很大一部分国家所借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东欧*国家相继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五年计划不仅深刻影响了苏联的经济发展,还对战后所有*阵营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深远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中国从1953年开始制定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到2015年结束已经完成总共十二个五年计划/规划。五年计划与国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体现出了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从1953年开始制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从“十一五”起,“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

2、编制过程

中期评估

制定下一个五年计划/规划时,国家要组织开展上个计划/规划中期评估。中期评估是一个充分*的过程。同时,国家还广泛听取意见,深入基层进行实地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


中国宏观经济

泛征求意见,并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经委员会作专题汇报,及时接受指导。

在充分*的基础上,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集中各方意见,起草《中期评估报告》。这反映中国五年规划独特的学习机制:前一个五年规划实施过半,进行他方和自我评价,及时发现突出问题,及时提出解决办法,及时改进《纲要》编制,也为制定下一个五年规划做了铺垫。

前期研究

这包括进行基础调查、信息搜集、课题研究以及纳入规划重大项目的论证等前期工作。

在中期评估的基础上,国家发改委提出规划前期重大问题,向全社会公开招标,加上直接委托研究,发改委系统内部研究,选题大约有数百个之多,参与专家数千人、研究人员达上万人,形成几百万字的研究报告。上述研究成果直接为起草《规划纲要》服务,相当于“自下而上”驱动的政策制定模型。这是世界最大规模的公共政策“集体研究”、“密集研究”和“竞争研究”,国家“花钱”购买“公共决策知识”。

对于同一重大题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采取委托多家研究的方式,以便广纳善言,集思广益。在此基础上,国家发改委吸收各方研究成果起草规划基本思路,在形成基本思路初稿以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开始征求专家意见、各部门意见。根据各方的修改意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基本思路进行修改完善。

形成思路

根据前期研究成果,国家发改委起草了基本思路意见稿,在征求各方面(指各地区、各部门及专家)意见之后,向党*、国务院汇报。*政治局常委们详细讨论基本思路,达成政治共识后,向各方通报,以统一认识,进行政治动员。

一旦形成基本思路,就为尔后的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意见、起草党*建议提供了基础。

建议起草

《**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XX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草案)》,是在*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下制定的。

成立的规划《建议》起草小组,起草小组主要由国务院研究室、国家发展改革委以及各部门人员参与。起草小组工作方式大体是先集中学习,主要是集中学习有关材料;随后组成专题调研组分赴各地调研;在此基础上起草送审《提纲》。根据**对于送审《提纲》的指示,以及各方面的意见,起草小组开始集中写作,起草《建议》。从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幕之后,*政治局常委和其他委员分赴各地进行专题调研。这是**与地方负责人直接信息沟通的最好形式。另一方面,地方负责人可以直接反映他们的实际要求和具体建议,就重大政策交换意见,达成共识。

与此同时,各阶段的起草小组工作人员更是经常性地进行深入调研,通过调研来研究问题,形成思路。形成《建议》的过程就是*决策的过程。一是广泛听取各地方、各部门党委(党组)、党内老同志和党内精英意见,以集中全党的智慧;二是广泛征求各*党派与全国工商联负责人、无党派人士等的党外精英意见,以吸收社会的智慧,对《建议》不断修改、充实、完善。还要在*政治局常委会、*政治局会议多次讨论,形成《建议》的讨论稿正式提交*XX届五中全会。

通过建议

召开*XX届五中全会,由国务院总理代表*政治局作《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全会审议和通过《**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XX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并正式对外公布。

制定纲要

在**《建议》正式公布之后,形成《纲要》文本初稿。

专家论证

规划草案形成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多次组织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专家进行详细讨论、专业咨询和专题论证,并正式向国务院提交论证报告,并随同《纲要》一起报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审议《纲要》的重要参考。

争取意见

规定除涉及国家秘密内容外,规划编制部门应当公布规划草案或者举行听证会,听取公众意见。国务院召开规划座谈会,直接听取各地区、各部门领导的意见;直接向党*、国务院各部门进行书面征求意见;召开老同志座谈会听取意见;由国家发改委征求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意见;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全国政协召开会议,听取《纲要》的汇报,直接提出修改意见;由国务院总理多次主持召开专家、企业家、工人、农民等方面的座谈会;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等对《纲要(草案)》进行初审;由各地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织全国人民代表提前审议《纲要》;由**主持召开*党派等方面的座谈会。在此基础上,《纲要》提交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国务院全体会议审议;提交*政治局常委会和*政治局会议审定,形成《纲要(草案)》,正式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

3、审议批准

国务院审议通过的《纲要(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审议,首先由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对规划提前进行审议;在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之前,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全国人民代表提前审议;召开第XX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国务院总理向大会提交的《*工作报告》中对《纲要(草案)》做说明,全国人民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进行分组讨论、提出重要修改意见,在此基础上由大会审议并正式批准《纲要》。这是再次*,再次集中,使公共政策合法化、法律化。

4、正式公布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XX个五年规划纲要》。

5、规划实施

国务院按照职责分工将《纲要》提出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地区、各部门,明确约束性指标的责任部门,约束性指标的地区分解,建立约束性指标的公报制度,将约束性指标纳入各地区、各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组织全国实施。

6、历次回顾

一五计划(1953~1957):工业增速超英赶美

“一五”计划的制定历时5年,数易其稿。1955年7月,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


第一个五年计划

“一五”计划。颁布时计划涵盖的时间已经过半。其确定的一项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以下简称“156项”)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工业化的基础。

二五计划(1958~1962):*大倒退

“二五”计划大起大落,历程曲折。“二五”计划作为党*的建议,在1956年中国*第八次代表大会上通过。此后,由于指导方针的变化,各年度的计划数字不断大幅调整变化,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正式文件始终未能颁布。

三五计划(1966~1970):三线建设备战备荒

“三五”计划本应在1963年到1967年实行。1962年,**曾设想“三五”计划主要是调整和恢复国民经济,但*提出,1963年至1965年作为过渡阶段,继续调整打下底子,从1966年起再搞“三五”计划。由于1966年“*”的突如其来,正式的“三五”计划没有来得及形成。

四五计划(1971~1975):严重失控调整战略

“四五”计划最终仍以“草案”的形式印发。

在国际紧张形势和国内“*”的影响下,“四五”计划盲目追求


第二个五年计划

高速度和高指标,导致上世纪70年代初期国民经济出现了“三个突破”的严重失控现象:职工人数突破5000万人,工资支出突破300亿元,粮食销量突破800亿斤。

五五计划(1976~1980年):新跃进大转折

“计划赶不上变化”。“五五”计划实施期间,跨越了由“*”至粉碎“*”及拨乱反正的重大历史转折,致使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亦随之变化。其制定开始于1974年,没有独立的文本,包含在《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之中。此纲要直至1977年12月才被下发,“五五”计划缩水仅剩3年。

六五计划(1981~1985):走向改革开放

“六五”计划是拨乱反正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后认真总结长期*建设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按照*提出的从1981年到20世纪末20年内力争实现我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战略部署制定的。“六五”计划的编制时间比较长,最初是作为《l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的一部分,于1975年、1977年两次进行编制。

七五计划(1986~1990):改革闯关治理整顿

“六五”后期,从1984年第4季度开始,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消费基金增长过猛,货币发行过多,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经济过热。这些也成为“七五”开局的基础条件。经济过热局面成为整个“七五”期间不得不认真对付的难题。

八五计划(1991~1995):小平南巡改革潮涌

“八五”计划是在20世纪80年代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和治理整顿经济环境的背景下制定的,最初要求保持6%左右的中速增长,设想建立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但是,1992年*南巡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之后,人们的观念和经济发展态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九五计划(1996~2000):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

“九五”计划时期,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面对的国内外环境,是历次五年计划实施中比较少见的。

国际上,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1997年始发于泰国的金融危机迅速波及整个亚洲,对中国的出口、利用外资以及经济增长都带来了较大的冲击。

十五计划(2001~2005):指*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进入21世纪,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非凡: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胜利实现现代化建设前两步战略目标;*市场经济*初步建立。在这样的背景下,“十五”计划出台。

十一五规划(2006~2010):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十一五”规划纲要就提出了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些基本政策。第一个转变是把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作为基本出发点来促进经济增长,实现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向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十二五计划(2011~2015)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于20


十三五规划

11年3月14日由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十二五规划”根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十三五计划(2016~2020)

规划纲要根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2016-202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7、社会评价

西班牙的中国问题专家胡利奥·里奥斯:五年规划在中国仍然具有重要地位,所提出的目标对公共部门仍具有重大影响力,因此对经济的管理具有决定性作用。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国家五年规划就是对全体人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规划,是提高全体人民发展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