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刘永言

科普小知识2021-09-08 15:20:35
...

刘永言,生于1945年12月8日,四川省新津县,现为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希望集团”董事局主席,系希望集团创始人和奠基人。

中文名:刘永言

外文名:LiuYongyan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四川省新津县

出生日期:1945.12.8

职业:企业家

毕业院校:电子科技大学

主要成就:创办“希望集团”

1、人物生平


刘永言

求知若渴

1949年,经过严冬的磨砺,迎来了1950年大地回春的日子,刘永言这时正好四岁。稍经世事的他和所有的农家孩子一样在*蔚蓝的天空下过着天真无邪的生活。


刘永言

1954年,这时的刘永言正好8岁,他加入了少先队。由于他聪明好学、刻苦用功,学习成绩在全班名列前茅,老师喜欢他,同学爱戴他。1956年的国际六一儿童节,他被选为全校少年儿童的优秀代表,出席了县上召开的优秀少先队员代表大会。

刘永言的父亲是一个颇具革命热情的知识分子,母亲是一位早年参加革命,后来又投身于乡村教育事业的知识女性。这样的家庭教育氛围造就了小永言追求知识、热爱学习的天性,特别是父亲在科技知识和小制作上对他的教育和引导。极善引导的父亲一向注重启迪和开发他的潜在智力,注重于全面培养他的各种能力和兴趣。与其他那些有文化的家庭不同的是,他的父亲一直大胆地、谆谆善诱地在科学的道路上启迪、帮助、校正他的成长。在永言九岁生日那天,父亲送给他一本《十万个为什么》,他爱不释手,仔细翻看着,上面有收音机原理及制作法、发电机原理、活性炭的制作法等等,在科学的道路上,在祖国广阔的西部,又多了一个孜孜不倦的孩子。

开动脑筋

由于性格刚强,善于动脑筋,并有着特殊的爱好,在村里的孩子中,年纪不大的刘永言常常成为大家的中心。有时,小朋友们或三三两两,或成群结队,去参观他自制的显微镜,透过它可以看清楚蚂蚁的嘴巴是怎样吃东西的;还可以看到毛毛虫扎人的毒毛上还有倒钩。有一回,几个小朋友聚在一起,刘永言用他自制的矿石收音机收到了四川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大家兴奋地欢呼起来。那个时候川西农村还没有电,一到夜晚,只有月光没有灯光。终于有一天,他通过自己的钻研,做出了简易发电机,使实验用小灯泡亮了起来,这样总算把梦想与现实的距离拉近了一步。

小小的成功使他产生一种强烈的愿望:他就读的小学晚上有电该多好啊?那样,学校里所有的老师就不用在昏暗的豆油灯下批改作业;同学们就可以在明亮的灯光下看书、复习功课、做作业,再不用闻讨厌的油烟味了。后来,这个愿望一直跟随着他,成为他童年的梦想。

母亲对永言兄妹的教育是传统的、严格的,凡事都要求他们能做得最好最完美,这对刘永言也产生了终身的影响。如今,已成为一个世界瞩目的大经济集团董事局主席的他,仍然这么要求着自己。母亲在新津县平冈小学任教,每至假期到县里集中学习时便带上刘永言。母亲学习的时候,爱书的他就一头扎进图书馆,刘永言对世界的认识就是从这里知之甚多的。

1958年,在13岁的刘永言的设计、倡导下,他就读初中的成都八中成立了空气电池厂,他被选为了厂长。经过几番实验,快接近成功了,可是新的难题出来了,在解决一项技术难题时,需要用活性炭,对于这种项目原料,先不说没钱买,更何况活性炭在当时是买不到的,怎么办呢?同学们围着他们的小厂长一筹莫展。忽然刘永言灵机一动,“有了!我们去拾些核桃壳来,把核桃壳一烧不就成了活性炭吗?”“好哇——!”同学们欢呼起来。经过一番努力,他们终于用自制的电池点亮了电灯。

遨游知识

时光飞逝,幸福的童年很快过去。1961年,刘永言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成都重点高中——九中。在那特殊困难的日子里,衣衫单薄、饥寒交迫的刘永言一头扎进了九中的图书馆里。

在这里,他广泛地涉猎群书,在当时中国盲目学习苏联的情况下,课堂里的知识是清一色的,可是图书馆的就不同了,它客观、全面、系统、无私地向每一位读者尽显它的所有,刘永言在这里学到的知识可谓受用终身。十五六岁的他已经撇下所谓的苏联专家和“苏学”,撇下当时一统中国天下的米丘林遗传学,深入地研究了孟达尔·摩根的遗传学、达尔文的进化论……。

随着国内学术气候的变化,人们的视角转向“苏学”以外的广阔的人类知识海洋。一次,刘永言得知有一个关于遗传学的辩论会,一连高兴了好几天,想方设法弄到的一张入场券到手后,他如获至宝。蹲图书馆的时光对他获取知识自然是最有裨益,高中毕业时,他已由入校时的“不起眼人物”一跃而为全班前几名的优等生。

然而,他竟然没“考”上大学。

个人事迹

1964年,刘永言被分配到成都电机厂工作。从此,他第一次正式跨进社会,开始了真正的独立生活。少年刘永言用三毛钱买了一只大纸箱就装完了他的全部家当,他带着他的宝贝纸箱来到了电机厂,算是暂时安顿了下来。

虽然阴差阳错,刘永言没有如愿以偿考上北大,但他却把电机厂尚不理想的环境当成了磨砺自己的大学,那颗好学上进敏捷进取的心仍不时地“蠢蠢欲动”。他学磨工,又学电加工。他自己多看多摸索,不久就把师傅的手艺熟烂于心,并对自己的机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从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机床上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进厂不久,他基本上掌握了厂里的第一线技术,开始由被动地学转为主动地攻击难题了。这时他将视角瞄向了电加工车间那个全厂上下一直解决不了的难题,高频炉加热无法适度控温的问题。为此,这个厂生产出了不少次品、废品,给厂里带来不小的损失。极爱思索的刘永言开动了脑子,经过工余时间的无数次实验,终于找到了一种适合高频炉用的控温材料。利用铁磁材料的某种温度恒定的原理来控温,这项发明在当时简直是个大大的技术突破,在全厂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同时这项新技术也被迅速地推广到全厂生产第一线。

实现梦想

1973年,刘永言被选送到电子科技大学深造,他以满分的好成绩被这所名闻遐迩的大学计算机系录取,从此他开始了自己真正的大学生涯。当一个人的天赋、爱好、多年的知识积累和机遇重新组合起来的时候,这对一个求知欲很强的青年来说,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刘永言对科技知识的追求从无止境,从不满足,在大学这座“知识的殿堂”里更是如此。他在课余倡议搞实验室;他有时觉得课本太浅,许多地方应该加深、加重或应更加系统……这一切,与当时的政治大环境是相悖的。那个年代有个最吃香的学生叫张铁生,因为考试交了白卷,正被举为全国考生的“英雄”和“样板”加以宣传学习。在这种背景下,刘永言却在学校倡导搞实验室,加重专业课程的学习,在那个年月是需要勇气和毅力的。当他们班的同学到工厂去实习时,他常常被误认为是教师,这在当时被传成一个笑话,刘永言所在的班也因学习气氛特浓而小有名气。历史已经无数次地说明:时代的弄潮儿正是站在潮头奋勇前进的。

有一次,学校派他和另一位同学到湖南计算机厂实习。当时的计算机是需要用上百平米的屋子来盛放的,一台台式计算机单是晶体管就是数万个,每次使用计算机都要在开机前进行晶体管测试,每次晶体管测试均用手工一个个把着测,费时耗力并且无法做到精确无误。看到这个情况,刘永言就想,如果使用一种专门的测试仪器进行测试,肯定能减少误差,同时大幅度提高效率。这个念头在脑中一闪,他立即紧紧抓住了它。很快,他的测试仪研制出来了,测试晶体管时只需将晶体管导入仪器内,荧光屏上立即呈现出几个所需的数据,并在指示灯上分出红绿二指示区,合格或不合格立时得知。这项测试技术在当时引起了巨大轰动,像风在传播般迅速被各地拥有计算机的厂家运用起来,时隔八年,《四川日报》、《人民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对这一技术作了详尽报道,这一技术的超前性和生命力更加充分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科技兴国

几年的大学生活结束了,刘永言又回到了成都电机厂。不过,此时的他已不再是一个磨床学徒工,而是一位很有成绩、全厂尊敬的工程技术人员了。这时绵阳长虹彩电公司在生产电视天线模具时,遇到了一个不小的难题,找到了成都电机厂。刘永言对此进行了专门的研究,然后得出结论:该项技术难点是一个非圆曲线问题。他用他聪明的脑瓜很快解决了这一难题。消息传出,又陆续有许多单位前来,要求解决类似的技术疑难问题,这给厂里带来了不少的经济效益。为了更方便遇到类似问题的厂家,高效率地解决类似问题,他思考应该有一个专门的软件来进行处理。于是,他以自己一贯的作风开始了研制。

当时他一家三代五口挤在一间房里,怎么能让人静下心来搞科研呢?刘永言想到去租一间附近的民房来做工作室,可是掂量了一下他手头那38元的可怜工资,他又犹豫了,38元,这可是全家五口人的“基本口粮”啊,租房一月至少得花去它的一半。同妻子一商量,妻子的态度非常开明,对他说:“租吧,我们苦点没啥,可别耽误了你的事业!”就这样,刘永言一个人搬到了租来的民房里住下来,夏天蚊子多,再没钱买蚊帐了,他就自己动手做了个纱帐,可是纱布太少,只能做个很小的纱帐,晚上只顾护着脸和身子,至于手脚嘛,没办法就让蚊子咬吧。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开始了自己的软件研究。

1978年,刘永言成功地研制出了《BCD数控编程软件》,软件在成都电机厂的试验成功,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率。可是,要把软件真正推向市场,让他的科研成果使全社会受益,却还有一段艰辛的路程要走。刘永言咬咬牙,扛上他自己研制的设备出发了,他的目标是:全国所有大、中、小城市中需要这个软件的地方。

当时,在国内见过计算机的人并不多,更不消说有多少人会使用计算机和计算机软件了,而要把一个计算机软件推向市场,使之迅速转化成为一件有价值的商品,更是无法想象。超越时代的价值就像落后于时代的价值一样,往往会在一段时间内不为常人所理解或认知,虽然它是一个对当代极具价值和革命性的新生事物。这就需要他的发明创造者去宣传它的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一种好的新生事物,往往是代表时代方向的事物,它本身越是超前越是暂时不易被人接受,这是刘永言遇到的许多难题中的一个。困境中,他灵机一动,采取了迂回战术。他上门去第一句话往往不是向对方推销他的软件如何省钱省力,而是问对方“生产中有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时的刘永言早已不是儿时用牙膏皮和玻璃片儿自制显微镜或放大镜的他了,他已成长为一个实用型的科学发明家,一般的电子机械厂里常遇到的难题对他来说已经是小菜一碟、手到擒来的事。由此,他聪明地打开了推销自研软件的大门。时至今日二十多年过去了,刘永言的软件已成了公共财产,至今仍有包括成都所有电机厂在内的企业在使用它。我国最高军事学府国防大学至今仍把它引入教材。事实再一次有力地说明刘永言思维的超前性和具有的巨大科学价值。


刘永言

软件开发的成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也为刘永言带来了有生以来的第一笔大额财富,他的第一辆汽车和此后十多年推动其它产品研制的有关费用,很大程度上靠了这个软件的“特殊”贡献。这也就是希望集团在高新技术领域迈出的第一步。

时代宠儿

中国农民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充满了感激,随后开始的农村经济*改革,使亿万农民富了起来。1985年,城市经济*改革开始了。这两股春风融为一体,形成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这时的刘永言正带领几个弟妹,拼搏在经济改革的第一线。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刘永言清楚地知道: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发展经济必须首先从农业经济入手,这是兴国富民的必由之道。一天,他从资料上看到养殖业具有巨大的市场潜能和经济潜力,是农村亟待开发的一块处女地,他迅速将眼光聚焦在这里。在他的带领下,兄妹五人--永言、永行、永美、永好和永红--开始了他们的致富路。很快刘永言兄妹看准了饲料业这块天地,在兄长科技先行的思想指导下,利用刘永言研制软件获得的利润和在他的技术支持下养鹌鹑攒来的钱,成功地研制出了“希望饲料”。如今“希望饲料”在国内已是无人不知,家喻户晓。

正当全社会熟知的饲料业蒸蒸日上时,刘永言悄然转向了自己从小钟爱的科研事业。对此刘永言坦言:“攒钱并不是我的初衷,我的一己之长被埋没,会是我终身的遗憾。以前想搞科研是环境不允许,资金匮缺,那番辛酸一言难尽。如今万事俱备,我没有理由放弃我的半生追求,科技兴国才是我真正的事业和目的。我觉得知识和智慧是我最大的财富,在21世纪的前半叶,如果能将我此生积累的知识转化成有利于社会进步的生产力,哪怕是倾其所有、赴汤蹈火,我也在所不惜?失败了我可以从头再来,只要我人在,智慧在。”这话如果作为本文的结尾,你一定认为是一句口号,不!这绝非口号,下面笔者还要讲的就是与这番话有关的一个故事。

醉心研发

1995年,刘永言将已成规模的希望饲料等产业让弟妹们去操作,自己则专注于心爱的高科技领域的电子科研,创立了希望电子研究所。1997年,又创立了以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为发展方向的大陆希望集团。两年后的今天,大陆希望的两大科技密集型产品投入规模生产,其中被誉为“现代工业维生素”的变频调速器后来居上,迅速抢占华东、华南及沿海一带大、中城市市场,与原已占据上述市场份额98%的日本、欧美厂商平分秋色。

2、主要成就

1999年希望集团销售收入达80多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