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白刃

科普小知识2021-10-08 14:40:13
...

白刃,1918年出生,曾就读于厦门集美中学。14岁随叔父去菲律宾谋生,半工半读。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参加编辑《救亡月刊》。1937年从菲律宾回到延安,翌年加入中国*,1939年参加革命工作。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第三、四届理事,中国电影基金会名誉理事,中华归国华侨文艺协会顾问,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第五届名誉委员。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红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奖章,享受*特殊津贴。

中文名:白刃

别名:王寄生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18

职业:作家

信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中国人民解放军红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奖章,享受*特殊津贴

代表作品:《白刃文集》《南洋漂流记》

1、人物简介

笔名王爽、蓝默。福建石狮人。中*员。


白刃

1936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参谋、新闻干事,《鲁南时报》总编辑,《战士报》主编,连政治指导员,丹东广播电台台长,滨海军区《民兵报》总编辑,《山东画报》副主编,新华社记者,中南军区编辑科长,四野文化部创作员,北京市文联专业作家,总政治部创作员,长沙警备区顾问,解放军艺术学院研究员,专业作家。中国剧协理事,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和第五、六、七届全委会名誉委员。享受*特殊津贴。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白刃”这个名字,是在攻打白彦战斗中,亲历与日本鬼子拼刺刀而来……

2、笔名由来

“1940年2月,八路军在鲁南攻下白彦后,遭到日军反扑。战斗中,我跟着陈光代师长在一个山崮上的观察所里,看到我军将士英勇顽强地与鬼子拼刺刀。战后,我写了一篇战斗通讯《在观察所》。因为打白彦,又和鬼子拼刺刀,随手用‘白刃’当笔名,以后就沿用下来。未料到这个笔名用多了,组织上也承认了,我的原名‘王寄生’渐渐被淡忘。”这是白刃在回忆录《归国七十年》中的叙述。

3、代表作品

著有长篇小说《战斗到明天》(上、下集)、《南洋漂流记》、《白刃小说选》、《白刃剧作选》,诗集《野草集》,话剧剧本《兵临城下》,战斗通讯《无敌英雄》,传记文学《罗荣桓元帅纪事》等。还出版有《生死一条心》、《平常人的故事》、《罗荣桓的故事》及《南洋漂流记》等。

诗歌《郑秀兰》、《弟弟的眼泪》均获1948年山东文协文艺奖,话剧剧本《糖衣炮弹》(已公演)获1950年中南军区汇演优秀剧奖,电影文学剧本《兵临城下》(已拍摄发行)获长影制片厂奖。

4、投身革命

白刃原名王寄生,原籍福建石狮。1918年生,14岁时赴南洋谋生。1935年,他在菲律宾马尼拉华侨中学半工半读。湖北籍教师董冰如(原名董锄平,1922年加入*,曾参加南昌八一起义)领导进步师生组织“人人日日抗日救国会”。在董老师的教育、引导下,白刃成为救国会的常委,参加编辑《救国月刊》。曾在该刊发表揭露汪精卫勾结日寇的文章。不久,当他知道**和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抵达陕北延安,希望的种子便在心中萌芽,产生了投奔延安的强烈愿望,同时为回国旅费发愁。1937年初,他的叔父和两位同乡筹建民生公司,准备回国开发海南岛,聘请白刃担任翻译,愿意为他负担回国旅费。白刃欣然应允。3月初,带着董冰如老师写给海南岛专员黄强的介绍信,便离开马尼拉启程回国。


白刃

“七七事变”爆发后,对海南岛的开发*中断。白刃辗转于南京、上海,深感救国无门,于是回到厦门,就读集美学校初中3年级。他身在学校,内心仍向往着延安。已经回国参加抗日工作的董冰如老师在通信中也鼓励他到延安去。1937年寒假,他回家乡探亲,耳闻目睹泉州驻军旅长钱东亮横征暴敛、鱼肉百姓的事实,于是以“王爽”的笔名,写了一篇通讯《国难严重下的泉州军政》,寄给汉口的《全民周刊》,于1938年5月发表。钱东亮大发雷霆,下令严密追查,欲加害文章作者。白刃在福建无法立足,再次出走,下定决心一定要到延安。他经汕头、九龙、广州、汉口、西安等地,一路经历了反动派阻挠、日本飞机轰炸以及吃住行方面的艰难困苦,但决心毫不动摇。终于在1938年10月,到达革命圣地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5、抗大生活

白刃被编入抗大第5大队,担任新兵队的副班长,大队长是何长工同志。驻扎在西北古城庆阳。不久,包括白刃在内的1000多名学员,奉命转移到晋东南。抗大教育长罗瑞卿同志专程赶来给大家讲话,宣布成立抗大一分校,校长何长工,副校长周纯全,校址设在晋东南。学员除了抗大第5大队以外,还有第4大队、陕北公学和安吴堡青训班的大批学员,共3000余人。新的战斗生活开始了!“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境!……”同学们唱着雄壮的歌曲踏上新的征程,炽热的革命豪情驱赶走严冬的寒冷。在黄河边,看见咆哮的河水犹如万马奔腾,在陡峭的峡谷中响起雷鸣般的回声,顿感惊心动魄。在沁源县等地,沿途看到遭日寇”三光政策”洗劫过的村庄城镇,皆成废墟瓦砾,又义愤填膺,恨不得血刃敌寇,为死难同胞报仇!在经过2000余里的艰苦行军之后,抗大一分校的学员们抵达屯留县故漳一带,在这里安营扎寨,开始了有规律的学习、战斗生活。这里东望太行山,地临漳河水,距离驻扎在武乡县的八路军总部不远,真是个敌后办学的好地方。根据战争的实际需要,一分校第5期成立了特科营,下属化学队、工兵队和机枪队。白刃分配在化学队,共有40多名学员,驻扎在西沟村。课程主要是毒瓦斯的种类、性能、化学成分和防毒知识。当时,日寇丧心病狂到处施放毒瓦斯,给我方造成很大的威胁,教育抗日军民认识毒气的作用和防护的办法,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在生活方面,抗大分校学员的条件十分简朴,每人每天的伙食标准是5分钱菜金,包括3钱油、3钱盐和1斤蔬菜,主食小米饭管饱吃。最使大家胃口大开和念念不忘的,是晋东南生产的小米非常好吃。沁县檀山一带盛产的“沁州黄”小米,品质尤佳,曾列为朝廷贡品。在学习方面,大家因为能经常吃到“偏饭”而深感荣幸。这指的是八路军总部的首长经常来抗大给大家作报告;朱德总司令来看过大家,还和学员一起参加篮球比赛。为了庆祝中国*成立18周年,化学队还出演了一个话剧和一个大型活报剧。大型活报剧叫《天堂地狱》,是白刃根据《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总危机与苏联部分编写的,把美国、苏联和非洲人搬上舞台。演出后,指导员找白刃谈话,说他马列主义学得不错,对当前政治形势有认识,叫他写入党申请书。就这样,这个一直追求真理和光明的归侨青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不久,日寇分9路围攻我晋东南根据地,学校搬到太行山上,白刃被抽到宣传队工作,其文艺特长得以充分施展。他们在平顺、壶关、陵川一带的农村活动。写标语、说快板、拉洋片、演街头剧、唱抗日歌曲、召集群众会、……利用一切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武器,宣传我党主张和抗日救国道理,动员群众支援抗日军队,粉碎日寇的进攻。1939年9月,抗大一分校第5期在太行山上举行了毕业典礼。化学队的学员分配到八路军的3个主力师。白刃分配到115师,在司令部当参谋,从此开始了新的战斗生活。

上一篇:刘流

下一篇:四大名捕3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