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黄万里

科普小知识2022-02-08 15:03:22
...

他是名门之后,终身坚持工程报国;他是诗词修养极高的杰出水利学家;他是不屈不挠的知识分子,因为良知承受苦难;他不人云亦云,敢讲真话,孤身反对三门峡工程;他平静低调地离去,留给后人丰富的精神遗产。他说“如果我不懂水利,我可以对一些错误的做法不作任何评论,别人对我无可指责。但我确实是学这一行的,而且搞了一辈子水利,我不说真话,就是犯罪。治理江河涉及的可都是人命关天、子孙万代的大事!”他就是中国著名水利工程学专家、清华大学教授黄万里。

1、基本资料

姓名:黄万里

国籍:中国(中华民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川沙县(今上海)

出生日期:1911年8月20日

逝世日期:2001年8月27日

职业:水利专家,教授

毕业院校:唐山交通大学(现西南交通大学)、伊利诺伊大学

主要成就:洪流估算理论,连续介体动力学理论,只身坚持真理,反对三门峡工程,反对三峡工程

代表作品:《黄万里文集》、《治水吟草》

2、人物生平

家庭环境

1911年8月20日黄万里出生,同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父亲黄炎培时任同盟会上海地区负责人,是近代著名的革命家和教育家。

黄炎培一家专注救国利民,但子弟皆命途多舛。黄万里排行老三,大哥黄方刚是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抗日战争期间因贫病死于四川乐山,二哥黄竞武1949年5月被国民*军统局杀害,此外还有两个弟弟和四个姐妹。

求学历程

黄万里自幼聪颖但十分淘气,小学中学的成绩都名列榜首,虽然文科很好但还是根据父亲的建议报考了唐山交通大学的桥梁工程专业。当年的唐山交大是国内顶尖的工科大学,学生待遇好且就业率高,著名桥梁学家茅以升、气象学家竺可桢都毕业于这所大学,录取分数线常在清华之上。

1927年,黄万里考入唐山交通大学主修桥梁专业,五年后,以优异的成绩从唐山交通大学毕业,三篇毕业论文《钢筋混凝土拱桥二次应力设计法》、《铆钉接头中各铆铆钉应力推算法》和《混凝土沙石配合最大容量决定强度论》以英文写成,由著名桥梁学家茅以升审定作序出版。毕业后,黄万里奔赴杭江铁路*港铁路桥工地担任见习工程师,工作期间目睹黄河几十处决口,生灵涂炭。黄炎培是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的创建人,黄万里受父亲影响十分关注事关国计民生的工程,亲身经历让他内心受到震动,再也不能袖手旁观,毅然改学水利工程,“改学水利,以拯农为己志”,报名参加庚款赴美留学考试并被录取。

1934年2月开始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修读土木工程硕士,兼修水利、气象、地质等课程。一年后拿到硕士学位,赴爱荷华州立大学继续深造,半年后又到伊利诺伊大学攻读水利工程学博士,辅修地理学和数学。1937年2月获得博士学位,毕业论文《瞬时流率时程线学说》首创了推算洪流的半经验半理论方法,引起美国学术界的关注。

学生时代的黄万里悟性极高又踏实肯干,除了自己的专业,他还广泛地学习了数学、地理学、地质学和气象学,并一有机会就从事水利工程的实地考察。留美期间,黄万里曾在假期驱车4.5万英里遍访美国的大型水利工程,曾在诺利斯大坝上以工务员身份实习了四个月,1936年还专程去考察了洪水泛滥的密西西比河。正是综合的学科背景和知识结构,加上经年累月的亲身考察和比较视野让黄万里的水利思想十分开阔:水利工程的建造会改变水沙流动态,影响河床的变化,治理江河不能以沙论沙、以水论水、以工程论公程,而要综合考量,谨慎论证,尊重自然规律,在了解河流特性和流域地质地理状况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地开发水利。

归国发展

黄万里在学成归国的游船上邂逅了未来的夫人,从日本横滨搭船归国的丁玉隽,两人在同年11月27日完婚。黄万里归国后在国民*经济委员会担任技正,12月撤退到成都应邀赴成都水利局担任工程师。1938年,黄万里开始对金沙江历时三个月的考察,之后又沿着岷江从河口一直到源头,包括大渡河、青衣江这些支流都进行了实地勘测。随后几年,他几乎亲自考察了长江上游和四川境内所有主要支流,自陈“曾步行六次勘察岷江、乌江、涪江、嘉陵江,行程3000公里”。早年的实地勘察对于黄万里的水文地貌学奠定了基础,深远影响了他晚年对于长江干流是否可以筑高坝的学术观点。1940年夏天在三台柳林滩完成了对涪江的截弯取直,修建了船闸、灌渠、行人桥,被当时全国各大媒体誉为大后方十大工程之一。

黄万里于1946年春天回到南京,担任水利部视察工程师,参与全国水利规划。12月被派遣到江西水利局任总工程师,负责主持江西的水利规划。1947年被任命为甘肃水利局局长兼总工程师,同时还是水利部黄河委员会委员和河西勘测设计总队队长。

1949年3月国共内战大势已定,*如强弩之末,黄万里遵从父命到香港面见*要员潘汉年,回到兰州后按潘的要求策反甘肃省主席郭寄峤,不成,去职广州,经陈毅动员,决定奔赴东北搞水利工作。1949年9月18日抵达沈阳任东北水利总局顾问。1950年离开东北调入唐山交大,1953年院系调整后,唐山交大水利专业被并入清华大学,黄万里开始在清华任教。

三门峡工程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消除黄河水患,水利部聘请苏联专家帮助规划黄河治理,规划在三门峡河段修建集防洪、发电、灌溉于一身的大型水利工程。

1955年*在北京主持讨论苏联专家关于黄河的规划,会上专家交口称赞,唯有黄万里一人当面向*提出不同意苏联专家的黄河规划。1956年5月黄万里在黄河流域规划委员会上提交了《对于黄河三门峡水库现行规划方法的意见》,直言不讳地批评“有坝万事足,无泥一河清”的设计思想违背科学精神,将造成恶果。1957年6月,黄万里在北京水利部召开的三门峡水利枢纽讨论会上力陈不能建坝的理由,七天后被《人民日报》点名为“大右派”进行批判。观点不被重视,黄万里选择折中:若一定要修此坝,建议勿堵塞六个排水洞,以便将来可以设闸排沙。但在施工时,苏联专家坚持按照原设计,将六个底孔全部堵死。

1960年9月,三门峡水利工程开始蓄水发电,运行不久库区上游就出现大量泥沙淤积,渭河平原岌岌可危。此后三门峡大坝不得不两次改建,被封住的底孔又以高昂的代价被打开,计划中的高坝大库不得不改为蓄清排浊的低水头径流式发电的水坝。

三门峡工程总投资预算为13亿元,而工程总结算时实际耗资达40亿元。对当时的中国来说,这相当于四十座武汉长江大桥的造价。特别是从1959年以来,中国进入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经济发展出现大倒退,一些农村出现饿死人现象。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三门峡工程跟原子弹试验工程一样,得到**财政上的特别优先保证。整个三门峡工程造成的损失据估算不下百亿(相当现在的一千亿以上),还涉及到40多万农民从渭河谷地*向宁夏缺水地区移民,其中15万来回迁移十几次,给他们造成了人生中难以想象的惨剧,连国务院派去视察的高官都为之落泪,说:“国家真对不起你们!”

三门峡工程的一切问题和灾难都按黄万里的预言来了。我们从这一重大失败中总结教训,可以使我们获得大量思想资源。但传统文化的惯性却导致一些人要隐瞒真相,歪曲事实,混淆是非,为自己、为大人物、为尊者,文过饰非。在央视2003年10月31日《经济半小时》节目谈到三门峡竟然歪曲史实只字不提黄万里。其后黄万里之子黄观鸿公布了黄万里生前的控告信并援引《三门峡工程争辩史料》予以批驳。

遭受迫害

1958年黄万里被正式定为“右派”,工资从二级教授降到四级教授。他被派遣到密云水库工地上劳动改造,大饥荒后负责香山附近一个水文观测站的测量工作,英雄无用武之地,专业技术束之高阁,既不能教学又不能做研究发文章,从水利专家沦为了赋闲者。

“*”开始后,黄万里被编入群众*队做清洁工,还曾被怀疑为特务,白天从事体力劳动,晚上挨*写交代材料,身心疲惫到精神恍惚,曾写信问家人自己到底是不是特务。1971年被派到三门峡接受劳动改造。1973年到1976年间,黄万里在被有关领导告知不准进行治黄研究的情况下,写完了《论治理黄河的方略》。

平反

黄万里直到1978年2月才被摘掉“右派”的帽子,是清华大学最后一个被摘帽的“右派”。

三峡工程


晚年的黄万里在授课

黄万里先后给众多国家*上书,反对在长江三峡上建大坝。他认为:从自然地理观点,长江大坝拦截水沙流,阻碍江口苏北每年十万亩的造陆运动;淤塞重庆以上河槽,阻断航道,壅塞将漫延到泸州、合川以上,势必毁坏四川坝田。目前测量底水输移率尚缺乏可靠的手段,河工模型动床试验在长期内长段落中尚欠合理基础,只可定性,不能定量,不足以推算长江长期堆积量。故此而论,长江三峡大坝永不可修。如果是为了发电,可在云贵湘鄂赣各省非航道上建大中型电站,它们的单价低、工期短,经济效应比三峡大坝发电要大四倍以上。就流域经济规划而言,也应先修四川盆地边缘山区之坝,如乌江电站等为宜。

此外,从国防的角度看,大坝建起来后无法确保不被敌袭,也很不安全。同时,他还指出,公布的论证报告错误百出,必须悬崖勒马、重新审查,建议立即停止一切筹备工作,分专题公开讨论,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

1986年,**、国务院决定对三峡工程进行论证,黄万里教授没有被邀请参加工程论证。黄万里数次给**和政治局,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家监察部写信,痛述三峡工程的危害。

在既有三门峡和阿斯旺的前车之鉴、国内也存在众多反对意见的背景下,三峡工程议案于1992年被七届人大五次会议以1767票通过,反对177票,弃权664票。

晚年

晚年黄万里一方面给清华大学水利系的年轻教师补习专业基础课,赴各地讲学,一方面依然念念不忘给国家的水利工程建言献策。

2001年8月27日15时05分,黄万里与世长辞,遗嘱仍心系江河:

“治江原是国家大事,‘蓄’‘拦’‘疏’及‘挖’四策中,各段仍应以堤防‘拦’为主,汉口段力求堤固。堤临水面宜打钢板桩,背水面宜以石砌,以策万全。盼注意,注意。”

3、人物评价

黄万里的结论可能有错,但他信仰的是科学,支撑结论的是逻辑和论证。从伽利略到马寅初,服膺于科学论证而不是人云亦云,献身于真理和众生而不是权威,这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科学精神的最高体现。浅浅回望黄万里先生九十年的一生,杜绝用标签和情绪来讨论科学问题才是他给我们最宝贵的启示。

4、参考资料

《黄万里的长河孤旅》,赵城著,陕西人民出版社

上一篇:乌东德水电站

下一篇:锦衣夜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