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拜伦

科普小知识2022-06-18 15:54:47
...

拜伦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品有《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唐璜》等。

中文名:乔治·戈登·拜伦

国籍:英国

出生日期:1788年1月22日

逝世日期:1824年4月19日

职业:诗人

流派:浪漫主义

毕业院校:剑桥大学

代表作品:《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唐璜》

1、人物简介


拜伦

1788年1月22日,拜伦出生于伦敦的一个衰落的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是没落的贵族,在拜伦出生不久他父亲就遗弃家庭不知所踪,拜伦跟随母亲孤儿寡母在苏格兰过着节衣缩食的清贫生活。拜伦先天性的跛足,而他的母亲性情乖戾、喜怒无常,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他形成了孤僻和忧郁的性格。10岁时,拜伦继承了伯祖父的男爵爵位,于是和母亲移居到诺丁汉郡的世袭领地生活。诺丁汉郡是当时英国的工业重郡,也是工人运动中心之一,他在这里了解和熟悉了工人的苦难生活和被剥削和压迫的命运,他对工人们的遭遇给予了深深地同情,立志武装斗争,为劳苦大众争取社会权益。

2、人物经历

1805年,拜伦从中学毕业,进入剑桥大学主修文学和历史。大学时期,他对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极其感兴趣,*研读伏尔泰和卢梭的作品,并且开始自己创作诗歌。1807年,拜伦出版了诗集《懒散的时刻》,这是他的处女作,拜伦通过诗集表达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贵族生活的厌倦和鄙视,很快诗集在社会上受到消极浪漫主义刊物的攻击和奚落。1809年,面对接踵而至的攻击和谩骂,拜伦写出长诗《英国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回击攻击者,却意外地揭开了积极浪漫主义对抗消极浪漫主义的序幕,长诗也使得拜伦在英国诗歌文坛中初露锋芒。

1809年,拜伦在剑桥大学毕业,因为贵族世袭制,使得他在上议院获得了*的资格。6月,拜伦开始出国游玩,他先后到葡萄牙、西班牙、马耳他岛、阿尔巴尼亚、希腊和土耳其等地方。1811年7月,拜伦回到了英国,拜伦的这次旅游扩展了他的政治视野,也丰富了他的写作素材,他亲眼目睹了欧洲被压迫民族为自己的*和独立而斗争的场面,也了解到英国在欧洲大陆明争暗斗不光彩的一面。


拜伦

1812年,拜伦发表了长诗《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第一、二章,诗歌立刻轰动文坛,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同时,英国国内的卢德运动也在汹涌蓬勃,2月,上议院通过了毁坏机器的工人必须判处死刑的法案,拜伦虽然在议会上为工人们的权益而辩护,但是无济于事,愤怒的拜伦回到家中,发表了讽刺诗《反对破坏机器法案》。4月,拜伦在国会发表演说,支持爱尔兰独立,同时发表了《给一位哭泣的贵妇人》。1813年,拜伦陆续发表了《异教徒》、《阿比道斯的新娘》,1814年,拜伦发表了《温莎的诗艺》、《海盗》、《莱拉》,1816年,拜伦发表了《柯林斯的围攻》、《巴里西纳》和《路德分子歌》,这些诗歌总称为“《东方叙事诗》”,并且塑造了出文学史上“拜伦式的英雄”佳话;虽然诗歌为拜伦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但是由于他的思想和英国政坛的思想截然相反,他受到了政客和上流社会的攻击和谩骂。1816年,上流社会以他和妻子离婚的事情炒作和攻击,使得他*黯然离开故土。

拜伦来到了比利时,亲自去了滑铁卢战场,随后去了瑞士,并且在日内瓦认识了珀西·比希·雪莱,两人结下了深切的友谊,雪莱的诗歌精神影响了拜伦,这时期,他创作了《普罗米修斯》、《锡雍的囚徒》和《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第三章,同时由于欧洲各地的战场和人民的苦难遭遇,拜伦灰心失望到了极点,他创作了悲观主义诗歌《曼弗雷特》。

1816年下半年,拜伦去了意大利,他投入到了烧炭党人的运动中,并且成为地方组织的领袖。同时创作了《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第四章、《马力诺·法里埃罗》、《该隐》、《审判的幻景》、《青铜世纪》和《唐璜》,这时期他的创作达到了辉煌。不久之后,烧炭党人的革命活动失败,1823年7月,拜伦离开意大利去了希腊,加入到了希腊反抗奥斯曼奴役的武装斗争,他担任希腊一个军队的司令,每天忙着为希腊军队筹集物资,购买先进武器,调节内部纠纷,过度的劳累和奔波使得他的身体健康恶化,在一次行军途中,拜伦遇到了暴风雨,经过风雨吹打的拜伦从此一病不起,1824年4月19日,拜伦因治疗无效病逝于希腊军队的军帐中。临终时,拜伦的遗嘱说道:“我的财产,我的精力都献给了希腊的独立战争,现在连生命也献上吧!”希腊*为拜伦举行了隆重的国葬仪式。

3、个人生活

拜伦一出生右脚就有畸形,通常被称为“马蹄内翻足”,有些现代的医学家认为这是小儿麻痹症的结果,也有些学者认为是骨骼的发育不良。不论原因为何,这都使得拜伦跛行,并带来一軰子心理及身体的痛苦,尤其是幼年时痛苦且无效的“治疗”更加重了跛行。

拜伦成年时的身高为174厘米,体重则在60公斤及89公斤之间振荡>。拜伦以其美貌闻名,曾为了发型晚上戴着棉芯卷发。拜伦是拳击手、骑师及杰出的游泳选手。他参加了前职业拳击冠军约翰“绅士”杰克逊在邦德街房间的付费拳击课程,并记录训练会议的内容,在他的信和日记中称杰克逊为“拳击界的皇帝”。

拜伦和其他的作家(例如他的朋友霍布豪斯)仔细地描述拜伦的饮食习惯。拜伦在就读剑桥时实行严格的节食以控制其体重,拜伦的运动量很大,而且穿许多衣服使自己出汗。日常生活中拜伦多半只吃素食,常常几天只靠干的饼干及白葡萄酒维生。偶尔他会吃大量的肉和甜点。高尔特和其他人都描述拜伦喜欢暴力的运动,霍布豪斯认为那是他脚畸形的疼痛使得身体不易活动,因此也造成他的体重问题。

拜伦在剑桥念大学时,经常有一些古怪行为,不顾禁令偷偷地跑到喷泉池里游泳,宿舍不让养狗,于是他就特意养了一只熊,放到塔楼左边的屋顶阁楼里喂养。

拜伦对于女性总是容易动感情,在拜伦15岁的一个夏天,他回到了纽斯台德,和一个名叫玛丽·安·查沃思的少女接触并产生了爱情。尽管拜伦很爱她,但在1805年,她却和一个贵族公子结了婚。青年的拜伦曾回忆早年同她的交往时,曾十分遗憾地说:“热情只是我单方面的……她喜欢我只象喜欢一个弟弟一样。”

18岁的时候,一个名叫伊丽莎白·皮戈特的姑娘突然闯进了拜伦的生活。爱情的力量使年轻的拜伦努力作诗,在女友的鼓励下。次年,拜伦的第一本诗集《闲散的时光》终于出版。这时的拜伦正在英国剑桥大学攻读,他俩的关系一直维持到拜伦获得文学士学位为止。由于种种原因,使得拜伦的恋爱又没有成功。

很快,拜伦又开始了他的第四次恋爱。一个名叫塞莎的少女对才华横溢的拜伦产生了爱情,这马上博得了诗人的共鸣,在相交期间,诗人曾为她写下了许多诗篇,后来拜伦的研究者还称之为“塞莎组诗”。正当诗人处于热恋的时候,塞莎却不幸病逝,使诗人感到十分痛苦和惋惜。

他而且对妇女具有吸引力。当他1812年已经飞黄腾达时,她们更愿意委身于他。三年里他出够了风头,然后,莫名其妙地和安·米尔班克结了婚,她是一个冷漠的、严肃的、有理智的妇女,对于他根本不合适,只是有很多钱。她给他生了一个女儿,不到一年就离开了他,暗示他和他的同父异母姐姐奥古斯塔关系暖昧。整个社会转而对他采取敌对态度,对他进行恶意的诽谤和诬蔑,其过分的程度就如当初对他进行赞美和吹捧那样。拜伦不愿继续忍受这种侮辱,他离开了英国,一去不复返。以后几年他主要是在威尼斯度过的,即使这样他也搞了不少风流韵事。

1819年4月,拜伦在威尼斯的边齐翁宫被介绍给泰雷萨·格维奇阿利伯爵夫人。拜伦当时已年近三十二岁,而泰雷萨年仅十八岁。就在相识的第一天,拜伦就建议泰雷萨随便在什么地方同他单独约会。1819泰雷萨·格维奇阿利收到了经梵蒂冈批准的离婚书,格维奇阿利伯爵离开了泰雷萨,使得拜伦和他的关系更进一步。1822年,诗人的女儿阿列格拉又因病死去,从而更使得拜伦与泰雷萨相依为命,直到1824年拜伦逝世。

爱过的人,拜伦都为他们写诗,正因为丰富的感情生活,拜伦写下许多优美抒情诗。在哈罗时,拜伦就意识到自己不同一般的性取向,入剑桥后,开始一段终身难忘的同性恋情。他在剑桥遇到了十五岁的唱诗班少年约翰·埃德勒斯顿,多年以后,拜伦把这段恋情描述为:“强烈的、纯真的爱和激情”,并写道:“我爱他胜过世间万物”。他们曾经交换信物,拜伦随身佩戴埃德勒斯顿给他的信物(有说是一颗玛瑙石英做的心形饰物,也有说是戒指)直到去世。

4、主要作品

拜伦是多产诗人。拜伦著名的诗有:

  • 《当初我们两分别》(textonWikisource)
  • 《给一位淑女》
  • 《雅典的女郎》
  • 《希腊战歌》
  • 《她走在美丽的光彩里》
  • 《我见过你哭》(ISawThee'weep)
  • 《我给你的项链》
  • 《写给奥古斯塔》
  • 《柯林斯的围攻》《巴里西纳》《路德分子歌》,1816年上半年
  • 《普罗米修斯》《锡雍的囚徒》《曼弗雷特》,1816年下半年
  • 《给托马斯·穆尔》
  •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1812年到1816年
  • 《马力诺·法里埃罗》《该隐》《审判的幻景》《青铜世纪》《唐璜》,1817年
  • 《懒散的时刻》,1807年
  • 《英国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1809年
  • 《反对破坏机器法案》、《给一位哭泣的贵妇人》,1812年
  • 《异教徒》《阿比道斯的新娘》,1813年
  • 《温莎的诗艺》《海盗》《莱拉》,1814年

5、作品风格

浪漫主义


拜伦

他在短暂的一生中,为世人留下了众多光辉的诗作,其中最负盛名的有煌煌巨著长篇抒情叙事诗《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和《唐璜》等。在这些被世人誉之为“抒情史诗”的辉煌作品中,诗人拜伦以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将自己亲身游历欧洲诸国的切身体会融人作品之中,用开阔的视野和深邃的笔触,展示了辽阔雄壮的时代画卷,抒发了豪情万丈的诗人情怀和表达了傲然不屈的斗争哲言。拜伦的“抒情史诗”随着诗人的萍踪浪迹,呈现出一幅幅动人心弦的美丽风景画面,“从地中海到爱琴海的异域风光一览无遗,从葡萄牙绵亘起伏的山峦,西班牙壮观的斗牛场地,到希腊、罗马肃穆的古迹废墟和阿尔巴尼亚的崇山峻岭。既有莱茵河岸的秀丽景色,日内瓦湖畔的苍茫暮霭,也有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滑铁卢的古战场。拜伦将他诗人的无比热情首先倾注于对这些国家的风光的描画上,目的是激发出这些国家的人民的爱国热忱和鼓励他们为祖国的独立解放而战斗。拜伦深情地歌颂太阳、月亮、海洋、山,热烈地赞美神话英雄、古代豪杰、历史遗迹、文化珍品,其主旨都是为召唤人们的反抗意志和斗争决心。拜伦热情的呈现是多界面的,拜伦的作品中既有同情:对遭受英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王室和统治阶级奴役和压迫的西班牙人民频频发出叹息;他的作品中也有悲叹:深切地哀伤希腊人民在土耳其铁蹄下遭受蹂嗬的凄苦命运;他的作品中还有颂扬:对古代艺术中诸如阿波罗神像、拉奥孔群雕、垂死的高卢人雕像等稀世珍品,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薄伽丘等人的遗迹的由衷的赞美;他的作品中更有豪放:缅怀意大利往昔的荣光,以高昂的战歌激励意大利爱国志士奋起反抗,推翻异族人侵者的暴虐统治。

拜伦式英雄

在拜伦的《东方叙事诗》中,出现了一批侠骨柔肠的硬汉,他们有海盗、异教徒、被放逐者,这些大都是高傲、孤独、倔强的叛逆者,他们与罪恶社会势不两立,孤军奋战与命运抗争,追求*,最后总是以失败告终。拜伦通过他们的斗争表现出对社会不妥协的反抗精神,同时反映出自己的忧郁、孤独和彷徨的苦闷。这些就是文学史上著名的“拜伦式英雄”。由于这些形象具有作者本人的思想性格特征,因此被称作“拜伦式英雄”。

“拜伦式英雄”是指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作品中的一类人物形象。他们高傲倔强,既不满现实,要求奋起反抗,具有叛逆的性格;但同时又显得忧郁、孤独、悲观,脱离群众,我行我素,始终找不到正确的出路。例如,抒情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中贵公子哈洛尔德,《东方叙事诗》之一《海盗》(TheCorsair,1814)中的主人公康拉德,哲理剧《曼弗雷德》中的主人公曼弗雷德,等等。

这类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具有矛盾性:一方面,他们热爱生活,追求幸福,有火热的激情,强烈的爱情,非凡的性格;敢于蔑视制度,与社会恶*誓不两立,立志复仇,因此,他们是罪恶社会的反抗者和复仇者。另一方面,他们又傲世独立,行踪诡秘,好走极端,他们的思想基础是个人主义和*主义,在斗争中单枪匹马,远离群众,而且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因而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拜伦式英雄”是个人与社会对立的产物,俄国的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和诗人普希金都曾指出“拜伦式英雄”存在着个人主义、*主义的思想弱点。“拜伦式英雄”比喻的是悲剧性的孤傲叛逆者,他们都有非凡的才华和力量,但在腐败的社会中无法施展,他们为自己的无所作为感到痛苦,因自己的感情虚耗而感到绝望。

“拜伦式英雄”也是作者思想的特点和弱点的艺术反映。这类人物形象相继出现于拜伦笔下,这对于当时英国的封建秩序和资产阶级市侩社会进行的猛烈冲击,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是他们的个人主义,无*主义和悲观厌世情绪,又往往会给读者带来消极的作用。俄国的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和诗人普希金都曾指出“拜伦式英雄”的思想弱点及其危害性。

拜伦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他们孤傲、*、浪漫,却充满了反抗精神。他们内心充满了孤独与苦闷,却又蔑视群小。恰尔德·哈罗德是拜伦诗歌中第一个“拜伦式英雄”。拜伦诗中最具有代表性、战斗性,也是最辉煌的作品是他的长诗《唐璜》,诗中描绘了西班牙贵族子弟唐璜的游历、恋爱及冒险等浪漫故事,揭露了社会中黑暗、丑恶、虚伪的一面,奏响了为*、幸福和解放而斗争的战歌。

6、人物评价

中国文学家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说道:“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是一派诗人的宗主”文章第四节到第九节对拜伦的诗歌表示了高度的赞誉。

《拜伦传》的作者鹤见祐辅对拜伦至高的评价:“拜伦挥动着他那热烈如火的诗笔,震撼了十九世纪初期的欧洲。他的声音像天的声音一样,穿透了地上万民的心胸。他的真实,以宇宙大真实的威力,降落在一般大众的头上。……只要人类还没有失去对*、爱国、民族独立和个性发扬的思慕与渴仰,诗人拜伦的气魄便会永久地阔步在大地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