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汗王宫

科普小知识2021-10-29 15:40:34
...

汗王宫位于沈阳中轴线上,具体位置在沈阳市北中街路北,九门路南,这里是沈阳最繁华的地段。汗王宫,努尔哈赤的早期寝宫。1625年,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并建汗王宫作为居所。20世纪80年代,沈阳故宫博物院一位精通满文的专家在北京发现了《盛京城阙图》,这是汗王宫第一次见诸文字记载。

中文名称:汗王宫

类别:旅游景点

地点:沈阳市北中街路北

邮编:110000

1、景点简介

汗王宫位于沈阳中轴线上,具体位置在沈阳市北中街路北,九门路南,这里是沈阳最繁华的地段。

汗王宫,努尔哈赤的早期寝宫。1625年,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并建汗王宫作为居所。20世纪80年代,沈阳故宫博物院一位精通满文的专家在北京发现了《盛京城阙图》,这是汗王宫第一次见诸文字记载。

2、发现过程

“汗王宫”与“九门”密切相关

1625年农历三月,在辽阳新建的东京城呆得好好的,不知触动了哪根神经,努尔哈赤突然宣布:迁都沈阳。当年沈阳没有宫殿,“努尔哈赤究竟住哪呢?”一直是个困扰学术界的大问题。专家学者们只知道努尔哈赤没在沈阳故宫住过,但究竟住哪,没人知道。直到上世纪80年代,沈阳故宫博物院一位精通满文的专家,在北京发现了《盛京城阙图》,这才揭开了努尔哈赤居所“汗王宫”的秘密。


遗址开采

《盛京城阙图》上标明,“汗王宫”所处的位置,与“老沈阳”们传说得神秘兮兮的“九门”密不可分。找到“九门”的位置,便确定了“汗王宫”所在。

明代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沈阳中卫”都指挥闵忠,在元代“沈阳路”旧城基础上,加高加厚城墙,形成了砖石罩面的坚固城墙。“沈阳中卫”城池设置了4座城门,城内主要街路与4座城门相通,形成了“十字街”格局。东门为“永宁门”、南门为“保安门”、西门为“永昌门”、北门为“安定门”(明代万历年间改称“镇边门”)。北门,即“老沈阳”们所谓的“九门”。

皇太极扩建沈阳城时,将“沈阳中卫”城墙的东、南、西3座城门统统拆除,改为8座城门,但却留下了北城门,致使扩建后的沈阳城,出现了八门之外的“九门”。“九门”位于大北门与小北门之间,当年的木螺丝厂、如今北顺城路南侧沈阳市广告公司附近。

1644年,清军入关、定鼎中原之后,沈阳故宫成了“留都”、“陪都”,当初为出行方便而保留的“九门”,也失去了保留价值。于是,沈阳留守官员便下令,用砖石将“九门”整个封堵包砌起来,一眼望去,酷似碉堡。

“九门”构造奇特易守难攻

史料记载,“九门”是一座由9个券洞组成、两个对顶“十字券洞”式城门。从两个对顶“十字券洞”对接结构分析,“九门”应由两期工程形成:第一期工程,于明代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将“沈阳中卫”城北门“安定门”的单券门,改为带有“瓮圈”的瓮城门,形成南“十字券洞”。南“十字券洞”的南北券洞较长,为出入城门的通道;东西券洞进深较短,为“瓮圈”。当时,将“安定门”改为“镇边门”。

第二期工程,在明代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修建了北“十字券洞”,并将其坐卧在城墙外的“瓮圈”中。当时,后金与明军已打完“萨尔浒战役”,明朝加紧军事防御,便在“沈阳中卫”城第一期工程后,又进行了第二期工程,修建了“九门”的北“十字券洞”,以及顶部敌台。


筒瓦瓦当

“九门”北“十字券洞”较长,可以大量屯兵;上面的敌楼可以瞭望敌情。由于北“十字券洞”加筑在“九门”南“十字券洞”外面,并与南“十字券洞”城门通道相通,所以明军将士们在据守时,能够随时得到城内驻军的救援。

1977年6月,文物考古部门对“九门”遗址进行了考古清理。当年的考古工作者刘伟先生,在“考古日志”中记载:从北顺城路“九门”的北门处,还可以看到两券洞连接的痕迹。正面是木螺丝厂厂房,将“九门”正面挡住。城墙的残存部分,可看到高约6米至7米,残墙宽12米至13米。从“九门”现有状态看,券洞内高4米至4.5米。经过钻探发现,现有地面高度向下3米,才可探到原始地面。“九门”地面为青条石铺地。

“太祖居住的宫”建在“九门”内

在《盛京城阙图》上,明代北城门前的一座院落旁边,用满文写着“太祖居住的宫”。由于《盛京城阙图》绘制于清代康熙年间,所以称“汗王宫”为“太祖居住的宫”。《满文老档》记载,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后,曾命人把偷拆“汗王宫”北边佛塔寺庙古砖的人抓起来治罪。而在当时沈阳北城门之外,恰有一座辽代崇寿寺及其白塔。表明《盛京城阙图》中所绘的“太祖居住的宫”位置,与历史文献相吻合。

从《盛京城阙图》可以看出,“汗王宫”位置,就在“九门”之内,明代“沈阳中卫”城南北中轴街道的最北端。“汗王宫”保留了满族传统的台式建筑,为一座两进院落。宫门后面为外院,有一座类似大清门的三间屋宇式大门,进院后东西两侧没有其他建筑。北面为通往内院的中门。内院正面,为耸立于高台之上的串堂。拾阶而上,经过串堂,便是二进院落。二进院落内正面,为三间宽敞高大的殿堂,是努尔哈赤居住的地方。殿堂东西两侧各有三间配殿,是努尔哈赤嫔妃们的居住处所。高台前面正中是一座门楼,有石阶通往台下。

尽管仅有两进院落的“汗宫”结构简单,但其建筑物均以山墙承重,黄琉璃瓦顶加绿剪边,庄重典雅、错落有致、别具一格、气势非凡,其建筑风格,与沈阳故宫建筑异曲同工。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汗王宫”改称“福晋衙门”;1644年,清兵入关后,沈阳成为“陪都”,“汗王宫”逐渐废弃不用,最终荒废坍塌。

直通天子住所的南北大街

明代沈阳城内为“十字街”。其中,南北走向的大街,是沈阳最古老的一条街路,早在秦汉时期就已存在。两千多年前,这条街路既是南北贯通沈阳候城的惟一通道,又是北通长城、南及辽阳襄平的戍边要道。元代时期,这条街路便贯通沈阳南北城门。明代,这条街路仍为沟通南北城门的通道,出北城门,可达边墙重镇平虏堡(平罗堡)、十方寺(石佛寺)、榆林铺等地;向南通达虎皮驿(十里河)、辽阳等地。当时,这条街路为土道,北起“沈阳中卫”城北门安定门(镇边门、俗称九门),南经南门保安门抵达南郭,全长约2200米、宽约7米。

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后,将“汗王宫”建在明代“沈阳中卫”城北门镇边门(九门)之内,即如今的“汗王殿胡同”附近。“汗王宫”的三楹宫门,南面直对沈阳老城内贯通南北的这条街路。由于这条街路直通努尔哈赤“天子”居住之所,所以人称“通天街”。


汗王宫模型

后金天聪五年(1631年),皇太极将原有的四门、十字街,改为八门、井字街后,将明代的南门保安门封堵。于是,原本经过保安门延伸至城外的“通天街”,便被截为南北两段。现今的北通天街与南顺城路相交处,便是明代“沈阳中卫”城南门保安门的所在地。

留出夹壁墙延续通天街

当年,皇太极在沈阳故宫大政殿、十王亭广场西侧,建造崇政殿、凤凰楼、台上五宫等“中路建筑”时,将通天街中段圈入禁地,致使城内的通天街被截为两段。但是,在沈阳故宫东路、中路之间,却留下一条“夹壁墙”,借以延续通天街。史料记载,这条“夹壁墙”由北向南穿越沈阳故宫,北起沈阳故宫北墙,南至沈阳故宫前面的沈阳路。有专家认为,这便是城内通天街的中段。

这条“夹壁墙”宽约5米,是为由城外回城、再返回沈阳故宫的专用通道。当初,营建沈阳故宫时,在“夹壁墙”上开了一道门,沟通沈阳故宫东路、中路。于是,通过沈阳故宫的“夹壁墙”,可利用部分仅仅剩下北面一段;南部约33米长的“夹壁墙”,便基本废止不用了。

1978年10月23日,沈阳故宫拆除“夹壁墙”南段时,在“夹壁墙”通过沈阳故宫正中部位,工作人员们发现了一片倒扣的青瓦。青瓦四周用立砖围拢,与其他砖隔开;青瓦上面又覆盖一片青瓦,凸面朝下。该青瓦上留有墨书字迹,共五行31个字:“此墙两面,南北共长拾丈,保固。在(再)有,北墙碎修、粉灰,无有保固,同坚(监)工人员看准!”

依照该青瓦记载,对照实物测量,该“夹壁墙”南段长30米,正合十丈,而并非“南北共长拾丈”。工作人员们拆墙时发现,该“夹壁墙”南段十丈以外的北段墙体,确实为“碎修”,即利用碎砖乱瓦充填墙心,外表涂抹粉灰。而其南段则完全采用青砖咬砌而成。专家分析,该青瓦所处位置,应该是“夹壁墙”南、北两段的分水岭。起初,在修建“夹壁墙”时,可能受到材料、资金等局限,致使“夹壁墙”南、北两段砌筑方法、建筑材料等均有所不同。为了明确责任,以便将来有据可依,工匠们便留下了这片青瓦。

3、景区特色

夯土起台

寝宫建在当年沈阳城最高处

上世纪80年代,沈阳故宫博物院的研究人员,偶然间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里一张清代地图——《盛京城阙图》上发现,北城门前的一座院落旁边,用满文清楚地写着“太祖居住的宫”,这就是努尔哈赤在沈阳的住处。

沈阳故宫后根据《盛京城阙图》,做出了汗王宫的模型。当记者近距离观察复原的汗王宫模型时发现,当年努尔哈赤住的地方竟然仅是非常简单的两进院落。


汉王宫遗址

李声能说,《盛京城阙图》所示,太祖的宫位于当时沈阳城北门(镇边门)里,坐北朝南,两进院落,由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串起。两院间以围墙分隔,其中第二进院落建在一座由人工夯筑的高台之上,努尔哈赤和他的妃子们便住在高台之上的二进院落之中。

这种高台筑房的建筑方式,沿袭了满族在山区生活时,贵族首领住宅建于最高处的生活习俗。从努尔哈赤在佛阿拉建立第一座都城开始,一直到东京城,他的宫室一直建在城内的最高处。到沈阳后,由于沈阳是平原城,他便夯土起台,将寝宫建于高台之上。

努尔哈赤非常重视后宫的防卫。努尔哈赤的宫室有内外两道门,还有专职值守的人员,其寝宫更是位于高台之上,本身就加强了它的防卫能力。为了增强防卫,在夜间即使是前来报信的人,也不许进入宫内。

他还发布了一道命令:“在夜间,若是有敌方紧急消息,就打云板。若有人逃出城内,要敲铜锣。如果有好消息,要打鼓。”这种传递消息的方式,在古代皇宫里十分少见。

众妃婢女混居

上厕所时挂灯笼以示人

中原的皇宫在营建时历来重视纵向排列,而满族营建的盛京皇宫则延续其往日生活传统,寝宫采取了合院布局的方式。努尔哈赤的寝宫位于高台之上的第二进院落,由门房三间、正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组成,这些建筑围合成一座规整的四合院。

李声能说,现在看来,当时太祖的宫很简陋,仅有两进院落,十余间房。而史料记载,努尔哈赤的大福晋(后称大妃)和侧福晋有十余位之多,婢女更是众多。

按照满族习俗,努尔哈赤和大妃应住在正房,侧福晋应住在厢房。现在已无从得知哪位侧福晋住在哪座厢房,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么多侧福晋住在只有六间的东西厢房里,只能是混居了,大家同在一个院落内生活。“这种混居虽然符合满族人的生活习惯,但很难保证私密性,尤其是努尔哈赤临幸各福晋时,与其他庶福晋及婢女同处一室,多尴尬啊。”李声能说。

李声能说,当时努尔哈赤对汗宫及诸贝勒家里的福晋、婢女和使唤的男子有严格的规定:“福晋们和家里的婢女去厕所时,要合众一起去,不要两三人去,否则就是乱行。女子不许独自行动,在家院供使唤的男子也不许独自行动。福晋们去厕所时,要打木槌,把灯挂在厕所上。”

从这些规定可以看出,当时汗宫内福晋和婢女是混居的,连厕所都是混合使用的。福晋们去厕所,不能独自去,要有其他福晋或婢女陪同,由一位婢女打着木槌,一位婢女掌灯并挂在厕所上,告知别人厕所里有人了。

火地火炕和火盆

300年前就用上了地热

“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是长期生活在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适应当地冬季严寒气候的创造。

那时的沈阳冬天温度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很正常,按照满族的生活习惯,居室内一般搭设“万字炕”,与设在堂屋的厨房相连,便于取暖。汗王宫的正房和厢房应该是通屋“万字炕”,并与厨房或烧火口相连,这样既便于取暖,又便于人多混居。

汗宫内应该采取了火炕、火地、火盆等传统的采暖设施。火地就相当于现在的地热。就是把锅灶的烟道设计在地面下,用来烘热地面,环保卫生。

专家建议

原址保护比异地重建更添彩

李声能说,《盛京城阙图》只是示意图,努尔哈赤的汗宫不应该仅是图上所示的建筑,还应该有其他的附属建筑。比如厨房、下人的住处等。

另外,满族早期建筑并不注重左右对称,皇太极时期盛京皇宫的前朝建筑就不完全对称,所以努尔哈赤的汗宫建筑也可能并不完全对称。

他表示,北中街商业开发尚未开始,已发现多铎王府、汗王宫遗址,两座王府这对于商业项目只有提升,因此建议能够原址保护。“它对于商业开发并不阻碍,只要能融入商业开发中,反而增加文化色彩。”“原址保护比重建好,复建的东西都是假的。”他说,如果重建,也要根据考古发现来证实,考古还未结束,现在谈重建还为时尚早。

4、景区活动

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结果日前公布,沈阳汗王宫遗址入围前25名,获得终评资格。

昨天,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相关专家向沈阳晚报记者详细介绍了评选的进展情况,专家同时透露,沈阳汗王宫遗址将原址保留,并将建设成1600平方米的遗址广场。

汗王宫入围“十大”评选终赛

据介绍,参加此次评选活动的43个考古发现,是国家文物局从2012年全国900多个考古新发现中遴选出来的。从2013年2月27日到3月10日,进行了初评工作,包括沈阳汗王宫遗址在内的25个考古项目获得终评资格,最终结果将于4月9日产生。

尽管能否最终入选还是未知数,但是作为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12年以来的第一次,能够入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汗王宫遗址位于北中街路北,九门路南,北面正对清盛京城“九门”遗址,南面正对通天街。该遗址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二进院落,南北通长41.5米,东西宽度不详。一进院仅发现大门和南围墙。大门为南向,东、西各发现3块柱础石。南围墙为包砖墙结构,宽1米。二进院整体坐落在高台基址上。

高台基底座由四道南北向、六道东西向的砖筑台基和围筑其间的夯土台共同构成。整个砖筑台基大体略呈长方形,南北宽23.5米,东西长度约46米。筑于高台基上的主体建筑早已无存。在高台基北面0.9米处,发现了汗王宫的北围墙,墙宽1.4米。

遗址废弃堆积中出土了大量的绿釉琉璃建筑构件,有板瓦、筒瓦、滴水、花砖、串珠纹砖、砖雕等。瓦当、滴水当面和部分模印花砖上均为莲花纹饰。

曼陀罗建城理念惟一记录

参与考古挖掘的沈阳市考古研究所专家赵晓刚认为,汗王宫遗址的确认打消了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汗王宫是否真实存在的顾虑,揭示了汗王宫的真实保存面貌。汗王宫与沈阳故宫大政殿为同时期建筑,两者的关系真实体现了清早期“宫”与“殿”分离的满族宫廷建筑特征。

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姜万里认为,汗王宫遗址出土,对研究清早期的都城规划研究同样意义重大。清初盛京城的建设,采用的是藏传佛教曼陀罗理论,城市建设外圆内方,道路呈放射状,并非正南正北,这在沈阳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全国也是惟一保存下来的。

清曾经先后在赫图阿拉、辽阳、沈阳、北京建都。其中,赫图阿拉老城规模太小,辽阳古城遗址大都已经破坏掉,在北京则沿用的明朝宫殿,只有沈阳的清代早期建筑被较完整的保留下来。汗王宫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中国考古学会名誉理事长、著名考古学家宿白先生认为,盛京是中国少数民族政权的最后一个都城,沈阳汗王宫的发掘,是我国都城考古的一个重要突破。

遗址广场2014年建成开放

据姜万里介绍,一个月前,汗王宫遗址保护项目规划,已经获得沈阳市规委会的批复。他说:“遗址会原址保护,建设成一个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的遗址广场。批复要求把项目做成体现沈阳历史文化名城的精品工程。”

记者了解到,遗址广场为40米见方,南与通天街连接,二者成“甲”字形分布。遗址广场北侧是规划中的沈阳城墙遗址公园。在靠近遗址广场的通天街两侧,将建设反映清代历史的浮雕、雕像。遗址广场下陷,东西两侧为地上、地下各三层的仿古建筑,并有跨空连廊相接。

遗址广场的建筑模式将效仿雅典卫城,采用玻璃走廊,超过2000平方米的顶棚也采用透明材料。参观者不仅可以近距离观看,也可以在顶部的连廊远眺。姜万里说:“会让参观者犹如置身于时空走廊,在古老与现代间徘徊。”

据悉,目前遗址广场建设工作已经进入实施阶段,2013年7月下旬以前,汗王宫遗址广场展示方案设计完成,2014年遗址广场工程建设全部结束,对公众开放。

姜万里认为,汗王宫遗址的发掘、保护,还将创造另一个范例。他说:“汗王宫遗址,位于沈阳老城区中轴线上,在这样一个寸土寸金的地方,商业开发和文化遗产保护能够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在全国也非常少见。希望能够将汗王宫遗址广场,打造成历史与现代、沧桑与繁华相伴共存的沈阳标志性历史文化景观工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