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商品化
文化商品化理论是指,媒介产业是一种专门生产和销售文化商品的产业,同其他现代产业的发展一样,媒介产业的发展建立在牺牲小规模的本土文化的基础上。这一后果已经并将继续损害人们的生活。
1、内容
文化化理论指出,只有到了现代社会,精英们才开始发展出颠覆性的大众文化。这种新的文化形式作为一种微妙却相当有效的意识形态,让人们曲解自己的经验,随后作出违背自身利益的行为。精英们能够通过一种相当隐蔽和灵活的策略来破坏大众文化。他们从民间文化中吸取一鳞半爪,编织出颇具吸引力的大众文化的内容,然后将其作为日常形态的民间文化推向市场。这样,精英不但能搅乱正常的本土文化,并且能够从中获利,而普通民众实际上帮助了这些本土文化的颠覆者。2、后果
精英们通过将口常文化剥离其语境,重新包装后再推销给大众,从而造成某些不良的后果:
当日常文化中的元素被挑选出来进行重新包装时,只有非常有限的元素被选中,而且重要的元素往往被疏忽或是被有意忽略掉。
重新包装的过程包括对那些已经被筛选过的文化要素进行戏剧性改写的过程,某些行为被突出,其重要性被夸大,其余的行为则遭到忽视
文化商品的推销采用了某种方式,从而侵入并最终最大程度地破坏了日常生活。媒介产业的成功依赖于将尽可能多的内容推销给尽可能多的人,而不考虑这些内容如何被使用以及会有什么样的长期后果。
媒介从业者使自己的日常文化生产活动合理化,同时抵制潜在的有益的创新。
3、学者观点
文化产品日益丰富,精品比例仍然偏低;文化需求巨大,结构性供给短缺犹存。文化部门数据显示,我国文化消费缺口超3万亿元。
“百花齐放”之后如何多出精品,满足多元文化需求?“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扶持优秀文化作品创作生产。
“一些艺术门类已很长时间没有出现出类拔萃的艺术作品了。”全国政协常委、著名作家冯骥才说,文化市场商品化,抵消着作品的文艺属性。相关部门要有文化的战略眼光,既允许娱乐功能强的文化作品创作,又要着力培育富有民族精神、有品质有品格的文化作品。
全国政协委员施大畏(上海市文联主席)认为,创新是文化永不衰竭的动力。扶持文化创新的政策和资金不能“撒胡椒面”,为避免大量社会资源重复投入、为赚“快钱”粗制滥造,文化主管部门应加强政策支持和补贴的“透明化”。引导资金更精准地投向那些扎根人民的精品创作中。
上一篇:客户来电管理系统
下一篇: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控股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