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大学校长谈学科评估:比名次更重要的是内涵
纪律是大学最基本的要素。它是教学、科研和教师力量的集中体现。学科水平直接影响大学的办学水平。
在总结前两次学科评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刚刚完成的第三次学科评估,首次采用了类似“中西医结合”的体检方法。它不仅依靠反映内涵、有效性、质量和特点的数据,还增加了类似中医“看、听、问、切”的专家判断,使评价结果能更好地反映学科内涵的本质。
从学科评价看学科建设,这次“素质体检”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在NPC和CPPCC会议期间,记者采访了NPC代表、吉林大学校长李媛媛、NPC代表、天津大学校长李家俊、CPPCC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陈群、CPPCC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宋永忠。
一流的大学以其一流的学科而闻名。
记者:排名当然对学科评价很重要,但比排名更重要的是评价所揭示的学科内涵和学科质量。如何通过学科评估不断推动学科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学科建设不能围绕学科排名展开,但有必要深入分析学校的学科状况。
李媛媛:首先,我们应该客观、科学地对待学科评价。学科评估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学科的实力甚至办学水平,这是我们重视学科评估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不仅要肯定学科评价的价值和意义,而且不能过分强调评价的等级。评价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通过对这种形式的评价,促进高校学科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需要强调的是,由于评价结果是高度导向的,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评价本身的科学性。评价目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和评价数据源都影响评价结果和方向。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开展的学科评估强化了质量意识,也反映了我国大学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
其次,科学合理地运用学科评价更为重要。高校学科建设不能围绕学科排名。通过学科评价,深入分析高校的学科状况,了解国内同类高校中各门学科的地位,以及其背后所体现的优势和劣势。对于一流的学科,我们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巩固优势,实现科学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排名较低的学科,我们应该找出差距,分析原因,为下一步的建设和发展寻找对策和思路。当然,每所大学都必须认真考虑自己的整体学科布局和发展特点,既要面向天空,又要脚踏实地,从而统一规划,科学发展,提升学科整体水平。
这种评价不仅使我们了解学科质量的现状,而且为学科建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处方。
李家俊:排名对一所大学的学科评估当然重要,但比排名更重要的是评估所揭示的学科内涵和学科质量。
学科是大学最基本的单位。它是大学竞争力和特色的集中体现。所谓的一流大学也因其一流的高水平学科而闻名。
纪律评估就像体检一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学科建设,需要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和评价。为了促进学科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我们需要了解学科现状的真正内涵、本质和质量,需要更有说服力的学科“体检”。
学科评价不仅使我们了解学科的本质内涵和质量状况,而且为我们的学科建设提供了一个“良方”。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在公布学科评估结果的基础上,还提供学科分析报告,就像医生在体检和实验室测试后必须出具诊断报告一样。学科评价的结果在国内外的等级评价中都没有。根据学科分析报告的内容,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各学科和其他姐妹院校的现状,还可以提供各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存在的发展不协调性,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科真正的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指明方向,从而有针对性地推动学科发展再上新台阶。
为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加强学科内涵建设提供参考。
陈群: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一级学科评估,旨在促进高校牢牢把握学科建设主线,增强综合办学实力,不断提高我国高校的科研质量和研究生教育水平。对高校而言,参与一级学科评估的主要目的是了解自身学科发展的总体情况、水平和建设成果,认清我校学科建设和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为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加强学科内涵建设提供参考信息。
因此,第三轮学科评估结果公布后,各高校当然会关注各自学科在相应一级学科中的排名情况,但总的来说,我们更关注排名结果所反映的学科发展的整体状况和水平,以及各一级学科在国内同类学科中的地位, 寻找学科发展中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为确定下一阶段学科发展的目标和思路提供依据,并在此基础上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动学科建设和发展再上新台阶。
学科评估使高校了解自己的财力和社会,了解各个高校的学科建设。
宋永忠:学科评估是对高校学科建设的综合体检。它使高校有机会了解自己的财力,使社会有机会了解各高校的学科建设情况。排名重要的原因是,首先,从本次评价的四个一级指标来看,评价是科学的、合理的、可比的。它充分体现了一门学科的综合实力及其在全国的比较优势。这正是所谓的“骡子是马,把它拉出来,到处走”。其次,社会关注度评估的重点是排名。排名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各界的评价和定位,尤其是广大学生、各级*对某一学科甚至某一学校的评价和定位。排名引发的结果将涉及*投入、社会支持、教师的引进和培训以及学生的申请,直接影响学科和学校的未来命运。例如,在前两年江苏省发起的优势学科建设中,申请条件中设定的门槛是该学科在全国第二轮学科排名中的排名。其次,学科排名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学校和学科的指挥棒,它将引导学校更有针对性地选择“做点什么,什么也不做”,更清晰地界定发展建设方向。
学科建设应该有什么样的发展观
记者: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如何理解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学科建设应该有什么样的发展观来促进内涵发展?
以学科建设夯实发展基础,整合发展资源,引领发展方向
李媛媛:我明白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是遵循三个规律,充分发挥四大功能,处理好五种关系。这三大规律是人的发展规律、知识发展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四大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这五种关系是规模、结构、质量、特征和效益之间的关系。
要促进内涵发展,学科建设必须是重中之重,因为它是高等教育遵循上述三个规律的基点,是高等教育四大功能的基础,是处理好五个关系的集中体现。为了促进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学科建设必须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我们必须从国情和办学条件出发,面向科技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革命性变革,走有中国特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巩固发展基础,整合发展资源,以学科建设引领发展方向,必须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在学校发展中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地位和作用。
提高办学水平和学科质量,改革学科建设体系。
李佳军:学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规划和设计。学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如果一门学科不够强大,就很难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因此,天津大学一直在确保必要的“学科生态”的前提下,努力推进“学科高质量率”,使大多数学科的水平能够达到一定的水平,为我校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根据天津大学学科建设的方向,在现有的基础和条件下,不可能将所有学科建设成为优势学科。我们应该坚持“做某事而不做某事,先做某事然后再做某事”的原则。我们不应该“大而全”。我们要努力把握“精品”和“特色”。因此,现阶段我校学科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发挥突出优势,提升群体水平,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培育新的交叉学科,提高办学水平和学科质量,改革学科建设体系。
从数学上讲,高质量比率是高质量零件的数量(分子)与总数量(分母)的比率。大学学科的高质量率是大学中高质量学科(高水平学科)的数量与大学学科总数的比率。大学学科的高质量率越高,大学学科的整体水平就越强。要提高学科的质量率,必须在增加高质量学科数量的同时减少学科总数,否则高质量学科数量的增长率将高于学科总数的增长率。对我们学校来说,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当前和未来的学科发展将会遇到一个很大的瓶颈,即增设“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将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如果一个学科不能培养医生,就很难进行高水平的研究和吸引优秀人才。没有优秀的人才,这门学科很难发展。因此,在各领域资源特别是“博士”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了提高学科的质量,使天津大学向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我们必须“有所作为,无所作为”。这种全面的学科评估有助于了解学科的“家庭背景”。根据学科诊断报告,哪些学科应该专注于建设,哪些学科应该做些什么而不应该做些什么。在努力增加高质量学科数量的同时,要适当减少现有学科的总数,适当集中有限的资源,形成地方优势,把学校的学科发展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避免过分关注学科建设的显性和定量指标。
陈群: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其核心目标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和高校学科发展应注重质量与效率、特色与优势的发展。内涵式发展是以事物内部因素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高校的核心要素是学生、教师及其构成的学科和专业。因此,高校内涵发展应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和以师生发展为本的原则,以提高教学和科研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和产生高质量科研成果为基本价值取向。学科建设中应避免的一种倾向是过分关注学科建设的显性和定量指标,从而忘记或忽视学科建设的根本目的。
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发展思维应该有四个转变。
宋永忠:为了促进高校的内涵发展,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发展思路应该有几个转变:
一是从“分销”转向“项目加平台”。“211工程”的学科建设理念是通过项目来整合学科。“985工程”是通过平台和基地建设促进学科建设。该项目加平台极大地促进了学科建设进程,尤其是重点学科。在一段时间内,这种建设理念对促进学科内涵发展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是从“2级”到“1级”的过渡。实现两个学科建设向一流学科建设的转变,可以打破两个学科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倡导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可以集中许多两个学科的力量,有利于一些大型科研课题的联合研究;课程体系可按一流学科设置,有利于培养具有广泛知识背景的人才。
第三是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长期以来,学科建设一直在学科内部进行,是一种封闭的建设模式。封闭学科建设的弊端是建设视野有限,学术研究与经济社会分离,不利于新兴学科的成长。学科建设要走向开放,打破学科壁垒,向其他学科开放,向社会开放,对外开放,开展合作、协调、共建,形成学科建设合力。“2011计划”的提出和实施,正是学科建设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方向,为学科建设设计了一条新路。
第四是从“平行”到“交叉”的过渡。正是由于学科的封闭建构模式,各门学科走自己的路,形成了一条互不交叉的平行轨道。这种学科建设并行发展的思想不利于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出现,不利于复杂科学问题的解决,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现实经济和社会中出现的新问题的解决。因此,应该提倡学科交叉,甚至形成多学科交叉,实现平行学科向交叉学科的转化。
学科建设重在“无为”
记者:许多有识之士认为,学科建设重在“做点什么,而不是做点什么”。做某事很容易。什么都不做相对来说比较困难。大学在考虑自己的学科布局时,如何避免追求完整性和通俗性,真正把追求特色、优势和高起点作为卓越的标志?
“扶优强新”调整优化现有学科专业需要三年时间。
李媛媛:吉林大学是目前全国合并大学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学科最全面的国家重点综合性大学。然而,大规模综合学科并不代表最强的学科实力。学科布局存在学科交叉、资源分散等问题。就纪律力量而言,它面临着“更多的高原和更少的高峰”的问题。未来十年,吉林大学将面向科学前沿,着眼未来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以新战略产业为牵引,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行学科发展区域战略布局,按照“突出重点学科建设,助推基础优势学科,积极发展应用型学科”的建设思路进行重点建设。 培育新兴交叉学科,加快发展一批21世纪活跃学科”,使部分学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重点建设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优势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优化调整学科布局,实施重点学科建设,是我们这样一所合并高校的重要改革任务。做某事容易,做某事难。它考验着领导的决心、信心和智慧,需要坚强的人的决心和勇气来折断他的手臂。从今年开始,我们计划用三年时间,按照把握趋势、整合资源、优化结构、满足需求、创新管理、提高工作水平的原则,对现有学科和专业进行调整和优化。根据不同学科层次,确定不同的建设目标、任务和预期成果,实施重点建设,确保一些优势学科率先实现突破,局部突破带动学科整体协调发展。
有限的资源将适当集中,形成地方优势,突出个性,创造特色。
李家俊:纵观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历程,很难找到一个固定的学科发展模式。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基于所在国的国情和自身的历史传统和优势,扬长避短,彰显个性,树立特色。
对于我国绝大多数大学来说,可用的资源是有限的,天津大学也是如此。根据天津大学学科建设的方向,在现有的基础和条件下,不可能将所有学科建设成为优势学科。因此,有必要坚持“做某事而不做某事,先做某事然后再做某事”的原则。“大而全”是不可能的。要努力把握“精品”和“特色”。学科评估向社会公开将会使学科建设的成果公之于众。同时,信息披露还会给办学单位调整学科布局的动力,有利于建立学科点的自我退出机制。这里可以引入学科生态学的概念,即大学应制定学科发展的战略规划,建设协调发展、各具特色的学科。它的主要特点是高水平、高水平、耐力和特色。
我们应该坚持“做某事而不做某事”的原则。在努力增加高质量学科数量的同时,要适当减少现有学科总数,适当集中有限的资源,形成地方优势,把我校学科发展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坦率地说,要做点什么真的很难。它包括取消纪律和重新分配教师、学生和各种资源。一方面,学校需要很大的决心和精力。然而,那些不需要保留的纪律必须坚决削减,因为废除它们的成本比保留它们的成本低得多。我们学校近年来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我们已经主动取消了核科技学科,农业学科不再招生,取消影视学院等一系列措施已经付诸实施。学科质量显著提高,为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
通过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的引领和辐射作用,提高学科整体水平。
陈群:对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来说,在“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中,当然要全面协调学科布局结构,逐步优化学科布局,注重学科之间的协调与平衡,也要避免追求完美、盲目设立师资力量和科研基础不足的热门学科的倾向。高校资源有限,要实现自身发展目标,必须坚持“扶强”、“扶优”、“扶专”的原则,通过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的带动和辐射作用,逐步实现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
在时代的变迁中,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知识体系发展的逻辑,不断建立新的学科是大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学校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创造新学科的冲动就会自然产生。从工作角度看,学校应建立学科设置的基本程序,坚持学科设置的基本原则,把握较高的准入标准,在学科设置中充分听取学术组织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发挥学术共同体的作用,提高学校决策的科学性,避免空壳学科的出现。
学校应该下定决心整合、改革甚至取消那些“无所作为”的科目
宋永忠:学科建设中所谓“有所为,无所为”,是指紧紧围绕学校办学目标,科学合理地配置学科建设资源,避免在追求大而全的学科和办学中盲目发展和竞争。
高校在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和实施学科布局调整时,不仅要顺应高等教育新的发展趋势,还要从学校自身的实际出发,充分把握学校的发展方向,认清学校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是承认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赋予学校的责任和使命。这不仅是学校目标定位的核心基础,也是学校的社会功能。它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的特色。
第二是承认学校本身的学科优势。着力发展优势学科是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拥有一定数量的优势学科和主导学科是实现办学目标的必要条件。
三是认清学校学科现状与办学目标之间的差距和不足。在发展优势学科的同时,要进行科学布局,构建合理的学科体系,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提高学科建设整体水平,形成高原高峰学科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特色、优势和高起点的追求。
总之,学校应在政策、资金、条件等方面对“做点事”这一课题给予重点支持,在团队建设、学科生长点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和大力支持。对于“无为”的问题,学校应下决心通过整合、改造甚至淘汰的方式来处理,并妥善分流和安置有关人员。(原标题:比排名更重要的是内涵)
上一篇:人最基本的素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