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首阳山

科普小知识2022-04-07 15:46:30
...

首阳山是秦岭北坡著名高峰,海拔2719.8米,位于周至县九峰乡耿峪,东距西安60公里,西距周至县城30公里。景区人文景观星罗棋布,自然景观目不暇接。

中文名称:首阳山

地理位置:秦岭北坡

1、山峰简介

首阳山是秦岭北坡著名高峰,海拔2719.8米,位于周至县九峰乡耿峪,东距西安60公里,西距周至县城30公里。景区人文景观星罗棋布,自然景观目不暇接。史载,商周交兵时,商朝上大夫伯夷、叔齐阻拦周武王大军未果,遂南行入山隐居,采薇而食,义不食周粟。每天清晨迎来第一束朝阳,叹曰:“奇哉美哉首阳山”,故首阳山而得名。伯夷、叔齐在首阳山死后,儒家尊二人为圣贤,道家尊二人为大太白神和二太白神。首阳山历史上庙宇林立,景点众多,文化积淀深厚,留下许多美丽的传说。

山顶有庙宇两座,一座坐北朝南,一座坐东朝西。其中坐东朝西者已经倒塌;坐北朝南者,内供奉有太白神,门上有一牌匾,曰:首阳胜境。西侧庙宇旁有一小土屋,土屋内有火炕和锅灶,可以做饭休息。

山顶有大面积的高山草甸,估计超过一万平方米,草甸内有一数平方米的小湖,常年有水,戏称嫦娥洗澡处,不可直接饮用。

山尖有奇石,五彩斑斓,人称五花石。另有一无人气象观测站见于山顶北部。

山上偶有来自山下的采药人居住在庙旁小屋。


2、景区简介

首阳山海拔2870米,是千里秦岭第二主峰,位于周至县九峰乡耿峪,东距西安60公里,西距周至县城30公里。史载,商周交兵时,商朝上大夫伯夷、叔齐阻拦周武王大军未果,遂南行入山隐居,采薇而食,义不食周粟。每天清晨迎来第一束朝阳,叹日:“奇哉美哉首阳山”,故而得名。首阳山历史上庙宇林立,景点众多,文化积淀深厚,留下许多美丽的传说。上山有两条道路,沿途风光旖旎,一条沿途主要景点有大崖子口瀑布、龙王庙、白云庙、求娃崖、眼光亭、观音山、观音庙、千年红豆树、猪转沟、药王洞、梨子园、东西沙沟、青石崖、南北熊叉沟、将军石、葫芦崖、马鞍桥、铁观音庙等;另一条沿途主要景点有南北熊叉沟、方家店、葛家口、大小石门、东西二百沟、猴儿石、柳河石、东西*沟、东西板音石、龙水泉、香山寺、白雀寺、公主墓、雷打石等。

伯夷、叔齐在首阳山死后,儒家尊二人为圣贤,道家尊二人为大太白神和二太白神。首阳山历史上庙宇林立,景点众多,文化积淀深厚,留下许多美丽的传说。


3、景区典故

伯夷叔齐与首阳山

一座仅有数百米之高的山,既不在三山五岳之列,也没有多么奇特秀美的自然景观,却闻名遐迩,这正应了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位于甘肃省渭源县境内的首阳山,因伯夷、叔齐长眠于此地而闻名全国。

千古之谜:伯夷叔齐与首阳山

公元前11世纪末期,两位衣衫褴褛、风尘仆仆的王子从位于今天河北省庐龙县一带的孤竹国逃离,沿着古老的渭河而上,隐居首阳山采薇直至而死。后来,二人被尊为“仁”、“圣”,首阳山也从此名扬天下。两位王子就是商末周初的孤竹国二子伯夷和叔齐。伯夷和叔齐为什么逃离孤竹国,又是什么原因来到了渭源首阳山的?他们的死因是又什么哩?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一起解开这一千古谜团。

伯夷叔齐隐居首阳山的故事

据《史记?伯夷列传》载:公元前11世纪末期,地处今河北省庐龙县一带的孤竹国,是殷商王朝的一个诸侯国。他们虽然是远离朝歌的边陲王国,但也受到了当时战乱的压抑和不安。孤竹国的国君墨胎初看到战乱将至、殷商快亡,自己也年迈体衰,难以应付这动荡的局面,便对君位的继承作了安排:他有三个儿子,长子伯夷,二子公望,三子叔齐,他立诏传位叔齐。墨胎初驾崩后,众臣民要按先君遗诏立叔齐为君。可是叔齐却说:“伯兄在先,我怎能立国为君呢?”伯夷坚辞不受,也说尊父命应立叔齐为君。二人互让不就,众臣左右为难。于是伯夷偷偷离开了京地。叔齐也逃离了孤竹。二人同时离开孤竹国京城,众臣无奈,只得拥立二子公望为君主。

伯夷、叔齐逃离孤竹国后,向西而行。听说西伯周文王姬昌养贤纳士,堪为明主,于是二人决定投奔。经过千里跋涉,终于到达西岐。二人见到周文王已死,他的儿子武王姬发,振军备械东行伐纣。见此情景,二人便拦住武王的马头叩谏说:“你的父亲死了,不好好地让他入土为安,却要兴兵打仗,这能说是孝子的行为吗?另外,你作为臣子,现在要去弑杀天下的共主,这能说是仁者的行为吗?”武王听了伯夷叔齐的这番话,非常生气,下令手下人杀掉这两个不速之客。这时,武王身边的姜子牙急忙劝阻说:“大王息怒,这兄弟二人虽说出这番话来,但他们是孤竹国君的儿子,也是互让君位的贤义之人,不可杀害,就随他去吧!”武王接受姜子牙劝阻,放了伯夷、叔齐。

伯夷、叔齐一番苦心劝阻武王,差点送了性命,就感叹道:“今天下暗,周德衰,其并乎周以涂吾身也,不若避之,以洁吾行。”于是便离开周地,沿渭河西上,到首阳山隐居起来。几年过去后,周武王的大军消灭了殷纣王朝,取得了天下,建立了周朝。四方诸侯纷纷响应,归顺周朝。伯夷叔齐获悉这些情况,心里非常矛盾,为武王的不义所愤,于是立志连周朝土地上长出的粮食也不吃了。

他二人便上山采折薇菜充饥。虽然首阳山薇菜色白味美,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但它毕竟是山珍野菜,很难供给人体所需要的营养。两人的身体日渐消瘦,面呈菜色,且出现浮肿。三国时期《古史考》一书又增其波澜,说,一天,一个村妇在山中遇到伯夷和叔齐,村妇对他们说:“二位先生有气节,不吃周朝的粮食,可是你们吃的野菜也是周朝的啊!”二人听后就再也不吃野菜了。《列士传》将“妇人”改为“王摩子”。最终,兄弟俩疲劳不堪地歌吟道:“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里的薇菜。以暴臣换暴君啊,竟认识不到那是错误。神农、虞、夏的太平盛世转眼消失了,哪里才是我们的归宿?唉呀,只有死啊,命运是这样的不济!”留下著名的《采薇歌》,饿死于首阳山。《史记?伯夷列传》说:二人“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至贤至忠的气节被孔孟推崇,首阳山遂成天下名山。真是山因人而名。

其实,目前我国境内的首阳山大致有六处之多。一说辽西,原名阳山;二说河南偃师,原名首山;三说山西和顺,原名阳区山;四说山西蒲坂河曲之中,原名雷首山或首山;五说陕西歧山之西,原名不详;六说陇西首阳山(即今甘肃渭源县境内的首阳山)。孰对孰错,历来争论颇多。为什么全国首阳山有六处之多呢?真实首阳山到底在哪里?

拔开迷雾重见天(“天下六首阳,唯有渭源真”)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范三畏教授认为,伯夷叔齐采薇饿死之地就是甘肃渭源首阳山,主要论据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渭源首阳山自古就有其名说。据《渭源县志》记载:周秦时期,渭源为戎族领地,秦献公元年(前384年)到汉高祖二年(前205年),渭源一直由貔道管辖;汉高祖二年,由貔道分置首阳县,因伯夷、叔齐葬于境内首阳山,县因山得名。其城设址在首阳山出口10多公里处的渭河北岸乩阳口附近。这个名称直到西魏文帝大统十七年(公元55l年)始更名为渭源县,因其境内有渭水,县因水而名。

二是从地理位置说。《史记》中所录伯夷、叔齐《采薇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据史料记载周族的先民们在很早就居住在西北泾、渭水一带,周文王逐渐消灭了西北小国,周武王在沣水东岸建立都城镐京(今陕西长安县),商朝又以关中平原为基地逐渐强大。因此,根据地理方位推断,唯渭源首阳山在镐京以西的地方,它才有资格称得上“西山”。《定西史略》讲,二人“越过陇山进人甘肃,溯渭河西进,经今清水、秦安、通渭、陇西、渭源”。庄子言“二子北至于首阳之山”,此处“北至”之地,即为渭源首阳山。

三是采薇说。《史记?伯夷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采薇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采薇歌》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首有作者署名的抒情诗。薇被当地人叫做“蕨菜”。蕨菜,是一种草本植物,俗称“龙头菜”、“猫爪子”菜,又誉为“吉祥菜”,据史料记载:“蕨,出生时,卷曲状如儿拳,长则宽展如雉尾,高三、四尺,茎嫩时无叶,采来加以热汤,去其涎滑,晒干做蔬,味甘滑,肉煮甚美。姜醋拌食亦佳。从唐朝开始,人们就喜欢食用蕨菜,现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了。古代的一些著名诗人赞它:“山童新采蕨芽肥”、“石暄蕨芽紫”......清朝时,蕨菜也被列为贡品,每年选择“茎色青紫,肥润”的蕨菜,晒后,贡奉朝廷。

渭源县首阳山一带雨量充足,气侯阴湿寒冷,良好的土壤益于“薇”之生长。该县南部土石山地盛产薇,据乾隆《甘肃通志》载:“蕨可作蔬,根可祷粉,首阳白蕨最有名。”首阳白蕨色白、质嫩、味美,明清以来就被客商运往沿海各省,近年远销海内外。关于白蕨菜,据当地的老人们说那是神仙菜,一般人见不到,普通蕨菜4月份才有。俗话说:“首阳山的白蕨菜,早上出来晚上败!”可见民间对圣贤的无限尊崇,已上升为神话。蕨菜喜阴湿,高山善长,多生长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森林地带。渭源首阳山主峰海拔2412米,比高321米,这样的地方远离周都,又居高山秀林,更适合隐居吧。别处的首阳山既无“薇”,焉能“采薇”?

四是文献说。现存大量的碑文、诗词、注解、考辨文字等都证实了甘肃渭源县首阳山的真实性。今天留存的渭源首阳山石碑达十几块,各类文字达十多万字。其中考证最认真的非明代杨恩的《首阳山辩碑》莫属,后人多以此为蓝本。古代释家中也有两位权威人士的说法为渭源首阳山的真实性添写了浓重的一笔。一个是班昭的《幽通赋注》,另一个是南宋祝穆的《方舆胜览》。西北师大文学院范三畏教授著书《旷古逸史?夷齐首阳采薇蕨》一文也认定首阳山在渭源。渭源县旅游局第一任局长徐化民先生编著的《莲峰山风土录》收录的关于此山的诗词、散文、金石碑文等达64首(篇),其中《首阳山小考》一文在《陇苗》发表后,引用者甚众。

五是首阳县旧址说。离首阳山不远有一现属陇西县名曰首阳镇南门村大小堡子社的地方,人称“熟羊城”。其实就是古代的首阳县城。“熟羊”和“首阳”只是方言的讹传而已。这儿的群众都说这儿以前叫“熟羊城”。虽然城垣已毁,但遗迹可辨。从现存的遗址看,这儿曾经是很大的一个城池。之所以叫做大小堡子,是因为中间曾经是一个城堡,后来又在这个城堡外围加筑了一道城墙,是为大堡子,也叫穿甲(意为给曾经的小堡子穿了一层盔甲)。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我们也可以查到,西汉时的确有首阳县,从其标注来看,应是现在的首阳镇大小堡子村位置。

范三畏教授说,其他地方不管怎么争论,从历史资料来看,其地名要么有“首”没有“阳”,要么有“阳”没有“首”。而只有甘肃从汉代开始就有“首阳县”县治,县名的来源一定与当地的山、河,或者某个著名的特征有关,现在可以想象,肯定是因为有首阳山而名,所以叫首阳县。回到兰州后记者从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查到,西汉时的确有首阳县,从其标注来看,应是现在的首阳镇大小堡子村位置。

伯夷、叔齐因守志而饿死于首阳,首阳山也就因贤圣而彰显其名了。

首阳山就在渭源县城东南34公里处渭源县委宣传部一负责人说,应该明确的是古代的渭源首阳山包括俗称“莲峰山”(马鹿山)和夷齐古冢(今天埋葬伯夷叔齐的墓地)两地。为了官员祭祀方便,明朝末年,将莲峰山五*夷齐庙迁于山外阳坡里,后毁于兵火。从此,首阳山与夷齐古冢分开成为两个地方,也成为两个名字了。大约在清初,始将夷齐庙迁修到现在的享堂沟,并更名为“清圣祠”。

首阳山位于渭源县莲峰镇县城东南34公里处,因九峰环峙、状如莲花而名“莲峰山”。又因马鹿成群出没于山林间,故俗称“马鹿山”。这是古丝绸之路的一处佛教胜地。景区内有大山、二台、三台、四台、五台、后五台、皇洞、释迦庵、老君山等九座独立山峰,其悬崖峭壁,形态各异。山腰古松参天,丛林密布,山顶清泉涌波。爽气宜人,设身其间,大有坐莲揽翠之感。在首阳山五台的密林中,矗立着一通高大的石碑,即明朝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09年)陇西进士杨恩撰写而立的《首阳山辨》。杨恩《首阳山辨》指出:“陇西首阳山其名最古。自孔子称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其名虽与五岳争高。”杨恩对陇西首阳最真列举了五条铁板证据。马武挂鞭树旁边有一平台,据说伯夷叔齐在此处吟诵《采薇歌》,故称为“吟诗台”。

首阳山一老道士告诉记者,自汉代以来,山上就有石窟寺庙,至宋、元、明时期达到鼎盛。建国初期,这里有古建筑群落34处200余间,雕塑彩绘.栩栩如生,是一座艺术宝库。又因东汉杨虚侯马武征西羌曾屯兵此山,山腰有一棵数人合围的千年古松,相传为马武挂鞭树,此山又被称为“马武山”。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是首阳山传统庙会之日,四方游人,兴会而至,人山人海,花开满山,春潮弥漫,山歌四起,白蕨滴露,成为渭源县一大文化景观。今年渭源县在此举办了伯夷叔齐公祭典礼。

在渭源县城莲峰镇首阳村的首阳山记者看到,“夷齐古冢”在那里静静地“躺着”,两个墓相偎着,大小相同,高约2米,直径丈余,周围全是苍松翠柏。其山势巍峨高峻,蜿蜒东去,主峰像一位盘腿端坐的慈母,伯夷、叔齐的墓冢在山湾的正中,犹如一对酣睡在母亲怀中的婴儿。两个墓堆就像两座小山头,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下,幽静肃穆。墓前有清陕甘总督左宗棠楷书的墓碑“有商逸民伯夷叔齐之墓”,篆额“百世之师”。两边对联是“满山白薇,味压珍馐鱼肉;两堆黄土,光高日月星辰”,横额“高山仰止”。墓后是供奉伯夷、叔齐像的清圣祠,初建于唐贞观年间,祠内有著名雕塑家何鄂根据唐代著名画家李唐《采薇图》以优质玻璃钢雕塑的伯夷、叔齐像。

三千多年来,坟头的萋萋芳草绿了一次又一次,生生不息,一如伯夷、叔齐的故事世代相传,千古以来脍炙人口,让人们永远地记住了两个商代逸民、两个多年来让人们给予高度评价的名字——伯夷、叔齐。首阳山是丰富而博大的,它的明山秀水不仅熔铸了诗人高古的才情,贤者悲愤的歌吟,也留驻过征人的马蹄和出世者的破钵芒鞋。

4、攀登路线

首阳山目前从耿峪,涝峪,甘峪,田峪均能登顶。但绝大多数都从路程最短的耿峪登顶,田峪,耿峪,甘峪路途遥远,极少有人行。常走路线:耿峪民生村(海拔855米)至砂石路尽头(海拔985米),走河道上左手方一65-70度陡坡到将军石(海拔1500米,为单程三分之一处),后经熊岔(海拔2040米),到达首阳胜境庙(海拔2665米),有兴趣的可以上更上方的五花石(海拔2701米)及东南方的最高点(海拔2720米)。下山先至熊岔,后穿越至西观音山(海拔1982米)。首阳山路程不是很长,全程70里。但拔高厉害,上行共有4段拔高,连下山是也不断反复拔高,拔高总共2360米。首阳山可一日暴走及两日行,其中单程最快需4小时,但普通人需12小时。全程最快7小时,一般16小时以上,如全程走在12小时内可算作强驴。

路途中最重要的节点在熊岔,熊岔有四条路,一条下山通往观音山,另一条通往一个小洞窟,旁有泉水,另有一条山上才是去往首阳山的。至于第四条,就是来时的路了。


5、气候状况

夏季凉爽多雨,东堤大雪满山,寒冷异常。

上一篇:无距角盘兰

下一篇:长苞无柱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