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门
明德门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是隋唐京师长安城的正南门,根据考古发掘,明德门为五门洞;“天子五门道”,明德门和丹凤门、朱雀门一样是都城建制的最高等级五门道,是名副其实的“隋唐第一门”;始建于隋开皇二年,唐永徽五年重建,是唐长安城的正南门,与皇城朱雀门,宫城承天门构成长安城南北中轴线。唐末毁于战火。1996年,明德门遗址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在加紧制定明德门遗址公园和明德门申遗工作。2018年6月18日,唐长安城明德门遗址保护工程在西安正式启动。
中文名:明德门
始建时间:隋开皇二年
重建时间:唐永徽五年
等级:最高等级五门道
1、历史描述
隋大兴城和唐长安城南城门之一。在启夏门和安化门之间,是外郭城中唯一有五个门道的城门。门洞各宽5米,深18.5米。遗址在今陕西西安杨家村。右图为建筑考古学家杨鸿勋先生复原的明德门。
明德门
明德门“始建于隋开皇二年,唐永徽五年重建,是唐长安城的正南门,与皇城朱雀门,宫城承天门构成长安城南北中轴线。唐末毁于战火。”从碑文中还可以得知,明德门遗址于1972至1973年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第一工作队发掘。平面呈长方形,五个门道,门墩东西长55.5米,南北宽17.5米——这座碑,是在明德门遗址成为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于1996年所立的。
明德门以北,还有皇城正门朱雀门和宫城正门承天门——它们是唐长安城中三座最大的城门,明德门和朱雀门间长达五公里余,宽达150米的街道,是当时唐长安城的南北干道。每逢登基,或冬至、正月上辛与孟夏之时,当朝皇帝都要沐浴斋戒,亲率百官从远在长安城北的宫殿,一路浩浩荡荡沿着朱雀大街往南出明德门,在明德门外的圆丘坛进行祭天活动。礼毕归来,复入明德门,鼓乐高奏,导引回宫。
除了是天子参加祀典的必经之门,明德门在唐朝还是民间为禳除灾害经常举行大规模祭祀的重要场所——隋唐时,民间有若遭遇久雨,则禜祭于国门的传统,“禜”为古代禳除灾害之祭。《新唐书·五行志》记载,唐天宝十三载(754年)与咸通九年(868年),因长安久雨不晴,民众都曾在明德门举行过“禜门”祭祀乞晴传统仪式,其中天宝“十三载秋,大霖雨,害稼,六旬不知止。九月,闭坊市北门,盖井,禁妇人入街市,祭玄冥(水神)大社(*),禜明德门”。“咸通九年六月,久雨,禜明德门”。
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长安史专家张永禄先生告诉记者,明德门曾有别名“太阳门”——根据《隋书·礼仪志》记载:“高祖受命,欲新制度,乃命国子祭酒辛彦之议定祀典。为圆丘于国之南太阳门外道东二里。”《册府元龟》卷五六三有同样记载,不同的是,将“太”字写作“大”字。
2、遗址保护
2018年6月18日,唐长安城明德门遗址保护工程在西安正式启动。明德门遗址保护展示区将成为继大雁塔、小雁塔、大明宫遗址之后,西安又一展示唐长安城遗址的重要地标。
明德门
根据规划,保护工程以明德门遗址保护展示区为核心,依托隋唐长安城历史格局形成城市开放空间,结合长安城安义坊的内涵,阐释里坊形制,在讲述唐代生活的同时融入当代生活。遗址本体展示设计结合明德门遗址及相关环境,包括明德门城门、城墙、城壕、朱雀大街、御沟、坊墙及路沟等。
依照国家文物局将明德门遗址区域作为城市文化公园建设的要求,西安市将遗址周边30亩土地性质调整为文物保护用地,并将此项目列为2018年西安市重点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项目。即将建设的明德门文化艺术创意小镇,将由明德门遗址保护区、文化艺术创意区、文化艺术教育区、中华老字号民俗文化旅游体验区、唐城墙遗址公园旅游文化体验区及天坛国际文化商务交流区六部分构成。
3、重要价值
明德门始建于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唐永徽五年(公元654年)重建,是唐长安城的正南门,与皇城朱雀门、宫城承天门构成长安城南北中轴线。隋初创时,杰出的建筑家宇文恺在建筑形制上已对此门采取了罕见的五门道设计,而其余八座城门都是三个门道。明德门遗址对于研究唐代城门形制、唐代建筑制度、唐代礼仪制度、交通制度等都有重要价值。
4、考古发掘
1972年至1973年,明德门遗址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第一工作队发掘,城门墩台平面呈长方形,五个门道,门墩东西长55.5米,南北宽17.5米。
此次遗址保护工程将对明德门城门墩台本体采取原址覆土覆盖保护,城台形制标识、城门异地立面标识的展示方式,局部可视性较强的遗迹部位采取室外玻璃覆罩并模拟展示的方式。地面标识明德门五个门道,门址东侧设置明德门遗址保护展示厅,展示明德门数字化复原研究成果及门址演变历程。
据考古发掘推测,明德门五个门道的建筑形式基本相同,门道进深18.5米,各门道之间夯土隔墙厚近3米,而门道两侧都有排柱,构成两壁立排柱的木构“过梁式”建筑,显示了其与大明宫玄武门和重玄门统一的建筑风格。
根据对东边一个门道的发掘分析,考古队推测隋代开皇二年建大兴城时所建的明德门在唐永徽五年之前,其城门楼已遭遇一次火烧劫难被毁,唐永徽五年重修各城门时,明德门成为重修重点之一,重新建起门道的木构和城门楼观,至于门道两壁和城门墩则仍是利用隋代建门时的门墩修建的。
而据考证,明德门最终从世人眼前消失,同样因为再遭火烧后被废弃——这不仅与大明宫各门址和宫殿所遇相同,在废弃时间上,它们也似乎相去不远:根据当年的发掘报告,门址所堆积的砖瓦遗物皆为唐代,据此推测,明德门的烧毁废弃很可能是在唐末朱全忠劫持唐昭宗李晔至东都洛阳的前后。
关于明德门的复原图,最被公认的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我国着名建筑历史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傅熹年先生根据当时的考古发掘结果,以及初唐建筑特点画出的——五门道同宽同高,各由十五对直立的排柱和十五道木梁架构成梯形城门道顶。门楼数为东西十一间,南北三间,城门外并有门外廊。另一个则为我国建筑考古学的创始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杨鸿勋先生根据遗迹线索,同时取材于敦煌壁画中最高等级城门形象,绘出的“主殿+两侧挟屋”的城观形制。
但如果因此判断明德门只有雄阔那就错了——发掘出的大量砖、瓦、石灰、木灰、石础与绘有红彩的粉面彩皮砖块,刻有流畅的卷草花纹的石门槛等遗物中,证实了昔日明德门在宏伟壮观之外,同样不乏细腻精致。
有趣的是,唐长安城的交通制度,从明德门发掘时的门址痕迹也可窥见一斑——在五个门道中,只有东西两个门道有车辙,不少车辙是从中间三个门道的前面绕至两端门道通行的,可见当时中间三门是不准行车的。而从车辙绕门而行的方向,还可看出当时“凡宫殿及城门,皆左入,右出”的“交通规则”。据此,明德门的五个门道,两端二门为车马出入通行,其次二门是行人出入,至于当中一门,是专供皇帝通行的御道。因此,唯有这个门道内的石门槛极其精致,上面刻有流畅的卷草花纹,线雕鸳鸯,顶面还有浮雕的卧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