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县
三原史称“甲邑”,古称“池阳”,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中部,因境内有孟候原、丰原、白鹿原而得名。三原为古京畿之地,自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置县,已有1560多年历史,素有“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美誉。总面积576.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3.7万亩,辖11镇3个发展服务中心208个行政村,是陕西关中“一线两带”建设的经济腹地和省会西安的北大门。
中文名称:三原县
面积:569平方千米
人口:40.67万(2009年)
行政区类别:市辖县
气候条件: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所属地区:陕西省咸阳市
著名景点:三原城隍庙,文峰木塔
下辖地区:城关镇,安乐镇,高渠乡
*驻地:城关镇
电话区号:029
车牌代码:陕D
邮政区码:713800
地理位置:陕西省咸阳市东北部
1、地理环境
位置
三原县
地貌
地处鄂尔多斯地台南缘褶皱带上,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362~1409米之间,南北以四十里原坡为界,东西以清河相隔,自然分割成三个明显不同的地形地貌形态,即南部平原、北部台原和西北山原。整体地貌以平原、台原为主,占总面积的72%。河流主要有清峪河、浊峪河和赵氏河。
气候
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半干旱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4℃,降水517.7毫米,平均无霜期215天,太阳总辐射113.18千卡/cm2。
2、建制沿革
地名由来
《元和郡县志》卷1京兆府三原县:“以其地西有孟侯原,南曰丰原,北曰白鹿原”,故名。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移龙桥镇,即今三原县治。
历代沿革
汉池阳县地,东汉时由于羌族作乱,永初五年(111年)之后,北地郡徙池阳县。
前秦苻坚于县西北今淳化县固贤置三原护军,以其地南有丰原,西有孟侯原,北有白鹿原故名。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改置三原县,永安元年(公元528年)三原县治由今淳化县固贤迁今城关镇西北15千米清水谷。
北周析东北部设华池县。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撤销华池县。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迁治清水谷南故任城,并更名池阳县;武德六年复迁治故地更名华池县,并析县境东北地另置三原县,属泉州;贞观元年(公元624年)撤销另置的三原县,复改华池县为三原县,属雍州;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属鼎州,大足元年(公元701年)属雍州,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属京兆府。
五代梁属永平军。
五代唐属耀州。
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三原县治迁唐高祖献陵附近。
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又迁治龙桥镇(今城关镇)。
明、清属西安府。
1913年属关中道。
1939年属第十行政督察区。
1953年,县改隶渭南地区;1956年10月改由省辖。
1984年,咸阳地区改市后,三原县为咸阳市辖县至今。
3、行政区划
历史辖区
三原县
秦汉至西晋,与泾阳同为一域,治所先名泾阳,后曰池阳。秦属北地郡、汉属左冯翊。
前秦苻健皇始二年(352)设三原护军;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446),罢护军置三原县,属北地郡。三原之名始于前秦,护军幕府县治治所在今马额乡以北的耀县境内。
北魏孝明帝孝昌二年(526)诏析北地郡之三原县为建忠郡,属北雍州。《北史·毛遐传》载:“明帝以鸿宾兄弟所定处多,乃改北地郡为北雍州,鸿宾为刺史。诏曰此以昼锦荣卿也,改三原县为建忠郡,以旌其兄弟”。
北魏孝庄帝永安元年(528),于三原县(境内)置北雍州治所。因永安年筑城,故名永安。故城在今淳化小豆村。《陕西通志》:“毛鸿宾义栅即永安故城,有唐贞元间碑载此地遗事;今地属淳化,嘉靖间淳化人磨作儒学碑矣”。《贺志》:“毛鸿宾义栅在县西北六十里小杜村”。据此可知小杜村在淳化境内,今名小豆村;与三原县城北11公里之杨杜村实非一地。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以县隶雍州,后属京兆。县治在永安镇(今富平境内淡村一带)。
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又徙(隋)故所,改华池县,仍分治三原县(《新唐书》作“析置三原县”),隶北泉州。“分治三原县”,即华池与三原并列,南北分治。华池县治在北,三原县治在南。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省(撤销)泉州,改华池县为三原县,隶雍州。《新唐书》载:“贞观元年,……华池改为三原县,永康陵在北十八里,献陵在东十八里,庄陵在西北五里,端陵在东十里。”按此方位,唐初池阳及贞观后之三原县治当在今西阳镇东北不远处。附近有城南管、城南李村可做参考确定县治处所;又据康马堡一带老辈居民回忆,民国时期当地有“古池阳”残碑一方,农人曾用作打土坯基石之用,所打土坯之上“池阳”二字,赫然在目。
五代梁朝,三原县属西安府,县治仍在西阳镇东北之故任城。
五代的唐、晋、汉、周时、三原县改属耀州,县治在故任城。
宋、金、及元初,三原县仍属耀州府。县治在故任城。
元朝至元二十四年(1287),县治迁徙至龙桥镇,即今之三原县城。历七百余年至今。
明代,三原县先属耀州;后因西安省府公文、差旅,反溯倒行,实为不便,弘治三年(1490)改属西安府。清承明制,县名、隶属均无变化。
民国时期,先实行省、道、县三级建置,后废道,在省、县间设行政督察区。三原县属咸阳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为省第十区)。
1949年5月14日三原解放,县人民*迁入城内。县城设陕甘宁边区三原分区专员公署,辖三原、泾阳、高陵、富平、耀县、铜川、淳化7县。1950年5月撤销三原分区,县隶属咸阳地区。
1953年县改隶渭南地区;1956年10月改由省辖。
1958年12月,泾阳、三原、高陵、淳化四县合并,统称三原县。合并的县人民委员会设在三原城关镇,辖14个公社;另设三原城市管区,辖城关镇。1961年8月国务院批准陕西省调整专县行政区划,撤销泾、三、高、淳大县建制,恢复三原县制,隶属咸阳地区。
1984年,咸阳地区改市后,三原县为咸阳市辖县。
今辖区
三原县辖10镇4乡,2009年共有人口40.67万,其中农业人口32.46万人。总面积576.9平方公里。三原县辖城关镇、高渠乡、渠岸乡、安乐镇、陂西镇、独李镇、大程镇、西阳镇、鲁桥镇、徐木乡、陵前镇、马额镇、新兴镇、嵯峨乡等10镇4乡,205个行政村,9个居委会,815个自然村。
4、交通
三原县
1960至1965年,结合农田基建,改造县乡公路。1970至1976年,县境内国省干线全部改造为次高级路面。同时,各单位自用汽车大量增加。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交通事业发展迅速。先后在清河上架起四座现代化大型公路桥梁和两座铁路立交桥。1987年实现乡乡通油路。1992年西北第一条高等级公路——西铜公路建成通车。
1990年,三原县有次高级路面公路217.1公里,形成了由一级公路为主干,省、市、县干路相联钴的四(条)纵、六(条)横的交通网络。有各种汽车1406辆,拖拉机3000余台,年客运量达198万多人次,客运周转量2665万人公里,货运量184万吨,周转量14853万吨公里。
2010年,新建通村公路48.6公里,三原县通村公路总里程突破1000公里,通过陕西省农村公路交通示范县创建验收;池阳大桥主体竣工。
2012年,三原县境内公路总里程达到1533公里,营运的载客班线汽车130辆、载货汽车906辆。
5、经济发展
农业
三原县
1965年,粮食、棉花总产量分别比1949年增长1.2倍和2.4倍。后受“*”和自然灾害的影响,1959~1961年,粮棉大减产。经过纠正高指标、浮夸风和“一平二调”等“左”的错误,至1966年,除棉花因虫、涝灾害有所减产外,粮食总产量比1958年增长18.9%。“*”期间,由于只强调“以粮为纲”,排斥多种经营,农业民手中钱少,生活仍不富裕。
1990年,三原县粮食总产量达到1.68亿公斤,比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1978年增长39%,比1949年增长4倍,平均亩产比1978年和1949年分别增长73%和150%。油菜亩产92公斤,比1949年增长5倍多。烟叶播种面积从1970年以后,逐年增加,到1990年达到3.66万亩,亩产106公斤,总产量387.1万公斤。
2010年,粮食播种面积67.77万亩,总产23.59万吨,其中:夏粮36.92万亩,总产12.31万吨;秋粮30.85万亩,总产11.28万吨,其中玉米27.34万亩,总产10.52万吨果园面积16.8万亩,总产18.49万吨。其中:苹果9.76万亩,桃1.92万亩。蔬菜播种面积23.75万亩,总产81.69万吨。油菜3.83万亩,总产6053吨。大牲畜存栏4.73万头,家禽存栏168万只。肉类总产量1.52万吨,其中:猪肉10467吨,家禽产肉量2625吨,禽蛋产量1.76万吨,奶类总产量3.87万吨,其中牛奶产量3.8万吨。
2012年,农业总产值完成45.07亿元,增长6.5%。粮食播种面积63.16万亩,总产20.65万吨,其中:夏粮36.18万亩,总产11.43万吨。果园面积18.07万亩,总产18.97万吨。其中:苹果11.2万亩,桃2.17万亩,柿子1.02万亩,葡萄1.07万亩。蔬菜播种面积28.79万亩,总产88.79万吨。油菜2.9万亩,总产3800吨。
工业
建国后,人民*扶持地方工业发展。1953年,三原县城关第一和第二铁业生产合作社成立,生产小型农业机械零配件。1955年,工业总产值523.2万元,比1953年增长1.3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15.8%。1956年,三原县建成手工业生产合作社32个,从业人员(包括国营工业)共计1317人。1957年,工业总产值690万元,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上升到18.4%。从1958年开始,盲目追求高速度、高指标,虽然1958~1959年工业生产总产值增加,但1961~1962年却接连大幅度下降。1978年,三原县工业企业共85个,其中全民所有制28个,集体所有制57个;三原县工业总产值3596.2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8.26%。
1990年,三原县工业企业共2001个,其中集体所有制222个,个体1747个;工业总产值2.62亿元,其中集体所有制1.38亿元,个体7442万元。
2012年,三原县工业实现增加值59.13亿元,同比增长20.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48.95亿元,同比增长22.2%,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2.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80.96亿元,同比增长29.22%。按属性分,重工业完成75.14亿元,同比增长34.31%;轻工业完成105.82亿元,同比增长25.84%。支柱产业中:食品加工制造业完成产值53.16亿元,占规模工业产值的比重为29.63%;装备制造业完成产值51.4亿元,占比为28.4%;医药制造业完成产值10.5亿元,占比为5.8%;冶金建材工业完成产值38.92亿元,占比为21.51%;家具制造业完成产值3.08亿元,占比为1.7%。主要工业产品产量:饲料348354吨,乳制品1143.3吨,中成药1080.5吨,钢材313738吨,水泥614927吨,化肥54589吨。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8.61%。
6、旅游
三原城隍庙
三原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之一,位于三原县城东渠岸街中部。总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原城隍庙供奉的唐代名将三原人李靖。城隍庙为宫殿式建筑,用均衡对称方式把楼、殿、廊、庑、坊、亭等40多座单座建筑按主次布局在纵横轴线上。五个廊院相套向纵深和两侧伸展。中轴线上布着三道门、四重排坊、五座重檐殿楼。应门、戏楼、钟鼓楼、献殿、拜殿、陪殿、寝殿等主体建筑各具特色。
文峰木塔
三原县
古龙桥
始建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横跨于三原南北两城间的清浴河河谷上,由工部尚书温纯集资倡导修建。桥的建筑设计采用三孔拱桥形式,桥长110米,宽11米,桥身用石条铁钳构成,桥面青石筑铺,两侧石雕栏杆,上刻人物花卉,桥体造型宏伟壮观,是陕西现存的一座古建石拱桥。“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是对古龙桥的形象描绘。
于右任故居于右任故居是中国国近代著名爱国诗人、*元老、书法大师于右任先生青少年时期的居所,位于三原县城西关斗口巷。于右任经常在回忆中提及的“三间老屋一株槐”院落及其伯母房太夫人居住过的院落,已全面维修恢复、对外开放。通过参观故居展出的于先生生前用过的器具及图文等,将更加感受先生一生发展家乡教育事业、兴修水利、兴办农场等造福桑梓的乡情。
李靖故居
李靖故居位于三原县城北9华里的鲁桥镇东里堡,是驰名渭北的古典园林。占地面积48亩,为唐卫国公李靖修建。园内亭、台、楼、阁建造奇巧,名花异树,更有鱼池,石舫、假山、奇石、“关中八景”缩影等建筑景观合理布于园内,使整个园林步移景异。1918年,靖国军司令部曾设于此,1930年始,杨虎城将军主持陕政在此居住,*总理等国家*也曾亲临此园。
7、特产
疙瘩面
三原县
三原泡油糕
泡油糕是三原县很有名气的传统小吃,其渊源可上溯至唐代韦巨源的烧尾宴名点“见风消”油洁饼。馅是用白糖、黄桂、玫瑰、桃仁、熟面拌成的;面是用开水、大油烫熟的富强粉。包好放到花生油锅里炸,等面上一起泡,就捞出来,吃起来味道酥甜可口。面粉烫熟,加入辅料,入油锅炸制而成。泡油糕是用水烫面、大油、黄桂、白糖馅等原料制成。
蓼花糖
三原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