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成立于1958年8月15日,是全区三个少数民族自治旗之一。位于呼伦贝尔市最东部、大兴安岭东麓中段、嫩江西岸。全境南北长203.2公里,东西长125公里,北与鄂伦春自治旗接壤,西、南与阿荣旗、黑龙江省甘南县为邻,东与黑龙江省讷河市、嫩江县隔江相望。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220个行政村、13个居委会,总人口32万人。全旗有17个民族,主体民族是达斡尔族,有人口30,497人,占总人口的9%。
中文名: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
所属地区:中国内蒙古自治区
建立时间:1958年8月15日
面积:11000平方公里
人口:33万人(2006年)
地理位置: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东部
著名景点:莫力达瓦山、四方山、博荣植物园、达翰尔民族园
地方特产:农业、畜牧业
知名产业:大豆
知名企业:出巴特罕集团、豆都集团
电话区码:0470
邮编区码:162850
1、莫旗概述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
莫旗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有耕地669万亩,草场330万亩,林地342万亩,大小河流56条,地表水资源总量为144.53亿立方米,约占全区的40%,水能蕴藏量达66.6万千瓦。莫旗年产大豆15亿斤以上,以县为单位大豆产量居全国之首。达斡尔族勤劳、智慧,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优秀的民族文化,在歌舞、体育运动、服饰、饮食等方面独具民族风情。莫旗人文景观独具特色,旅游资源丰富,有风情独特的中国达斡尔民族园、达斡尔民族博物馆、历史悠久的金界壕、风景秀丽的莫力达瓦山。素有“大豆之乡”、“曲棍球之乡”、“歌舞之乡”的美誉。
2001年全国重点水利枢纽工程——尼尔基水利枢纽工程在莫旗开工建设,工程总投资78亿元,设计总装机容量25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6.14亿度,具有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环保等综合效益,工程于2006年7月蓄水发电。水库蓄满水后会形成500多平方公里的水面,是极佳的旅游避暑胜地。
2002年和2003年莫旗连续被中国县域经济评价中心评为西部进步最快、最具竞争力的县市之一,是各界人士投资兴业的最佳之地。
2、行政区划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
镇:尼尔基镇、红彦镇、哈达阳镇、汉古尔河镇、阿尔拉镇、西瓦尔图镇、宝山镇、塔温敖宝镇、奎勒河镇、腾克镇、登特科镇
乡:卧罗河乡、坤密尔堤乡、库如奇乡、额尔河乡、巴彦鄂温克民族乡、杜拉尔鄂温克民族乡(甘河农场)(巴彦农场)
3、历史沿革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
1915年5月,设置布西设治局,驻宜卧奇屯,由西布特哈总管兼署。1925年11月,设治局移驻尼尔基。1926年2月,将甘井子佐治局划出设置甘南设治局。1928年12月,布西设治局与西布特哈总管分立。1929年2月15日,设治员曾将布西设治局改为布西县,后奉省长公署电令,于3月4日恢复设治局称谓,由黑龙江省直辖。东北沦陷后,1933年1月,划归兴安东分省管辖,改为莫力达瓦旗;并于北部巴彦街地方设置巴彦旗。1934年2月,撤销西布特哈总管。1943年10月,改隶兴安总省。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6月,隶属兴安省纳文慕仁盟。1946年成立布西旗,属嫩江省讷河地委。同年更名为莫力达瓦旗,隶内蒙古自治区。1949年4月,撤销巴彦旗,并入莫力达瓦旗,隶属呼纳盟。1953年4月,隶属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行政公署。1954年5月,改隶呼伦贝尔盟。1958年8月15日,改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1969年7月,划归黑龙江省管辖。翌年4月,改隶大兴安岭地区管辖。1979年7月,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管辖,隶属呼伦贝尔盟。2001年,隶属地级呼伦贝尔市。
1996年?,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面积10500平方千米,人口28万人,其中达斡尔族2.7万人,鄂温克族0.5万人。辖7镇15乡:尼尔基镇、汉古尔河镇、宝山镇、阿尔拉镇、西瓦尔图镇、哈达阳镇、红彦镇、塔温敖宝乡、巴彦鄂温克民族乡、扎如木台乡、额尔和乡、腾克乡、太平乡、坤密尔提乡、卧罗河乡、兴隆乡、库如奇乡、杜拉尔鄂温克民族乡、登特科乡、乌尔科乡、兴仁乡、博荣乡。旗*驻尼尔基镇。主要外驻单位有农垦系统的6个农场和部队的7个农场。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总人口294501人,其中:尼尔基镇43834人,红彦镇13112人,宝山镇13507人,哈达阳镇5855人,阿尔拉镇7435人,汉古尔河镇14874人,西瓦尔图镇16842人,登特科镇15903人,腾克镇16242人,奎勒河镇15272人,塔温敖宝镇21012人,欧肯河镇8816人,兴仁乡7871人,乌尔科乡8586人,博荣乡7242人,太平乡6354人,巴彦鄂温克民族乡30052人,坤密尔堤乡9221人,颤尔和乡10462人,杜拉尔鄂温克民族乡7327人,库如奇乡6168人,卧罗河乡8514人。
2000年末,全旗辖12个镇、8个乡、2个民族乡,总人口287299人,其中,汉族229614人,达斡尔族27917人。2001年末,全旗总人口298865人,其中,汉族238535人,达斡尔族28310人;尼尔基镇73254人。
2005年,全旗辖11个镇、4个乡、2个民族乡:尼尔基镇、红彦镇、宝山镇、哈达阳镇、阿尔拉镇、汉古尔河镇、西瓦尔图镇、登特科镇、腾克镇、奎勒河镇、塔温敖宝镇、巴彦鄂温克民族乡、坤密尔堤乡、额尔和乡、杜拉尔鄂温克民族乡、库如奇乡、卧罗河乡。
2006年,全旗将17个乡镇调整为10个(8个镇,2个民族乡):撤销登特科镇、汉古尔河镇,并入尼尔基镇;撤销奎勒河镇,并入巴彦鄂温克民族乡,乡*驻地原奎勒河镇*所在地;撤销库如奇乡,并入阿尔拉镇;撤销坤密尔堤乡,并入西瓦尔图镇;撤销卧罗河乡,并入塔温敖宝镇;撤销额尔和乡,并入哈达阳镇;保留原腾克镇、红彦镇、宝山镇、杜拉尔鄂温克民族乡。尼尔基镇、红彦镇、塔温敖宝镇、宝山镇4镇为中心镇。2006年末,全旗总面积1.1万平方千米。总人口32926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0753人;达斡尔族31159人,鄂温克族6236人,鄂伦春族329人。
2009年,全旗总面积1.1万平方千米。总人口33820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1694人;达斡尔族32394人,鄂温克族6226人,鄂伦春族329人。辖10个乡镇(含两个鄂温克民族乡),7个办事处。
2011年,将尼尔基镇的汉古尔河社区和汉古尔河等13个村划出设立汉古尔河镇;将巴彦鄂温克民族乡的奎勒河社区和奎勒河等13个村划出设立奎勒河镇,巴彦鄂温克民族乡驻地迁至满都胡浅村;将阿尔拉镇的库如奇等9个村划出设立库如奇乡。调整后,全旗辖10个镇、3个乡(其中2个民族乡):尼尔基镇、红彦镇、宝山镇、哈达阳镇、阿尔拉镇、汉古尔河镇、西瓦尔图镇、腾克镇、塔温敖宝镇、巴彦鄂温克民族乡、库如奇乡、杜拉尔鄂温克民族乡。
4、人口民族
2001年末,全旗总人口为298865人。男性人口154908人,女性人口143957人,各占总人口的51.83%和48.17%。在人口总量中,居住在农村的人口240131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58734人,各占总人口的80.35%和19.65%。2001年,全旗有16个民族。达斡尔族为28310人,占总人口的9.47%;汉族为238534人,其他少数民族为32021人,各占总人口的79.81%和10.71%。全旗有两个鄂温克族民族乡,巴彦鄂温克民族乡、杜拉尔鄂温克民族乡。
5、优势资源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
6、自然资源
全境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海拔400米,旗境最高峰是位于西北部杜拉尔鄂温克民族乡境内的瓦西格奇山,海拔638.3米。有山丘、丘陵、平原三大地貌,为浅山区。境内有大小河流56条,年径流量147.4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66.6万千瓦,水资源占内蒙的40%。属中温带大陆性的季风气候,无霜期平均115天,平均气温1.3℃。平均降水量在400—500毫米之间。政区资源特点地域广阔,土地资源丰富,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可开发潜力大。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可供人食用的植物30余种,伺用植物200余种,药用植物250多种,用材树木10余种。多种植物具有二种以上经济价值。现查明有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93种(不包括两栖、爬行、昆虫等类动物)。兽类基本上属于北极型和林栖型两个生态类型。被列为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的有黑熊、紫貂、驯鹿等。已发现各类矿产11种。
7、工农牧业
旗、乡(镇)、村三级工业同步发展。全旗共有工业企业33家。
初步形成食品加工、酿酒、建材、服装、毛皮、煤炭、化学、饲料、金属、机械修造等为主体的行业。涌现出巴特罕集团、豆都集团、蒙鹅公司等一批支柱产业。累计投资1.4亿元,完成110kv输变电线路112公里,新建和改造10kv输电线路515.6公里,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改善了城乡居民的用电条件。莫旗现有耕地面积505万亩,人均耕地面积16.05亩。莫旗是全国100个商品粮基地和500个商品粮大县之一,盛产大豆、小麦、水稻、甜菜等。大豆产量占自治区产量的三分之一,县级排名全国第一。有“大豆之乡”的美誉,A级、AA级大豆率先在自治区的旗(县、市)中获得使用权证,开发面积逐步扩大。水稻、玉米、山野才等绿色食品几次在全国的绿博会上获奖,并深受欢迎。牲畜总头数121.1万头(只)。境内水草资源丰富、无污染,并且有悠久的养殖历史,加上优惠的政策,成为莫旗发展畜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
8、人文历史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
1946年1月解放,成立布西旗,归嫩江省二行署管辖。同年3月又改称莫力达瓦旗,划归纳文慕仁盟管辖。1949年4月,将巴彦旗并入莫力达瓦旗。1958年8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归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管辖。1969年4月,划归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领导。1979年7月,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归呼伦贝尔市管辖至今。
9、城市建设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本着为民办实事的原则,旗委、*不断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力度,逐步改善全旗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十一五”以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速猛发展,仅2007年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就投资10亿元。城镇建设全年投入资金3903万元,实施了西出口路改造、巴特罕公园、西外环岛、巷道改造及排水建设等重点工程。交通公路全年建设总里程313公里,建设通村公路28条,新增通公路建制村屯38个,全旗少数民族村屯全部实现了通公路。水利累计完成投资3516万元,永安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竣工,亚行贷款尼博汉及东西诺敏河防洪堤工程、尼尔基镇排洪沟整治工程、红彦镇供水工程顺利实施。电力累计投资1.87亿元,完成了22万千伏输变电工程、农网改造工程,全旗所有村屯全部实现通电。
10、自然景观
境内有莫力达瓦山、四方山、博荣植物园、达翰尔民族园等旅游景点;金代边壕、关帝庙、正黄旗敖宝等遗址;清代将军墓等古迹。境内修筑水库两处,风景秀丽。还有江中雷击石等自然风景。尼尔基水利枢纽工程是国家十五计划批准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项目,也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项目之一,具有防洪、工农业供水、发电、航运、环境保护、鱼苇养殖等综合效益,是嫩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防治水旱灾害的控制性工程,也是实现“北水南调”的重要水资源工程。主坝就设在距尼尔基镇东0.5公里处嫩江干流上,水库总库容为86.11亿立方米,年均发电量61.44亿千瓦。工程总投资54.49亿元,总工期为5年,2005年5月,第一台机组将正式发电。工程竣工后,嫩江上游将形成一个长约180公里,面积可达510平方公里的全国最大的人工水面湖区。由于水库对气候的调节,尼尔基必将成为东北最佳的旅游度假避暑胜地。
11、人文特色
达斡尔族历史悠久,是中国北方古老民族契丹后裔。十七世纪定居在黑龙江流域。历史上,达斡尔是以猎、渔、牧、农为业的民族。目前还保留有许多纯朴的民族风情。猎、渔业是达斡尔人民古老的传统生产方式,狩猎时使用人工驯养的猎鹰,情趣盎然。达斡尔族在历史上形成农牧结合的特点,又结合地理位置特点,形成人远耕近牧的习惯,达斡尔族重田园栽培,劳作一般由妇女承担,达斡尔民族妇女善于栽种,加工烟叶,其栽培、管理、收晒、加工工艺精细特别,倍享盛誉。达斡尔族妇女,还善于用兽皮缝制各种衣服、帽毡,用桦树皮制作多种容器,不仅轻便实用,上刻各种图案、精美别致,极富民族特色。民间艺人制作的口弦琴,小巧玲珑,音色优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达斡尔族工匠制作的大轮车是山地、草原、沼泽地、雪地运输的极佳交通工具,被称之为“草上飞”和“达斡尔车”。
达斡尔族的民间文学、音乐、舞蹈、刺绣、剪纸、雕刻、绘画都是中华民族宝贵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也反映出了达斡尔族勤劳、勇敢、雄健、豪强、尚武、重文、孝悌、仁义的思想与性格。
达斡尔族人民自古尚武强悍,在严峻的生产、生活环境中,要求他们必须具有健壮的体魄。所以达斡尔族人历来非常重视开展各种体育活动。达斡尔族传统的体育项目主要有“贝阔”(曲棍球)、射箭、赛马、摔跤、扳棍、颈力、围棋等。尤其是历史悠久的曲棍球运动在解放后得以发扬光大,为祖国体育事业填补了一项空白,做出了巨大贡献。达斡尔族曲棍球健儿分别代表本旗、内蒙古自治区、国家征战国内外,创下了赫赫战绩。达斡尔族聚集的莫旗被国家体委正式命名为曲棍球之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