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托里县

科普小知识2022-03-28 15:34:50
...

托里县位于*西北部,准噶尔盆地西侧、塔额盆地南缘,亚欧大陆地理内心。地处北纬44°58′~46°24′,东经82°28′~85°20′。北依额敏县,南望乌苏市、精河县、博乐市,东与克拉玛依市、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为邻,西接裕民县,西南与哈萨克斯坦*接壤,边境线约长58千米。县境东西长221.6千米,南北宽159.3千米,总面积21300平方千米。县城托里镇距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公路里程512千米,距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首府伊宁市公路里程703千米,距地区驻地塔城市公路里程123千米。

中文名称:托里县

外文名称:ToliCounty

行政区类别:县级

行政代码:654224

*驻地:托里镇喀拉盖巴斯陶南路103号

所属地区:*塔城地区

地理位置:*西北部

电话区号:0901

邮政编码:834500

辖区面积:20097km2

辖区人口:约8.83万人

人口密度:4人/km2

车牌代码:新G

1、区域概况

托里县位于**自治区西北部,东至克拉玛依市,西连裕民县,南与乌苏县相望,西南与哈萨克斯坦*接壤,北与额敏县交界。总面积19991.99平方千米,总人口10万人(2012年)。以哈萨克族为主,还有汉、*等民族。全县辖3个镇、4个乡:托里镇、铁厂沟镇、庙尔沟镇、多拉特乡、乌雪特乡、库普乡、阿克别里斗乡。县境内有:白杨河林场、老风口林场、巴尔鲁克山塔斯特林场、兵团一七零团。县*驻托里镇,距乌鲁木齐市公路里程516千米。

地处准噶尔盆地西侧,塔额盆地东南部。地势中间高,边缘低。有达尔布特河、乌尔雪勒特河、恰勒盖河、苏吾尔河等河流。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夏季凉爽,冬季多风雪,年均气温4.3℃,年均降水253毫米。201省道和221省道纵横县境。名胜古迹有唐巴勒、吐也塔斯、铁厂沟等地岩画,巴尔鲁克山原始野果林,哈图山、老风口、塔斯特林场、苏拉夏情人谷、果子沟、喀拉盖巴斯陶等。

2、行政区划

1949年4月30日,塔城专署将额敏县的八区、九区、十区从额敏县析出成立克烈半县,下辖3个区。1950年7月,克烈半县改称克烈中心区。1952年10月,成立托里县,下辖5个区30个乡。1956年,始建牧场。1958年9月,撤区、乡,5个区改建成立5个人民公社,30个乡改建成立28个生产大队。1960年3月,五星人民公社划归裕民县。1984年,撤社建乡。1990年,托里县辖4乡3镇4个牧场1个农场2个林场。乡、镇下辖40个行政村、7个居民委员会、1个村民委员会。2001年1月,撤场并乡并镇。2007年5月,托里县人民*作出撤销加尔巴斯农场建制决定,将原加尔巴斯农场辖区内3个村划转多拉特乡管理,多拉特乡*迁至原加尔巴斯农场管委会办公地点。2011年,全县辖3镇4乡,即托里镇、铁厂沟镇、庙尔沟镇、库甫乡、多拉特乡、乌雪特乡、阿克别里斗乡;下辖66个行政村、10个社区(居民委员会)。辖域内驻县单位有:国电塔城铁厂沟发电有限公司、农九师170团、徐矿集团*塔城铁煤能源有限公司、*欧太铬业有限公司、*有色金属金铬有限公司、*星塔矿业有限公司、西部黄金哈图金矿有限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天盾特种水泥有限公司等。

3、历史沿革

托里一词源于蒙古语,意为“镜泉”。因城中有一旺泉,泉水清洌甘美,远望犹如明镜,故而得名。


托里县

托里县自古地处西域,秦汉时期,县境属匈奴、塞种、乌孙等诸多民族的游牧之地。西汉时期属西域都护府。东汉时期,汉将窦先大破匈奴,鲜卑族转据其地,县境属鲜卑政权的牧场。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属柔然族政权和突厥汗国。隋时属西突厥汗国。

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唐置瑶池都督府,隶于安西都护府,托里受其管辖。西辽延庆元年(1124),耶律大石在叶密立称帝,建元延庆,托里区域属西辽统辖。蒙古太祖二十一年(1227),托里属成吉思汗三子窝阔台的封地。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托里属土尔扈特部游牧地。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托里受伊犁将军府管辖。民国7年(1918)年,托里属额敏县辖地。民国34年(1945),属“三区”革命*塔城专员公署额敏县管辖。民国38年(1949)4月30日,从额敏县析出成立克烈半县,属“三区”革命*塔城专署。县人民*设在磨房(今托里镇)。1950年7月,克烈半县改称克烈中心区,隶于塔城专区。1952年10月,撤销克烈中心区,成立托里县。中国*托里县委员会、托里县人民*成立。1954年9月,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成立,托里县隶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专区。1956年4月1日,托里县人民*改称为县人民委员会。1970年3月26日,成立托里县革命委员会。1981年7月,撤销托里县革命委员会,恢复托里县人民*。

4、人口民族

【人口】

2011年,全县总人口97772人(不含驻县兵团人口),总户数28656户,其中城镇户12599户、农业户16057户(牧业户为8210户),户均3.4人;其中男性人口数为49148人,女性人口48624人;非农业人口38601人,农业人口58931人,非常住人口240人。全年出生人数为1880人,人口出生率19.23‰;人口死亡人数513人,人口死亡率5.25‰;增长人口1367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3.98‰。

【民族】

2011年,县境居住2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72992人,占到了总人口的74.66%;汉族人口24780人,占总人口的25.34%;哈萨克族人口69780人,占总人口的71.37%;*人口1261人,占总人口的1.29%;其他民族人口1951人,占总人口的2%。

5、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森林资源:托里县境林地总面积22.73万公顷。天然林分布在巴尔鲁克山、玛依勒山、加依尔山地区,面积为2.12万公顷,主要分为云杉松林、杨树林、桦木林、灌木林。平原河谷次生林分布在白杨河河谷和南岸的冲积平原、玛依勒山南麓及加依尔山东麓,面积为19.99万公顷,主要树种为苦杨、沙枣、胡杨、灌木柳、梭梭和野果树。平原人工林9979.5公顷。全县活立木蓄积量为39.26万立方米,年生长量0.53立方米。

草原资源:托里县草原辽阔,牧草资源丰富。全县草场总面积183.6万公顷,其中托里县使用的草场仅120万公顷。托里县使用的草场分为放牧草场和打草场。放牧草场(含已退化、不能使用草场)118万公顷,主要是用来季节性转场放牧,又分为夏牧场、冬草场和春秋草场。打草草场2万公顷,种类主要有芦苇、芨芨草、甘草等20余种。

野生动植物资源:托里县除拥有优良的羊、牛、马、骆驼等家畜外,还有野生动物200余种。其中兽类31种、鸟类39种、鱼类20种、两栖爬行类6种、昆虫类150余种。属国家一级、二级保护的动物有雪豹、北山羊、紫貂、天鹅、雪鸡、马鹿、黄羊、棕熊等。

野生植物1400余种,其中草木植物约1300种,木本植物约150种。经济植物药材种类较为丰富,约200余种,已开发利用的有50余种。产量较大的有贝母、甘草、锁阳、麻黄、黄芪、党参、肉苁蓉(大芸)、芍药等。列为珍稀保护的树种有云杉、胡杨等,植物有*贝母、*阿魏等。


1

水利资源

托里境内无冰川,无高山终年积雪,水资源总的特点是水源点多而径流小,分散而面广,季节性特强。地表水资源主要是山区丘陵融雪和大气降水,冬夏两季枯水季节主要由地下水补给。全县境内共有46条沟溪型河流,流程短,水量小,渗漏快;泉水多在冲积平原下部溢出带,独立径流,直接引入灌溉区,正常年份总径流量平均值为5578.2万立方米。全县水资源总量为3.54亿立方米,可利用量为2.24亿立方米,已利用量为0.8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水资源总量为1.93亿立方米,县实际能利用量为1.34亿立方米,已利用量为0.45亿立方米;地下水水资源总用量为1.61亿立方米,可供开采的储量约为0.89亿立方米,已开采利用量为0.38亿立方米。

土地资源

托里县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宜农宜牧。县境土地总面积为21300平方千米,约折合为213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为2.67万公顷,林地面积22.11万公顷,牧草地面积183.6万公顷,可利用草场已达113.33万公顷。

地质状况

县境出露地层多样。古生界地层分布广泛,主要分属奥陶系、志盆系、泥盆系、碳系。中生界地层主要分布在铁厂沟、白杨河谷地,分属侏罗系、白垩系。侏罗系属陆相湖沼沉积层含煤层,白垩系属河湖相地层,多分布于加依尔山、玛依勒山。新生界地层主要分布在托里谷地、铁厂沟东部、阿克别里斗区,分属第三系、第四系。第三系属河湖相地层。第四系成因较为复杂,属陪相地层。因是河流、湖沼堆积风积等组成,土层厚薄不等。北部土层较厚,托里谷地至东部白杨河区地层较薄。

矿产资源

托里县矿产资源丰富,80%区域处于西准噶尔成矿带,矿业开采条件好,具有明显开发优势。主要矿种有煤、金、铬、铁、铜、花岗岩、石灰石、石棉等39种416处,其中探明铬矿储量约260万吨,居全国首位;黄金的远景储量约500吨。

旅游资源

托里县境旅游资源独具特色。主要旅游景区(点)有:苏拉夏情人谷、玫瑰谷、老风口果子沟、沙孜湖、巴尔鲁克山自然风景区、亚欧大陆地理内心、阔克霍拉度假村、烈士陵园、孔繁森同志纪念碑、喀拉盖巴斯陶景点、多拉特水库等。

此外,还有险峻的巴尔鲁克山峰,神奇的庙尔沟怪石林,壮阔的大漠景观,丰富的古岩画,历史悠久的草原转场塔玛牧道,绮丽迷人的夏牧场,湖光山色,芳草萋萋,与当地浓郁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民俗文化又构成托里奇、特、美及独具特色、文化品位很高的旅游资源。

6、社会事业

全县有耕地面积22.76万亩;各类草场面积2516.66万亩,其中可利用面积2427.57万亩;林木覆盖率为4.35%。


2

全县国民生产总值5292万元,社会总产值5737万元,国民收入3727万元,财政收入398.6万元;工、农业总产值分别为1993.6万元和3511.54万元;工业主要有电力、水泥、建材、农机修造等,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油料,粮食总产13335.4吨,年末牲畜存栏52.13万头(只)。

2002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78亿元(含地块,现价,下同),完成地区下达计划的108%,同比增长10%(其中,县属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23亿元,完成年计划约100.9%,同比增长12.9%)。其中,第一产业完成9100万元,完成计划的100.6%,同比增长6.9%;第二产业完成1.3亿元,同比增长7.6%(其中,县属完成7723万元,完成计划的100.1%,同比增长10.3%);第三产业完成1.56亿元,同比增长15.2%(其中,县属完成1.55亿元,完成计划的100.9%,同比增长18.6%)。财政收入达到1557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18.4%,同比增长32.6%;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600元,完成年计划的101.9%,同比增加215元。

2002年,全县牲畜最高饲养量达到85.7万头(只),同比增长9%;年末牲畜存栏60。3万头(只),同比增长5,7%。改良牲畜24.9万头(只),其中,改良黄牛1.3万头,改良巴什拜羊15.6万只,改良博格达绒山羊8万只。全县牲畜疫病防治率达100%,全年未发生一例牲畜口蹄疫。全年新建牲畜棚圈801座,建成人工饲草料基地及围栏草场9.1万亩,全县牧民定居率达到47.6%。粮、经、草种植结构已调整为4:3:3大力实施种子工程和先进农牧生产实用技术的推广运用。种植业良种普及率达95%。立足资源优势,围绕特色种养,狠抓优质牛(羊)、火鸡、大棚蔬菜、优质果树、阿魏菇等特色种养产业和基地建设。已启动建设特色种养基地主要有:城郊优质牛养殖基地、阿合别斗乡火鸡养殖村、多拉特乡万只绒山羊基地、乌雪特乡果树种植、城郊村大棚蔬菜基地、铁斯巴汗村骆驼养殖、库甫乡巴什拜羊基地等。

7、经济发展

2007年,托里县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不移地实施优势资源战略转换,围绕“增加财政收入,提升县域经济实力,增加农牧民收入,提升集体经济实力”两大核心目标,继续认真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和方针政策,抢抓机遇,优化投资环境,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切实抓好推进托里开发的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实现了持续健康发展。2007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1.16亿元,可比增长26.6%。农牧业及其服务业实现总产值3.03亿元同比增长11.9%,实现工业总产值13.55亿元,可比增长92.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44亿元,同比增长27.42%。财政收入6840万元,增长75.2%.实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006元,较上年增加468元。

8、民族风情

阿肯和冬不拉

在哈萨克草原上,每逢节日和喜事,都要举行赛歌、对歌和赠歌。特别是到了盛夏,还要举行阿肯弹唱会。来自天山深处的哈萨克说唱诗人,聚集在一起用诗和歌进行表演和较量,这成为最受群众欢迎的一次盛会。“肯”是哈萨克群众对民间歌手的称谓。阿肯知识丰富,感情充沛,文思敏捷,即兴弹唱,出口成章。他们除了能弹会唱,还会背诵许多民间传说、诗歌、故事,并能创作。可以说既是民间文学的继承者和整理者,又是艺术一家。

草原上的阿肯,无论骑马漫游到什么地方,他们都身不离“冬布拉”。冬布拉是哈萨克族最普及最流行的乐器。它有两根弦,左手按弦,右手弹拨。这种乐器十分轻巧,音质优美,许多哈萨克牧民都会制作。

关于冬布拉,在草原上流传着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据说,冬布拉本是一位国王的独生子,有一次,他为草原上消灭熊害而献出了生命,国王知道后悲痛万分,派人四处寻找,但无结果。后来,有位叫阿肯的牧民,用松木做了一把乐器,并用这把乐器在草原上日夜弹唱,那悠悠的琴声中传出了王子和黑熊搏斗的声音,同时也表达了草原人民怀念王子的深厚感情。从此,哈萨克人民有了这种乐器。哈萨克人民为了纪念王子,便把这种乐器命名为“冬布拉”。这也是阿肯离不开冬布拉原因。


3

冬布拉在草原上流传很广,式样也有很多种,铲子形冬布拉叫“阿巴依式冬布拉”,马勺形冬布拉叫“江布里冬布拉”。后来经不断改革,将这两种式样的冬布拉加以结合,出现了一种“民族新式冬布拉”。冬布拉是阿肯手中的武器,它既可叙事又可抒情,特别当它描绘草原新生活时,那明快的旋律,充满了浓厚的草原气息。

镜子泉(阿依娜巴斯陶)的由来

很久以前,哈萨克汗国有一位老人,叫阿山海哥,也叫阿山阿塔(阿山老爷爷的意思)。他褐色的头发,长胡须,农眉毛,大眼睛,两目闪闪发亮,身穿长袄,脚穿长皮鞋,骑着一匹黄色高头骏马。他走遍了托里县的山区牧场,希望能找到一块风景美丽的地方,并在那里生活下去。

古时,托里地区四面都是高山,山里风景迷人,中间是一马平川的大盆地,这里长满了青草,冬暖夏凉,气候宜人,是个避暑的好地方。

盆地东面有一个地方叫胡角台,其西南方2公里处是多拉特,东北方约20公里处是乌雪特,北方是老风口,西面是库普牧场。当时这里有很多小河流,山上的冰雪到春天融化时,雪水沿着河床流向*盆地。山中生长着各种奇花异草,树林成林,到处都是黄羊、老虎、野猪、狼、狐狸、豹、野马、羚羊、梅花鹿等,有许多天鹅、仙鹤、大雁、百灵鸟、黄雀、野鸭子、野鸡等,成群成群生活在捷克草湖上(这里生长许多芦苇)。离托里县不远的地方有一片一马平川的高山平原,叫雅玛图(哈萨克语称卡勒盖),那里有一群群的野马在草原上奔跑。

阿山老爷爷骑着马走遍了托里地区的山山水水,他走过阿勒台地方,又走过加依尔山。他骑着马登上了那里的高峰――金石克不拉格山峰。这时,太阳刚刚升起,照耀在盆地*。他看到了那里金光闪闪像一面镜子在太阳的照射下闪闪发光。阿山老爷爷骑着马飞奔而下,发现那里是一片小湖,里面的泉水不断从地下涌出,因此,他给这口泉取名叫镜子泉(哈萨克语镜子称“阿依娜”,泉水称“巴斯陶”)。

阿山老爷爷非常高兴,他想,这里是个非常安全的地方,以后不会发生战争,冬暖夏凉,是个好地方,人们在这里生活会很幸福。于是他就在泉口旁住下来,这件事世代相传,以至到今。这就是镜子泉的来历。

老人泉(阔克群巴斯陶)的由来

相传很早的时候,有两个大商人,一个叫布合拜,另一个叫铁木尔,他们带着一个骆驼队,十几个人,十几峰骆驼,走过戈壁滩,人畜口干舌燥。黄昏时分,太阳将一缕金光照耀在托里盆地上,那是一片静谧的地方,只见一缕炊烟从盆地间升起,布合拜命令手下两个小伙子说:“盆地间有一股炊烟升起,去看一下有什么人在那里生活?”两个小伙子骑着高头骏马冲下山去,看到有一股清泉从地下涌出,旁面盖着一个地窝子。泉水边有两位老人,一位老头扶着犁,一峰很瘦的骆驼拉着犁在犁地;一位老太婆,白发苍苍,正在烧茶做饭,地上架一个支架,吊着一个茶壶,下面烧着牛粪火,炊烟就是从这里升起来的。两个小伙子把情况报告后,布合拜与铁木尔立刻率领全体人员下山,向老人们表示问候后问:“尊敬的老人,你们是谁呀?为什么只有你俩孤单地生活在这里呀?”老人说:“我们是哈勒克人(蒙族人),其他人都搬到别处去了,我们年老了,不能长途跋涉,只好在这里生活了。”老人很贫穷,身上穿的衣服已破烂不堪,骆驼队的人们立刻从口袋里取出布、茶叶、衣服等物送给两位老人,两位老人非常感激他们,祝福他们平安快乐。

事情过去一百多年了,后来人们就给这口泉水取名叫老人泉(哈萨克语老人称“阔克群”)。

松树泉(喀拉盖巴斯陶)的由来

在老人泉以西约400米的地方,有一口泉水。这口泉清澈见底,清水从地下涌出发出咚咚的声音,涓涓流出,汇成一股清溪。清泉旁长着一棵青松,高高耸立,亭亭如华盖笼罩着清泉。早晨,太阳从群峰中冉冉升起,群峰中有个突出的山峰——江峰(阿勒乔克),在阳光照耀下,金光闪耀,红日、江峰、青松映盖着清泉。托里县的人们世代就喝这口泉的水。人们用松木板建成一幢小房子,把这口泉保护起来。据说,人喝了这口泉的水,会变得聪明起来,能歌善舞。从古至今,喝过清泉水的托里人,出了许多作家、诗人、画家和音乐家,如阿克姆见、沙叶勒拜、卡斯木拜、马依勒山、吾玛勒哈孜、波皮兰、沙孜勒古勒、沙里多拉、哈孜肯、那孜尔、哈比、马依迈、玛好利亚•哈派、黑扎提•赛依提哈孜等。


4

1986年后,城镇居民饮用上了自来水,用泉水的人逐渐减少。1989年,县*在水泉旁边建造一座高20米的具有*特色的砖塔以示纪念。

*风俗

“*”是*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主要聚居在**自治区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区,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 

*有自已的语言,*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文字系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建国后,推广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现两种文字并用。

*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维族舞蹈等闻名中外。维族传统舞蹈有顶碗舞、大鼓舞、铁环舞、普塔舞等;维族民间舞蹈有赛乃姆、夏地亚纳;民间乐器有“达甫(手鼓)、“都他尔”和“热瓦甫”等。*民族医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待客和作客都有讲究。如果来客,要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各种糕点、冰糖等,夏天还要摆上一些瓜果,先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饭做好后再端上来,如果用抓饭待客,饭前要提一壶水,请客人洗手。吃完饭后,由长者领作“都瓦”,待主人收拾食具完,客人才能离席。吃饭时,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时注意不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跟前的“饭单”上。共盘吃抓饭时,不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进盘中。饭毕,如有长者领作“都瓦”,客人不能东张西望或立起。吃饭时长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饭前饭后必须洗手,洗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忌讳顺手甩水,认为那样不礼貌。

男女青年结婚时,由阿訇或伊码目(均为宗教职业者)诵经,将两块干馕沾上盐水,让新郎、新娘当场吃下,表示从此就像馕和盐水一样,同甘共苦,白头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铺上洁白的饭单,最先摆上馕、喜糖、葡萄干、枣、糕点、油炸馓子等,然后再上手抓羊肉、抓饭。

日食三餐,早饭吃馕和各种瓜果酱、甜酱,喝奶茶、油茶等,午饭是各类主食,晚饭多是馕、茶或汤面等。以面食为主,喜食牛、羊肉。主食的种类有数十种。最常吃的有馕、羊肉抓饭、包子、面条等。*喜欢饮茯茶、奶茶。夏季多伴食瓜果。  

典型食品:*最爱吃馕、抓饭、包子、面条等食品,有很多著名的风味菜肴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尔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还有:油馓子、银丝擀面(*语称“玉古勒”)、哈勒瓦、羊杂碎、曲连、烤南瓜、黄萝卜(胡萝卜)酱等。 

*信奉*。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初雪节等。*十分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古尔邦”节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宰羊、煮肉、赶制各种糕点等。屠宰的牲畜不能出卖,除将羊皮、羊肠送交*和宗教职业者外,剩余的用作自食和招待客人。过肉孜节时,成年的教徒要封斋1个月。封斋期间,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餐,白天绝对禁止任何饮食。

哈萨克族风俗

哈萨克族人的小吃主要以肉食和奶制品为主,而提起托里境内宰杀的牛羊肉,其鲜嫩可口、质细味香早已闻名*。哈萨克族人喜爱吃肉,也喜好吃熏肉,不论牛羊马肉,经过熏制,味道和口感都相当可口。不过,提起哈萨克族的“名吃”当然非“那仁”莫属。“那仁”即手抓肉,也就是把羊肉煮熟后盛进盘,然后把面片和洋葱头拌在一起,再浇上肉汤,用手抓食,味道十分鲜美。萨克族人奶制食品样式也很多,酥油、奶疙瘩、奶皮子、奶豆腐、苏孜白、奶酪等都十分香酥可口。奶茶是哈萨克族人待客最普通的饮料,而到了夏季,憨厚朴实的哈萨克族人就把他们自己制作的马奶、骆驼奶、酸奶等摆上街头,由于酸甜爽口,价格也较低,因而很受人民的欢迎。而*的小吃,除誉满天下的烤羊肉串外,其他小吃同样令人垂涎,馕、拉面、烤包子、曲曲(似水饺)、抓饭、包尔沙克、拉条子、馓子、薄皮包子、烤包子……每一道小吃都有它自身的特点。

蒙古族风俗

蒙古族自称“蒙古”。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  

蒙古族有自已的语言文字。蒙古语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三种方言。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13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用蒙古语言文字的新闻出版、广播、戏剧、电影事业也有了相当的发展。《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著名的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饮善正要》被列为对世界文明贡献卓著的重要医学发明成果之一。畜牧业是蒙古族人民长期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此外还从事加工业、农业和工业。蒙古族早期信仰萨满教,元代以后普遍信仰喇嘛教。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月玛瑙、珍珠、金银制成。蒙古族善于歌舞,民歌分长短调两种。


5

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赛拜努(你好)”;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他赛拜努。”(您好)。

款待行路人(不论认识与否),是蒙古族的传统美德,蒙古族待客十分讲究礼节和规矩。例如,吃手把羊肉时,一般在将羊的琵琶骨带肉配四条长肋送给客人。如果是用牛肉待客,则以一块带肉的脊椎骨加半节肋骨和一段肥肠送给客人。到蒙古族人家里做客必须敬重主人。进入蒙古包后,要盘腿围着炉灶坐在地毡上,但炉西面是主人的居处,主人不上坐时不得随便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礼貌;主人请吃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绝,否则会伤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点也行。

献哈达也是蒙古族的一项高贵礼节。献哈达时,献者躬身双手托着递给对方,受者亦应躬身双手接过或躬身让献者将哈达挂在脖子上,并表示谢意。蒙古族人骑马、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以免惊动畜群;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办丧事时忌红色和白色,办喜事时忌黑色和黄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脚、鞋、袜和裤子等;禁止在参观寺院经堂、供殿时吸烟、吐痰和乱摸法器、经典、佛像以及高声喧哗,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猎;  

蒙古族牧民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得”,意为“红食”。蒙古族除食用最常见的牛奶外,还食用羊奶、马奶、鹿奶和骆驼奶,其中少部分做为鲜奶饮料,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

蒙古族的肉类主要是牛、绵羊肉,其次为山羊肉、少量的马肉,在狩猎季节也捕猎黄羊肉。羊肉常见的传统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脑烩菜等70多种,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剥皮烤)、炉烤带皮整羊或称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见的是手把羊肉。

在日常饮食中与红食、白食占有同样重要位置的是蒙古族特有食品──炒米。西部地区的蒙古族还有用炒米做“崩”的习俗。面粉制作的各种食品在蒙古族日常饮食中也日渐增多,最常见的是面条和烙饼,并擅长用面粉加馅制成别具特色的蒙古包子、蒙古馅饼及蒙古糕点新苏饼等。

蒙古族每天离不开茶,除饮红茶外,几乎都有饮奶茶的习惯,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净水,烧开后,冲入放有茶末的净壶或锅,慢火煮2-3分钟,再将鲜奶和盐对入,烧开即可。蒙古族的奶茶有时还要加黄油,或奶皮子,或炒米等,其味芳香、咸爽可口,是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的滋补饮料。有人甚至认为,三天不吃饭菜可以,但一天不饮奶茶不行。蒙古族还喜欢将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实、叶子、花都用于煮奶茶,煮好的奶茶风味各异,有的还能防病治病。

大部分蒙古族都能饮酒,所饮用的酒多是白酒和啤酒,有的地区也饮用奶酒和马奶酒。每逢节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饮的习惯。马奶酒是鲜马奶经发酵制成,不需蒸馏。

典型食品: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炉烤带皮整羊、手把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馅饼等。民间还有:稀奶油;奶皮子;煺毛整羊宴;熟烤羊;白菜羊肉卷;新苏饼;烘干大米饭。

蒙古族民间传统节日有“白节”、祭敖包、那达慕等。

“白节”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年节,亦称“白月”,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节日的时间和春节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要吃手把肉,也要包饺子、烙饼,初一的早晨,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

民间除过年节外,还在每年的夏天过“马奶节”。节前家家要宰羊做手把羊肉或全羊宴,还要挤马奶酿酒,节日的当天,每个牧民家都要拿出最好的奶干、奶酪、奶豆腐等奶制品摆上盘子里,用以招待客人,马奶酒被认为圣洁的饮料,献给尊贵的客人。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烤全羊过去多用来进行祭典或祭敖包时才用,现在已成为盛大节庆或迎接贵宾用的一种特殊菜肴。 

那达慕大会每年夏秋季牧闲时举行。“那达慕”在蒙语中有娱乐或游戏之意。内容有摔跤、赛马、射箭、舞蹈,以及物资交流等。解放后又增添了不少新内容,如田径、球类比赛、文艺演出、图片展览、放映电影、交流生产经验等,成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盛会。

9、美食小吃

火鸡

火鸡原名吐绶鸡,原产于美洲、荷兰等地,具有体格大、产肉多、耐粗饲等特点。火鸡肉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维生素B和亚油酸等人体必须的有益物质,可预防高血压、心脑血管、糖尿病的发生,还具有防衰老作用。


6

我县自80年代引进火鸡以来,很快推广起来,特别是阿合别斗乡新林村,现已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火鸡村”。98年我县组织有关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对民间火鸡饲养技术,利用“加拿大基金”将该技术在少数民族妇女中进行了推广。火鸡养殖在我县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由于没有大的加工企业带动,火鸡养殖受区域行情影响较大,为充分利用我县环境对火鸡养殖独特的适应性,做大做强火鸡行业,我县拟对火鸡进行产业化开发,走“公司+农户”的道路,使之达到规模化饲养,通过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带动产品进入大市场。

巴什拜羊

托里县集养殖、科研繁育、销售为一体的总投资60万元的羔羊肉型巴什拜科研繁育中心在2004年7月建成投入使用,基地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拥有7000亩冬季草场,建有种公羊、生产母羊、羔羊、野生盘羊棚圈及特色养殖棚圈各一座。2004年—2006年,三年时间顺利完成了三大巴什拜种羊繁育基地6个种羊核心群的培育,确保了六个巴什拜羊发展基地150个发展群的种羊需求,为羔羊肉型巴什拜羊的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提供了充足的种源支持。通过在全县牲畜业基础较好的乡镇进行摸底调查,收集资料,按照乡镇不同的畜牧业基础优势,分阶段培育成六大羔羊肉型巴什拜羊发展基地(阿合别斗乡、多拉特乡、乌雪特乡、加尔巴斯农场、铁厂沟镇、托里镇),确定了150个改良发展群,每群的数量规模均达到250只以上规模。

阿魏菇

阿魏菇又称阿魏侧耳,属侧耳科,子实体单生,菌盖直径5-15厘米,初期扁半球形后渐平展,最后靠近基部下凹扁形,表面有龟裂斑,始终为白色,较厚,菌褶延生,稍密,菌褶淡黄色,菌柄白色,长2-6厘米,向基部渐细。野生阿魏菇主要分布于*噶尔盆地荒漠区的伊犁、塔城、和阿勒泰地区,其中阿勒泰地区青河县的阿魏菇以色泽纯正、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而享誉国内外。

阿魏侧耳、阿魏蘑,属担子菌亚门层菌钢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是干旱草原上具有代表性的蕈菌。由于其子实体脆嫩可口,香味浓郁,有草原牛肝菌的美称;又因其具有消积、杀虫、治疗肉积、痞块、久疟、疳劳等药效,当地群众誉之为天山神菇和西天白灵芝。后来由于过度采摘和牲畜践踏,自然资源遭严重破坏,野生阿魏菇逐年减少。1983年,*生物沙漠土壤研究所驯化栽培了阿魏菇,1990年选育出高产菌株,在*和福建等省区推广。

*木垒食用蕈菌开发中心几乎在同时也驯化栽培了这种蕈菌,并开发了神菇补酒等产品。1996年,木垒食用蕈菌开发中心的赵柄和北京市的单位合作在北京市通州区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生产,以“白灵菇”为商品名进入北京市场和外贸市场。阿魏菇的商品价值颇高,以前只有少量干品供应,国际市场价格常高出香菇、金针菇3~5倍。人工栽培的阿魏菇面世时,正赶上亚洲金融危机,外销不太理想,随着经济的复苏,预计会很快改善。在人工栽培条件下鲜售的市场潜力非常可观,国内市场还待进一步开拓。阿魏菇春季生于阿魏植物的本质上,它集药用、美容、食用于体,营养成份全面而且含量又高,被研究食用菌的世界学者美誉为当今食用菌皇后,在食用菌族中与羊肚菌并列为姐妹菌,是一种高档的药、食两用菌。民间称为“西天白灵芝”,是古代上等贡品。如今阿魏菇是腐生于药用植物阿魏上的珍稀食用菌,味道鲜美,肉质细嫩,口感油腻,清香悠长,是难得的烹饪佳品,素有“西天白灵芝”之美誉,历来作为山珍列入名贵菜肴。它营养丰富,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灰分等含量高于平菇、香菇、木耳、银耳等食用菌,它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六种为人体所必需,其中赖氨酸和精氨酸含量较高是人体所必需的人本身不能合成的,并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多糖、钙、磷和锌、锰、硒等多种微量元素,营养价值很高。它还具有很高的保健价值,其过氧化物歧酶(SOD)的含量高于普通蔬菜一倍多;能促进新陈代谢,抵抗衰老,增强机体免疫力,对调节人体生理平衡起积极作用。易于消化吸收,营养成分齐全,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具有补肾壮阳、补脑、提神、预防感冒、增强人体免疫力等功效。是老少皆宜的保健食品。

10、名优特产

哈萨克族刺绣

哈萨克族刺绣是哈萨克族服饰中最有代表意义的一种装饰工艺,无论是哈萨克族的衣服、裙子,还是鞋帽以及床上,室内的装饰用品都点缀着哈萨克族妇女的精湛绣品,哈萨克族刺绣既接受了内地的刺绣工艺,又结合了本民族的特点,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韵,无论是图纹还是配色,都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7

其刺绣图纹主要取材于各种动物、花果及吉祥喜庆的哈萨克文、汉字等,往往连环对称。所用的彩线有的是自己纺自己染的,染料是由各种有色植物和矿石制的一件精美的哈萨克族刺绣要花数十个甚至上百个工日才能完成。

他们在绸缎、呢绒、皮革、毛毡上用挑刺、绣、补、钩等工艺技术加工成的装饰图案,构思奇巧,色彩艳丽。用这种原料制成的服装、鞋靴、被褥、壁毯、华丽炫目,美观大方。特别以日月星辰,云水花草等形象装饰出的手工制品上的图案更是着色浓郁,对比鲜明。

他们在绸缎、呢绒、皮革、毛毡上用挑刺、绣、补、钩等工艺技术加工成的装饰图案,构思奇巧,色彩艳丽。用这种原料制成的服装、鞋靴、被褥、壁毯、华丽炫目,美观大方。特别以日月星辰,云水花草等形象装饰出的手工制品上的图案更是着色浓郁,对比鲜明。

11、旅游景点

情人谷瀑布

苏拉夏情人谷距离托里县城26公里,该景区山奇、石怪、水秀、洞幽。山不高却有高山之气魄;水不深亦集水景之大成.谷中溪水长清,树木蔽日,人在谷中,如在井底;巷谷两侧悬崖峭壁,奇特的山石如苍鹰伏首,如神龟问天,狭长的谷道纵横交错,倘佯谷底,宛若穿行在高墙深巷之中,狭窄的地方,只是一线天光,观怪石、听松涛、赏瀑布、踏冰川、吸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好不惬意。

提起苏拉夏情人谷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古时候,有一个大巴依,他年轻美貌的女儿喜欢上了邻家的牧羊小伙子,大巴依得知此事后,坚决不同意他们来往,并把他的女儿派人看管起来。在一个风雨交加夜晚,勇敢的牧羊小伙子把他的心上人救了出来,一起逃离他乡。大巴依知道后,恼羞成怒,立刻派手下的打手去追他们,在现在的苏拉夏处,两人无路可走,相互对望,为爱殉情,他们的眼泪化作溪流,尸骨化为山石,毛发化为松林,情人谷由此得名。

亚欧大陆内心

亚欧大陆内心距乌鲁木齐480公里,属特殊自然地理位置,是一处独特的旅游景观。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总面积5396万平方公里,四周被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北冰洋所环绕。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记载:亚欧大陆内心概念源自英国近代地理学奠基人H.J麦金德的“陆心说”-亚欧大陆地理内心是远离海岸的陆地“心脏”所在地,内心的测算是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和武汉测绘大学运用GIS技术以世界地图为基准精确测定于1997年共同完成的。亚欧大陆地理内心为东经83°36',北纬46°14'。

亚欧大陆内心建筑主体由观景台、地台、中心圆三部分构成。观景台为长城的缩影,长方形地台内含中心圆,象征地方天圆,四组图腾柱分指四面八方。中心圆直径257.48mm,为地球直径5000万分之一,中心圆与地台高差590mm,代表地心的海拔高度590米。


8

巴尔鲁克山自然风景区

巴尔鲁克山自然风景区主景区位于托里县城西南方向,与县城距离为65公里,尽可“四季风光一眼揽”。巴尔鲁克山自然风景区内有塔斯提河,哈语为“河床多卵石”之意,河谷幽深静谧,河谷底宽100-150米,地势稍有起伏。

沙孜湖

沙孜湖,几乎都是在哈萨克口语里复又春夏的。极端的疏朗,让这巨滩的草场倾现出磁性或张力。牛、羊、牧人被吸引,欲望也被招惹。克烈部的诗人马旦尼亚提,面向湖水用我难懂的汉语描述批满“注解”的一场反复胜败的战争,大体是古时(实际上他很确定是哪个时期和具体的什么人)像曾经中原攻城略地样发生过惨烈的争夺。沙孜草原,从来就是富足的夏草窝子,而沙孜湖就是这草窝中月亮一样的明镜。无论是哪个朝代,谁能占驻沙孜草原,谁就获得了载畜万千的丰地。极远的地理,生僻的路径,使文字疏远,而未产生如今所谓的大名气。恰得益于少被述录,沙孜湖完整地保存了她处子般的洁美,成为草原星月下鲜香欲滴的神话。

用语言描绘沙孜湖,不同于用绘画来表现。结构、色彩、渲染都有可能直观的把沙孜湖呈现给阅读者。用笔来写沙孜湖,我感觉谁来这里,都会面临词语的沦陷。她的美感,涵盖了丰富的白描、速写与更多的赋、比、兴。

夏日中的景象,被沙孜湖发挥得更加淋漓。沙孜草原被沙孜湖辽阔开去的各个方位,诱发出各状的拍岸惊奇。如果时间能允许跨越,我将首度掀起湖之侧翼的几盏土丘,揭开由草遮盖的故事,展开故事中些许的细节,把埋藏多年的金或者是更多消远的情节,在沙孜湖奇丽的微熏下,陶醉进今天的阳光里。这远在前秦时期厚培的土丘,为考古者冠以乌孙墓葬的定义,被如今依旧是袭向高远的冬不拉音符所牵伴。

喀拉盖巴斯陶

喀拉盖巴斯陶,哈语意为“松泉”。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哈萨克族老人在此发现了一眼泉水,泉水边还生长着一棵松树,因此而得名。为了保护这眼珍贵的生命之水,1993年,托里县人民*在泉眼处修建喀拉盖巴斯陶塔。塔为六方形,空心,高15米,分4层,每层有6个门,门楣呈穹形为紫红色,塔体白色,美观大方,挺拔耸立,登高可俯瞰托里县城全貌。四周芳草萋萋,木屋、凉亭、鹰雕等错落有致,构成一幅具有民族特色风格的画卷,令人赏心悦目。

野玫瑰山庄

野玫瑰山庄地处托里县加斯哈拉盖林区,这里满山遍野生长着香气溢人的野玫瑰、野蔷薇,故由此得名。夹在野玫瑰之间还生长着冬虫草、锁阳、大芸、党参等珍贵野生药用植物,马鹿、盘羊、松鸡、棕熊等30余种珍贵的野生动物在这里*自在地繁衍生息。红嘴石鸡、塔里木兔等非重点保护动物尽可让您狩猎尽兴庄冬暖夏凉负离子浓度较高,是您旅游避暑、度假的好去处。

老风口生态区

老风口生态区位于托里县城镇西北部老风口境内,南距托里县31公里,省道221东侧。


9

老风口防护林是以抵御老风口大风而载植的杨树林,自1958年以来,尤其是80年代至现在共造林8万余亩,与风区的80万亩农田,50万亩人工草场共同形成了防护林体系,造就了如今的老风口生态区,以前老风口那种“大风三六九,风吹石头走,小风天天有,黄土飞雪漫天游”的景象一去不复返,体现了托里人民的艰苦奋斗、战天斗地、改造自然的苦干精神,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老风口生态区已建成一个党员先进性教育基地,展现在你面前的是一个集农、林、牧、副、教于一体的生态区,是一个集休闲、娱乐、受教育、学习、体验生活、回顾历史的生态区。

老风口果子沟森林公园

托里县老风口果子沟森林公园距县城仅20公里,距额敏县、裕民县分别为40和5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果子沟系巴尔鲁克山5条山沟,沟内长满野苹果,年产苹果千余吨。此外沟内还生长有山杨、桦树、野巴旦、毛柳等,每年5月,五彩缤纷的野苹果四溢,招蜂引蝶;6、7月份,碧树成荫,密叶之间藏满野果;8、9月份则是硕果累累压弯枝头,落果遍地,飘香四溢,独特的野果景观在塔城地区绝无仅有。

阔克霍拉度假村

阔克霍拉度假村位于克铁公路沿线,距克拉玛依市38公里,交通极为便利,这里依山傍水,林木葱葱,柳树丛生,河水潺潺,夏季气候宜人,是理想的旅游休闲的好去处,目前吸收了*石油管理局油田经贸公司、克拉玛依建升公司、亿德公司投资开发建设,旅游开发区已初具规模,是一个集娱乐、休闲、会议、疗养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度假村。

上一篇:沙湾县

下一篇:裕民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