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科普文章

武都区

科普小知识 2021-12-04 15:14:53
...

武都区为陇南市委、市*所在地,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白龙江中游,秦巴山系结合部,素有“巴蜀咽喉、秦陇锁钥”之称,是甘陕川三省结合部。全区辖36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649个村、50个社区,总人口58万,其中农业人口48万。幅员面积4683平方公里,有耕地70.82万亩,有林地和疏林地190多万亩,具有“七山二林一分田”的特点。武都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商品流通要道,先秦时期就有道(县)建置,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武都郡,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武州更名为阶州,历来为道(县)、郡、州、地所在地。2004年1月武都撤县设区。

中文名称:武都区

外文名称:WuduDistrict

行政区类别:市辖区

行政代码:621202

*驻地:人民路278号

所属地区:甘肃省陇南市

地理位置:甘肃省东南部

电话区号:0939

邮政编码:746000

辖区面积:4683km2

辖区人口:约53.05万人

人口密度:113人/km2

车牌代码:甘K

1、区域概况

武都区是陇南市唯一的市辖区,是陇南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军事重镇,是陇南市委、市*所在地,陇东南区域中心城市之一。总面积4683平方千米,总人口58.0201万(2010年),辖4个街道办事处,15个镇、19个乡、2个民族乡,50个社区、684个行政村。

武都位于甘肃省东南部、白龙江中游地带,地处秦岭与岷山之间,秦巴山系结合部,甘肃、陕西、四川三省交通要道,长江支流白龙江从武都城区流过,地理位置属于南方地区。

武都区素有“陇上江南”和“植物大观园之称,境内沟壑纵横、峰峦叠嶂,气候垂直差异明显,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被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誉为“宝贝的复杂地带”。武都区是“中国花椒之乡”、“红芪之乡”、“黄芪之乡”、“中国油橄榄之乡”、“中国西部冬季露地蔬菜之都”,名优特产有“米仓红芪”、“武都黄连”、“武都花椒”、“武都油橄榄”等。旅游名胜有万象洞、水濂洞、朝阳洞、姚寨沟景区、五凤山森林公园、武都千坝草原等。

2、行政区划

全区辖15个镇、21个乡(其中2个民族乡):城关镇、安化镇、东江镇、两水镇、汉王镇、洛塘镇、角弓镇、马街镇、三河镇、甘泉镇、鱼龙镇、琵琶镇、外纳镇、马营镇、柏林镇、城郊乡、坪垭藏族乡、蒲池乡、石门乡、汉林乡、池坝乡、佛崖乡、黄坪乡、隆兴乡、龙坝乡、龙凤乡、桔柑乡、磨坝藏族乡、玉皇乡、郭河乡、枫相乡、三仓乡、五库乡、月照乡、五马乡、裕河乡。

3、人口民族

武都是汉族聚居、少数民族散杂居的地区。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全区有汉、回、藏、蒙古、彝、壮、朝鲜、满、士家、纳西等10个民族,总人口51.72万人。除汉族以外的10个少数民族人口13786人,占全区总人口的2.67%。武都有道教、佛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个宗教,除道教之外,其他各教均系国际性的宗教。

4、历史沿革

武都,位于甘肃省东南部的白龙江中游地带。历史悠久,物产丰富、地灵人杰,启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是陇南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军事重镇。

武都区根据龙沟发现的“武都森林古猿”化石研究报告证明,早在1000万年前,武都白龙江和北峪河流域已是古猿生活的重要地区之一。而且这里河谷纵横,雨量充沛,森林繁茂,因而还生息繁衍着三趾马、褐牛、大唇犀、始柱鹿、剑齿象、剑齿虎等动物。文物普查、考证发现,白龙江及支流北峪河、沟坝河、福津河沿岸的黄土坪上,埋藏着极为丰富的古文化遗迹和遗物。有距今7000年的仰韶文化、距今5000年的马家窑文化、距今4000多年的齐家文化及商周时代武都白马氐族的寺洼文化等。武都最迟在七千年前就有祖先华夏民族的足迹,他们先在北峪河流域,再繁衍到白龙江及其支流沟坝河、福津河沿岸,从而开创了武都灿烂的古文化。


武都区

夏、商时期武都属氐人居住地。西周、春秋战国时为羌氐民族。先秦已有道(县)级建置。秦代属白马氐族人。

西汉属益州刺史部武都郡所辖。东汉隶凉州刺史部武都郡辖。

三国,属蜀汉益州武都郡辖地。

西晋,属秦州武都郡统之。东晋、十六国,武都郡先属仇池国,后由前秦政权统治。

南北朝,公元448年,北魏置武都镇(掌控一方军事,镇治石门,即今城关旧城山),辖武阶郡(郡治翫当,即今大安庙附近)、修城郡等数郡。

约公元497年,北魏武都镇、武阶郡属梁州。西魏,约公元546年属南秦州。北周,约公元572年改称武州(与武都郡同治今旧城山),领11县。

隋朝,约公元612年,武都郡(治将利,即今旧城山)辖将利、建威、复津、盘堤、长松、曲水、正西诸县。

唐代,约741年武州属陇右道;约公元820年属吐蕃。

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武州更名为阶州(州治仍旧城山)。

五代十国,约公元908年,阶州为岐统之。约公元943年阶州由后晋统治。

约公元959年。属后周,仍称阶州。

约公元924年和公元954年,阶州分别为前蜀和后蜀管辖。

北宋,公元1111年间,阶州(州治福津,即今城关旧城山)隶属秦凤路。

南宋,约1142年,阶州属利州西路。

元代,约1260年阶州属陕西行省。

1270年州治移柳树城(今角弓柳树城)。

元末州治复移坻龙岗(今旧城山)。

明朝,约1369年阶州属陕西巩昌府。

明洪武四年(1371年),阶州治所由旧城山移武都砖城(即今武都区*驻地)。

清朝,阶州隶属甘肃。

雍正七年(1729年),阶州升为直隶州,直隶于甘肃布政使司,领文、成二县。

民国2年(1913年),阶州直隶州改为武都县,并分置出西固县。

民国18年(1929年)2月,又从武都县划出白马关警察所辖地,分设永康县,同年4月改为康县。武都属甘肃省八区专员公署管辖(区专署驻地仍设在武都城关镇)。

1949年11月25日,*广州行政院来电任命驻武都119军军长王治岐为甘肃省*主席。*甘肃省*的牌子悬挂在武都师范学校(今旧城山中学)的门口,直到武都解放。


朝阳洞

1949年12月9日武都解放,武都县属武都专区管辖(专区、县同治城关镇)。

1958年2月,武都县随武都专区并入天水专区。是年,国务院批准,撤销康县,并入武都县;撤销宕昌县,将沙湾、新寨等人民公社划归武都县。

1961年11月,国务院批准恢复武都专区,驻地仍在武都城关镇。同年12月从武都县内分出康县。12月15日,国务院批准恢复宕昌县。

1963年3月,武都县的沙湾、新寨等人民公社划归宕昌县。

1968年7月7日,武都专区、武都县革命委员会在武都莲湖广场召开成立大会。

1969年10月1日,武都专区革命委员会更名为武都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9年1月武都地区行政公署成立。1980年12月,撤销武都县革命委员会,成立武都县人民*。

1985年5月14日,国务院批准武都地区更名为陇南地区(仍驻武都城关镇)。

2004年1月,国务院批准撤销陇南地区和武都县,设立甘肃省陇南市(地级市)和武都区(县级区)。市、区*驻地仍为武都城关镇。2004年6月,武都辖36个乡镇(其中12个镇),15个社区,689个村。

2008年末,武都区面积4683平方千米,辖12个镇、24个乡(其中2个民族乡):城关镇、安化镇、东江镇、两水镇、汉王镇、洛塘镇、角弓镇、马街镇、三河镇、甘泉镇、鱼龙镇、琵琶镇、城郊乡、坪垭藏族乡、蒲池乡、石门乡、汉林乡、柏林乡、马营乡、池坝乡、佛崖乡、黄坪乡、隆兴乡、龙坝乡、龙凤乡、桔柑乡、磨坝藏族乡、外纳乡、玉皇乡、郭河乡、枫相乡、三仓乡、五库乡、月照乡、五马乡、裕河乡。共有684个行政村,2402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11.02万户48.38万人(不含城区数据)。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武都区常住总人口555004人,其中:城关镇85826人,安化镇29916人,东江镇16816人,两水镇27281人,汉王镇27674人,洛塘镇25871人,角弓镇19083人,马街镇28369人,三河镇11916人,甘泉镇9372人,鱼龙镇15397人,琵琶镇14053人,城郊乡20469人,坪垭藏族乡4808人,蒲池乡16272人,石门乡10862人,汉林乡10798人,柏林乡11144人,马营乡16121人,池坝乡5230人,佛崖乡12155人,黄坪乡8930人,隆兴乡8410人,龙坝乡5111人,龙凤乡10207人,桔柑乡6592人,磨坝藏族乡5265人,外纳乡19394人,玉皇乡8468人,郭河乡12585人,枫相乡10665人,三仓乡12833人,五库乡11166人,月照乡4663人,五马乡6743人,裕河乡4539人。

2014年,安化镇、两水镇、汉王镇被列为全国重点镇。同年,撤销外纳乡、马营乡、柏林乡,设立外纳镇、马营镇、柏林镇。

5、资源优势

气候条件得天独厚,温暖湿润,光热资源比较充足,适宜于多种农作物生长。有各类动植物1300多种,各类中药材1200多种,其中“米仓红氏”、“武都黄连”饮誉中外。有花椒、桔柑、油橄榄等经济林果百余种,其中“大红袍花椒”品质优良,畅销国外;白龙江河谷地带则被专家认为是全国油橄榄最佳适生地。水资源总量53.7亿立方米,水能资源蕴藏量70.62万千瓦时,可开发利用19.53万千瓦时。境内有神奇的万象洞天、朝阳仙洞、水濂瀑布、千坝草原、太白积雪、五凤彩云、六月冰泉、南宋古建筑广严院和红桐河自然保护区等。

6、国民经济

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2003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78421万元,比上年增长16.3%。财政收入达到5480万元,比上年增长25.83%;粮食总产量达到10765.2万公斤,比上年增长8.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82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379万元,增长16.3%;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为102%;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为101%;计划生育率达到81.2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15‰。


春到裕河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面对接-生的自然灾害,各级组织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采取行政推动、科技带动、效益拉动、全民齐动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推进了农业和农村工作。农业增加值完成29313万元,农民人均占有粮达到224.3公斤。农田水利建设以坡改梯、水浇地建设、集雨节灌和解决人畜饮水困难为重点,全年完成坡改梯3.25万亩,占任务的108.3%;新增有效灌溉面积6160亩,占任务的103%;发展集雨节灌面积7305亩,占任务的100.1%。生态林和经济林建设坚持科学规划、规模发展,完成退耕还林6万亩,荒山造林4万亩,新发展经济林15.08万亩。以百个示范村为重点的“退一兴三”工程进展顺利,完成整地10.53万亩,种草1.41万亩,投放种羊2531只。花椒、油橄榄、茶叶、核桃、蔬菜及山野茶、畜牧业、中药材产业开发势头良好,农产品的产量、质量和效益有了较大提高。12个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村社*报酬得到落实,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深化,教育及其它收费进一步规范,为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城市经济运行良好。按照年初确定的大办工业、加快工业发展的工作思路,通过深化改革、调整结构、挖潜改造、开拓市场,城市经济保持了平稳运行的势头。全县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9370万元,同比增长7.7%,其中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完成8674万元,同比增长16.1%,限额以下工业企业完成10696万元,同比增长3%。完成增加值5462万元,其中限额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906万元,同比增长8.7%,限额以下工业完成增加值2556万元,同比增长2.9%。完成销售收入16133万元,同比增长5%。主要产品产量:原煤完成3.9万吨,同比增长30%;水泥完成7.01万吨,同比持平;发电量完成13200万度,占年任务的101.5%,同比增长20%。水电能源、农副产品加工等一批工业财政建设项目正在积极实施。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化,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对6户企业进行改制,商业、粮食、石油等流通企业效益回升。

非公经济持续增长。以城区商贸中心、沿川经济带为重点,通过放宽政策、优化环境、加强指导、规范管理、协调服务,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完成总产值46177万元,同比增长19%;实现增加值10250万元,同比增长20.4%;实现利润3239万元,同比增长24.6%;上缴税金985万元。新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企业826户,新增从业人员2478人,新建扩建续建项目40个,完成投资2654万元,同比增长7%。积极组团出外招商,参加“兰洽会”、“西交会”和“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经贸洽谈会”,累计签约资金43326.9万元,其中履约资金26206.9万元,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财政金融稳中有增。面对运转艰难的财政形势,狠抓增收节支和“三保一挂”责任制的落实,全面实现了财政增收目标,确保了全县*职工工资的按时足额发放,兑现了政策性增资。完成财政收入6248万元,其中,大口径考核收入完成5480万元,占本年5286万元的103.7%,增收1125万元,增长25.83%;财政支出18276万元,占年度17973万元的101.7%,增支303万元。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8871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1121万元,增长19.75%;各项贷款余额11395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9745万元,增长20.96%。住宅、教育、文化和旅游消费趋旺。

扶贫开发全面推进。围绕稳定解决温饱、分步向小康迈进的目标,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类指导、集中攻坚,实施项目覆盖、帮扶到村、扶持到户、整村推进,全年投入扶贫资金3582.1万元,在39个乡镇的240个贫困村开展了小额信贷扶贫,在24个项目乡镇的384个村实施了世行项目,移民1267人,占任务的126.7%,输转劳务6.2万人次。又有1.2万贫困人口基本解决了温饱,2万低收入人口稳定解决了温饱。

7、城乡建设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512万元,比上年增长36.9%。县十三届一次人代会上审定的十件实事基本完成,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即将投放运行,城区南岸堤路工程、城区二期供水工程、城区垃圾处理场开工建设,城区电网改造、县疾病控制中心正在抓紧施工,架通了66个村社的农电线路;新修乡村公路51条238公里,整修223条1156公里;解决了51个村近1.4万人0.4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建成了角弓陈家坝、柏林袁家坝、洛塘上庄三座大桥,桔柑大桥、磨坝大桥正在抓紧施工,全县实现乡乡通公路,城乡基础设施有了新的变化。城市规划逐步完善,城市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拆迁安置基本到位,城市居民住房大为改善,安化等一批建制镇的小城镇建设取得新进展。

8、社会保障

在部分乡镇受灾严重的情况下,分批下拨救灾款210万元,保证了1.2万“三无户”、5.7万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在16个乡镇23个村实施灾民建房1337间,解决了432户1906人的住房困难。同时,围绕“三条保障线”,发放养老金517万元,落实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459.3万元,通过多途径使1151名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9、社会事业

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科技工作以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包乡驻村送科技为重点,广泛开展农作物丰产栽培、经济林果综合管理、畜禽防疫和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推广,新建各类科技示范点260个,培训乡村*4500人次,培训农村科技明白人9.5万人次。基础教育普及水平和质量稳步提高,小学、初中、高中入学率分别比上年增长1.5%、13.1%和4.2%,普通高校录取新生735人,增长30%,新建教学楼13栋,全县教育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计划生育工作以“五个一次性”为目标,集中开展-活动,基层服务所建设明显改善,优质服务乡镇和“自管小组”、“自治村”建设不断加强,计划生育各项指标基本实现,顺利通过了省、地考核。医疗卫生机构和医药市场整顿取得初步成效。卫VⅢ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防治“非典”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全县疾控网络建设逐步健全,全民公共卫生意识进一步增强,各级组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广播电视通村入户覆盖率和信号传输质量明显提高。城乡文化、体育、旅游繁荣发展,开展了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活动,成功举办了春节城区文化活动、中小-会、首届南山桃花艺术节和首届千坝草原生态观光旅游节,促进了对外开放、交流与合作。


阶州古刹-广严院

*法制进一步加强。县乡两级*和县直各部门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及时报告*重大工作的进展情况,认真落实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和决定。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工作中注意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高度重视人民代表、政协委员提出的278件提案和意见建议办理工作,办结率为100%。召开政情通报会4次,适时听取离退休老同志、社会各界人士对*工作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认真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两错”责任追究制,在县直22个主管局开展了行风评议,依法行政水平得到提高。积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政务、厂务、村务公开全面推进,认真开展普法教育,“四五”普法进展顺利。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治安秩序明显好转。认真办理和接待群众来信来访。

重视消防和安全生产工作,大力开展建立健全安全事故防范体系,消防和安全生产形势逐步好转。积极开展从政道德教育,切实加强作风建设、廉政建设,*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素养和勤政务实意识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民政、劳动、人事、统计、物价、地震、信访、地税、国税、国土资源管理、民族宗教、金融保险、质量监督、卫生防疫、武装、双拥等工作卓有成效,为该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地震受灾情况: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MS8.0级地震,地震波及全区全境,震感强烈,经测定为7.6级地震,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经初步调查统计,全区36个乡镇684个村、15个社区受灾,涉及12.36万户54.84万人,其中:29个乡镇478个村、15个社区共计107323户478787人严重受灾,截止5月15日下午5时,全区死亡99人,失踪2人,受伤457人,倒塌房屋3.01万户10.56万间211.2万平方米(其中土木结构2.1万户147.84万平方米,砖木结构0.6万户42.25万平方米,砖混结构0.3万户21.11万平方米),造成危房4.1万户14.05万间281万平方米(其中:土木结构危房2.87万户9.84万间196.7万平方米,砖木结构危房0.82万户2.81万间56.2万平方米,砖混结构危房0.41万户1.4万间28.1万平方米),3万户9万间194万平方米房屋出现裂缝;倒塌校舍10089平方米,65624平方米校舍墙体裂缝或屋顶塌陷,毁坏学校厕所726平方米、大门17座,损毁电力提灌134处190台、渠道及管引工程278处、人畜饮水工程231处、堤防工程44条21.5公里、水窖1.78万眼,山体滑坡、公路塌方普遍发生,造成212国道、江武公路、大姚公路和龙昌公路等交通主干道严重阻塞,供水、供电、通讯一度中断,严重影响了城乡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10、民俗风情

名优特产

武都花椒

武都地处甘肃南部,地处西秦岭南荣南麓,甘、陕、川三省交界地带,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林草茂盛,资源丰富,素有陇上“小江南”之美称。居长江水系白龙江中游的武都区自古就是优质花椒的故乡,素有“千年椒乡”之美誉。又以花椒品质优异,民间冠以“大红袍”之称。

中国花椒之乡

.武都是我国花椒原产地之一,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史。目前,该区花椒种植面积90.4万亩,花椒年产量1020万公斤,堪称“中国花椒第一县”。

武都花椒远近闻名,畅销全国,著名餐饮连锁小肥羊火锅店的花椒全部来自甘肃武都,可见其盛产的花椒的影响力。其中尤以武都花椒的颜色、麻味更胜,武都也因此被称作花椒之都。

我国首座花椒博物馆在著名花椒之乡武都开馆。


两叉河

武都花椒品质优异,民间冠以“大红袍”之称.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花椒坚齿、乌发、明目,久服,好颜色,耐老、增年、健神。”

橄榄油

油橄榄,又名齐墩果,主产地中海沿岸的埃及、意大利、希腊等国家,上个世纪出现在中国。其橄榄油富含维生素A、D、K等独特营养成份,是世界上公认的“植物油皇后”,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疗、美容等行业。因符合人类消费的时代潮流,油橄榄备受各国植物油和化妆品企业青睐。据统计,中国目前油橄榄种植总面积为20多万亩,而地处内陆腹地的甘肃武都油橄榄种植面积突破14万亩,*国油橄榄市场份额的70%以上,成中国最大的油橄榄种植基地。

武都属于北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其境内温暖湿润,光热条件优越,气候、土壤要素与地中海沿岸相似,是中国油橄榄的最佳适生区。2005年,“武都油橄榄”获得国家颁发的“地理产品保护”专用标志。目前,全区两水、汉王、外纳等10多个乡镇,已形成家家户户户种植橄榄树的良好局面,发展教场梁、佛淌沟等种植面积在50亩以上的私营油橄榄种植园145处2.8万亩,白龙江沿岸荒山荒坡上,农户连片油橄榄载植区192处9.6万亩,城区绿化种植6000多亩。

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目前,武都已建成油橄榄园200处,配套建设油橄榄加工厂5座,研制开发橄榄油、橄榄茶、橄榄酒、橄榄化妆品等产品26个,产品远销北京、西安、上海等城市。

地域范围

武都属于北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其境内温暖湿润,光热条件优越,气候、土壤要素与地中海沿岸相似,是中国油橄榄的最佳适生区,适宜发展油橄榄的面积达三十多万亩,二00五年,武都油橄榄获“中国地理产品保护”专用标志。

特定品质

油橄榄,又名齐墩果,主产地中海沿岸的埃及、意大利、希腊等国家,上个世纪出现在中国。其橄榄油富含维生素A、D、K等独特营养成份,是世界上公认的“植物油皇后”,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疗、美容等行业。因符合人类消费的时代潮流,油橄榄备受各国植物油和化妆品企业青睐。

红芪

红芪:又名红兰芪,产于甘肃省,为多序岩黄芪的根,产量较大,最早种于武都县光明乡。身长条直,质地密实,粉性足,甜度高。

红芪是黄芪的一种,为一种多年生草本豆科植物。陇南红芪以武都区安化和宕昌县将台一带为中心产区,海拔1700-2000米之间红土地带最宜生长。因其具有花斑、皮色红润、粉质充足等特点,质量大大优于膜荚黄芪、内蒙黄芪、金翼黄芪等,尤以"米仓红芪"为佳,成为著名的传统特产,是我国的独特品种,荣获国家外贸部《出口商品荣誉证书》,在国内外市场颇负盛名,特别在港台和东南亚地区,更是多年热销不衰。红芪性温,味甘,有补气固表,利水托疮的功效。现已由家种为主,野生采挖为辅。目前陇南红芪种植面积达到1万多亩,年产量达300多万公斤。

甜柿

甘肃陇南渭河流域的柿子,果实肥硕,肉厚香甜,营养丰富,柿子加工制柿饼,酿柿酒,造柿醋,做柿糖,色味俱佳,柿饼有健胃润肠、止血解毒、降血压等功效。


林间瀑布

甜柿原产我国,栽培历史悠久,适应性广,寿命长,效益高,营养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本书在总结“中国甜柿之乡”——湖北省罗田县甜柿生产的经验,调查走访了甜柿主产区的乡村*和众多的柿农以及甜柿加工单位,并收集了国内外新的技术成果,是科学家智慧的结晶,是柿乡群众经验的总结,为柿乡的基层*和广大柿农的“技术”顾问,能帮助农民发展甜柿致富。

雕漆

历史悠久的甘肃雕漆选用当地天然生漆、沿用古老的工艺并结合现代料研成果精炼选制而成。产品漆色饱满、乌黑纯正、肌理细腻、光润如玉,具有质璞自然之美。甘肃雕漆的装饰图案有人物、山水、飞禽、走兽、文物博士乃至蜂蝶鱼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

猕猴桃

甘肃陇南山区的猕猴桃均属野生,有性味甘寒,有解热、止渴、通淋之功。猕猴桃,是中华猕猴桃栽培种水果的称谓。也称猕猴梨、藤梨、羊桃、阳桃、木子与毛木果等,原产于中国南方。一般是椭圆形的。深褐色并带毛的表皮一般不食用,而其内则是呈亮绿色的果肉和一排黑色的种子。猕猴桃的质地柔软,味道有时被描述为草莓、香蕉、凤梨三者的混合。因猕猴喜食,故名猕猴桃;亦有说法是因为果皮覆毛,貌似猕猴而得名。

樱桃

樱桃属于蔷薇科落叶乔木果树,朋友们可别把樱桃和樱花混为一谈哦。樱桃成熟时颜色鲜红,玲珑剔透,味美形娇,营养丰富,医疗保健价值颇高,又有“含桃”的别称。

我国作为果树栽培的樱桃有中国樱桃、甜樱桃、酸樱桃和毛樱桃。樱桃成熟期早,有早春第一果的美誉,号称“百果第一枝”。据说黄莺特别喜好啄食这种果子,因而名为“莺桃”。其果实虽小如珍珠,但色泽红艳光洁,玲珑如玛瑙宝石一样,味道甘甜而微酸,既可鲜食,又可腌制或作为其他菜肴食品的点缀,备受青睐。

天麻甙

天麻甙用于神经衰弱、神经衰弱综合征、血管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眩晕症及高脂血症。对这些疾病的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天麻为多年生共生植物,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其干燥块茎亦称天麻,是一味常用而较名贵的中药,临床多用于头痛眩晕、肢体麻木、小儿惊风、癫痫、抽搐、破伤风等症。天麻过去一直依赖野生资源,20世纪70年代野生变家种成功后,家种天麻成为主要商品来源。

美食小吃

洋芋糍粑

大凡去过甘肃陇南的人,对那里的风味小吃总是赞口不绝。尤其是陇南的武都县城,你若循着那扑鼻的香味步入小吃街时,尽现在眼前的那物美价廉、香味浓郁的各种小吃令人目不暇接、馋涎欲滴。在这众多的小吃中,洋芋糍粑可算是最有代表性的。洋芋糍粑就是洋芋搅团,可别小瞧这搅团,当地人把它做得色、味、香、俱佳。

凉粉

武都的凉粉,一般是泛指早市上的面皮、米皮、凉粉、洋芋搅团和油面茶等风味小吃。武都城不大,但武都人是甘肃最据城市精神的人,有敢于消费的生活理念。武都人一般不在家做早餐,一年四季都在大街小巷的小摊和市场上以凉粉为早餐的。凉粉无疑构成了武都生活的重要一部分。当地人早起,相互见面问候的第一句话是凉粉吃了没有。外出几天回来第二天先要做的事,就是吃顿凉粉解回馋。

11、旅游景点

佛临朝阳,鹤舞仙山-朝阳洞

朝阳洞原名仙佛洞,为唐代凿建的石窟。座落在陇南市武都区以西的角弓镇白龙江以南凤凰山北麓陈家坝村西朝阳山的山坡之上,洞口海拔1173米,距武都城区约30公里。洞内相对湿度53.3%,温度24度。

朝阳洞前有一片风景林,林中有1200年以上树龄的古青杨树二株,树巅栖息珍禽仙鹤一百二十余只,为朝阳洞景区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游客站在朝阳洞门前,可仰观崖前全景,俯瞰古树仙鹤。新建的山门和门前亭阁均仿古建筑,它和睡佛、如来佛、三霄殿等殿前古建筑一样,悬于崖前,惊险奇特。踏进山门便看见洞口处楹联:“晨钟暮鼓警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迷路人”,把游人引入慧流佛海的幽幽境地。


神龟回望

朝阳洞为古阶州的八景之一,为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早被载入《阶州志》,现载入全国、全省和市、区的史志及古迹名胜辞典中。1994年,朝阳洞被列为武都的旅游景点之一。2001年,万象洞被列为省级旅游景点,朝阳洞成为万象洞的配套景点。近年来,接待了大量的省内外游客和荷兰、瑞士、加拿大、美国等国家的游客,大大提高了武都的知名度、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华夏北方第一溶洞-万象洞

万象洞景区,位于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汉王镇白龙江南岸的景山山腰,距城区约15公里。万象洞海拔1150米,高出白龙江190米,但洞内湿潮润滑,间有小溪流泻,叮咚之声不绝于耳。据地质专家考证,该洞已有2.5亿至3亿年的历史,属于典型的岩洞地貌,是我国西北地区发现的一处规模最大、景致最佳、艺术价值最高的天然溶洞。因洞内洞中有洞,乳石遍布,森列多姿,宛如包罗万象的阆苑仙宫而得名。现存南北朝至今石碑10通,石刻10处,墨笔题记960多条,因而又有“地下文化长廊”、“地下艺术宫殿”的美誉。现为*AAAA级景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地质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甘肃十大景区之一。

万象洞又名仙人洞,五仙洞,相传五位仙人曾在此修炼而得名。洞内深不可测,地形复杂,曲折迂回。小处高阔不足1米,仅容一人爬行;大处高轩宏敞,纵横百米之外。现已开发深度为3.5公里,分为三大景区,分别为:月宫、龙宫和天宫。

长期以来,人们常把桂林的七星岩和芦笛岩誉为溶洞之冠,孰不知,万象洞的胜景更有迷人之处,它好比是一部充满诗情和美感的画册,每翻开一页,都令人称奇和陶醉。沿山间小路登至山腰,首先看见的是形若苍穹的洞口。洞上方刻有民国时甘宁青检察使高一涵所书的“别有洞天”和赵朴初题写的“万象洞”等大字。进到洞内,就会被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所震慑,映入眼帘的就是一个高大宽敞的大厅,就是第一景区——月宫。洞口有一形如卧兽的巨石,正向一形似满月的透光石洞张望,好似“犀牛望月”,又像在审视出入游人,但它也像童话中的神牛一样,并不为难游客,让无数游人大大方方地在它面前走过。这里的钟乳石奇形怪状,光辉耀眼,或如旭日,或似晓月,或若云霞,或恰仙草……放眼望去,处处奇珍异宝,花海果山,怪禽稀兽,五谷丰登,真是万象竞秀,名日“万象更新。”向前移动,美景层出不穷。那由无数石慢组成的长约10米,宽约2.8米的石帘,自空垂下,名曰“石帘垂布”,重重敲击,迸发出雷鸣似的巨响。那宛如白玉雕就的五根石柱,俊秀挺拔,直指天穹,名为“五岳朝天”。还有从洞顶垂下的石钟乳,和地上茁生出来的石笋,垂直相接,相距不到10厘米,起名“天地交泰”,俗称“天针对地针。”

通过一道光洁的,地面上像砌满了云片似的走廊后,(即为“卧龙坝”)就来到了第二景区——龙宫。坝上有二龙蟠伏,鳞甲浮动,闪闪发光,仿佛触之即飞。过“溜马槽”则为“黄龙滩”,中有仙人“炼丹井”,深不可测。设有“仙人床”,床头有“仙人枕”,壁上有“仙人灯”,床下有“仙人履”。内壁角有一小洞,高阔不足1米,深约1.7米,游人爬行而过,是全洞最狭窄的地方,因凉风习习,故称“风洞”。

过了风洞,我们便进入了天宫。进入一重又一重的门,穿过无数玉砌瑶阶,雕楼柱石的崇楼高阁,美景会不断地涌来。在这里,人们可以解除一切羁绊,让想象的翅膀*飞翔:你说山,那里就有各种形状的山;说水,就有奔腾的海和流尚的河;说树,就有树,树上有飞鸟;说桥,就有桥,桥上有行人。


五凤山森林公园

从洞内纪游题字来看,万像洞早在1000多年以前,就已经吸引了历朝历代的游客慕名前来。至今,洞内还留有北周、唐、宋、元、明、清各代石碑100多面,诗词题刻960多首,对万象洞奇景百般抚唱,倍加赞赏。其中清代武都人贾廷琯的《万象仙洞》最有代表性,他在诗中赞曰:“不是人世间,包罗万象天。卧龙何日起?玉柱几时悬?谁凿鸿蒙窍,空留丹灶烟?洞深苔石滑,何处遇神仙?”

游人至此,已行4.5公里,才游了万象洞的11个景区,120多个景点,只是万象洞的一半。万象洞到底有多长,至今谁也没有走到尽头。相传,有豪兴壮游者,曾携带行李干粮,宿于仙人床上,次日攀“天梯”,过“险道”,再行5公里,走遍诸洞,赏遍清景,至独木桥,可听见文县的鸡犬之声。故当地有“万象洞如整个山大”之说。

不是人世间,包罗万象天,古开鸿蒙窍,今朝更好看。

万象洞新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万象洞的姊妹洞。新洞,发现于2007年6月9日下午17时38分,形成时间距今约5000万年,现在正处于初步的生长阶段,与万象洞呈倒八字分布。新洞目前以保护为主,所以只开发了100多米,洞内景观细若银丝,白玉凝脂、状如琼山,鹅管、石花密布,这些发育初期的溶洞景观,在全国870多处溶洞中十分罕见,不仅有很高的美学价值,而且填补了我国溶洞发育雏形到成形演变过程中的空白,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进入新洞,首先看到的是一片高高低低的石笋,形态各异,宛若天上的各路神仙,所以取名为“群仙聚首”。旁边还栖息着一只天鹅,美丽的身姿,映照在她身后的湖水中,这面湖水也因此而得名为“天鹅湖”。

回身看去,不远处,挂着一颗“犀牛心”。其形状非常像一颗心脏,故此得名。

头顶上方,鹅管密布,清莹剔透,鹅管生长的岩石上开出大片白色的石花,美不甚收,让人有一种置身水晶宫的感受。

转过身拾阶而上,近处大片大片白玉凝脂的钟乳石,让人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妙手。而上方的八面宝镜,更是有着美丽的传说故事,相传最大的一面为天上王母娘娘的梳妆台,剩下的七面为七仙女所有。

位于新洞中,看到的,是美丽灵秀的鹅管、石笋,听到的,是山里渗下来的水,滴落天鹅湖的叮咚声,此情此景,可谓诗意人生,使人忘记生活中的纷繁复杂,让我们的心渐渐沉静,归还本真......

景区特色:

1.万象洞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属中国四大溶洞之一,可与桂林芦笛岩、肇庆七星岩、浙江瑶林仙境相媲美,其规模之大、景致最佳,被誉为“华夏北方第一洞”;

2.洞内全年恒温14度,冬暖夏凉,洞内氧气充足,实是旅游避暑的佳地,;

3.新洞内钟乳石莹白如玉,鹅管、石花密布,是科学考察基地,有很高的科考价值。

裕河原生态旅游开发区

一、基本情况裕河原生态旅游开发区位于武都东南部,北与康县阳坝国家4A级景区相邻,是我区的亚热带温润气候及植被区,这里山高谷深,孕育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水利资源,境内山峦连绵,森林茂密,河流交错,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裕河省级自然保护区就在其中,是我区最美、最具开发价值的原生态区域。保护区面积达74944公顷,水域面积2246公顷,有国家一、二级珍惜保护动植物100余种。多年来,由于受多种条件的制约,该区域旅游一直处于“长在深山人未知”的状态。目前,境内可开发的旅游资源主要有白沙沟、八佛沟、包家沟、碳梁等“三沟一梁”。


小河流水

近年来,市委、市*,区委、区*高度重视旅游产业的发展,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产业培育成市、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尤其是要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开发生态旅游,彰显陇上江南之形象,而裕河以其独特的旅游资源恰好承担了我区开发原生态旅游的主要任务。尤其是自2012年以来,裕河原生态开发工作正式全面开展,一直沉睡的裕河大山在开发中慢慢苏醒,渐渐地实现着她的价值。

二、总体定位生态观光、休闲养生

三、发展思路依托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自然风光,融合茶叶和中药材种植,扩大大鲵养殖规模,将其发展成为集生态观光、养生度假、特色养殖、高端养生为一体的生态休闲度假区。具体旅游开发框架和空间布局为“一主轴、两组团”。

“一主轴”是指以五马、裕河、康县阳坝旅游公路为主轴,沿公路两岸形成层次鲜明、主题明确的乡村民俗旅游区、茶园观光游览区、峡谷瀑布观赏区、山水生态旅游区及民俗生活体验区。

“两组团”位于原西支乡西支河、塘坝河,重点打造田园风光、茶艺表演、动植物游乐园组团和五马观音崖河流峡谷探险、原始森林观赏、山林避暑度假区组团。

四、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兰渝铁路、兰海高速、成武高速等国家重大交通项目的近期竣工,影响裕河片区旅游发展的交通瓶颈将被打破,我区交通枢纽区位优势将逐渐凸显,裕河旅游将迎来大发展时期。为裕河片区发展以保护区位为本底的原生态旅游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1.做好规划编制。配合市旅游局做好《五马-裕河旅游综合开发规划》,尤其要多次深入每个景区、景点实地考察调研,充分论证,合理布局,使每处资源都能实现其价值,从而形成一个科学化、高质量、适度超前的旅游发展规划,成为指导裕河原生态旅游开发的总纲,争取尽快完成。

2.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打通五马—裕河—康县阳坝的旅游公路,争取年底通车,在赵钱坝村修建游客接待中心,将其打造为游客集散地、旅游示范村;依托河流、溪水,在地势较为开阔、平缓的地方修建“行云流水”度假小院,可供游客休闲、垂钓;依托茂密的树林,修建休闲茶阁,可供游客在游览中驻足品茶、体验自然;依托险峻的地势,在视野开阔处修建观景小亭,游客可将美景尽收眼底,大饱眼福。各景点之间用游道或人行步道连接,从而形成以赵钱坝村为中心、以各景点为节点、以人行游道或步道为联络线的裕河原生态旅游体系。依托兰海高速公路进出口及五马—康县阳坝旅游公路与外界连接,届时裕河将真正成为武都乃至陇南旅游的一张名片。

3.做好宣传推介工作。2012年,我们邀请陇南电视台深入裕河拍摄了一批风光片,并将其制作成为画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大宣传力度,推介裕河原生态旅游。一是在兰海高速公路琵琶出口、五马、阳坝制作裕河生态旅游标识牌。二是继续拍摄、制作裕河生态旅游画册、折页,在参加省内外各种节会时宣传、发放。三是争取资金在甘肃卫视、陇南电视台、武都电视台等媒体播放裕河旅游风光片,逐步扩大知名度。

4.抓好招商引资工作。裕河原生态旅游开发才刚起步,没有基础,需要投资巨大,若单凭*财政投资,远不能满足其开发需要,所以要在招商引资上苦下功夫,充分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储备一批项目,通过让利开发商的方式,让他们投资、经营。

水濂洞

武都水濂洞位于城北五华里的五凤山下脚下,是史料记载的武都"八景"中仅剩的"三洞一山"之一。远远望去,树木参差,隐约可见楼阁悬空,立柱井然,嵌于半崖峭壁之上,奇特惊险,俨然神仙的居所,给人惊奇中平添一份神秘。


姚寨沟

踏着曲折的小路拾阶而上,耳中充盈着祥和的诵经声,心里一下子满是虔诚与敬意,不由得想起那个凄美的传说:那是在唐代以前吧,有一个善良、勤劳的姑娘,名叫红玉,她是王母娘娘的小女下凡,生得如花似玉。可是,她遇上了一个狠心的婆家,对她百般虐待。红女白天做庄稼,忙家务,晚上彻夜纺线,可还是受气挨打。她实在受不了婆婆的刁难与折磨,万般无奈,便跳崖自尽,香消玉陨。后来,红女得道成神,向王母请求永住人间。从此,拯救万民,福佑四方。后人为了纪念这位福佑万民的神女,就在五凤山麓石岩洞立祠祭祀她,并在她得道成神之日,大兴佛事,年年相承,遂发展成为大型庙会,而清水、诵经便成为庙会期间主要的佛事活动。据《武阶备志》记载,晚唐诗人李商隐曾两次游历红女祠,并写下《过圣女祠》和《重过圣女祠》两诗,怜其寂寞、凄清的境地。当游人怀着对红女虔诚的敬意,步入楼阁,再沿着合仙洞那漆黑的天然石岩洞宛延而上,摸索着登上另一层楼阁,顿时,全身有一种脱胎换骨、飘然成仙的感觉。从窗口俯视,脚底腾空,好似身临仙境。向右跨过石桥,到舍身崖。据说这里是红女舍身跳崖之处,故名舍身崖。靠里还有一块红女祠,上面记载着红女的传说以及历代兴建红女祠的历史。站在崖边,脚底是千深渊,不由得人心底发虚,脚底后移。在这里能看到水濂洞景区全貌。这时,向前看,只见对面刚刚经过的楼阁虽贴崖悬空,但楼阁之间,并无栈道相连,那是因为有天然石岩洞在山体内曲折宛延,使楼阁互相贯通,上下连为一体。这,大概是它又一个奇特之处。水濂洞红女祠初建于唐代,现存楼阁为清初重建,乾隆时曾增修殿阁。同治三年,太平天国启王梁成福进军武都,以水濂洞为指挥处,战事失利后,舍身坠崖,建筑被清军烧毁。现存楼阁仅有子孙殿、三宫殿、观音殿即红女祠、弥勒佛殿、三霄佛殿、合活殿、亨哈殿等,大多悬空,琼楼精舍,斗拱飞檐,奇特惊险。相传农历二月十九日水濂洞胜会是红女得道成神吉日,正当春暖花开,桃红柳绿之际,前后六天,城乡男女老少赴会、游玩,络绎不绝;而西和、礼县一带香客,千里迢迢,赶来兜售泥玩,为盛会增色。水濂洞景区的开发,为城乡人民提供了一个郊游的好去处,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并将随着景区的进一步开发,以它凄美的传说和优美的环境,吸引更多的游客。

瑶寨风情

姚寨沟风景区位于武都城区以南城郊乡姚寨沟流域,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既有古羌、藏民族纯朴遗风,又有古羌族的遗址。景区内山岭叠翠,森林茂密,碧波荡漾,飞瀑流云,奇石耸立,鸟语花香,堪称人间仙境“瑶池天堂”。这是中国西北地区又一个“春踏青、夏避暑、秋观雾、冬看雪”的原生态旅游胜地,号称蜀有“九寨”,陇有“姚寨”。根据沟内的自然风貌特征,可分为青龙山、上黄、雷鼓山、马山、柳沟山和“瑶池天堂”主景区,主景区由湖泊、特色园、瀑布、农家乐、特种养殖、民族民俗旅游6部分组成,与千坝草原及万象洞景区通过旅游环线连成一片,形成1—3日游的武都旅游圈。著名的佛教和道教胜地青龙山形似卧龙欲腾之势,山上庙宇林立,奇碑记载大殿重建于清朝。与青龙山遥遥相对的是一座规模较大,香火旺盛的奇院——曹家寺。曹家寺始建于明代,清代又有重建。上黄景区山清水秀、飞瀑溅珠、石林丛立、曲经通幽,身临其境犹如在画中畅游。马山景区和上黄只有一梁之隔,这里松柏掩映、苍翠欲滴,九眼龙泉吐珠喷玉,杂草野花缤纷斗艳。雷鼓山主峰海拔3600米,一山有四季,三里不同天,生物群落层次清晰,可春采野花,夏听松涛,秋赏红叶,冬尝山珍,是武都旅游的绝佳之地。


姚寨沟1

五凤山森林公园

五凤山原名真武山,相传古时曾有5只凤凰落在山巅,故名五凤山。距武都区北郊3公里,海拔2265米,垂直高度1200多米,巍峨高峻,耸入云霄。山巅茫茫松林间,殿阁重重,画栋流云,飞檐落霞,是驰名陇南的古迹名胜。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从殿沟开始爬坡,沿山梁蜿蜒盘旋,攀援到山顶,共经过10座庙宇,先后有:净手殿、一天门、新殿、风伯殿、二天门、坪堎龛、三天门、土地祠、灵官殿、老殿。除净手殿和老殿的15间殿舍外,大部分建筑在“*”中遭受破坏,近年来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复工作。老殿是明代建筑,坐北朝南,立于主峰之巅,横空出世,嵌入蓝天,工艺精巧,殿堂崇丽,从下仰望,确是天外飞来的空中楼阁。殿内有两通石碑,其中清道光十年(1830年)所立《名山老殿护载树木碑记》特别引人注目,碑文记述了自嘉庆八年(1803年)在此山栽植松柏、冬青及其它杂树、花卉,绿化山坡的过程和情况;又有“护树会规”:每年经营、不许私取。如有不遵,公议罚于坪堎坎后殿载松树一株、牡丹一株、二天门载松树两株,风伯殿载松树两株、冬青一株。160多年前的这一护树公约,不仅给游人以极大的启发教育,也受到国家林业部门的重视。由于严格管护和积极栽植,现在五凤山林地面积已达1200多亩,其中清道光年间所植110多株松树,胸围多在2米以上,挺拔茂密,郁郁苍苍。

登上老殿,眼前云雾弥漫,松涛汹涌,楼宇隐现,令人赏心悦目。农历三月三前后,是五凤山传统庙会。白天游人如织,入夜缘山灯火辉煌,从山脚缠绕而上,直达山顶,与天上的星星相连在一起,十分壮观。

阶州古刹-广严院

广严院,俗名柏林寺,是古代著名的阶州古刹,也是保存较完整的宋代建筑。“险崖栈道居天险,广严寺院乃壮观。”是武都八景之一,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位于福津河畔、甘川公路线上的广严院,距武都县城东30公里处三河乡柏林村,据《武阶备志》记载:广严院,在阶州东六十里,龙x山下,旧福津县北(唐宋时武阶郡治福津县所辖,故称福津县广严院)。始建于宋乾德年间,在南宋绍兴中为涨河水毁,无留尺椽寸瓦者。后迁而新建之,起于绍兴三十一年,落成于乾道九年,历经十二年之久,建成屋八十六,为堂二,为察十及钟鼓而悬之,度弟子十二人,寺院占地2000多平方米。

其寺座北朝南,在苍柏古槐掩映之中,寺内、有一株千年古柏,树围八米多,高达八十多米,龙枝虬干,苍劲挺拔,荫郁参天。建筑宏伟壮观,飞檐斗拱,、前殿上为筒瓦,九脊十兽单檐挑角,歇山顶,正脊两端鸱吻张口吞脊,脊面上饰牡丹花叶,下饰琴棋书画,名间、次间、稍间齐全。柱刻海石榴、莲花,柱头卷刹,每间檐中刻有鸳鸯交首。四角柱斗拱上为双抄下昂咀琴面,昂屋梁深入屋顶内达三米,全为真昂。屋内昂柱交,接处有雕刻禅肚雀替,次间与稍间大梁上有阴刻驼峰梁宋代木结构风格。


鹰嘴山

广严院还保留宋碑文物。如:北宋元年丰年立《敕赐广严之院》碑;南宋淳熙十五年立《新修广严院记》碑;《福津县广严院记》等碑文,均记述了广严院的创建、新建、敕赐、更名及地名变迁等。特别是《福津县广严院记》一碑文,全文约七百余字,首先记述了佛教传人中国始于东汉,而盛于唐开元,再记了广严院始建北宋乾德元年,重建于天圣七年,北宋朝敕赐额于嘉X七年,广严院获诏书赐敕牒之于治平四年,勒石树碑于元丰六年。最后记述了广严院于天圣年间为兴盛时期,共营造有大佛殿、文殊院、观音殿、斋厅、僧堂、山门等三十多间。并记述了广严院范围,为了解和研究武都河水泛滥地名变迁及佛教文化提供了重要历史资料。

据县博物馆杨万华同志介绍:广严院是陇南境内保存完整的、最早的宋代古建筑,是甘肃现存宋代木结构三大建筑之一。一九八0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一九九一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城关*

武都城关*,位于县城西南角。据载,该寺始建于明宪宗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明思宗崇祯四年(1631年)牟应蛟等人主持重修。清德宗光绪五年(1879年),武都发生大地震,南山崩塌,白龙江水暴涨,冲毁河堤入城,*被淹,损毁严重,墙壁俱到。水退后教民集资重建,历时九年建成。

建成后的*共有房屋50余间,占地5000多平方米,有前、后两殿,座西南向东北。前殿建筑宏伟壮观,歇山屋顶九脊十兽,斗拱飞檐,四周通廊,结构十分精巧,可容500人做礼拜。光绪御笔“教崇西域”的大匾悬挂大殿门首。后殿左侧为高三层、八角飞檐的鼓楼,前殿右侧为高四层、六角飞檐的姆拉楼(又称唤醒楼)。院内左为学堂,右为经房,楼侧为沐浴室。

1989年。,又因地下水位升高,遂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将前、后两殿并为一殿,提高了地基,显得更加宏伟壮观。院内现存有明思宗崇祯四年(1631年)马之骑撰文的《重修礼拜寺碑记》、清代《永垂不朽》《芳徽永著》《夫子家训》石碑四通。碑文记载了该寺历次修建情况,同治三年太平军的活动和光绪五年地震的实况。1981年,武都县将该寺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2、历史名人

杨大眼

杨大眼,武部氐豪扬难当之孙,大约生于北魏孝义帝人利年间,卒年不洋。世居仇池,—早年随父顺北魏,举家迁居洛阳.在朝廷中任小吏。

杨大眼自幼习武,勇敢敏捷,尤善走行,奔跑如飞。一次北魏朝廷议决南伐,尚书李冲准备选拔出征将帅。杨大眼自告奔勇,李冲见其为无名小辈,不问意他出征,杨大眼便说:“尚书不了解我,我给你表演个绝枝吧!”说着,他拿出一根三丈长的绳子系在头上,便快速奔跑起来,只见绳子在脑后飘起,如射出的箭一般直,奔跑速度快得惊人,连奔马也追赶巧不上。旁观者无不惊叹,大家都说:“千百年来,还没有听到过有跑得如此之快的人。”遂被提拔为车主,随后又升为统军,屡次出征江淮一带,所经战阵,莫不勇冠六军。因战功卓著,累迁为直阁将军、东荆州刺史。

杨大眼与梁军交战数次,屡立战功,被提拔为光禄大大、平东将军,杨大眼到京师领命时,民慕其雄勇,出巷倚门,观者如市,都想睹其丰采。

杨大眼以骁勇著名,南朝诸将无不畏惧。淮、泗、荆、沔一带儿童有啼哭者,大人们便唬道:“杨大眼来了”,儿童便会立即停止哭闹。有人曾问杨大眼,“在南闻衬之名,以为眼如午轮,及见,乃不异于人。”杨大眼说:“旗鼓相望,眸奋发,足使料目不能视,何必大如午轮”。当时,人们都认为杨大眼之骁勇,不亚于三国时的关羽和张飞。

杨大眼识字刁不多。但记忆力极强,常令人给他读书,读过一遍,他便能熟记于心。军中发布露布,皆山杨大眼口授,出口成章。杨大眼为北魏名将,《北史》有《杨大眼传》,《魏书•氐传》及《北史•魏文成帝纪》中也有载。

邢澍

在清朝乾隆、嘉庆年间,甘肃出了两位全国闻名的学者,一位是武威的张澍,另一位便是阶州(即今武都)的邢澍,人称“陇上二澍”。

邢澍,字雨民,一字自轩,号佺山,生于清高宗乾隆二十四年六月二十八日(1759年7月22日)。他少时聪慧,学习刻苦,读了很多书。21岁时,他到西安参加乡试,中了举人。32岁,中了进士。清高宗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被派往浙江省永康县任知县。从此开始了仕宦生涯。


瑶寨

清仁宗嘉庆元年(1796年),邢澍调任浙江长兴县知县。他在长兴的时间很长,有十年之久。任职期间,他捐出自己的薪水,办了许多好事,如补修城垣,浚石塘港,重建平政桥、丰乐桥,兴建同善堂、育婴堂等。为官清正,案无留牍,百姓称之为“邢青天”。

清仁宗嘉庆十一年(1806年),他由长兴迁署江西省饶州府(治所在今江西省波阳县)知府。在饶州府不久,又调任江西省南安府(治所在今江西省大余县)知府。清仁宗嘉庆十三年(1808年)因病辞职到秀水休养。清仁宗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他61岁时,由秀水(今浙江省嘉兴县)离任返回阶州。回归故里后沉静淡交,访古寺,拓碑碣,以读书自娱。清宣宗道光三年八月初八(1823年9月8日)卒于阶州,享年65岁。天水冯国瑞撰有《邢俭山先生事迹考》,对其生平多有研究。

邢澍鸿才硕学,著述十分丰富,已知的有15种。今确知已刊行的有《关右经籍考》《金石文字辨异》《两汉希姓录》《金石札记》《寰宇访碑录》等著作,都具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他和钱大昕等编纂的《长兴县志》成为清代地方志中的善本之一。清末张之洞在《书目答问》的附录中,将邢澍列为金石学家推荐。邢澍在史学考证方面功夫很深,治学方法科学。他在《武阶备志序》中说:“舆地之学,非多阅古今书不能也,阅书多矣,非身履其地,参互考验,仍不能也。”又说:“余尝谓学问之道,博与通相资,而固与陋相踵。”邢澍在这篇序文里指出,不仅要读书本,而匝要读石刻;不仅要读文字记载,而且要亲自调查访问;不仅要知识丰富,而且要见识通达。这种治学方法是可取的,如他主张的书本与石刻互证,到了近代,王国维就发展为纸上材料与地下材料互证,从而把金石学发展为考古学。如他的《桓水考》一文中就充分体现了这种治学方法的科学性。《尚书•禹贡》载:“西倾因桓是来,浮于潜,逾于沔,人于渭,乱于河”对这里的“桓”字,众说纷纭,马融说是水,郑玄说是“陇坂”,班固说是流人南海的水,还有人说是“洮水”。家居白龙江畔的邢澍“询究有年”,得出古桓水即是白龙江的精确判断。他说:“古今水道迁移,或未可知;然求之目验而信,证之经文而合,则谈桓水者,舍白龙江奚属哉?”

邢澍还是诗人和诗评家。他的诗收入《南旋诗草》,共有古今体诗七十首,为清仁宗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秋从北京回秀水途中有感而作。诗句流畅,感情丰富。他在《舟行纪事》中写道:“耳目磨炼生智慧,格物何必皆读书?老兵知战农知岁,吾曹博览恐弗如。”把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作了对比,感到在打仗和种田的知识方面,作为封建文人的自己是不如“老兵”和“老农”的。懂得这点道理,对于一个生活在二百多年前的封建官僚来说,实在难能可贵。

在《长兴县志》中也收有他的几首诗,其中一首写道:“摘芝何处觅园公?罨画溪边系短篷。十里路行松影里,一家村在桂香中。亭轩晓霁仙岩碧,鱼呗宵深佛火红。我亦有山归未得,年年猿鹤怨秋风。”这首诗是邢澍在长兴知县任内作的。从政之暇,他到钦氏山游玩,一路上松影满地,桂花飘香,景色十分幽美。他触景生情,想起了故乡阶州的山水,从而引起了“有山归未得”的感慨,抒发了他对故乡的眷念之情。

邢澎的诗评保存下来的不多,但都很有价值。《与张叔未书》中说:“《清仪阁杂咏》披阅数过,典雅流丽,不乏情韵,可传无疑。袁随园尝以‘泠痴’、‘钞书’嘲近日诗人,不知谁指,然犯此病者实不少”主张诗要有“情韵”,也就是要有诗味,反对把诗写成宣传金石考据之学的押韵之文。

邢澍在从政、治学的同时,还注重对人才的培养。清仁宗嘉庆三年(1798年),他任浙江乡试同考官,他推荐的张廷济,考取了举人第一名,后来,张廷济成为全国闻名的金石学家。张廷济在《南旋诗草后序》中说:“廷济犹忆甫为弟子时,侍坐花香琴韵处,听说杜少陵《秋兴》《诸将》诸作,语语各有心得,至今佩之不敢忘。”表达了他对老师的尊敬之情。邢澍病逝后,张廷济十分悲痛,写诗悼之:“洒涕瞻遗像,云山莽万重。可能真化鹤,何处说登龙。许郑经难问,龚黄治不逢。只余魂梦里,风雨夜过从。”

邢澍藏书甚丰,有三万余卷,返归故里时因苦于道路艰辛,遂在西安将部分书籍赠与友人。据其后代所言,民国时尚有大量书籍留存,因当时军阀混战,兵匪横行,存书之舍屡遭毁坏,存书竟荡然不存。其中必有诸多书稿一并毁弃,令人十分痛惜。


万象洞

李揆

李揆,字端卿,陇西成纪人,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少聪敏好学,善属文。开元末,举进士,献书阙下,诏中书试文章,擢拜右拾遗。乾元初,兼礼部侍郎。揆尝以主司取士,多不考实,徒峻其堤防,索其书策,深昧求贤之意也。其试进士文章,曰:“大国选士,但务得才,经籍在此,请恣寻检。”由是数月之间,美声上闻,自此颇承恩遇,遂蒙大用。时京师多盗贼,有通衢杀人置沟中者,李辅国方恣横,上请选羽林骑士五百人以备巡检。揆上疏曰:“昔西汉以南北军相摄,故周勃因南军入北军,遂安刘氏。皇朝置南北衙,文武区分,以相伺察。今以羽林代金吾警夜,忽有非常之变,将何以制之?”遂制罢羽林之请。揆在相位,决事献替,虽甚博辨,性锐于名利,深为物议所非。又其兄皆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同列吕諲,地望虽悬,政事在揆之右,罢相,自宾客为荆南节度,声问甚美。惧其重入,遂密令直省至諲管内抅求諲过失。諲密疏自陈,乃贬揆莱州长史同正员,揆既黜官,数日,其兄皆改授为司门员外郎。后累年,揆量移歙州刺史。初,揆秉政,侍中苗晋卿累荐元载为重官。揆自恃门望,以载地寒,意甚轻易,不纳,而谓晋卿曰:“龙章凤姿之士不见用,獐头鼠目之子乃求官”载衔恨颇深。及载登相位,因揆当徙职,遂奏为试秘书监,江淮养疾。既无禄俸,家复贫乏,孀孤百口,丐食取给。萍寄诸州,凡十五六年,其牧守稍薄,则又移居,故其迁徙者,盖十余州焉。元载以罪诛,除揆睦州刺史,入拜国子祭酒、礼部尚书,为卢杞所恶。德宗在山南,令充入蕃会盟使,加左仆射。行至凤州,以疾卒,兴元元年四月也,年七十四。

上一篇: 漳县

下一篇: 鲁西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