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县
礼县地处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山区,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汉水上游,东邻天水、西和,西接宕昌、岷县,南连武都,北与武山、甘谷接壤。全县总面积4299.92平方公里,共辖2镇34个乡,总人口10.35万户,50.13万人。礼县深居内陆,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境内海拔最高3312米,最低1080米,平均气温9.9℃,年均降雨量488.2毫米,全年日照1968.1小时,无霜期183天。
中文名称:礼县
外文名称:LixianCounty
行政区类别:县级
行政代码:621226
*驻地:城关镇西大街38号
所属地区:甘肃省陇南市
地理位置:甘肃省东南部
电话区号:0939
邮政编码:742200
辖区面积:4299km2
辖区人口:约50.13万人
人口密度:117人/km2
车牌代码:甘K
1、县情概况
礼县地处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市北部,地跨东经104°37′-105°36′,北纬33°35′-34°31′之间,东邻天水秦州区、西和县,西接宕昌、岷县,南连陇南市武都区,北与武山、甘谷县接壤。全县幅员面积4299.92平方公里,南北长103千米,东西宽约88千米。本县地势处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海拔最高3312米,最低1080米。礼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山峦重叠,坡陡谷深,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山谷切断较深,山地面积大,占全县总面积的91%,而川坝地,沿西汉水的盐官、永兴、城关、石桥等地有极少部分,仅占全县总面积的9%。境内流水,由东北向西南径流,在西部、北部、南部的山区,有天然次生林,植被覆盖较好。
2、行政区划
礼县辖4镇25乡,568个行政村,县城所在地城关镇。总人口51.4万人(2005年底数据)。民族有汉、回、藏、满等,其中汉族约占总人口的98%,其次为回族,主要分布在盐官、民族、城关等地。
礼县4个镇、25个乡:城关镇、盐官镇、石桥镇、白河镇、宽川乡、永兴乡、祁山乡、马河乡、红河乡、永坪乡、固城乡、崖城乡、罗坝乡、湫山乡、洮坪乡、上坪乡、江口乡、雷王乡、龙林乡、中坝乡、沙金乡、桥头乡、草坪乡、雷坝乡、王坝乡、肖良乡、三峪乡、滩坪乡、白关乡。
3、历史沿革
礼县历史悠久,据出土文物和文献考查,早在新石器时代(即原始社会晚期),礼县境内就有部落定居。夏商时为雍州地,周为西垂(亦称西犬丘)。秦属陇西郡之西县。两汉时其地分属西县、武都县。三国时仍为武都、西县辖地。西晋西县改始昌,属天水郡。东晋时大部分地属秦州仇池郡。南北朝时,北魏置汉阳郡,治所在兰仓(今汉阳)。西魏改汉阳郡为汉阳县,属长道郡。唐时其地分属长道、大潭二县。宋仍之。元代设礼店文州军民元帅府,初隶王相府,后属吐蕃宣慰司。明洪武四年(1371年)置礼店千户所,属岷州卫,十五年改属秦州卫。成化九年,始置礼县,设县城于所城西(今礼县城穿城门以东为所城),领于秦州而属巩昌府。清顺治十六年裁卫所,将巩昌卫文县所、西固所十百户并归礼县。雍正七年改秦州直隶兰州布政司,礼县仍为所属。民国初属渭川道所辖。一九三六年,成立甘肃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领礼县。一九四九年八月礼县解放,成立礼县人民*,属武都地区行政专员公署所辖。一九五五年划归天水地区行政专员公署。一九五八年八月,西和与礼县合并,改称西礼县,县人民委员会设在礼县城。一九六二年两县又分置。一九八五年七月礼县划归武都,原武都专区改名陇南行署。二○○四年陇南撤地设市,礼县仍为所属。
4、地理位置
礼县地处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市北部,地跨东经104°37′-105°36′,北纬33°35′-34°31′之间,东邻天水秦州区、西和县,西接宕昌、岷县,南连陇南市武都区,北与武山、甘谷县接壤。全县幅员面积4299.92平方公里,南北长103千米,东西宽约88千米。本县地势处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海拔最高3312米,最低1080米。
礼县
礼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山峦重叠,坡陡谷深,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山谷切断较深,山地面积大,占全县总面积的91%,而川坝地,沿西汉水的盐官、永兴、城关、石桥等地有极少部分,仅占全县总面积的9%。境内流水,由东北向西南径流,在西部、北部、南部的山区,有天然次生林,植被覆盖较好。
礼县地貌特征明显,主要有四种:
东北部和西南部的少部分地区,属轻切断黄土梁峁中山区,面积为1044.749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4.297%,坡度15—25度,海拔1500—1900米,相对高差500米左右。区内沟壑纵横,梁峁相间,梁峁上黄土受到侵蚀,泥岩、砂砾岩裸露,遇到雨季,水土流失更为严重,泥石流发生频繁,阴雨季节常有滑坡出现。
东南部为重切断土石中山区,这主要是西汉水下游河谷两岸山区,面积834.832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9.415%,海拔1100—2100米左右,相对高差1000米。这类地区,山势陡峻,峡谷幽深,基岩裸露,石质山顶覆盖薄层黄土,岩性以页岩、板岩为主,另外有未变质的砂岩,砂砾岩,地表是厚而疏松的风化层,岩石表层风化强烈,每遇洪涝,山体滑崩,泥石流遍地。
西北、西南部为中切断石质中山及亚高山区,面积2207.103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1.330%,属秦岭石质山地,海拔1340一3312米,相对高差2000米左右,坡度25—35度,从山脚至山顶,古生代基岩处处皆是,土壤以褐色土、山地棕壤、山地草原草甸土和山地草原土为主,这类地区有大面积的森林,植被覆盖尚好,水土流失较轻。川坝河谷平原区,分布在西汉水及其支流的流域里,为新构造运动以来的洪水冲积河谷平原,主要地形有河床、河漫滩和一级阶地、平缓斜坡,面积213.176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95%,海拔一般在1400—1500米之间,相对高差100米左右,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是全县的主要产粮地区。
5、资源概况
礼县属于传统的农业大县,在历史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各类资源相对丰富,但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和开发而表现出不均衡局面。近年来,随着县委、县*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开发,礼县资源优势逐渐呈现,各项资源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
礼县工业起步较晚。解放初期,只有“五匠四坊”的个体小手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产品种类较少。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礼县的工业企业经过整顿,实行集体承包责任制,扩大企业自主权,工业企业及乡镇企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工业门类也由解放初单一型发展为涵盖建材、化工、修造、印刷、冶金、果品加工等行业门类。黄金产量位居全省前列,化工厂生产的导火索、炸药远销省内外。
礼县土地面积宽广,有史以来就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大县。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大豆、洋芋等,经济作物有胡麻、油菜、向日葵、大麻、烟草等,经济林苹果、核桃、梨、花椒等。永兴苹果、八盘梨、雷坝花椒、铨水大黄等是礼县著名特产,其中八盘梨被列为“甘肃八梨”之一,铨水大黄已获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保护认证,被誉为“中国铨黄”,出口量占全国的56%。
全县森林面积125万亩,森林覆盖率21.9%,森林覆盖地区主要在本县南部和西北部。在上坪乡境内有20余万亩草原,这里水草丰茂,为礼县的牧区所在,在草原上还建有马场,繁育着优良马种。
北国之春
礼县的交通运输主要以公路为主,S208线、S306线贯穿县境内,已形成东连天水、北达武山、兰州,南抵武都、宕昌的公路运输格局。
礼县的旅游资源丰富,有古文化遗址、自然风光等。礼县地处秦人发祥地,古文化遗址遍布全县,其中有闻名海内外的大堡子山秦公陵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代诗人王仁裕故里,省级文物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书赵世延家庙碑、高寺头、石沟坪仰韶文化遗址,诸葛亮“六出祁山”之地祁山堡及全国五大武侯祠之一——祁山武侯祠,三国古战场遗址——铁笼山。此外还有翠峰观、赤土山园林、大香山、红河湖、洮坪原始森林、上坪大河边草原等一大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6、礼县气候
礼县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年均气温9.9℃,降水量488.2毫米,年均日照1968.1小时,无霜期183天。
礼县气候节特征明显,冬长夏短,春秋适中。
春季,3月至5月,70天左右。入春后的天气,处于冷暖空气交替期,天气多变,冷暖起伏大。“有一日三变”现象,这时期常伴低温,有连阴雨天气发生。春天是一年的开始,春暖花开,气候宜人是一年的第一个好季节。
夏季,5月至8月。5月以后逐渐进入梅雨季节,降水量大,雨量集中,暴雨频繁,偶有山洪暴发而造成洪涝灾害,有的年份雨季结束早,降雨量少而造成高温伏旱。7、8月正值盛夏,以晴热天为主,午后到夜里多有雷阵雨。气温高、日照强、蒸发大,有一段干旱期。
秋季,9月至11月,夏末秋初,冷暖空气再次交汇,9月以后,时值农历8月前后,一般有一段阴雨绵绵的天气。10月份天气比较稳定,常呈现天高云淡,爽气宜人的气象,这是一年第二个好季节。
冬季,12月至2月。这个时期往往因西伯利亚和蒙古冷空气的侵入,气候寒冷,缺雪干燥,成为寒冷干燥季节,河水结冰、草树脱叶。次年“立春”后,因寒潮强度影响,出现霜冻灾害,气候反常时,有的年份出现春雪,果木花蕊受害,南山地区小麦受影响。
7、经济发展
礼县全县辖2镇34乡,向积4299.92平人公里,总人口50.33万人。本要产小麦、玉米、洋芋、大豆等粮食作物和苹果、花椒、核挑等经济林果,是全国32个优质水果基地县之一。境内有各种药用动植物534种,素有“陇南药乡”之称,被誉为“五朵金花”的大黄、红芪、当归、党参、半夏等中药材远近闻名,尤其是“双鹿牌”大黄远销海内外,年出口量约占全国的一半,海外称“中国铨黄”。全县有森林面积75.9万亩,大然草场144.4万由,发展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历史悠久的盐官骡马市场闻名西北。
8、民俗风情
礼县地域广阔,有汉、回、藏族居住,受地域和环境影响,礼县风俗民情在大致相同的情况下随着地域的不同,各民族、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民情。有的地方,随着社会发展,过去的一些风俗也渐渐失传。近年来,随着县委、县*的高度重视,对有地域特色的民俗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目前。礼县有特色的风俗民情主要有:山歌、说春、乞巧、庙会、点高山、婚嫁、丧葬、忌俗、罐罐茶、民淋酒和其它一些有待抢救发掘的民俗风情。
9、特色小吃
礼县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形成了特色各异的风味小吃,其中较有名,受大众欢迎的的有热面皮、猪油饼、火烧饼、荞麦面等富有口感的地域性小吃。
10、旅游景观
赤土山
礼县有八大景,其中,赤土显迹最为耳熟。
赤土山位于县城东侧,西汉水与燕子河交汇处,又名高庙。因其土呈赭红色,而名曰赤土。传说,在唐代,有一道长云游至此,见其林木茂盛,瑞气蒸腾,紫雾缭绕,便搭建茅庐,立炉炼丹,虔心务道,整日整夜炉火不息,渐渐地,炉中火的霞光浸润渗透于山石土壤之中,整个山体便成了赭红色。天尊闻之,感其心诚,将其点化成仙,镇守西江,就是如今人们敬奉的西江神。至今山上还有“万古传仙踪炼石当年留赤土,九州歌德政祥云到处护青山”的楹联。其实,这只是一种传说,究其真因,是由于土中富含氧化亚铁而成其色。
赤土山园林
赤土山自唐朝就有庙宇,以后各代都有修建。但由于朝代的更迭,时代变迁,陆续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改革开放前,仅剩圣母宫一处古建筑。修建于唐代的西江祠不知毁于何时,已难考究。上世纪八十年代,又开始修建,往日的历史风貌,在逐渐恢复之中。山上庙宇修建宏伟,星罗棋布,依次而上有西江祠、仙洞、远望亭、灵官阁、泰山殿、圣母宫、东岳宫、三清殿、玉皇殿、瑶池宫等。山上古今名人手书匾额众多,我省著名书法家、文字学家张邦彦就书有“陇上名山”,苍劲质朴,古典雅致。坐落于赤土山山麓西北角的西江祠,为上世纪九十年代所建。在通往祠庙的道口,一块赤红色大石上,赫然大书“赤土显迹”四字。进入西江神庙,墙壁上,就绘有赤土显迹的故事。
赤土显迹,也就是人们熟知的西江浣肠,五代时礼县石桥斩龙人王仁裕,年轻气盛,放荡不羁,不思学业,一日于赤土山游玩,有些困乏,在西江祠前一大平板石上,仰面横卧,朦胧睡去,恍恍惚惚中,走来一位红脸大汉,自称西江神。大汉剖其腹,取其肠,用西江水浣洗,后又回置其腹,在大汉抚揉之下,剖开处自然弥合,了无痕迹。大汉又带其到西江水边,指着清澈的水下许多有文字的石子,让其吞服。王仁裕从梦中惊醒,即觉神清气爽,茅塞顿开,读书过目不忘,下笔即成锦绣文章,成为五代时期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西江浣肠的故事便传遍大江南北,流传至今。王仁裕一生著作甚丰,主要有《西江集》、《玉堂闲话》、《开元天宝遗事》、《诗集》等等,尤其诗作,内容广,数量多,文辞精美,时人誉为“诗窖子”。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六至二十九日,赤土山上都要举行庙会。庙会之际,人山人海,比肩接踵,善男信女,焚香祷告。随着社会的发展,此地已成为人们晨练,休闲放松的好去处。勤劳的礼县人民,高瞻远瞩,重视赤土山的规划与开发,除了大力恢复历史风貌外,还修建了车行道,人行道。车行道用沥青硬化,人行道用马路砖铺就,间用小石子铺砌,错落有致,情趣盎然。远远望去,苍松翠柏,覆满山坡,和风吹来,绿浪成排,红墙灰瓦,掩映其间,风铃阵阵,让人心旷神怡,超然物外。
大河边草原
位于县城西南75公里处的上坪乡境内,草原面积达20万亩。这里水草丰茂,牛羊成群,生活着数千来自甘南、陇南等地藏、汉牧民。建于草原上的马场,可给游人提供马匹和帐篷,游人骑着马匹放任思绪在草原上奔驰,可领略草原独有的风光,体验牧民生活,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夕照秦皇湖
秦皇湖位于县城东北50公里处的红河乡双石沟,是利用红河水库发展起来度假、避暑、水上娱乐为主的风景区,由红河湖、天台山、方口寺景区组成。红河水库是一座集灌溉、防洪、养殖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水域面积达3000余亩,是陇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围绕湖区有天台山、方口寺、慈祥观、金山、窑洞等景点,自然、人文景观相映成趣。库区湖面宽阔清澈、波光粼粼,两岸山峦起伏、绿树掩映,游人或泛舟湖上,或倚岸垂钓,惬意非常。
春染汉阳(二)
秦皇湖秋色
秦皇湖位于县城东北50公里处的红河乡双石沟,是利用红河水库发展起来度假、避暑、水上娱乐为主的风景区,由红河湖、天台山、方口寺景区组成。红河水库是一座集灌溉、防洪、养殖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水域面积达3000余亩,是陇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围绕湖区有天台山、方口寺、慈祥观、金山、窑洞等景点,自然、人文景观相映成趣。库区湖面宽阔清澈、波光粼粼,两岸山峦起伏、绿树掩映,游人或泛舟湖上,或倚岸垂钓,惬意非常。
文庙大殿
文庙大殿位于县城东大街县*招待所院内。据《秦州新志》记载:“文庙始建于明万历38年,初建城东锦屏山麓,后迁县之南关,顺治13年(1656年)署县事欧阳缄改迁兹地,后经康熙年间,乾隆4年(1739年)、道光19年(1839年)先后重修。”原以大殿为中心,有棂星门、魁星阁、乡贤祠、名宦祠等群体建筑,规模宏大,计有3院,房屋40间。1958年由县*招待所占用后,逐年拆除改为新型建筑,现存大殿一座,面阔5间,长22米,进深4间,宽17米,重檐歇山顶。该殿除门窗该换外,其余保存完好,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王仁裕神道碑
王仁裕,字德辇,五代时秦州长道人,其故里在今礼县石桥镇斩龙湾村。五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后周进位太子少保,病逝后诏赠太子少师。生于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后周显德三年(956年)病逝开封宝积坊私第。时隔16年之后,由嫡孙秘书郎王永锡护灵柩归葬故里;有隔13年后,即宋雍熙元年984年)由时任宰相的王仁裕门生李昉撰文,张贺书丹并篆额,王永锡立碑。
王仁裕神道碑,有碑首、碑身、碑跌三部分组成。碑首、碑身由一整块巨石雕成,通长3.05米,宽1.14米,厚0.4米。碑额篆“周故太子少师王公神道碑”,碑面中间阴刻楷书碑文,自右向左竖列36行,每行71字,共2500余字。碑文书法苍劲秀丽,刻工精巧,是研究五代史及宋代书法艺术的珍贵石刻。
翠峰景观
位于县城东南15里处,“翠峰松涛”为礼县古八景之一。其山势峻秀、高耸云端,苍松劲翠、芳草群芬,植被良好,山峦峰顶,殿宇庙阁,凌空筑就。道观建筑年代无考,但见院中半块残碑,因磨损严重,字痕不清,泼水侧视之,有“(南诏)天启元年、辛酉,闰二月二十日”“浙人松屏詹里”下有“进士第巡陕西……乙卯秋八月”等字样。方知詹里历经六年的艰辛,翠峰现才算功成名就。1958*时期,由于盲目的大炼钢铁和毁林运动,砍光了数百年的参天大树,拆毁了寺庙和佛像,到处一派荒凉残像。近年来在林业部门的大力植树造林下,昔日的荒山秃岭现已松柏森森、涛声依旧,毁坏庙宇得以重建,香火旺盛,如今已是旅游避暑的一块风水宝地。
春染汉阳(三)
赵孟頫书赵世延家庙碑
该庙碑位于县城南1里处的赵世延家庙遗址,元仁宗延祐3年(1316)秋建。由龙首、碑身、龟跌三部分组成,碑高3.5米,宽1.3米,厚0.42米.为翰林学士承旨程钜夫奉敕撰文,大书法家赵孟頫奉敕书丹并篆额.面额书“敕赐雍古氏家庙碑”八字,正面四周阴刻串枝莲文,中间刻文皆为楷书,右起竖刻33行,行64字,共1230多字(个别字损)。碑文记载了翰林学士承旨、中书平章政事赵世延祖孙三代六英,为建立和巩固元朝政权所创的丰功伟绩。赵世延其先世为雍古族人,故称“雍古氏家庙碑。”该碑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它对研究元蒙历史和书法艺术有极高的价值。
赤土山园林
赤土山园林位于县城东2公里处,因山体呈红色,故得名。《礼县志》曰:“县东四里赤土山有一石上足迹长五尺,传为陨石”,故得“赤土显迹”之名,为礼县古八景之一。一九九六年县委、*对赤土山进行规划修建,经过三年建设,实行田、水、林、路综合治理。如今,古老建筑与新建筑交相辉映,古柏与新栽的野稀树种已连成一片,为礼县城居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休闲观光场所。
祁山武侯祠
祁山是一条山系的名称,它东起盐官,西至大堡子山,横卧西汉水北侧,绵延25公里,地扼蜀陇之咽喉、势控攻守之要冲,是三国时祁山古战场的天然屏障,为魏蜀必争之地。三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故事,随着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播出而家喻户晓,祁山武侯祠也因此而名声大振。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三月,诸葛亮于成都向后主刘禅上《出师表》后,进入汉中设临时丞相府。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四月,诸葛亮一出祁山,街亭一战失利,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当年冬天二出祁山,围陈仓粮草不济退兵;建兴七年(公元229年),三出祁山,蜀将陈式占武都、阴平,诸葛亮到达建威城(今西和县境内);建兴八年(公元230年),四出祁山,魏延西入天水、陇南的羌氐一带,大败魏将郭淮;建兴九年(公元231年),五出祁山,破上邦,李严谎报军事无粮,诸葛亮撤兵;建兴12年(公元234年),六出祁山,10万蜀军杀出斜谷口,屯兵五丈原,8月诸葛亮卒于兵中。事实上诸葛亮只在建兴六年,建兴九年,两次到达祁山。还有两次接近祁山,两次未到祁山。六出祁山是指诸葛亮晚年北伐战略行动的整体,也是其百折不挠、鞠躬尽瘁精神的象征。
祁山堡位于祁山中部,西汉水北岸的河滩畔上,是一座石基土填的孤峰,四周不粘不连,形似龟又似舰,武侯祠建于其上。相传两晋伊始,堡上即建武侯祠,人们四时祭把,热闹非凡,时隔千余年现保存下来的武侯祠为全国五大武侯祠之一。
祁山武侯祠
待到堡下,忽见一峰突起,四面如削,高数十丈,犹如茫茫大海中的一叶孤舟,万里平原上的一座丘陵。进入堡门沿着小道拾级而上,走不远在道路左右建有展室和土地祠,展室陈列有名人书画及国内外知名人士游览武侯祠留影。上至堡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由陇上书法泰斗顾子惠题写的“武侯祠”匾额悬挂于大门之上,前后《出师表》碑文镶嵌在大门两边墙上,看着碑文,诸葛亮不忘先帝知遇之恩和为兴复蜀汉夙兴夜寐、鞠躬尽瘁的伟大形象跃然眼前,“三分定鼎明天明道,二表出师为主孤”是其真实的写照。
进入院内有始建于两晋,重建于明清的孔明殿、关羽殿、起佛殿一进三院,塑于道光年间的诸葛亮像手执羽扇,眉清目聪、栩栩如生地端坐在大殿内,“*”中,因庙宇沦为粮仓,粮食拥堆甚高,诸葛亮像才未遭损伤。前院两边建有兵出祁山时的文武将长廊,古祠题碑如林,有匾额30余面,楹联5幅,碑刻20余通。其中,明万历42年(1567年)浙江道监察御史郑国仕题《登祁山谒武侯祠》、清光绪年间王化南草书其师诗文《祁山远眺》碑文为游人所敬慕。
站在堡顶四望,茫茫古战场尽收眼底,东北有天水关、卤城盐井祠、木门道、九古堆长蛇阵,堡南有当年埋藏伏兵的“圈马沟”和“藏兵湾”。相传堡上原有古洞,直通西汉水畔,是蜀军汲水古道,诸葛亮巡营时也从此洞出入,西汉水河心有块巨石,相传为诸葛亮的上马石。瞻仰先烈遗祠,使人仿佛置身于三足鼎立的昔日战场,惊险而神奇,苍茫而悠远。
黄金寺
黄金寺位于永兴乡友好村,礼县佛教协会设于此寺。黄金寺始建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相传古代该寺僧众颇多,规模较大,大约在明朝不知何故被毁。
20世纪90年代由于劳动耕作,在原址发现碎砖破瓦,又挖出古代寺院柱石,于是当地念佛居士募化集资,投工献料,再建于1989年,同时又将县佛教协会由永兴渗水寺搬迁于此。现该寺占地面积达3000余平方米,已建成佛殿2座,护法殿1座,山门1座,僧舍24间。有常住人员8入,出家僧人8人,佛教居土40余人,教职人员4人,组织机构健全。寺院除搞好正常的诵经拜佛和其它法事活动外,还从事生产劳动和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为宗教活动的正常开展和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大堡子山秦公陵园
礼县,古称“西垂、西犬丘”,秦人最早的都邑所在地。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人先祖“在西戎、保西垂”,“非子居大丘”,“庄公居其西犬丘”,“秦仲、庄公、襄公葬西垂”。西垂即西犬丘,是秦人走向中原成就霸业的摇篮。
秦人的祖先为何发祥于此,并在此建立都邑里。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人属于嬴姓,源出东夷,殷商末年,赢人首领一路进攻,进王渭水中游一带,守卫商王朝的边疆。随着周王朝灭掉商纣,嬴人守卫的地区也被周人攻占,在其首领大骆的带领下,沿渭水西进,继续寻找生存之地,最后迁移至渭河以南、远离周人中心的西汉水上游地区,从而保持了相对的独立,为以后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在这里,他们战胜了力量相对弱小的氐人,修建了城邑。周王朝建立后,他们归顺了周王朝,周天子认可他们占据“西犬丘”,确认了他们的社会地位。秦人先祖非子善于养马,受到周孝王的赏识,封为附庸,邑之秦,此后非子后秦仲被封为大夫,秦仲在对戎作战中死后,其子庄公继承遗志对戎作战,收复领地,被宣王封为西垂大夫。庄公次子襄公在平定*中护送周平王迁都洛阳,因功被封诸侯,正式立国。庄公死后文公继承王位,继续对戎作战,占领了陕西歧山地区,完全结束了游牧生活,开始了农耕生活,社会制度也随之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秦人的发展壮大始终都未摆脱“西垂”这一中心和根据地。
大堡子山秦公陵园
20世纪90年代初,在位于礼县城东12公里处的大堡子山发掘出土四座规模宏大的秦公墓,出土文物全国独一无二,闻名海内外。专家们通过对出土文物分析研究后初步认定是秦仲、庄公或襄公陵墓,并确立了此陵园为秦第一陵园——西垂陵园的地位。秦公墓的开掘,解开了“西垂陵园”和“秦人发祥地”这两大千年谜团,也证实了《史记》记载的准确无误,引起了史学界、考古界的巨大轰动。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专家李学勤先生指出“礼县为秦人发祥之地,关系中国古代史文化甚为深巨……有裨于考古界、历史学研究的进程”,陕西文物考古所副所长曹玮说:“本世纪甘肃文物考古有两大发现,一是敦煌藏经洞,二是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
秦公陵园的保护开发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保护开发规划已设计完成,并通过专家的评审。在不远的将来,秦西垂陵园将再现其原始风貌,供海内外学者、游人修学、考古、参观游览。
三国古战场——铁笼山
铁笼山位于县城南15公里处,从石草公路南行,远望一山崛起,绝壁峭峙,孤险云高,望若垂壶,西汉水绕其南,急流翻滚,谷转雷鸣,其山状若鸟笼,故称铁笼山,昔姜维大战司马昭于斯处。诸葛亮死后,姜维受任蜀汉大将军,为实现诸葛亮未尽之业,起兵汉中,屯兵铁笼山,以图再攻祁山,向中原进发。姜维在铁笼山修筑城堡、地道,山前设营盘、中军帐,拉开张弓之势,等待魏军前来交战。出兵二百,木牛流马,运送粮草,以诱敌出笼。司马昭不知是计,派徐质率兵五千,前来偷袭,断其粮道。蜀兵乘机弃粮而逃。徐质率兵追赶,被蜀兵重重包围,杀下马来。蜀兵又换上魏装,赚开魏军营门。魏军四处无路,被逼上了铁笼山。司马昭被困在山上,断了水路,死者不计其数,尽弃在斗底峪峡谷。司马昭仰天长叹:“吾死于此也”,幸得王韬一计,上山拜泉,始得泉水涌出,救了性命。在铁笼山,当年魏军将士困死后坠落的深谷犹在,深谷阴森袭人,悬空而下,当地人称“万人坑”。在铁笼山的一眼枯泉中,村民发现了刻有“军司马印”的方铜印一枚,山上出土了多枚戟、戈、铜镞等文物。
11、历史人物
黄大奎 礼县永坪乡平泉黄家村人。清道光间中式鼎甲武进士第三名探花,授乾清门二等侍卫加一级。当差13年,曾多次随御驾出猎盛京,屡蒙恩典,得赏宫锦。后分发广西提标后营游击,以母老乞终养返回故里,病逝家中。
门克新 礼店所人,洪武二十六年(1393),以秦州教谕秩满入朝,如部经史及政治得失,克新直言无隐,授左赞善。时绍兴王俊华,以善文辞亦授是职,上谕吏部曰:“左克新,右俊华,重直言也。”克新既以亮直见重,后又上《万里长江图记》,不数年擢升礼部尚书,寻引疾,上命太医给药物不辍其俸,及卒命有司护丧归葬,上亲制文祭之。
石吉连 礼县文州汉番军民元帅,子孙世袭其职,遂为礼店所人。父允官至中书参知政事。顺帝时西番扰边,吉连奉命统兵驻崖城镇,番族畏服,西边遂靖。以功迁至行省右丞,封秦国公,谥忠穆。子石麟袭职元帅。赤土山前原有礼店汉番军民元帅石麟纪功碑,可惜已被毁。石麟封雍国公,谥忠宣。
秋野
赵世延 字子敦,天资秀发,喜读书,究心儒者体用之学。弱冠,世祖召见,俾入枢密院御史台肄习官政。世祖至元21年(1284)授承事郎云南诸路提刑按察司判官,至元26年(1289)擢监察御史,至元29年(1292)转奉议大夫,出佥江南湖北肃政廉访司事,敦儒学,立义仓,撤淫祠,修澧阳县坏堤,严常、澧掠卖良民之禁,郡内晏然。至大元年改四川肃政廉访使,任内除积弊,修都江堰。延佑元年(1314)拜中书参政知事,后迁御史中丞。延佑5年(1318)拜四川行省平章政事。泰定4年(1327)加翰林学士承旨、光禄大夫,兼知经筵事,又加同知枢密院事。泰定帝崩以拥立文宗之功,加奎章阁大学士,又拜中书平章政事,后世延以年老多疾,奏请致仕不允,诏许乘小车入内承值。至顺元年诏与虞集纂修《经世大典》。4月仍加翰林学士承旨,封鲁国公。元顺帝至元2年(1336)11月卒于成都家中。赠执法佐运翊亮功臣、太保、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追封鲁国公,谥文忠。延书法亦有名,今留有所书《跋化度寺碑》、《东岳庙昭德殿碑》。
按竺迩 雍古氏,其先居云中塞上,幼掬于外祖术要家,讹言为赵,因姓赵氏。甲戌年随太祖西征,以功封千户。太宗元年以功封元帅。丙申年从宗王穆直大军伐蜀为先锋,一路势如破竹。进克成都之后,奉命率千户五人到西汉阳,建礼店文州元帅府,坐镇陇蜀孔道,南戎沔州石门,西戎阶州两水,谨斥堠严巡逻,西南诸州不敢犯。戊戌年(1238)奉旨二次伐蜀,连克西川二十余城,宪宗帝召还镇守礼店文州元帅府。中统元年(1260)与总帅汪良臣平叛获功,帝赐玺书褒美,赐弓知矢锦衣。中统四年(1263)卒于镇,享年69岁。延佑元年赠推忠佐无能运动臣、太保、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秦国公,谥武宣。
马训长道县人。南宋末历官至巾带指挥使,封朝散大夫。宝枯中从征至汉中,见主将不和,知边事必坏,径弃官归里。及元莅中国,叹曰:“我宋臣也,焉能再履仇仇之廷?”遂晦匿不出而终。
赵 壹 字元叔,汉阳西县(今礼县人)。因恃才倨傲,屡抵罪,几至死,友人救才得免。壹与蔡 同时,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愤世嫉俗的辞赋家,一生著有赋、颂、箴、诔、书、论及杂文16篇,其中《赵壹集》二卷已失传,《刺世嫉邪赋》最能代表他的风骨,是其代表之作。
王仁裕 字德辇。其先祖太原人,祖父王义甫任成州军事判官时,迁居秦州长道县碑楼川(今礼县石桥乡斩龙村)。五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历事歧王李茂贞、前蜀、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官至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太子少保,病逝后诏赠太子少师。生于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后周显德三年(956年)病逝开封宝积坊私第。王仁裕一生著作甚多,主要有《秦亭篇》、《锦江集》、《归山集》、《入洛集》、《南行记》、《紫泥集》、《华夷百题》、《西江集》等共685卷,又撰《周易说卦验》3卷,《转轮回纹鉴铭》22样,诗、赋、图并行于世,著述之多,流传之广,唐以来少有其比,被时人誉为“诗窖子”。
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其孙王永锡护柩归葬故里,又隔13年后,即宋雍熙元年(984年)王仁裕门生、宰相李昉撰文《周故太子少师王公神道碑》,张贺书丹并篆额,王永锡立碑于石桥斩龙村祖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