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寄唐生

科普小知识2021-08-14 15:31:50
...

《寄唐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赞赏了唐衢忠义正直的品格,并阐明作者自己《新乐府》诗的创作本旨,阐发了他的诗歌理论。此诗从章法上看,使用借宾定主,作者从唐生的哭写到自己的歌,哭即是歌,歌即是哭,同情人民,悲叹时事,形象丰富,感情真挚,因而具有扣人心弦的艺术力量。

1、原文

寄唐生1

贾谊哭时事2,阮籍哭路歧3.

唐生今亦哭,异代同其悲。

唐生者何人?五十寒且饥。

不悲口无食,不悲身无衣;

所悲忠与义,悲甚则哭之。

太尉击贼日4,尚书叱盗时5。

大夫死凶寇6,谏议谪蛮夷7。

每见如此事,声发涕辄随。

往往闻其风,俗士犹或非。

怜君头半白,其志竟不衰。

我亦君之徒,郁郁8何所为?

不能发声哭,转作乐府诗。

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9。

功高虞人箴10,痛甚骚人辞11。

非求宫律高12,不务文字奇。

惟歌生民13病,愿得天子知。

未得天子知,甘受时人嗤14。

药良气味苦,琴淡15音声稀。

不惧权豪怒,亦任亲朋讥。

人竟无奈何,呼作狂男儿。

每逢群动息,或遇云雾16披。

但自高声歌,庶几天听卑17。

歌哭虽异名,所感则同归。

寄君三十章18,与君为哭词。

2、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唐生:即唐衢,河南荥阳人。善为歌诗,意多感发,是白居易《新乐府》诗的最早知音者之一。

2.贾谊:西汉初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因为上疏言政事,得到汉文帝赏识。后为大臣所忌,出为长沙王太傅。三十二岁去世。哭时事:贾谊《陈政事疏》:“臣窃唯时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

3.阮籍:字嗣宗,“竹林七贤”之一哭路歧:阮籍因不满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常常借酒浇愁,或独自驾车出游,每当行至无路可走之时,便恸哭而返。

4.太尉:指段秀实。《旧唐书·段秀实传》记载朱泚谋反叛唐自立,段秀实以笏击打朱泚,并唾面大骂,遂遇害。德宗后下诏赠太尉。

5.尚书:指颜真卿。《旧唐书·颜真卿传》记载,南平郡王李希烈起兵反唐,颜真卿面对李希烈的种种威吓诱逼不为所动,坚决不附从,不久被缢死。

6.大夫:指陆长源。《旧唐书·陆长源传》记载陆长源被不守规定的兵士杀而食之。

7.谏(jiàn)议:指阳城。德宗时官谏议大夫,因为与奸臣裴延龄等对立而被贬。

8.郁郁:忧愁的样子。

9.必尽规:竭力谏诤。

10.虞人箴(zhēn):《左传·襄公四年》记载魏绛向晋侯进言:“昔周辛甲之为大史也,命百官官箴王阙,于虞人之箴曰:‘茫茫禹迹,画为九州,经启九道。民有寝庙,兽有茂草。各有攸处,德用不扰。在帝夷羿,冒于原兽。忘其国恤,而思其麀牡。武不可重,用不恢于夏家。兽臣司原,敢告仆夫。’虞箴如是,可不惩乎?”其时晋侯好田猎,故魏绛引虞人之箴以谏之。

11.骚人辞:指《离骚》等《楚辞》作品。

12.宫律:指音阶乐律,又指齐梁以来的诗歌声律。

13.生民:民众,老百姓。

14.嗤(chī):讥笑。

15.瑟淡:指古琴音节曲调比较简单。

16.云雾:此处比喻奸臣。

17.庶(shù)几:表示愿望的词。天听卑:君主能下听位卑者之言。

18.三十章:指白居易的部分讽喻诗。

白话译文

贾谊恸哭时局的败坏,阮籍恸哭道路的阻塞。

唐生现在也时常恸哭,不同时代有同样的悲哀。

唐生是怎样一个人物?年巳五十,仍然是又穷又苦。

却不悲口中没有饮食,也不悲身上没有衣服。

悲的是忠义沦丧,太悲哀了,就放声痛哭。

段太尉痛击反贼,颜尚书怒叱叛逆。

陆大夫死于强盗,阳谏议贬到蛮夷……

每遇见这一类事件,一哭就跟着流涕。

听到这样的作风,俗人免不了反对。

可怜你头发半白,志气竟没有衰退!

我也是你的同伴,闷闷地干什么事儿?

不能够放声大哭,便创作乐府新诗。

篇篇没有空洞的词藻,句句包含劝谏的意思,

功用超过虞人的箴言,沉痛甚过骚人的歌辞。

不求音韵的高雅,不求文字的奇妙,

只写人民的疾苦,希塑使天子知道。

不能使天子知道,情愿受俗人的嘲笑。

药越好气味越苦,琴越淡声音越稀。

不怕那权豪恼怒,也由他亲朋嘲讥。

人们竟没有办法,硬说我得了狂疾。

每遇到万籁沉寂,或碰上云雾开朗,

只管尽情地高歌,万一能传到天上。

歌和哭虽不同名,却来自同样的感触。

寄给你三十首诗歌,为你作恸哭的词儿。

3、创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五年(810年),白居易改官京兆户曹参军,次年母亲陈氏卒于长安,白居易丁忧守制,退居下邽。此诗当作于作者居长安时。唐生是白居易《新乐府》诗的最早知音者之一,他与白居易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白居易写此诗托寄唐生,抒写悲愤,亦为阐述其创作《新乐府》的本旨。

4、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此诗托寄唐生,抒写悲愤,表达作者创作《新乐府》的本旨,是关于《新乐府》的创作动机、基本倾向和艺术特色的重要诗论。

全诗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叙述友人唐衢关心国事、心怀忠义,为人正直,对当时社会上一些丑恶的现象郁愤不满,经常为之痛哭不已。首二句言“贾谊哭时事,阮籍哭路歧”,贾谊、阮籍都身怀绝技而生不逢时,是无法施展自己抱负的悲剧人物。他们的出场预示着诗中的主人公唐生也是个不幸的人物,因此紧接着说“唐生今亦哭,异代同其悲”。贾、阮、唐三人虽所处时代不同,而经常痛哭的原因则是相同的。这就造成一种悬念,让人们对唐生的身份好奇,对他象贾谊、阮籍那样痛哭的原因而好奇。但诗人并不急于说出唐生悲哭的原因,而仅说他“五十寒且饥”,让人们猜想他是不是为衣食所迫而悲伤。不是,悬念进一步加深。此时,诗歌才揭出“所悲忠与义,悲甚则哭之”。至此,人们才明白唐生是一个为饥寒所迫但又极关心国计民生,心怀忠义的正直之士。

为了让人们进一步了解这位志士的忠义之举,接着列举他在段秀实、颜真卿、陆长源、阳城诸仁人志士惨遭不幸时,“声发涕辄随”的行为,那是不哭则已,哭必流涕,可见悲痛之深。对于这种动辄哭泣的行为,诗人先不急于评价,而说“俗士犹或非”,凡夫俗子不理解这种行为,因此免不了招来他们的非议。而唐生年已半百,白发已生,然其志不衰,不顾俗人的闲言碎语,依然我行我素。这就愈发显示出唐生孤标傲世,不随从流俗的傲岸精神。一个关心国事,疾恶如仇的忠贞之士形象极丰满地印在读者脑中。

诗的后半部则是诗人自述其创作《新乐府》的思想动机、基本倾向和艺术特色。它与诗人《与元九书》中所阐述的内容同样重要,是关于《新乐府》的纲领性文件。白居易《新乐府》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于,诗歌必须如实地针砭时弊,为人民的疾苦而呼吁,以达到讽谕的目的。所以诗中说“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虽然他把改革弊政的希望寄托在天子身上并不足取,但作诗强调形式为内容服务还是值得人们借鉴的。所谓“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就是要求乐府诗的语言质朴无华,直截了当,不追求音节的新奇和辞藻的华丽,达到通俗化、平易化。只有这样,才能“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从而达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与元九书》),改善人民生活,改良朝廷政治的目的。

创作《新乐府》和唐衢因忧愤而悲哭一样,自然会触动某些人的既得利益,揭露出他们欺压百姓,巧取豪夺的丑恶行为,理所当然地会招致权豪、甚至亲友的讥笑,终致被呼为“狂男儿”。然而诗人顾不了这许多,他只希望有朝一日,藩镇之乱平定,天子不受蒙蔽的时候,皇帝能听到他的呼声,从而改革弊政,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此诗从章法上看,写唐生,是为了借宾定主。写完唐生,即以“我亦君之徒”一句拍到自己身上。君哭我歌,原因相同,都是激于可悲的“时事”,也都是为了改变可悲的“时事”。结果也相同:惹得权豪发怒,引起亲朋讥笑,甚至被诬蔑为疯子。但他不顾这一切,只管放声高歌,希望传到皇帝耳里,能够解除民间疾苦,改变那可悲的现实。行文至此,作者的为人,也就跃然纸上。最后四句,把“君”与“我”、“哭”与“歌”绾合一起,悲歌当哭,感慨作结,余味无穷。

在这首诗里,作者扼要地阐发了他的诗歌理论。用诗来讲理论,容易写得概念化,以致“味同嚼蜡”。但作者却从唐生的哭写到自己的歌,哭即是歌,歌即是哭,同情人民,悲叹时事,有形象,有激情,因而具有扣人心弦的艺术力量。

名家点评

宋·黄彻《䂬溪诗话》:《雅》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彼童而角,实江小子。”“忧心惨惨,念国之为虐。”“乱匪降自,生自妇人。”忠臣义士,欲正君定国,惟恐所陈不激切,岂尽优柔婉晦乎?故乐天《寄唐生》诗云:“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又:乐天云:“‘馀霞散成绮,别叶乍辞风’等语,丽矣,不过于嘲风雪,弄花草而已。”故《寄唐生》诗云:“非求官律高,不务文章奇。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清·黄周星《唐诗快》:该哭(“所悲”二句下)。此真奇人奇事也。世传唐衢善哭,若无乐天此诗,只将衢看作杨朱、阮籍一流矣。即昌黎诗亦未曾写出。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白傅作诗,总是此旨(“非求”二句下)。歌以代哭篇本旨。

清·余成教《石园诗话》:香山《寄唐生》云:“唐生者何人?五十寒且饥。……寄君三十章,与君为哭词。”《伤唐衢》云:“怜君儒家子,不得诗书力。……散在京洛间,何人为收拾?”合两篇观之,唐衢,即唐生也。想生亦元和间诗人,而诗不显于后世,幸而与香山相知,得附名于集,不然,千载而下,孰知头半白而志不衰之唐生也!

5、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