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俨
赵俨(171年—245年),字伯然,颍川名士,三国时期魏国名臣。赵俨投奔曹操之后历任朗陵县令、司空府掾属、主薄、都督护军等职。曹丕继位之后,赵俨历任侍中、驸马都尉、河东太守、典农中郎将、度支中郎将、尚书,封关内侯、宜土亭侯。魏明帝继位之后,又出任大司马府军师、大司农、征蜀将军、征西将军、骠骑将军、司空等职。死后谥号穆侯。
人物姓名:赵俨
字:伯然
国籍:曹魏
职业:将领、大臣
性别:男
出生地:颍川郡阳翟县(今河南禹州市)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71年
籍贯:颍川郡阳翟县(今河南禹县)
别名:赵伯然
主要成就:在新平大破羌虏魏朝开国功臣,四朝元老
逝世日期:245年
去世年月:公元245年
谥号:穆侯
封爵:关内侯,都乡侯
官位:都督护军、骠骑将军、司空
1、人物生平
俊鸟择木栖
赵俨
当时割据荆州的刘表,素闻赵俨、杜袭、繁钦之名,刻意对他们进行笼络,并以贵宾之礼对待他们三人,多次请他们入仕。赵俨通过观察,认为刘表目光短浅,虽然显赫一时,但终难成就大事,坚辞不就,同时劝说在刘表面前炫耀文才的繁钦远离刘表,以免抱憾终生。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于许昌,发布“唯才是举令”,并接受枣祗的建议实施屯田制以后,赵俨认为“曹镇东(曹操当时为镇东大将军)应期命世,必能匡济华夏”(《三国志·魏书·赵俨传》),于是就同杜袭、繁钦等人一起举家北还。建安二年(197年),赵俨投奔曹操,曹操上表汉献帝,任命赵俨为郎陵(今河南确山南)长。在郎陵,赵俨恩威并用,郎陵的混乱局面迅速好转,赵俨也因此而取得曹操的信任。
倾心报知己
建安五年,曹操同袁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附近),展开了一场大决战。袁绍拥有河北的青、冀、幽、并四州,精兵10万;而曹操仅有兖豫二州,军队只有3万。双方力量对比悬殊很大,归附曹操的郡县纷纷叛曹。此
情此景令赵俨在郎陵结识的挚友阳安都尉李通也犹豫不决。赵俨与之分析了作战双方的实力和优劣条件,认定此战袁绍必败,曹操必胜。李通听了赵俨的分析,当即杀死了袁绍招降的信使,又拒绝了刘表的招抚。为表示对曹操的忠诚,李通下令急征阳安郡的赋税来支援曹操。赵俨急忙劝阻李通:在远近郡县纷纷叛离的情况下,只有阳安还能忠实于曹操。眼下急征赋税,会引起百姓的不满,一旦被心怀叵测之徒伺机煽动,会引起*。尽管李通认为赵俨的分析很有道理,但又担心不征赋税援曹,会引起曹操之疑心。赵俨恳请李通暂缓征收,由他出面向曹操解释。赵俨写信给留守许昌主持政事的荀彧,指出:阳安百姓贫穷,在远近郡县纷纷背叛的情况下能够独守孤忠,不负朝廷,朝廷应该给予适当的奖励,以显示朝廷有奖忠劝善的诚心。阳安地域偏僻,所征收的赋税也无力送到前线。况且“善为国者藏之于民”,建议免征阳安赋税以安定民心,荀彧告知曹操,征得曹操同意后,赵俨把征得的户调绵绢(指赋税)全部退还给阳安百姓。而后赵俨又协助李通率领阳安军民,平息了流窜于淮河与汝河之间的流寇,使阳安成为屏护许昌的坚固堡垒,免去了曹操同袁绍决战的后顾之忧。
调停息隐患
建安六年,赵俨因在阳安的出色表现而令曹操对他更加器重,被提升为司空掾属主簿。由于曹操采纳枣祗的建议实行屯田效果显著,就下令军队也实行屯田。曹操的三位大将张辽、乐进和于禁分别屯驻于长社、阳翟和颍阴,他们彼此之间由于功高位显而不服气,经常为一些琐碎之事发生争吵,以至于发生严重的摩擦,影响了军队内部的团结。曹操就任命赵俨为参军,参与张辽、乐进、于禁三军军事。赵俨运用规劝、疏导的方法消除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终于使三位大将消除积怨,保证了军队的团结。因赵俨治军有方,从此经常被任命为都督护军,统率协调曹操的高级将领出外征伐。如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都督于禁、张辽、张、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军,征发荆州。建安二十年(215年),持节督护关中诸军。曹魏建国后,先后持节督护荆州、豫州、雍州、凉州等地驻军,为军队的安定团结,竭尽全力。
秉公结好友
有一次,李通妻子的伯父在汝南郡所辖的朗陵县犯了法。刚正不阿的朗陵长赵俨,为了严肃国法,不负众望,不因罪犯是自己顶头上司的亲戚而宽容,而是公事公办,坚决把罪犯抓了起来,并依法判了“大辟”,即斩首。
当李通的妻子得知自己的伯父因为犯法被捕并将受戮后,顿时大惊失色,捶胸顿足,哭哭啼啼要李通想办法营救。她深知,虽然逮捕判刑的权力在县里,但生杀大权却由郡里掌握,只要李通不批准,她的伯父就不会被杀掉,因此,声泪俱下,苦苦哀求李通出面说情。但是,不管妻子怎样嚎哭哀求,李通一点也不动心,就是不答应。
不久,李通妻子伯父的案子经郡里批准,终于按赵俨的判决,依法斩首了罪犯。李通的妻子得知消息后,哭得死去活来,不仅斥责丈夫无情无义,而且对朗陵长赵俨恨得咬牙切齿。可是,李通则不然,不仅没有因此而怨恨赵俨,反而十分敬佩赵俨,夸奖他忠于职守,执法不阿。并诚心诚意地专程前去找赵俨,和赵俨结成了亲密的朋友。
樊城挽败局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的名将关羽克襄阳,斩庞德,降于禁,水淹七军,围曹仁于樊城(今湖北襄阳东北)。曹操任命赵俨为参军,助曹仁守樊城。他随徐晃率领的援军一同南下到樊城附近时,众将都请求直接攻击围城的关羽大军。赵俨指出:关羽正兵强势盛,樊城已被牢牢包围。曹军远道而来兵力疲惫,又与城内不通消息,立即出击,只会损兵折将,有百弊而无一利。建议徐晃在城外安营扎寨,想法与城内联络,使城内的士兵振作士气,坚守待援,等其他各路援军到齐,内外齐发,一举击败关羽,解樊城之围。赵俨还向众将表示,此举如果受到曹操责罚,由他来承担罪名。徐晃采纳了赵俨的建议。时隔不久,东吴孙权派吕蒙袭击荆州,关羽急忙撤兵增援荆州。众将这时又劝曹仁乘机出兵袭击关羽。赵俨连忙劝阻,他指出:孙权乘关羽围樊城之机,袭击其后方,但因害怕我军会利用两败俱伤的机会去进攻东吴,这才向魏王谦词称臣,实际上也是在观察我军的态度。现在关羽前进难取,老巢又被袭,已准备孤注一掷。而今不如让他与孙权对抗,倘若我军追击关羽深入到江南,势必会威胁到东吴。孙权权衡利弊,会设法同关羽修复关系,共同对抗我们,这样反而会给我们留下无穷祸患,魏王现在也肯定在为此而担扰,曹仁同意赵俨的分析。果不其然,曹操因担心曹仁会南下追击关羽,不久就派使臣快马传令,要他收兵。
公元220年,曹操病逝,曹丕继位称帝,定国号为魏,赵俨升为侍中,后历任驸马都尉、河东太守、典农中郎将等职。黄初三年,赐爵关内侯。不久又被封为宜士亭侯,升迁为尚书令。226年,魏明帝继位,赵俨进封为都乡侯。后长期持节在外督军。魏少帝正始四年(243年),被召还朝,官拜骠骑将军。正始六年(245年),迁司空,不久病逝,享年75岁,赠谥号为穆侯。
赵俨一生,以其胆识过人,多谋善断,圆通和睦而称誉当时,更以其刚毅有度、忠正廉洁而名流千古,不愧为阳翟骄子,一代风流。
2、史籍记载
《三国志·赵俨传》
赵俨字伯然,颍川阳翟人也。避乱荆州,与杜袭、繁钦通财同计,合为一家。太祖始迎献帝都许,俨谓钦曰:“曹镇东应期命世,必能匡济华夏,吾知归矣。”建安二年,年二十七,遂扶持老弱诣太祖,太祖以俨为朗陵长。县多豪猾,无所畏忌。俨取其尤甚者,收缚案验,皆得死罪。俨既囚之,乃表府解放,自是威恩并著。时袁绍举兵南侵,遣使招诱豫州诸郡,诸郡多受其命。惟阳安郡不动,而都尉李通急录户调。俨见通曰:“方今天下未集,诸郡并叛,怀附者复收其绵绢,小人乐乱,能无遗恨!且远近多虞,不可不详也。”通曰:“绍与大将军相持甚急,左右郡县背叛乃尔。若绵绢不调送,观听者必谓我顾望,有所须待也。”俨曰:“诚亦如君虑;然当权其轻重,小缓调,当为君释此患。”乃书与荀彧曰:“今阳安郡当送绵绢,道路艰阻,必致寇害。百姓困穷,邻城并叛,易用倾荡,乃一方安危之机也。且此郡人执守忠节,在险不贰。微善必赏,则为义者劝。善为国者,藏之於民。以为国家宜垂慰抚,所敛绵绢,皆俾还之。”彧报曰:“辄白曹公,公文下郡,绵绢悉以还民。”上下欢喜,郡内遂安。入为司空掾属主簿。『魏略曰:太祖北拒袁绍,时远近无不私遗笺记,通意於绍者。俨与领阳安太守李通同治,通亦欲遣使。俨为陈绍必败意,通乃止。及绍破走,太祖使人搜阅绍记室,惟不见通书疏,阴知俨必为之计,乃曰:“此必赵伯然也。”臣松之案魏武纪:破绍后,得许下军中人书,皆焚之。若故使人搜阅,知其有无,则非所以安人情也。疑此语为不然。时于禁屯颍阴,乐进屯阳翟,张辽屯长社,诸将任气,多共不协;使俨并参三军,每事训喻,遂相亲睦。太祖征荆州,以俨领章陵太守,徙都督护军,护于禁、张辽、张郃、硃灵、李典、路招、冯楷七军。复为丞相主簿,迁扶风太守。太祖徙出故韩遂、马超等兵五千馀人,使平难将军殷署等督领,以俨为关中护军,尽统诸军。羌虏数来寇害,俨率署等追到新平,大破之。屯田客吕并自称将军,聚党据陈仓,俨复率署等攻之,贼即破灭。』
时被书差千二百兵往助汉中守,署督送之。行者卒与室家别,皆有忧色。署发后一日,俨虑其有变,乃自追至斜谷口,人人慰劳,又深戒署。还宿雍州刺史张既舍。署军复前四十里,兵果*,未知署吉凶。而俨自随步骑百五十人,皆与叛者同部曲,或婚姻,得此问,各惊,被甲持兵,不复自安。俨欲还,既等以为“今本营党已扰乱,一身赴之无益,可须定问”。俨曰:“虽疑本营与叛者同谋,要当闻行者变,乃发之。又有欲善不能自定,宜及犹豫,促抚宁之。且为之元帅,既不能安辑,身受祸难,命也。”遂去。行三十里止,放马息,尽呼所从人,喻以成败,慰励恳切。皆慷慨曰:“死生当随护军,不敢有二。”前到诸营,各召料简诸奸结叛者八百馀人,散在原野,惟取其造谋魁率治之,馀一不问。郡县所收送,皆放遣,乃即相率还降。俨密白:“宜遣将诣大营,请旧兵镇守关中。”太祖遣将军刘柱将二千人,当须到乃发遣,而事露,诸营大骇,不可安喻。俨谓诸将曰:“旧兵既少,东兵未到,是以诸营图为邪谋。若或成变,为难不测。因其狐疑,当令早决。”遂宣言当差留新兵之温厚者千人镇守关中,其馀悉遣东。便见主者,内诸营兵名籍,案累重,立差别之。留者意定,与俨同心。其当去者亦不敢动,俨一日尽遣上道,因使所留千人,分布罗落之。东兵寻至,乃复胁喻,并徙千人,令相及共东,凡所全致二万馀口。『孙盛曰:盛闻为国以礼,民非信不立。周成不弃桐叶之言,晋文不违伐原之誓,故能隆刑措之道,建一匡之功。俨既诈留千人,使效心力,始虽权也。宜以信终。兵威既集,而又逼徙。信义丧矣,何以临民?』
关羽围征南将军曹仁於樊。俨以议郎参仁军事南行,(迁)平寇将军徐晃俱前。既到,羽围仁遂坚,馀救兵未到。晃所督不足解围,而诸将呵责晃促救。俨谓诸将曰:“今贼围素固,水潦犹盛。我徒卒单少,而仁隔绝不得同力,此举适所以弊内外耳。当今不若前军偪围,遣谍通仁,使知外救,以励将士。计北军不过十日,尚足坚守。然后表里俱发,破贼必矣。如有缓救之戮,余为诸军当之。”诸将皆喜,便作地道,箭飞书与仁,消息数通,北军亦至,并势大战。羽军既退,舟船犹据沔水,襄阳隔绝不通,而孙权袭取羽辎重,羽闻之,即走南还。仁会诸将议,咸曰:“今因羽危惧,必可追禽也。”俨曰:“权邀羽连兵之难,欲掩制其后,顾羽还救,恐我承其两疲,故顺辞求效,乘衅因变,以观利钝耳。今羽已孤迸,更宜存之以为权害。若深入追北,权则改虞於彼,将生患於我矣。王必以此为深虑。”仁乃解严。太祖闻羽走,恐诸将追之,果疾敕仁,如俨所策。
文帝即王位,为侍中。顷之,拜驸马都尉,领河东太守,典农中郎将。黄初三年,赐爵关内侯。孙权寇边,征东大将军曹休统五州军御之,徵俨为军师。权众退,军还,封宜土亭侯,转为度支中郎将,迁尚书。从征吴,到广陵,复留为征东军师。明帝即位,进封都乡侯,邑六百户,监荆州诸军事,假节。会疾,不行,复为尚书,出监豫州诸军事,转大司马军师,入为大司农。齐王即位,以俨监雍、凉诸军事,假节,转征蜀将军,又迁征西将军,都督雍、凉。正始四年,老疾求还,徵为骠骑将军,魏略曰:旧故四征有官厨财籍,迁转之际,无不因缘。而俨叉手上车,发到霸上,忘持其常所服药。雍州闻之,乃追送杂药材数箱,俨笑曰:“人言语殊不易,我偶问所服药耳,何用是为邪?”遂不取。』迁司空。薨,谥曰穆侯。子亭嗣。初,俨与同郡辛毗、陈群、杜袭并知名,号曰辛、陈、杜、赵云。
3、人物轶事
琐事显真功
赵俨
赵俨开始担任的职务是朗陵县令,他施展了威恩并重的政治手段,惩治了朗陵地区的刁民习气。在不久之后的官渡大战期间,他针对阳安郡督尉李通不顾当时周围郡县暗通袁绍,而急于征运绵绢贡品到许都表示忠诚的情况写了一封书信向留守后方统筹事务的荀彧分析了当时的局势,终于免除了阳安郡的贡品,令郡内“上下欢喜”。赵俨做这件事的时候多少是有点私心的:那位能够先公后私的豪杰李通在此之前因为佩服赵俨的公正,和他结成了亲家。
这些都是琐碎的小事。赵俨最后位列三公,如果说他是像蜀汉的蒋琬一样是由于一开始地位较低才只能施展一些“百里之才”,那是不对的。赵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做的也是“琐碎的小事”。
赵俨做司空府掾属主簿时,负责调和于禁、乐进、张辽三将之间的关系;赤壁大战时,赵俨到前线章陵作太守,任都督护军,护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等七路大军;曹操平定西凉时,赵俨为关中护军,“尽统诸军”,这时赵俨终于有机会施展了一些军事上的才干,击败了羌族的流寇和作乱的叛军,不过这些战事跟汉中,合肥等地的战事比起来,还是小的不能再小的琐事罢了。赵俨在此期间还用行政手段镇压了一场兵变。
关羽从荆州北伐时,赵俨是作为曹仁军的参军身份参战的。当时曹仁军完全被围困无法与援军协力作战,而徐晃率领的援军多为新兵不足以独自和关羽对抗,所以徐晃按兵不动等其它援军,而众将却“呵责晃促救”。多亏赵俨一席话说服众人,先设法告知曹仁军援军将至的消息,等徐商、吕建率领的援军到来之后再一鼓作气夹击关羽,从而取胜。纵观曹操时代赵俨的所作所为,这一件算是最突出的功绩了,唯有这一次赵俨是通过自己的才干影响了一场重要战役的进程,如果没有赵俨来说服众将安心等待援军,徐晃听从众将发动进攻也难以取胜,不听众将则很有可能会重蹈他在汉水惨败,部下王平投奔刘备的覆辙。
赵俨这次最杰出的表现,也不是通过斩将夺旗、运筹帷幄等等为人熟悉和崇拜的做法得到的,他所做的其实还是调节将领之间的关系,使上下团结一心,还是琐事范围内的。
在曹丕和曹睿时代,赵俨官运亨通,历任侍中、驸马都尉、河东太守、典农中郎将、度支中郎将、尚书、司马府军师、大司农、征蜀将军、征西将军。在此期间每有战事,赵俨还是作为军师跟随军中,督调军事。之后赵俨因病告老,朝廷又征为骠骑将军,最终官拜司空。死后,谥为穆侯,对赵俨来说实在贴切不过了(布德执义曰穆,中情见貌曰穆)。
4、历史评价
陈寿:赵俨刚毅有度。
孙盛:盛闻为国以礼,民非信不立。周成不弃桐叶之言,晋文不违伐原之誓,故能隆刑措之道,建一匡之功。俨既诈留千人,使效心力,始虽权也。宜以信终。兵威既集,而又逼徙。信义丧矣,何以临民?
赵俨一生,以其胆识过人,多谋善断,圆通和睦而称誉当时,更以其刚毅有度、忠正廉洁而名流千古,不愧为阳翟骄子,一代风流。
5、参考文献
赵俨
《三国演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