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保镇
天保镇位于县境南部。面积191.3平方千米,全镇下辖6个村委会,72个自然村106个村民小组,有7个边境村寨。居住着汉、壮、苗、瑶、彝、傣、蒙古、仡佬等8种民族。2006年末全镇总户数3715户,16600人(农业户3689户15846人),其中少数民族8388人,占总人口的51%,有耕地面积16753亩,其中田6212亩。天保镇属中山河谷地貌,地势呈西高东低,最高海拔2579米,最低海拔107米,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平均气温18.29℃,年平均降雨量1113.6毫米,森林覆盖率为44.31%,主产杉木、松木、杂木等,矿产资源丰富。
中文名:天保镇
行政代码:532624104
身份证前6位:532624
长途区号:0876
邮政编码:663600
隶属政区:麻栗坡县
行政级别:镇
车牌号码:云H
辖区面积:191.3km2
人口数量:约1.66万人
人口密度:87人/km2
1、地方简介
天保镇位于县境南部。全镇辖南温河、分水岭、城子上、小寨、村民民居八宋、天保6个村委会,72个自然村106个村民小组,有7个边境村寨。居住着汉、壮、苗、瑶、彝、傣、蒙古、仡佬等8种民族。2006年末全镇总户数3715户16600人(农业户3689户15846人),其中少数民族8388人,占总人口的51%,有耕地面积16753亩,其中田6212亩。2006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3105万元,农业总产值4200万元,工业总产值32637万元,地方财政收入519万元。农民人均产粮449公斤,人均纯收入1506元。
2、自然资源
天保镇属中山河谷地貌,地势呈西高东低,最高海拔2579米,最低海拔107米,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平均气温18.29℃,年平均降雨量1113.6毫米,森林覆盖率为44.31%,主产杉木、松木、杂木等,矿产资源丰富,现已探明开采的有钨(含白钨和黑钨)、锡、铅、锌、硅、铁等。水能资源仅盘龙河过境河段的水能蕴藏量就有74.7万千瓦,占全州的23.1%,全县的74.6%。马鹿塘水利水电枢纽工程正在建设之中,玉尔贝矿泉水、天龙酒厂等企业已成为麻栗坡县饮料、酿酒行业的龙头。
3、人文地理
天保镇
该镇的瑶族为靛瑶,自称“门”或“金门”。因种植蓝靛而得壮族的糯米粑名,瑶族的节日有中国传统的春节、清明节,六月六、七月半,盘王节是他们特有的节日。农历10月16日是传说中瑶族的祖先盘王的生日,又时值丰收季节,因此10月16日盘王节是瑶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节日期间,在瑶家聚居的地方,唢呐、铜鼓伴奏着歌声,婉转悠扬。身着瑶族服装的瑶族人民跳起民族舞蹈欢度节日。
壮族的节日主要有小年节(农历七月初一)节日这天做粑粑染花糯米饭,杀鸡宰鸭宴请亲朋好友;花糯米饭,用优质糯米和各种植物色素蒸制而成,是壮(瑶)族传统节令食品,每逢节日,亲朋之间都要相互赠送花糯米饭,以表示盛情和敬意,祝福吉祥如意,愉快幸福,节日这天做的粑粑是用糯米、芭蕉、糖混合蒸制而成的。
彝族最隆重的节日是“火把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相传古时候,彝族在抵御外族的战争中,将火把绑在羊角上,驱赶羊群冲人敌阵,击溃了前来侵犯的敌人。从此人们过火把节是纪念和庆祝战争的胜利。节日这天举行山歌、跳三弦活动,并家家饮酒,杀牲祭祖先。宴请亲朋好友。
踩花山是苗族传统节日。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到初七踩山。节日期间,青年男女对歌、跳芦笙舞、寻求配偶;年纪大的则来到花场地交流生产经验,传授生产技术。民族舞蹈欢度节日。傣族的节日主要六月六小年节,与壮族的七月初一相似。
4、行政区划
天保镇区划
532624104201121天保村
532624104202122南温河村
532624104203220八宋村
532624104204220城子上村
532624104205220分水岭村
532624104206220小寨村
5、城镇设施
天保镇
2006年全镇通水的村小组有106个达100%、通电的村小组有106个达100%、通路的村民小组91个,达86%。7个村民小组实施了村内道路硬化,占6%;建设科技文化活动室及娱乐为一体的公共设施7个,占6%;有公厕的村民小组7个,占6%;建有沼气池654口,普及率17.7%;建有小水窖76口;全镇共有“211”站10座,能转发6—10个节目的小片网10座,卫星单收站455座,电视普及率达90%,电话交换机总容量900门,电话机用户524户,移动电话通讯覆盖率达90%以上,年末有移动电话2130部。
6、发展思路
天保镇经济发展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把建设*新农村,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工作重点,努力促进全镇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到2010年,率先在全县把天保镇建设成为工业强镇、旅游大镇、边贸大镇。
7、城镇动态
天保镇“五个抓”全面做好人民调解工作
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辖区和谐发展,助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天保镇“五个抓”全面做好人民调解工作。
一是抓机制建设,为人民调解工作打好保障基础。以贯彻落实《人民调解法》为主线,以“争当人民调解能手”、“重大社会矛盾和积案化解行动”为载体,健全和完善了“一个中心”、“两张网络”、“三级组织”、“四个机制”、“五道防线”的工作机制,进一步规范了人民调解工作流程和调解员工作职责,为做好全镇人民调解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抓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人民调解组织队伍素质。组织辖区内人民调解员开展法律培训,对人民调解员进行《人民调解法》、民事类法律法规、常用法律知识、人民调解业务知识等内容的专题学习,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人民调解员调解能力,增强人民调解组织队伍战斗力,同时,积极指导各调委会的人民调解工作,在落实了人员、阵地、印章、登记薄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区域性、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进程。三是抓痕迹管理,全面规范管理人民调解案件卷宗。注重人民调解案件的资料收集整理,安排专人负责对资料进行登记、核对和管理,并对人民调解案件卷宗认真开展自查,查缺补漏,规范案件登记和协议书制作,切实提高了人民调解办案质量。四是抓苗头性问题,防止矛盾扩大恶化。定期组织开展矛盾排查,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落实预防措施。对可能扩大恶化的问题及时组织调解员进行了解,使矛盾纠纷及时得到化解,避免纠纷严重化。五是抓安排部署,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在按照上级的安排部署,集中时间排查化解一些矛盾纠纷和隐患的同时,对人民调解工作早安排、早部署,随时深入各村指导并参与纠纷调解工作,做到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
8、附近景点
附近景点
普者黑风景名胜区
普者黑风景区位于云南省丘北县,景区由普者黑区、锦屏片区、温酗片区、冲头片区、平寨片区五个片区组成,56个景点,有孤峰312座,大溶洞83个,天然湖泊54个,河流15条,地下暗河总长达120公里。普者黑中心景区内有旅游水面2万余亩,11平方公里,是一处喀斯特湖泊群、溶洞群、孤峰群以及民族风情的风景名胜游览区。
丘北普者黑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9年由国家旅游局批准成为4A级旅游景区。风景区内的一座座散落的孤峰间,延绵环绕着40里水路、万亩野生荷花、一望无际的桃园和世界最大的岩溶湿地,被誉为“世间罕见、中国独一无二的喀斯特山水田园风光”。区内更可领略到壮、彝、苗、瑶等古朴多姿的少数民族风情。由普者黑(县城东11公里处)、温浏(县城西56公里处)和冲头(县城西80公里处)三个片区及革雷(县城东53公里处)、歹马(县城北70余公里处)两条瀑布组成,总面积983.7平方公里。以喀斯特湖群、洞群、峰群以及峡谷景观为主,古崖画、革命纪念地、少数民族风情等人文景观相辅助,可供国内外游客观光、游憩、休养、度假、攀岩、漂流、水上娱乐及科学考察,是多功能、大容量的风景名胜区。
54个湖泊形成21公里的水上旅游线,沿途可观赏300余座孤峰、5000亩荷花湖、83个溶洞。壮族的祭龙节,彝族的抹花脸、火把节、摔跤节,苗族的采花山等民族节庆风情浓郁。
另外变幻无穷的冲头云海、垂直落差500米全长9公里的清水江大峡谷、三千年前古代鸟氏民族先民绘制的“鸟图腾”岩画、全国仅有的古石油田地质奇观等,无一不令人心弛神往。
仙人洞彝族文化生态村
仙人洞彝族文化生态村是按照云南省委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旅游大省的战略部署由省委宣传部,省民族文化发展基金会投资建设的我省第一座民族文化生态示范村,其主要任务是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提高民族素质,培育民族文化支柱产业,为旅游业注入新的活力,使其在省内外有重大影响,成为世界文化交流的基地和窗口。
仙人洞村是彝族支系撒尼人的聚居地,全村173户800余人。他们约在400年前从石林逃婚来到这里,受社会、交通、经济、文化的影响,如今尚保留有古老的民族服饰、婚礼、性崇拜、毕魔祭祀等。普者黑没有开辟为旅游区之前,仙人洞村的人日子有一半也是在水上度过的。清晨大雾朦胧的时候,村民们就划船到湖中,或打水草喂猪,或撒网捕鱼。弄得全村的人个个像当初洪湖赤卫队队员似的,水性极好。村边打鱼的人多了,仙人洞村的一些打鱼人会把船划出20公里以外,打上几天渔才归家。只有栽秧和收割等农忙时节,村外湖面上的船只才会减少。他们靠打渔为生,农村经济产业单一,人均年收入仅280余元。近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从业人数达700余人,人均收入达3000余元,成为州、县文明村。游客进入彝族文化生态村,可领略到原汁原味的民族歌舞、石崇拜文化、民族风情、民族食品、民族住房、民族祭祀、民族体育、民族工艺品等。彝寨人民欢迎您,远方的客人请您留下来。
*烈士陵园
*烈士陵园始建于1984年,1986年清明节主体工程竣工,人民向烈士进行凭吊。
1986年清明、4月10日,先后有120个单位的*职工,学校师生、烈士家属及人民群众共1.6956万人进入陵园对烈士进行凭吊,其中:有来自河南、河北、湖南、四川、贵州等省的烈士家属452人;有来自文山州内各县党政领导、机关*职工、烈士家属、学校师生、人民群众5485人;有西畴境内机关、事业、企业、人民团体、人民群众6296人。共敬献花圈82个,盆花58盆,献小花800。余朵,种树52株。在凭吊0现不少感人事迹:西畴县一小一位年仅12岁的女少先队员,用5个5分的硬币插入一等功臣、战斗英雄马平的墓土,她说:“马平叔叔,你为保卫祖国献出年青的生命,我决心学习你无私无畏的精神,鞭策我学习好建设*祖国的本领,完成你想做又未做完的事业。
9、地方特产
地方特产
普洱茶
普洱是云南省南部的一个县,是茶叶的加工集散地;普洱茶产于云南省南部西双版纳自治州和澜沧江沿岸各县,多经普洱运销各地,普洱茶即因此而得名。早在古代茶古道那一段历史中,普洱茶就担任普洱茶属绿茶类,有散茶和紧茶两种,均用优良的云南大叶茶的鲜叶作原料,经过杀青、揉捻、干燥、后茶则是经过蒸软或炒软后的散茶,再装入模型内压制成各种陀茶、饼茶、方茶、砖茶等,有史以来久负盛名。《红楼梦》放的“女儿茶”就是普洱茶中的一种。据清朝阮福在普洱茶说中写道:“小而园者名女儿茶,女儿茶为妇女所采于雨前得之,即四两重圆茶也。”何谓“七子饼茶”普洱茶中大而圆的饼茶,以七饼装成一筒,俗称“七子饼茶”,其汤色黄而明亮,香气浓郁持久,滋味醇厚爽口而著称。
普洱茶含量多酚丰富,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有解渴、除烦去腻、明目、清心、暖胃、提神、消食、散寒、解毒等作用,对人体十分有益。据近代科学研究证明“普洱茶可以减肥、消瘦、健体、强身和防治一些疑难慢性病”。所以普洱茶在国外市场有很高声誉。主销美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英国。法国、荷兰。德国等五十多个国家和港澳地区。
文山三七
三七素来就是云南省出产的传统名贵中药材,它降血脂血糖疗效十分显著,云南省文山州文山县是三七的原产地,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种植历史。文山县已经被中国特产之乡评定为“中国三七特产之乡”。文山历史悠久,古老而神奇,从亚热带到温带的特殊气温使她孕育了众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这里居住着汉、壮、苗、彝、瑶等十多个民族。喜居山头的苗族祖先擅长狩猎。狩猎时偶尔会造成外伤出血,他们就把一种野草嚼烂敷于外伤出血处,伤口就如同上过漆的物品一样1住不再流血,苗族的祖先便将这种野草叫作“山漆”。这种神奇的草药在民间代代相传,因为“山漆”与“三七”同音,在流传中便将“山漆”记作了“三七”。文山盛产三七,是三七的原产地,在产量和质量上均居全国之首,历来有“三七之乡”的美誉。
富宁八角
八角,北方俗称“大料”,属常绿阔叶乔木。其果、叶、干全身是宝,被富宁农民誉为“摇钱树”。八角干果、八角叶主要作香料、化工原料及药用,是制咳药、合成抗癌药“派龙克萨龙”和阴性荷尔蒙已烷雌酚的主要原料。同时也是高级香水、香皂、饮料、食品、烟草、牙膏及化妆品必不可少的增香剂,用途十分广泛,因此成为国际市场紧俏商品。富宁县种植八角已有700多年历史,清乾隆年间已大量种植,小有规模。经过长期的巩固和发展,目前种植面积已达35万亩,八角干果产量达700万公斤,其种植面积、产量均列云南省县(市)之冠,质量居全国第一。富宁天星香惠厂生产的大红八角、茴香脑、八角精、八角粉等12个系列产品享誉国内外,“八角精”曾获1994年中国新技术新产品展览会新加坡鱼尾狮金奖。在1999年昆明世博会、2000年上海特产展洽会、湖南浏阳第二届中国特产文化节展销会、中国昆明民营展销会上,富宁八角系列产品倍受各地客商青睐,被国内外客商抢购一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