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德
甘德又称甘公,中国东周战国时代中齐国的天文学家,生于今山东省,他与同时代的石申夫完成了历史上已知第二早的星表《甘石星经》,仅次于巴比伦星表,比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完成的西洋第一份星表还早了二百多年。
中文名:甘德
别称:甘公
时代:战国时代
国家:齐国
身份:天文学家
出生日期:公元前4世纪
出生地点:山东省
著作:《甘德星占》、《甘石星经》(与石申夫合著)
1、人物简介
甘德
甘德,战国时齐国人,先秦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大约生活于公元前4世纪中叶,是世界上最古老星表的编制者和木卫二的最早发现者。
他的著作分别有:一本是关于木星的,另一本是著有八卷的《天文星占》、还有《甘氏四七法》一卷和《岁星经》等,大都已经失传,只能从《史记》(卷27)和《汉书》(卷26)的引述中得知,而主要留存在《开元占经》中。
在1973年,一部相似的星表在马王堆出土,在五行的占卜的章节中,记录了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177年的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的位置变化。根据其中的一份文件的描述,甘德可能在公元前364年就以肉眼看见了木星的卫星木卫三(甘尼米德),比伽利略在公元1610年的发现早了二千多年,但至现时为止仍未被国际所承认。(纯就技术而言,木星的四大卫星都能以肉眼看见,但通常都因为被木星的光辉遮蔽而不能得见。)利用高耸的树木枝桠遮蔽掉木星本身的光芒,在有利的情况下是有可能看见一些木星的伽利略卫星。
2、主要成就
编制世界上最古老的星表
甘氏星经
中国是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由于农业生产和制定历法的需要,我们的祖先很早开始观测天象,并用以定方位、定时间、定季节了。
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有了较广泛的发展和进步。据《晋书天文志》载:“鲁有梓慎,晋有卜偃,郑有摆灶,宋有子韦,齐有甘德,楚有唐昧,赵有尹皋,魏有石申夫,皆掌着天文,各论图验(各国的这些掌握天文的官员,根据天象的变化对统治者提出解释)。”这种百家并立的情况对天象的观测以及行星恒星知识的提高,无疑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诸家之中,最著名的是甘德石申两家。他们属同一时期的人。甘德著有《天文星占》八卷,石申夫著《天文》八卷,后世又称为《甘氏星经》、《石氏星经》,合称《甘石星经》。
甘德勤于对天空中的恒星作长期细致的观测,他和石申等人都建立了各不相同的全天恒星区划命名系统。其方法是依法给出某星官的名称与星数,再指出该星官与另一星官的相对集团,从而对全天恒星的分布位置等予以定性的描述。三国时陈卓总结甘德石申和巫咸三家的星位图表,得到中国古代经典的283星官1464星的星官系统,其中属甘氏星官者146座(包括28星宿在内)。由此可见甘德在全天恒星区划命名方面的工作对后世产生的巨大影响。有迹象表明,甘德还曾对若乾恒星的位置进行过定量的测量,可惜其成果后来大多散佚了。
在西方,古希腊天文学家依巴谷(Hipparchus),约在(公元前190-前125年)公元前2世纪编制过星表,在他之前还有阿里斯提尔(Aristille)和提莫恰里斯(Timocharis)也编制过星表,但都不早于公元前3世纪。可见,甘德和石申夫的星表是世界最古老的星表之一。
早伽利略两千年发现木卫
天文星占
除了对恒星的观测外,甘德对行星的运动也进行了长期的观测和定量的研究。以往人们都认为行星运动大致顺从同一个方向,甘德和石申都发现了火星和金星的逆行现象。所以《汉书天文志》说:“古历五星之推,亡逆行者。至甘氏石氏(星)经,以荧惑(火星)太白(金星)为有逆行。”甘德还指出,“出而复还为‘勾’,再勾为‘已’”。把行星从顺行到逆行再到顺利的视运动轨迹十分形象地描述为“已”字形。甘德还建立了行星会合周期的概念,
并且测得了木星、金星和水星的比较准确的会合周期值,其中木星的会合周期为400日,比真值398.9日只差1.1日。他还给出木星和水星在一个会合周期内见伏(不见)的日数,以及金星在一个会合周内顺行逆行和伏的日数,而且指出在不同的会合周期中这些日数可能在一定幅度内变化的现象。虽然甘德的这些描述从定量的角度看还比较粗疏,但它们却为后世传统的行星位置计算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甘德对木星的观测尤为精细,是研究木星的专家,著有关于木星的专著《岁星经》。依据《唐开元占经》引录甘德论及木星时所说的话:“若有小赤星附于其侧”,著名天文学史家席泽宗先生指出:甘德在公元前4世纪中叶就观测到了木星的最后的卫星木卫二。而对于木星的卫星的发现,近代是在17世纪初望远镜发明之后,由意大利大科学家伽利略(Galilei)于1610年用它观测木星时才发现的。甘德早伽利略近两千年,而且在没有望远镜的条件,仅凭肉眼就发现了木星的卫星,这真是一个奇迹。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天文学史工作者,通过在北京天文台兴隆观察站的实地观测,确信木卫二在一定条件下是有可能凭肉眼观测到的。甘德以其坚韧不拨的毅力和精细独到的观测把奇迹变成了现实,在世界天文学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岁星纪年法
在历法方面,甘氏的岁星纪年法独树一帜,尤其是以12年为周期的冶、乱、丰、欠、水、旱等预报方法。甘氏岁星法的特点是不用太岁、太阴和岁阴名称,而用摄提格称之。甘氏说的摄提格既是其岁星纪年中的第一年岁名,又是用以纪岁的一种标志物。在其岁星纪年中第一、二年用“摄提格”,第三年以后则皆用“摄提”。其摄提格之名大概是由于摄提转化而来。摄提格是星名,在大角星附近斗杓所指的延长线上。古人用它与斗杓配合以确定季节。“摄提格”的“格”,《史记·集解》说是“至”的意思,“言摄提格随月建至,故云也。”摄提格是太岁星。有人称甘德是中国天文学的先驱,的确如此。甘德的天文学贡献,与其他各家相比,在战国时代是最大的。
3、占星家
甘德还以占星家闻名,是在当时和对后世都产生重大影响的甘氏占星流派的创始人,他的天文学贡献同其占星活动是相辅相成的。他著有《天文星占》8卷、《岁星经》等,这些著作的内容多已失传,仅有部分文字为《唐开元占经》等典籍/wiki/%E6%81%92%E6%98%9F"class=innerlink>恒星区划命名、行星观测与研究等方面有所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