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科
刘家科,河北故城人。一九八二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社会经历为三个十年:十年农民,十年研究室主任,十年组织部常务副部长。自幼喜欢文学和书法。散文曾获河北省文艺振兴奖,冰心散文奖,报告文学获全国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奖等;作品《乡村记忆》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2004—2006年)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
姓名:刘家科
出生地:河北故城
毕业院校:河北师范学院
代表作:《乡村记忆》
1、简介
中国当代书法家、文学家、传奇人物。
2、生平
笔名文禾,河北故城人。1982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社会经历为三个十年:十年农民,十年研究室主任,十年组织部常务副部长。自幼喜欢文学和书法。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200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为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3、成就
已出版文学评论集《朝夕拾穗》、《窄堂碎语》,长篇报告文学《大爱无疆》,散文集《沙漠那边是绿洲》、《乡村记忆》和《刘家科书法作品集》等。散文曾获河北省文艺振兴奖,冰心散文奖,报告文学获全国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奖等;作品《乡村记忆》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2004—2006年)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
4、谈创作
刘家科
现在的散文创作阵容壮大,风格多样性,作家、评论家、各种媒体之间的交流都能看出散文的创作状态,非常适合散文的发展。现在的散文有的反映生活,有的追求时尚,这些存在都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刘家科还是主张反映生活,如果脱离生活去讲别的,那都会脱离散文本来的意义。象牙塔上的东西,酒桌上的东西,幻想中的东西,如果和现实生活能够有内在的相通的地方,它就有价值,如果它和现实生活格格不入的话它就没有价值。
刘家科希望看到各种风格的作品,但还是坚持自己的主张,坚持最适合自己的风格。百姓的生活比作家的想像更精彩;记录比任何描写都更容易逼近生活的真实;心灵间的沟通,最短的距离是直线;散文的魅力在于作品的个性。我把握一个原则就是,它是非常朴实的东西,但是它能进入思想甚至能进入灵魂,让你看了后老惦记着当时的人物当时的情景,能够唤起读者的记忆。
5、社会经历
刘家科
刘家科的第一个十年是从1978年7月20日开始的。那天刘家科以“老三届”高中毕业生的资格,参加了全国统一高考。其实,刘家科没有上过高中,初中也仅念了一年,能轻易混入“老三届”,是因为高考政策对他们这些被“*”耽误了的一代放得较宽;那一年刘家科已是干了十年庄稼活的农民,在录取率极低的情况下能考上大学,却是得益于刘家科始终钟爱的文学。
刘家科从小就做着一个文学梦。1970年在海河工地上,难以承受的超负荷劳动使刘家科萌生了一个奇怪的想法:参加“海河创作”,借此逃离工地。于是在寒冬腊月的工棚里,连续十几个深夜的苦熬,出笼了一篇名为《闯流沙》的反映根治海河的短篇小说。因这篇小说,刘家科脱离工地参加了衡水地区组织的海河创作学习班。此后,刘家科便陆续在地区报刊上发表一些作品。“*”后期时兴公社办高中,刘家科竟因这点“文名”被聘为高中民办教师。以刘家科的学历,只能教高中的语文或政治,就是语文、政治也只能现学现卖,为此刘家科自学了高中文科的课程。那次高考,刘家科数学只得了6分,而文科成绩突出,且总分超出了规定的分数线,有幸被河北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系录取。当时刘家科想,我因文学而考上大学,大学也会圆我那个文学梦。此后刘家科更视文学如生命。
大学四年是文学的四年。在刘家科入学的下一个月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解冻后的祖国迎来了文学的春天。《人民文学》《诗刊》等文学刊物相继复刊,《十月》《中国作家》等新的文学期刊也相继诞生,震动中国文坛的文学新作接连面世。刘家科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经典著作,大量阅读那些文学报刊,挤时间进行文学创作。可是四年下来,刘家科收获的不是文学创作,而是对文学的逐渐清醒和对文学创作的失望。刘家科发现,用学到的理论去指导自己的创作,反而写不出东西来了。当文学蒙着朦胧的面纱时,刘家科激情满怀地急追不舍,而文学与刘家科素面以对时,刘家科却是木讷和茫然。一度苦恼之后,刘家科转而投入对作家作品的研究,写起文学评论文章。这一转就到了十年头上。1988年,刘家科回过头来整理自己的评论文字,发表过的文章也有两大本,这就是后来出版的文学评论集《朝夕拾穗》和《窄堂碎语》,而文学作品却没有发表一篇。
1988年,秋天,刘家科进入第二个十年。从这个秋天起,刘家科把文学评论也放弃了,这一放又是十年。这标志着刘家科的那个文学梦的枯萎和破灭。那年秋收后刘家科也把老家种了八年的承包地退还集体,全家搬到城里居住,彻底卸下了“一头沉”的包袱,干本职工作更加精力集中了。1991年又被任命为地委研究室主任。小平同志南巡谈话之后,刘家科所在的地区很快步入改革开放的新阶段,刘家科带领全室同仁走工厂、下农村、搞调研、写文章,向下了解社情民意,向上提供决策参考,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切入正在进行的社会变革,这让刘家科深刻领略了文学之外的世界,文学背后的世界,文学得以存活和生长的世界。
1990年,刘家科曾被安排到故城县的北官庄蹲点,在那个穷困偏僻的村子里一呆就是一年。1995年至1996年,刘家科又在深州挂职两年。在那里刘家科与参加新一轮农村改革的农民交朋友,与正在进行大面积改制企业的*职工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无论蹲点或挂职,刘家科都把它们与自己调查研究的本职工作紧密相联。在这十年中,刘家科写了大量调研笔记,在*和地方几十家报刊发表二百多万字的调研文章。1998年春天,刘家科利用休假的时间整理这些文章,发现自己写这些东西时,往往会冒出一些形象思维的东西,甚至化入一些典故和文学章句,使这些枯燥的文章有了更多的可感性和可读性。这似乎也与刘家科那已经放弃了的文学有关。
1998年8月,刘家科作为一个地区组织人事部门的领导*,被派往日本参加为期一个月的人力资源培训班。由此刘家科进入第三个十年。这是刘家科第一次出国,是刘家科有生以来离开祖国到异域生活最长的日子。地域、空间、环境和时间的同步转换,让刘家科的大脑由长期持续的繁忙紧张状态一下子转入一片空白,继而又转到对过去生活的深长回望与追忆。从那时起刘家科发烧似地写起了回忆故乡的文章。刘家科用在日本市场上买的铅笔在没有格子的白纸上写着,一行又一行,一张又一张。回国之后又接着写,虽然又恢复了原来工作的繁杂和紧张,但见缝插针,不放过一点一滴的时间。直到2002年春天,在北京某大学任教的同学发现了刘家科这些东西,便挑了几篇并说服刘家科同意由他推荐到《文艺报》。这一年3月30日的《文艺报》用专版发表了我的六篇散文,并配了评论。此后,刘家科就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文艺报》等报刊陆续发表散文。
2006年,刘家科这些散文由河北教育出版社结集出版,名为《乡村记忆》。这时刘家科才意识到从1998年开始,刘家科又把放弃的文学重新拾起来了,而且进入了一种从没有过的被创作激情推着走的年代。在刘家科苦苦追求的时候,文学对刘家科特别吝啬;而当刘家科漫步走来之时,文学却对刘家科异常慷慨,这十年刘家科陆续出版了6本文学著作。
2007年,刘家科的长篇报告文学《大爱无疆》获第十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之后,散文集《乡村记忆》又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10月29日在鲁迅故里由中国作协和*电视台举办的第四届鲁奖颁奖晚会上,有记者在颁奖台上采访了刘家科,当她问刘家科是怎样写出这样一本书的时候,刘家科回答说:是时代的启迪和生活的暗示成就了这部作品。当时代的信息穿透尘封的记忆,我惊异地发现,那些存活于我旧生活的细节和皱折里的眼神,依然闪烁着诉说的欲望。于是我精心拣拾和整理那些生活细节,让他们把过去告诉现在和未来……这或许就是刘家科第三个“十年”的收获和总结。它是属于这个“十年”的,也是属于这三个“十年”的;是属于刘家科所经历的现实生活的,也是属于我所钟爱的文学的;是属于过去的,也是属于现在和将来的。
6、书法
作品
历史中的好字基本上是文人写的,对文人字简雅、散淡的推崇,有可能是古代书法批评得到了古代文学批评的启示。刘家科是第四届鲁迅文学奖散文奖的获得者,其代表作《乡村记忆》引起读者的广泛好评。同时,刘家科也有书法之爱,并于奥运会开幕前夕举行了“乡村记忆·刘家科书法展”。值得注意的是,此展有原创性,区别于根植传统的书法展,也有别于强调视觉效果的现代书法展,为我们提供了较新颖的展览模式。
中国传统书法与古代文学的紧密联系,是中国书法美学的特征之一。即使在今天,书法家们依旧沿袭着书写诗词作品的习惯,把书法的节奏之美与诗词的韵律之美予以新的结合。刘家科一反常态,他全力挖掘《乡村记忆》的表述资源,把其中散文读者耳熟能详的篇章转换成另一种艺术形式,实现了“文学与书法关系的重构”(刘家科语)。
“以我的书法表现我的文学”,是刘家科置于展厅的艺术目标。他以“书法与当代散文”,“书法与乡风民俗”,“书法与乡村遗存”,“书法与乡村时代精神”四个单元,借助乡风民俗、乡村遗存的器物形式,展现了自己的文字与书法。为深化主题,刘家科邀请了泥塑大师于庆成的农村人物,陶艺大师傅顺府、微缩工艺名家陈洪英的古旧器物模型一同展出,极大突出了乡土风韵和乡村气息。
毕竟是书法展览,当我们对“乡村记忆·刘家科书法展”策展的独特性啧啧称奇时,当然需要对一个作家的书法或一个名人的书法予以客观的判断。我关注现、当代作家书法有年,曾提出鲁迅、郭沫若、茅盾、沈从文、姚雪垠、周而复、李凖、刘征以后的作家书法,已不再是与传统有着血缘关系的文人字,而成为缺少文化根基的名人字,其中的差异在于当代作家没有投入一定的时间深入临帖,不了解中国传统书法的艺术特性,写字的艺术感觉和技巧停留在硬笔书写的感知层面,线条单调、随意,没有章法、意境可言,缺少历史根据。唯一可以称道的,就是其中的趣味性。这是由于作家文学修养、人生阅历客观带来的一种艺术情调。显然,刘家科在某种程度改变了我对当代作家书法的理解,至少,刘家科的书法创作实践,证明了他的书写与名人字产生了距离,基本进入了传统书法美学的核心领域。
7、社会评论
刘家科
有评论家说你的散文让人在平淡无奇的平原上读出丰富细腻的层次,也有人评论你的散文有白洋淀派的神韵,但基础是大平原的。刘家科便是一位有个性的散文作家。他的《乡村记忆》也是有个性的写作。
刘家科是一位对自己的写作有着自觉意识的作家。他追求平淡、平静、平实的风格及其韵味,低调的叙事和“直线的”交流。虽然散文写作未必都要低调地处理,但散文写作心态和新闻心态、小说心态等确实又是不同的。新闻必定要耸人听闻,吸引你的眼球转到一定的方向上,让你看到他要让你看的东西;小说又以故事和想象诱惑并吸引着你;散文则不需要这样的中介,它叙事的内在抒情性和抒情的叙事依托,都来自生活本身,凭心中涌出的真情实感,自然地与读者交流。我们的记忆的最深处的东西,总是最宝贵的。家乡、童年和父老乡亲,是刘家科人生的出发点,而对于人生的尊重,也就是对于生命的尊重。读者觉得,我们的“精神的家园”都是在自己的童年或青少年时期形成的,并不需要接受别人的指点而去寻找那“灵魂的栖息地”(实际上也从未找到过)。对于刘家科来说,“乡村记忆”就是他自己的精神的家园。这便是他那丰盈而又充满个性的散文创作的追求及意义。
上一篇:利玛窦和外国传教士墓地
下一篇:土山古镇景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