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湘潭县

科普小知识2021-08-24 15:53:04
...

湘潭县位于湖南省中部偏东,湘江中下游西岸,总面积2132.8平方公里,辖19个乡镇,总人口98.4万。无论是面积、人口、资源、还是综合实力,在省内都是一个大县,素有“天下第一壮县”、“湘中明珠”之美誉,是中国湘莲之乡、湖湘文化发祥地。县域全境均属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即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湖南融入“泛珠三角”的前沿阵地,其中968平方公里区域为核心区,湘潭天易示范区为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先行先试的十八片区之一。湘潭县位于湘江与涟水汇合处。总面积2513平方千米。总人口112万人(2003年)。湘潭县辖16个镇、6个乡:易俗河镇、梅林桥镇、谭家山镇、中路铺镇、茶恩寺镇、河口镇、射埠镇、花石镇、青山桥镇、石鼓镇、姜畲镇、云湖桥镇、石潭镇、杨嘉桥镇、乌石镇、白石镇、响塘乡、响水乡、分水乡、排头乡、龙口乡、锦石乡。县人民*驻易俗河镇。

中文名称:湘潭县

面积:2355平方公里

外文名称:XiangtanXian

人口:91.6万人万人(2010年)

方言:湘语—长株潭小片-湘潭话

行政区类别:县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所属地区:中国湖南省湘潭市

著名景点:*纪念馆,齐白石故居等

下辖地区:易俗河镇,梅林桥镇,谭家山镇等

*驻地:易俗河镇大鹏路

电话区号:0731

车牌代码:湘C

邮政区码:411200

地理位置:湖南中部偏东、湘江下游西岸

1、自然地理

地形地势


湘潭县

湘潭县地处湘中偏东、湘江西岸,位于东经112°25′~113°03′,北纬27°20′~28°05′,地跨涟水、涓江、靳江流域,为湖南省湘潭市辖县,属于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县域地图呈狮状,巨口张向长株潭。面积2512.98平方公里,约为五山一水二分半田,一分半道路和庄园。东至梅林桥镇杨梅坳,南至茶恩寺镇斗茅坳,西南至石鼓镇洴塘,北至响塘乡狮子山。与湘潭市区以湘江为界,县、市区域似犬牙交错,又与宁乡县、望城县、长沙县、韶山市、湘乡市、双峰县、衡东县、株洲县、株洲市天元区、湘潭市岳塘区、雨湖区水陆相连。湘潭县位于长江中游平原与江南丘陵的交错地带,西靠雪峰古陆北东缘,东滨湘江,涟、涓两水自西南向东北贯穿其境,地貌轮廓为西北、西南、东南三面高,中部和东北部低。最高为西南的昌山,海拔755.1米,最低为湘江沿岸原九华的万家塘,海拔33.2米,相对高差为721.9米,地势比降为10%,造成平原、岗地、丘陵、山地四种地貌俱备,以平原、岗地为主。其中平原占全县总面积的39.54%。岗地占35.21%。丘陵占18.61%。山地占6.64%。县境属湘中丘陵,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西南部群山绵延,昌山为县境最高峰,海拨755.1米,系南岳七十二峰之一。西部乌石峰凌空耸峙,海拨437米,有“乌飞将近月,石乱欲撑天”之势。东南部晓霞山脉绵延南北50公里,云集天马山、紫荆山、琵琶山、晓霞山四座高峰。北部仙女山,海拨311米,层峦叠翠,秀色一方。县境中部沿涓水、北部沿涟水形成肥沃的河谷平原,东北由湘江、涓水、涟水汇注,形成富饶的湘潭盆地。

气候

湘县域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按日平均气温10℃~22℃为春、秋季,大于22℃为夏季,小于10℃为冬季划分,境内四季分明。3月中旬至5月中旬为春季,天气变化无常,多低温阴雨。5月中旬至9月中旬为夏季,气温高,雨量多,9月中旬至11月中旬为秋季,晴朗少雨,昼夜温差大。11月中旬至次年3月中旬为冬季,气候寒冷,有霜、雪和冰冻。全年冬、夏时间长,春秋两季短,暑热期长,严寒期短,热量充足,雨水集中,光、温、水的地域差异小,灾害性天气较多,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性。

全县多年的年平均气温一般在16.7~18.3℃之间。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一般在5℃左右。1991年极端低温为-12.1℃。7月最热,月平均气温一般在30℃左右,极端高温达41.2℃,冬夏温差24~25℃。年最低温度一般在-2℃~-8℃之间,年最高温度一般在39~40℃之间。县内年降水日,多年平均为150天左右,最多的年份曾达190天,最少的年份只125天,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300毫米左右,比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少5%左右。其中最多年降水量为1750.2毫米,最少年降水量只997.7毫米。

全县平均日照总时数为1584~1885小时。7月份日照最多,2月最少。年际之间,差异颇大,最多年日照达2127.7小时,最少年为1449.5小时。境内春季和夏季多东南风,盛夏多南风,秋冬季多西北风。风速大于17米/秒,瞬间风力达8级以上,每年均有出现,年均7~8次,最大的风速为20米/秒。

该气候适宜动植物生长。县境资源丰富,物产富饶。农业耕地102万亩,林业用地108.6亩,森林覆盖率47.8%,地表水资源总量603.75亿立方米。

资源矿产

已探明矿产30余种,谓为锰矿之乡。有植物数百种,动物145种。主产稻谷、生猪、鲜鱼、蔬菜、茶叶、水果、湘莲,有“中国湘莲之乡”之称。“花石寸三莲”旧为宫廷贡品,生猪、九华红菜苔、石潭香菇、羊鹿茶、湘莲、竹木畅销全国。锰粉、海泡石、磷等矿产,远销海内外。

县境内已探明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锰、铅磷、石膏、海泡石、矽砂、石灰石、铁、金、高岭土、白云石和矿泉水等。

植被

县域内属中亚热带东部常绿阔叶林亚带,按植被区系划分,属华中偏东亚系。过去对天然值被利用不当,致使呈为次生植被和人工植被,次生植被的组成主要有壳斗科、樟科、山茶科等;人工植被的组成主要有用材林、油茶经济林及沼泽性水性水生植物等群落,地貌形态多样致使植被各具特色。县境内里野植物资源较为丰富,名目较多,主要有林木类、竹类、药用植物类,花卉类等百个品种。

野生动物

县境内野生动物属亚热带林灌丛草地农田动物群,常见的野生动物有鼠、野兔等6个种;禽类有麻雀,野鸡等22个种;鳞类有鲤、鲢等40多个种;介类有龟、蟹等6个种;昆虫类有蜘蛛,蝉等46个种;无脊椎类有蜗牛,蚯蚓等6个种,脊椎爬行类有眼镜蛇,水蛇等14个种;两栖类有泥蛙,泽蛙等5个种。

2、历史沿革


湘潭县

先秦时期

境内荆洲老虎坑、锦石乡堆子山发现大溪文化时期聚落遗址(属湘中四大大溪文化遗址),从这里收集的彩绘陶器等文物,证明早在距今5000年左右,县内先民已由狩猎、采集活动,进入畜牧、水稻生产阶段,形成定居。

商周时期,境内出土的文物较多,其中最珍贵最有代表性的是九华桂花村船形山出土的豕尊和青山桥镇高屯村老屋出土的窖藏尊、鼎、觯、锸、爵、钟等青铜器。青铜器的种类、形制和纹饰工艺,说明境内先民已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懂得酿造技艺,尚祀神饮酒和娱乐活动。

战国时期,县域属楚国。隶长沙郡。境内已使用铁制工具,饮食具“饭稻羹鱼”特点。秦灭楚,置临湘县,今县地属临湘县,隶长沙郡。

两汉三国时期

西汉,析临湘置湘南县(东汉为湘南侯国),治所在今石潭镇古城村,今县地分属湘南和临湘县,隶长沙国。

三国吴太平二年,分临湘立湘西县,今县地分属湘南、湘西县,隶衡阳郡。晋,湘南、湘西隶属关系未变。南朝齐建元二年(480),湘南县废。今县地分属湘西、湘乡、新康县。梁天监年间(502-519),分阴山县立湘潭县,湘潭县始立,县地多在今衡东县境,治所在衡东石湾附近,隶湘东郡。

隋唐五代时期

隋开皇九年(589),湘潭县域扩大,将茶陵、攸水、阴山、建宁县并入,今株洲县凤凰山以北部分地域亦属湘潭县。衡山县域亦扩大,湘西、湘乡县、新康县部分并入。今县地属衡山县,隶潭州长沙郡。

唐天宝八年(749),湘潭县大部划属衡山县,衡山县北部划属湘潭县,县治移至洛口(今易俗河镇),隶潭州。至此,县境初定,名地相符。是时,碧泉潭涌泉,利于灌溉。湘潭、易俗河等港口,利于船舶停靠。刘禹锡、杜甫等著名诗人,至此多有诗作,中原文化影响益深。

五代十国时期,县域属马殷楚国,隶潭州长沙府。易俗河商业发达,设置场馆。

宋元时期

宋代,湘潭县隶荆湖南路潭州。县人开采金矿,开垦山田,扩种水稻。株洲商业兴起,开征酒税。

元符元年(1098),湘潭县析出2乡、长沙县析出5乡置善化县。南宋,县治移至今湘潭市观湘门直街,设立学堂。崇安人胡安国从荆门移居县域,筑碧泉书堂讲学,《春秋传》撰成,创湖湘学派,开一代学风。

元贞元年(1295),湘潭县升为州,隶湖广行省潭州路。元末,人民不堪重负,湘乡人易华据境内乌石寨起兵反抗。后为陈友谅农民起义军参政,抗衡朱元璋。

明清时期

明初,朱元璋部将常遇春平湘潭,其部杀易华于乌石峰下,并大肆屠戮,全县幸存20053人。湘潭复降为县,隶长沙郡。此后,县民多从江西迁入,经过休养生息,人口渐繁。湘潭成为湘江交通枢纽,县治筑城,工商业发达,易俗河成为著名米市。

清顺治六年(1649),清军入城,杀明督师大学士何腾蛟,并“以邑人多贰于圣朝”,下令“血洗县城”,全城幸存者不满百人。清康熙十三年(1674),吴三桂反清,占领县城。清康熙十八年,清军复定湘潭,兵戎蹂躏,境荒田20余万亩。清咸丰四年,太平军袭占县城。曾国藩以侍郎督师专征东南,治兵衡阳,倚湘潭为饷源,其后筹饷皆取自湘潭,且大新县城。自此,沿江十余里,商贸繁荣,城中街坊街总,楼宇整峻。时称天下第一壮县。

1905年,湘潭辟为寄港地,外国商品涌入,民族工业、手工业受到冲击。同时,县内效兴洋务,电话、电报事业始兴;株萍铁路、粤汉铁路长株、株渌段建成;西医随教会传入;废除书院,兴办学堂,数十名青年东渡日本留学,寻求救国救民之术。武昌起义胜利后,湖南首先响应,10月27日,湘潭宣布反正。

民国时期

民国3年,湘潭县隶湘江道。民国11年撤道,隶湖南省。民国27年,隶湖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区。  1944年6月17日,县城沦陷,日军在县境四处扫荡,到处奸淫、烧、杀和掳掠,全县死伤13万余人。民国34年9月20日,日军向驻潭国民革命军缴械投降。

3、行政区划

截至2010年末,湘潭县辖15个镇、4个乡,645个行政村,14个居委会,14个社区居委会,总面积2132.8平方公里。县*所在地:易俗河镇。

镇:易俗河镇、射埠镇、梅林桥镇、谭家山镇、中路铺镇、茶恩寺镇、河口镇、花石镇、青山桥镇、石鼓镇、云湖桥镇、石潭镇、杨嘉桥镇、乌石镇、白石镇。

4、区位交通

湘潭县,依湘江,邻省城,交通发达,区位优越。湘江、107国道、长衡西线高速公路、武广高速铁路纵贯南北,320国道、潭邵高速公路、湘黔铁路、天易高等级公路横亘东西。2005年,在《福布斯》公布的“*最适合开设工厂的城市”排行榜上,湘潭市(湘潭县人口、面积均约全市的二分之一)以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排名第三位。2009年,湘潭县在全省122个县市区中荣膺“湖南最具投资吸引力县”。

乡:分水乡、排头乡、龙口乡、锦石乡。

5、经济发展

综述


湘潭县

2013年,湘潭县地区生产总值(GDP)258.4亿元,增长12.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8.9亿元,增长1.3%;第二产业增加值134.6亿元,增长16.7%;第三产业增加值74.9亿元,增长12.8%。人均GDP为30445元。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0.8:50.6:28.6调整为18.9:52.1:29,二、三产业比重较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

2013年,湘潭县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20.0亿元,增长17.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4.6亿元,增长18.5%;上划收入完成5.4亿元,增长15.5%。累计完成一般预算支出36.2亿元,增长17.0%。

第一产业

2013年,湘潭县实现农业总产值81.75亿元,增长2.8%。全年粮食总产量71.68万吨,下降1.5%;水果产量3.67万吨,增长2.1%;水产品产量3.61万吨,增长7.0%;禽蛋产量1.87万吨,增长4.0%。全年出栏肉猪213.25万头,增长0.7%。

2013年,湘潭县全年水利工程投入资金1.88亿元,增长1.6%,开工各类水利工程11293处,完成土石方1108万立方米。全县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1平方公里,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66.67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3.33公顷。2013年末全县农机拥有量31.3万台,增长2.8%,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为145.5万千瓦,增长4.3%。

第二产业

工业

2013年,湘潭县202家规模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364.6亿元,增长18.1%,规模工业增加值109.2亿元,增长16.0%,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60.2%,其中,产值超3亿元企业24家,超5亿元企业8家,超8亿元企业6家,超10亿元企业5家。示范区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223.9亿,增长31.2%,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67.4亿元,增长22.7%。全县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5.2亿元,增长18.8%,实现利润12.3亿元,增长8.3%。

建筑业

2013年,湘潭县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完成房屋施工面积212.0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07.4万平方米。全县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2.4亿元,增长23.5%。

第三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

2013年,湘潭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4.6亿元,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18.6亿元;重点工程建设项目100个,完成年度投资103.7亿元。全县共签约新项目60个,其中引进投资过亿元项目17个。全年到位内资36.5亿元,增长14.1%,实际利用外资5484万美元。

贸易业

2013年,湘潭县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8亿元;其中,城镇35.3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15.9%;乡村21.5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16.6%。

2013年,湘潭县全县实现进出口总额3473万美元;其中,出口总额3378万美元,同比2012年增长23.4%。全县有进出口实绩企业达24家。

旅游业

2013年,湘潭县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2个,创建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点)4家,建设县级旅游服务中心、省级旅游购物示范点及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各1个,创建旅游特色街区1个。全县共接待游客702.56万人次,增长3.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7.09亿元,增长3.5%。

金融业 

2013年末,湘潭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27.7亿元,增长21.3%;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34.1亿元,增长23.5%。

6、社会民生


湘潭县

教育事业发展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是全省唯一拥有三家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县(市、区),连续13年高考本科上线人数、上线率居全市第一,全省前茅。近几年,湘潭县先后获得“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试点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等荣誉。文化事业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成功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华诗词之乡”,“青山唢呐”成功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山桥镇获得全国“唢呐之乡”殊荣,白石乡被授予全国“艺术之乡”,中路铺镇文化站被评为“全省百强文化站”。全县城乡就业、保险、医疗、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是“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全省农村合作医疗管理试点先进县”,还先后获评“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全国百佳全民创业示范县”、“全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先进单位”。

7、旅游

湘潭县山川秀丽。湘江和涓水、涟水穿越县境;古潇湘八景之一的昭山、湖湘文化发祥地隐山、昌山、乌石峰、仙女山、金霞山可登高览胜;湘潭文庙、关圣殿、夕照亭等古刹殿宇历史文物犹存;碧泉潭、砚井、汉城桥等名胜古迹可游目骋怀。历代留下了“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绿水暖青萍,湘潭万里春”、“杯底还缴龙安云,剑边更落金霞山”等千古绝唱。

乌石红色旅游区

乌石红色旅游区占地面积150亩,主要景点有牌楼、虎头门、铜像广场、纪念馆、故居、德怀墓、烈士墓、乌石峰、乌石寨遗址、楠木冲水库、九船采莲、观景台等,先后荣获“98全国文物系统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点)”、“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等多项殊荣。


湘潭县

*故居:位于乌石镇乌石村,距湘潭市40km,距韶山*故居35km,距花明楼*故居50km,与之构成湘中伟人黄金旅游线。故居座西北朝东南,主体面宽三间,进深两间,砖木结构,粉墙青瓦,是一栋具有江南风味的普通农舍。当时名“三华堂”,*亲手撰写门联“为善最乐,见恶必除”。故居总面积460m²,正堂门首嵌有汉白玉阴刻贴金“*同志故居”匾额,为*1982年题写。1983年8月1日,故居正式对外开放,同年10月10,湖南省人民*公布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纪念馆:位于乌石镇,距湘潭市40km。*纪念馆位于故居斜对面卧虎山下,1996年9月16日奠基,历时3年建成,由*题写馆名。纪念馆富有浓厚地方色彩的马头墙门廊、青灰瓦屋顶以及灰白墙镶着的仿宋窗棂,既有古老的楚湘神韵,又有较强的时代感。纪念馆正厅(又名序厅)有彭总巨型半身铜像一座,高浮雕3组,气势恢宏;壁画2幅。

泛白石文化旅游区

白石风景区:位于白石镇,南岳衡山之下,107国道之旁,是长沙——南岳人文黄金旅游线的必经之地。主要景点有星斗塘老屋、梅公祠、寄萍塘三处故居,有紫荆湖、响水塘瀑布等名水,有莲花峰、九龙山等奇峰。

齐白石故居:又名齐家老屋、星塘老屋、星斗白屋,位于白石乡杏子坞星斗塘。1864年1月1日,世界文化名人、中国现代国画艺术大师齐白石诞生于该茅舍南正房,并在此生活了36年。1993年被列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龙山:五龙山位于中路铺镇的柱塘铺境内,海拔164m,据《湘潭五龙山大杰寺碑记》载:“钟衡岳之灵,毓湘水之秀”,“五峰排闼,其形蜿蜒,故谓之五龙”。此山古木参天,云霞辉映,有江南名刹——大杰寺坐落其间,为明代高僧慧安所建,至今500年。


湘潭县

尹氏宗祠:位于白石镇,又名妙公祠,座西北朝东南,1905—1906年修建,清末古典式建筑。整个建筑的设计、雕刻手艺、木工全部由齐白石大师负责,充分展示了白石大师雕刻技艺的独到精深。尹氏宗祠的大门门联为“金天帝胄,洛水儒宗”,反映了该家族昔日的辉煌。门右有“收族”,门左有“敬宗”,墙头有浮雕水泊梁山、王义章摆渡、梅花等浮雕,宗祠由庭院、善养堂、祖宗堂、戏台等构成。

此外还有紫荆山、晓霞山、莲花寨、紫荆湖、马宋祖居地等景点。

隐山湖湘文化源生态旅游区

隐山风景区:隐山位于排头乡黄荆坪,海拔437m,距湘潭市区40km。又名龙山,龙王山,历为湘潭四大名山之一。自宋元以来至民果初年,隐山成了州府官吏,文人雅士,迁客骚人荟萃之地。因北宋大文学家,大理学家周敦颐隐居讲学而闻名天下,并因南宋名儒胡安国,胡宏父子在此讲学授徒,创立湖湘学派,而被称为“湖湘文化之源头”。明正德皇帝朱厚照游江南至此,曾亲笔御书“天下隐山”。不仅有隐山碧泉书院,三贤祠,胡安国胡宏父子合葬墓地及左宗棠故居,周小舟故居等人文历史资源,而且自然风光优美,有美轮美奂的“四美湖”,神秘莫测的龙王洞,天然温泉以及历代为州官府吏,文人墨客浏览的圣地“四池”(莲花池,洗笔池,化砚池,雷池),“八桥八景”(即隐水桥,流叶桥,通箭桥,珂里桥,栗林桥,狮龙桥,神仙桥,龙五桥)等。

此外还有石鼓景区、历史古镇洛口区、河口现代农业观光休闲景区等景区。

8、风土人情


湘潭县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龙舟忙。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划龙舟、吃粽子、悬白艾、菖蒲、戴香草驱五毒的端午节,在花石是一个隆重的节日。

每年端午,十里八乡的男女老幼都会涌到花石镇的涓水河畔。细伢子在看龙的人堆里挤进窜出,他们的装扮传递着节日气息,头上戴菖蒲,耳上夹艾蒿,衣襟上挂香包,额上用雄黄酒写着一个“王”字。还有那新婚不久回娘家的小俩口,挑担箩筐还挤着看热闹,箩筐里的拜节礼也很有端午特色:几包薄荷酥,几十个粽子、包子、盐鸭蛋,还有几把蒲扇。红男绿女,鼓乐喧天,泛舟逐浪,热闹景象比过年更胜。

花石划龙舟,一说是为了纪念楚大夫屈原。屈原高洁的品格和殉道的操守,从古至今赢得了三湘人民的无穷敬仰。花石人民每年端午都要在屈原熟悉的湘江上竞渡龙舟,还要包粽子、吃粽子,以炽烈、虔诚的方式表达对这位如同“日月”悬天的伟大爱国者的永恒纪念。二说是为了“迎夏至”、“避恶日”——认为五月是“恶月”,五月初五是不祥的日子。要通过声势浩大的龙舟竞赛,使天上水中的神龙心神感应而大娱大悦,从而焕发神性,恪守神职,保佑一方水土风调雨顺,稼渔丰成。同时,也使人们自身秉赋龙性,像龙那样强悍矫健,进而怯邪弥难。

花石龙舟极多规矩讲究,神圣得如同虔诚的宗教仪式。造龙船时就有些奇怪的名堂,据说龙头要用樟木,龙筋用树木之王——椿树,龙身还要用一根偷来的树,龙船才划得快。龙船下水前,一般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众人抬着龙头,焚香鸣炮,汇聚河边叩拜、吊唁屈原,以粽子、包子、酒水等祭奠。由道师将一条红绸系到头龙,唱吉祥祝福歌,祝愿龙船一路顺风。再由老人杀鸡用鸡血为龙点眼,由“头桡”将龙头安于船首,龙舟“上水”,开始精彩的竞赛。

几龙竞渡,俗称“赛水”,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各乡龙船,悬挂固定颜色标志的旗帜,一字排开等待号令。俗语说:“鼓是令,梢是命。”每条船上都有一位“鼓头”,由全乡推选出德高望重的老人担任,坐于龙颈击鼓发令,主持船上活动。“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几十个划手光着膀子、穿条仕蓝布短裤,手操桨板,吆喝着号子,彰显着男子汉的阳刚魅力。他们天不怕地不怕,勇往直前、坚毅果敢。赛上水,逆水行舟,风紧浪急,鼓声喧天,舵手力捺龙头,划手节奏一致地划动桨板,水逐浪飞,夺得锦标后,龙舟“汇水”。赛下水,龙舟不调头,众人快速转身反向而坐,鼓声密集,观众喊声震天,顺水顺舟,龙舟有如游龙戏水。

黄昏时刻,斗龙结束,龙舟“散河”,“收香”归家,赢者如凯旋而归的英雄,输者互相勉励来年再赛夺,乡民们一律鸣放铁铳“接龙”。烧一大锅“龙船饭”,大伙聚餐分享,以广结“龙缘”,遍得“龙福”。堂客们趁机舀取龙舟中的水,加入艾叶、石竹、金银花等百草煎水为细伢子洗澡,驱邪辟毒。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湘潭钟灵地秀,文化底蕴深厚,花石民俗中的“龙”文化只是本土文化中的一个缩影。如今,人民生活水平渐渐步入小康,驱鬼逐邪的迷信风俗逐渐减少,但逢年过节人们舞耍一番,借龙灯、龙舟表达欢快喜悦之情,感受生命的辉煌与力量的壮美,并从中吸取着一种奋发向上和飞扬激越的勇气和信心。据报道连韩国都已将端午节注了册,在“洋节”泛滥的今天,作为龙的传人,我们自然有责任将流传千年的龙文化发扬光大,在新的时代,赋予其新的生命,来弘扬一种浩穷天宇的民族之气。

上一篇:衡阳市雁峰区

下一篇:衡阳市珠晖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