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洛阳市老城区

科普小知识2022-05-29 17:02:33
...

老城区位于洛阳市区中东部和北部,是洛阳最早的建成区,是洛阳市六大主城区之一,也是全市的经济、文化、商贸中心。该辖区文物古迹众多,现存文物古迹64处,其中,*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原汁原味的明清一条街就在老城主城区内。

中文名称:洛阳市老城区

别名:老城

行政区类别:市辖区

所属地区:河南省洛阳市

下辖地区:辖1镇、7个街道办事处

地理位置:位于洛阳市城市区中东部和北部

邮政区码:471000

电话区号:0379

面积:56.7平方公里

气候条件: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董公祠、妥灵宫、周公庙等

*驻地:环城西路58号

1、区情概况


老城俯瞰

老城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是古洛阳现存风貌最古老的城市区。其建城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042年的西周时期。北宋始设河南府城,“老城”之名由此而来,金设“金昌府”。1948年4月洛阳*,老城的城区是公元1217年金在洛阳设“金昌府”时的建筑格局。悠久的文明史孕育了无数历代名流、文人雅士。著名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在北邙翠云峰上隐居炼丹,并著成《道德经》;东汉张陵在此修道,创立天师道;帛家道祖的帛和在这里创立了帛家道;北邙翠云峰上清宫遂成为道家和道教的发源地,是道家“七十二福地”之一。蔡伦造纸、张衡制仪、司马氏治典、许慎作《说文解字》,杜甫、白居易、欧阳修、曹植、左思等都在洛阳流下了千古诗篇。文物古迹众多,现存文物古迹64处,其中,*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比较著名的有东汉的董公祠、妥灵宫,隋朝的周公庙,唐朝的明堂,宋代的文峰塔,元代的府文庙,明清的鼓楼、山峡会馆等。老城区位于洛阳市城市区中东部和北部,地处东经112°17'10"至112°33'10";北纬34°46'10"至34°36'20",是洛阳最早的建成区。东与瀍河区为邻、西与西工区、南与洛龙区、北与孟津县相邻,总面积56.74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4.74平方公里。

2、历史沿革

1948年5月洛阳解放后,经过8年的政权建制过渡时期,于1956年1月正式成立老城区人民*。辖四隅、四关(东南隅、东北隅、西北隅、西南隅、东关、西关、南关、北关);1957年8月东关、北关划出成立瀍河区;1958年8月设老城区人民委员会,后改称老城区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辖东街、西街、西关3个分社;1958年12月老城区、西工区合并为洛北区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增设西工分社;1959年3月改成洛北区人民委员会。辖东街、西街、西关、西工4个分社;1968年5月成立洛北区革命委员会。辖西关、南关、东南隅、东北隅、西南隅、西北隅、西工、金谷园8个办事处;1975年21月洛北区分两个区。洛北区革命委员会辖东南隅、东北隅、西南隅、西北隅、西关、南关6个办事处。西工区革命委员会辖西工、金谷园2个办事处;1980年5月洛北区革命委员会改称洛北区人民*,建制不变;1982年6月洛北区人民*改称老城区人民*,直至1988年建制基本不变。

1989年—1993年,*机构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为43个委(局、办公室),辖6个街道办事处。后经过1994年、1997年两次调整和机构改革,区*机关改为17个职能部门、3个内设机构。老城**、老城工商行政管理局实行市垂直领导,监察局与纪委合署办公。2000年7月市区划调整后,原郊区的邙山镇和洛北乡4个行政村划归老城区管辖,老城区并成立洛浦办事处和农村经济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简称农业办公室)。2000年12月,老城区实行了城市区管理乡镇的组织体系。

3、行政区划

从2010年9月以后市*对西工区和老城区的行政区域管理权进行了调整:将西工区管辖的道北路办事处委托老城区管理;将老城区邙山镇的大路口村、史家屯村委托西工区洛北乡管理。调整后老城区现辖邙山镇和城市区西关、西南隅、西北隅、东南隅、东北隅、南关、洛浦、道北路八个办事处及21个行政村,26个社区(含邙山镇两个正在建设中的社区),总人口18.7586万人,城区人口13.61万人。其中:邙山镇辖17个行政村,36个自然村,2个社区,户籍总户数9572户,32886人;西关办事处辖6个社区,户籍总户数10692户,32200人;西南隅办事处辖2个社区,户籍总户数3900户,11400人;西北隅办事处辖3个社区,户籍总户数7000户,18000人;东南隅办事处辖2个社区,户籍总户数2973户,8119人;东北隅办事处辖3个社区,户籍总户数6340户,17890人;南关办事处辖2个社区,户籍总户数3110户,7130人;洛浦办事处辖4个行政村,2个社区,户籍总户数6920户,20090人;道北路办事处辖4个社区,户籍总户数8500户,36133人。

4、地理气候

地势

辖区分邙山丘陵区和城区内盆地两部分,分界线大约以陇海铁路为界。地势走向由西北向东南缓缓倾斜,南北高差约100米。北部地形起伏较大,含有邙山镇及所属19个行政村和洛浦办事处所属烧沟村、岳村两村。

气候

老城区年平均气温在14.2℃~14.7℃之间。四季平均气温:冬季(12月~来年2月)平均气温1.5℃~3.4℃;春季(3月~5月)平均气温12.5℃~15.5℃;夏季(6月~8月)平均气温22.8℃~26.8℃;秋季(9月~11月)平均气温12.3℃~15.2℃。

5、教育卫生

教育

1989年至2000年,*对教育的发展制定了长期规划,累计投入上亿元,增添了教学设施、设备,彻底改善了全区的办学条件,开办了多种类型职业学校;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学校实现了三个转变:即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学校结构向多元化转变;教学设备向现代化转变。1993年老城区被评为河南省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单位。1995年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达到省定标准,经省验收被评为“两基”合格单位,2000年经考核定为“两基”巩固提高合格单位。

卫生

1989年后,卫生事业空前繁荣,医疗机构打破了国家垄断局面,呈现出国有、集体、个体、联营等诸多经营主体,服务的范围不断扩大,市场竞争的局面初步形成。特别是从1996年医疗*改革后,企事业单位*职工看病就医由国家、集体包揽的福利型转向社会医疗保险形式,服务体系渐趋完备,管理逐步科学。

6、旅游名胜


钟鼓楼

老城区文物古迹众多,现存文物古迹64处,其中,*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

【丽景门】

洛阳第一楼,中原第一门—丽景门。它是洛阳老城的西大门,与东大街的钟鼓楼遥相呼应,是老城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丽景门的箭楼、城门楼加瓮城并配以护城河的建筑结构,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典型最为优秀的城门,其城垣高厚,月城宏阔,重门叠关,上千浮云,气势磅礴。有诗人用:“洛阳牡丹甲天下,丽景城楼世无双。”来赞美它无限的魅力。丽景门是古都洛阳唯一一家集吃、住、游、购、娱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旅游景区。丽景门景区景点有:天后宫(供奉海内外数亿人信仰的天上圣母妈祖娘娘)、九龙殿(在洛阳建都、功绩卓越的九尊帝王像)、三神殿、观音阁、城隍庙、瓮城、城墙等,特别是河洛文化长廊(展示了河洛地区的名胜古迹以及众多的河洛历史名人及对社会进步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洛阳帝王史馆(在洛阳建都的104位帝王简介)备受游客推崇,有诗叹曰:“一朝步入丽景门,一日重温千年史。”丽景门是洛阳八大景之一,曾是历代朝廷百官及万民祈福纳祥之处。丽景门古代都城庄严的布局和辉煌的气势,可使游客感触到千年帝都古文化的浓重气息。

【山陕会馆】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称西会馆,位于今老城南关,九都东路171号,正对路北凤化街口,始建于清康熙、雍正年间,距今有300多年历史,是清代陕西、山西两省来洛商人聚居场所。会馆内全部建筑,均为清代木结构,无石不刻,无木不雕,梁架彩绘堪称完美。会馆坐北朝南,布局前密后疏。有琉璃照壁、山门、舞楼、正殿、拜殿等建筑,门前还有两对威风凛凛的石狮子。其中正殿是会馆的主体建筑,面阔5间,进深3间,歇山式顶,琉璃覆瓦。照壁高12米、宽13.2米,由青色雕砖砌成,正中用彩色琉璃方砖镶成3块方形壁面,其上雕饰二龙戏珠、花卉、人物等,色彩鲜艳,基座雕饰有精美的图案,是豫西地区最大、最完整的琉璃照壁。正殿为中心建筑,面阔5间,进深3间,歇山式顶,琉璃覆瓦,勾连斗拱,别具一格。山陕会馆原位于南关马市街与校场街一带,1995年修建九都路时,从其穿过,会馆保存基本完整。

【八路军办事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驻洛办事处,又称八路军驻洛办事处,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宽30平方米左右。原址:位于洛阳市老城南关贴廓巷56号(今门牌35号)。是建于道光年间的三座四合大院,坐南朝北,房厦百余间。前门临大街,后门外有一篮球场,可直通院外菜地.1995年修建九都东路,后院被部分扩充成路面,后门现辟为南大门。1985年第十八集团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今已修复,是洛阳市现存的一处重要革命纪念地。

【都城博物馆】(又名周公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洛阳市定鼎路东侧。是我国现存的三座较大的周公庙之一,始建于隋末唐初。现存周公庙乃明清建筑形制,屋架结构独具防震作用,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周公庙坐北面南,现为三进院落,南北中轴线上由前到后依次为正南门、定鼎堂、礼乐堂、后殿及东西廊坊。该馆以表现洛阳五座都城格局风貌与古都城池建设史为主要内容。我们现在看到的周公庙,是后世在原来的位置上重新修建的。据《河南府志》、《河南通志》记载,唐太宗贞观年间及玄宗开元年间,朝廷曾对周公庙予以大修,后废弃。公元1525年,明朝统治者下令在旧址上重建周公庙,其后,清康熙、乾隆、光绪年间,统治者又曾对其进行多次重修。民国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932年,南京国民*一度迁都洛阳,也曾对周公庙加以修缮,并成为**考试院所在地,周公庙近年出土的《重修周公庙记》碑,明确记载了这一历史。1955年,洛阳市*对周公庙进行了修缮,并在此举办了文物陈列。1989年,依托周公庙筹建洛阳都城博物馆,9月正式建馆。据史料记载,洛阳周公庙乃明清遗存,它本是四进院落,在定鼎堂前,还有一个元圣殿。可惜元圣殿早已被毁,现在已经看不到了。定鼎堂的堂匾为*元老戴传贤所题。殿内供奉有周公及其弟召公、毕公、其子伯禽、君陈像。殿堂四周的墙壁上,是一组反映周公一生主要功绩的大型彩绘壁画,这壁画是不久前才绘上去的,颜色鲜亮、栩栩如生。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青筒瓦覆顶,绿琉璃瓦剪边,龙凤脊饰,大殿四角飞檐起翘,正脊两端饰有吻兽,就连重脊下端,也卧着一溜儿狮子走兽。穿过定鼎堂,可见礼乐堂。礼乐堂原名会忠祠,供奉的是周公及其分封的列为诸侯,此殿面阔五间,进深两间,作硬山式,上覆灰瓦,殿堂构架为叠梁五檩前出廊式。两侧廊房中陈列周公生平事迹,用历史文物、图表、塑像表现周公东征平叛、营建洛邑等重大事件。北区和东区为古都城池建设史陈列及5座都城(夏、商、周、汉魏、隋唐)大型露天模型陈列区。西区为小型园林,小桥流水,亭树错落,名花美草,轩陛掩映。都城博物馆是融古建筑、园林为一体的新型博物馆。

【河南府文庙】

(俗称府文庙)

位于今老城区文明街9号,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其建筑大部分已拆除,原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左右,现为文明街小学。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封孔子为文宣王,因此称孔庙为文宣王庙,明以后称为“文庙”,相对“武庙”(关帝庙、岳飞庙)而言。《洛阳县志》载:“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四月乙巳,刘侯以司马郎中出守河南。厘蔽敷思于下,政通民和,乃饰修文庙。”说明文庙始建年代应早于嘉靖六年。文庙现存建筑二十余间,坐北朝南,自南向北呈阶梯式上升。布局规整,层次分明,为传统的宫殿式建筑。前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悬山式顶;后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歇山式顶,左右各有一间暖阁。穿过戟门,三条石板通道直通月台(长方形)。月台高约1米,台南正中有两列台阶,两台阶之间嵌一块宽1.5米、长2.22米的浮雕二龙戏珠青石板。庙内原有石碑数通,山门、琉璃照壁、石桥、水池等,在“*”期间被毁。


钟鼓楼

【钟鼓楼】

正名樵楼,亦称鼓楼是古代用以报时之楼,早晨撞锺,晚间击鼓,谓之晨钟暮鼓。鼓楼建筑:占地288平方米。拱券楼台通体用规格为10厘米×20厘米×43厘米大青砖砌成,台面15米见方,高7.6米,拱券门洞宽4.2米、高5.3米,拱券东西两端门额各镶嵌长1米、宽0.5米石匾各一方,东刻“就日”、西刻“瞻云”,为斗大楷书阴文。台南边有一登台之道,宽1米,青石板台阶。台上正中建12米见方两层钟楼一座,高8米,明清式建筑,砖木结构,石柱础,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一楼14围红色园形檐柱支撑,四周皆斗拱,琉璃瓦翦边,青瓦覆面,翘角飞展,戗脊饰动物选型;二楼14围金柱由一楼贯通拖起,歇山顶,四周皆斗拱,琉璃瓦翦边,青瓦覆面,屋脊饰望兽吻,四角飞檐起翘,舒展伸张,戗脊饰动物造型,下悬风铃;与一楼匀称重叠,比例和谐。一楼正中架大鼓一面,二楼正中吊铸铁大锺一口,高1.6米,口径1.5米,上铸八卦图、龙凤梅菊等图案和“皇帝□□国泰民安”字样,另铸有小字,因锈蚀已无法辨认。该钟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与白马寺钟同时铸造,因铸造参数相同而产生共鸣,故有:东边撞钟西边响,西边撞钟东边鸣之说。

【文峰塔】

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老城南关东和巷东头。据塔前原有碑文记载:该塔始建于北宋,元、明二代历经修葺,明末毁于兵火。清初重建,至今保存基本完好。文峰塔是一座密檐式砖石塔,四方形,高约30米,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基座用方形青石砌成,每边长6.8米,高3.3米,塔基和塔身之间嵌有铸铁,以保持整座塔的牢固性。塔身九层,通体用青砖砌成,从第一层至第九层逐层递缩,最高层每边长3米。一至八层向北各开一弧形拱门,可向外望,门上皆有题额,如“高瞻远瞩”之类。第九层则四面各开一弧形拱门。塔刹已被毁。一层拱门两侧原有对联一副,左侧半副字迹可辨:楼九尽云通天尺。塔内原设有木板楼梯,可盘旋而上。塔顶高3米许,锥形,锥端竖一铁,串有三个园形陶制彩色“宝珠”,每个直径70厘米,黄、白、绿三色相间,现仅存一个。文峰塔是洛阳地区现存为数不多的古塔之一,为保护古塔,今塔门已封。

【明福王府及石狮】

明神宗朱翊钧三子福王朱常洵王府.占地约23000余平方米。2000年洛阳市人民*在此大规模兴建青年宫文化广场。石狮位于今青年宫广场南,一雄、一雌,原为明福王府门前左右之石狮。由汉白玉雕刻而成。整体由蹲座狮和狮座两部组成。两石狮昂首挺胸,各长1.03米、宽0.8米,高2.12米,狮背上各有2狮仔嬉戏。雄狮右前脚踩球,口微张;雌狮左前脚抚耍1狮仔,口微张,左前小腿部现已损五分之二。狮座离地高0.9米,整座为反“工”字形,上平面:长1.60米,宽1.26米,上层四周阳雕莲花托瓣,下层四周皆阳雕2狮戏球,凹部四周阳雕花卉。

【祖师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今老城区北大街北段路东。占地1688.23平方米。现存有大殿,耳房。占地面积340.80平方米,大殿面南背北,面宽五间,进深三间,殿内左右暖阁各一间,歇山顶,四周皆斗拱,飞檐起翅,琉璃瓦覆盖,顶部正脊两端陶塑龙吻,脊背上饰龙、荷花彩陶浮雕,殿顶四角戗脊背上塑四神。大殿数根巨柱、梁枋均饰以彩绘。1996年洛阳市文物局拨专款对其进行了修缮。

【三官庙】

(三官:道教信奉的天、地、水三神。又称延福宫)位于今康乐巷南段东侧,据《洛阳县志》记载:“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伊王建,内祠三官,范铜为像。”俗称铜三官庙,原建筑有前殿、中殿、后殿、玉皇阁,庙前有戏台。每年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香会。现仅存后殿,占地约130平方米。东半部顶坍塌,其他建筑遗址现为居民楼房。

7、旧城改造

【概况】旧城改造管理办公室属*直属正科级财政全供事业单位,现有工作人员4名,其中主任1名,副主任1名,工作人员2名。2010年老城区城中村、旧城及棚户区改造共35个,完成投资16.3亿元,新开工82.6万平方米,竣工42.1万平方米,完成拆迁29.7万平方米。旧城、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工作获得市奖励259.8万元。2010年老城区项目建设先进单位。

【城中村改造】城中村改造项目共有14个,完成投资7.5亿元,新开工36.6万平方米,完成拆迁9万平方米,竣工14万平方米。

【旧城改造】旧城改造项目17个,完成投资5.5亿元,新开工23.5万平方米,完成拆迁8.7万平方米,竣工23.1万平方米。

【棚户区改造】棚户区改造项目4个,完成投资3.3亿元,拆迁12万平方米,开工22.5万平方米,竣工5万平方米。

【经济适用房建设情况】2010年,老城区经济适用房项目共4个,分别是:阳光灿烂的日子18万平方米,隋唐城回迁安置项目6.6万平方米,中电经济适用房60万平方米,富阳佳苑10万平方米,共94.6万平方米。在建45.6万平方米,竣工13.6万平方米,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1600套保障性住房。

【旧城改造项目手续报批办理】2010年共新策划旧城及城中村改造项目有义勇街口改造、莲花寺街地块改造、老集煤场地块改造、老城区古城保护与整治项目、九都路立交桥钢材市场改造、工农村一期改造、苗南村改造、史家沟改造、苗北村改造等9个项目进行招商引资和项目储备。

8、经济建设


洛阳老城区

老城传统商贸发达,自古就商贾云集,市场繁荣,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的美誉。老城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精心打造了九都东路、中州东路、北大街等6条商贸经济带,建成了中原农贸城、金泰城灯饰广场等28个专业市场和10条特色商业街,丹尼斯百货、银基商贸城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已在我区落户,老城正逐步成为洛阳市区东部商业中心。

老城工业基础较好,产业扩张优势凸现。拥有金纺、金顺来、龙马轴承、环球实业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4家,形成了以机械制造、轻纺、化工、钼钨精加工等为主的工业支柱体系。新规划建设的邙山工业园区更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邙山镇以其独特的人文地理优势,于1998年被国家首批命名为“中国牡丹之乡”。现有洛阳国花园、洛阳牡丹园、土桥花木种苗公司等牡丹龙头企业11家,种植户1600户,拥有牡丹品种500多个,种植面积达7000多亩,产品远销美国、日本、法国、芬兰等10多个国家,已成为洛阳牡丹的重要培植基地。现在,老城区正以牡丹为依托,计划引进珍稀花卉品种,建设花卉大观园,发展生态旅游,努力打造洛阳生态旅游胜地。

作为洛阳老区,老城旧有“九街十八巷七十二胡同”之称,居民私房密集,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近年来,随着洛阳城市框架的拉大和新区开发步伐的加快,老城实施了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十五”期间,拆除旧城60万平方米,新建建筑面积88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由11平方增加到20多平方。目前,尚有100多万平方米的旧城改造和都市村庄改造项目亟待开发。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老城区按照“工业强区、商贸富区、旅游兴区”的发展战略,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区域经济发展全局,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全区经济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十五”期间,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46.5%。站在新起点,绘制新蓝图。老城区正在谋划新的发展篇章:“十一五”时期,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8%,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5000元,实现比2000年翻两番目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4.9%。

9、小吃美食

洛阳名吃以老城风味小吃为代表,老城风味小吃*多集中在西华街一带,20世纪80—90年代大多集中于现青年宫与兴华夜市。其90%以上为个体经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老城的小吃业发展繁盛,经营者之间相互竞争、互为补充,一些小吃在保留传统特点和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又融入新的创制,以及引进外埠小吃加以改良,更适合现代人口味和本地人的饮食特点和习惯,并逐渐演变为本地名吃。

其代表有:洛阳水席、牡丹燕菜、不翻汤、云腾、浆面条、调浆饭、糊涂面、蒸肉、揪片、豆沙糕、豌豆糕、潘金和烧鸡

上一篇:洛阳市涧西区

下一篇:新安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