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龙山县

科普小知识2021-11-30 16:32:28
...

龙山县,位于湘西北边陲,隶属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全县南北长106公里,东西宽32.5公里,总面积3131平方公里。地处武陵山脉腹地,连荆楚而挽巴蜀,历史上称之为“湘鄂川之孔道”。地势北高南低,东陡西缓,境内群山耸立,峰峦起伏,酉水、澧水及其支流纵横其间。地域属亚热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宜人、雨水充沛。在这片神奇而又美丽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着土家、苗、回、壮、瑶等16个少数民族。

中文名称:龙山县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湘西士家族苗族自治州

下辖地区:湖南

电话区号:0743

邮政区码:416800

地理位置:湘鄂川之孔道

面积:3131平方公里

人口:59万人(2013年)

气候条件:亚热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区

著名景点:乌龙山大峡谷、洛塔石林

火车站:龙山火车站

1、基本介绍


龙山县

龙山县总面积3131平方公里,辖34个乡镇(街道)、462个村(社区),总人口58万,土家族、苗族等16个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8%。2012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48.84亿元,同比增长10.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21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11.67亿元,增长15.1%;第三产业增加值23.96亿元,增长11.3%。三次产业结构为27:23.9:49.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9608元。全县财政总收入3.35亿元,同比增长25.1%。

龙山地处偏远,区位独特。地处武陵山脉腹地的湘西北边陲,位于湖南张家界、吉首和湖北恩施、重庆黔江四个市州区的几何中心,距省会长沙530公里,是湖南最偏远的县之一。县城与湖北来凤县城相距仅4公里,在全国2000多个县中绝无仅有。龙山山川秀美,物产丰富。乌龙山大峡谷、洛塔石林、太平山森林公园等自然景观神奇瑰丽。煤炭、石英砂、紫砂陶、页岩气等矿产储量极大,水利、森林、中药材资源丰富,极具市场开发潜力。龙山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土家族发祥地之一,土家织锦技艺、摆手舞等6个项目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耶3.7万余枚秦简的出土,被专家称为“21世纪以来最重大的考古发现”,里耶古城遗址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里耶镇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贺龙、任弼时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创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并在我县茨岩塘镇建立了湘鄂川黔省委、省*和省军区。

2011年底,龙山来凤经济协作示范区列入《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近年来,我县积极调结构、转方式、壮产业、惠民生,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明显提升。但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发展水平仍然不高,按新的贫困人口划分标准,全县尚有贫困人口34万,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湖南省扶贫攻坚湘西地区的主战场。

2、历史沿革

建县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因是“辰旗”之地,辰属龙,吉祥的象征,加之境内峰峦起伏,故名龙山县。

唐虞夏商周时代为荆州地域,春秋战国时为楚地,泰汉至唐先后。属黔申、武陵、沅陵等郡州,五代、宋、元、明至清初属土司统治。1729午(清雍正七年)置龙山县,属永顺府。

民国时期先偶第四行政督察区,后属第八行政督察区。

*建立初期属湘西行署永顺专员公署,后属湘西士家族苗族自治州。

3、行政区划


龙山县

民安街道办事处

系龙山县县府驻地。清嘉庆年间定名本城里,后改为首善镇,1950年改为民安镇,1958年属城郊公社,1961年成立民安公社,当年撤社复镇,2005年改民安街道办事处,辖老城、书院坪、回龙、凤阳、南台堡等5个社区和回龙、春景、茶亭、五爱、蔬菜、宝塔、城郊、竹园等8个村委会。总面积14.84平方公里,有耕地119.27公顷,有24098户,62318人。平均海拔472米,地势北高南低,果利河经民安街道办事处东南流淌,街道办事处周较平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5.8℃,降雨量1400毫米。街道办事处内有长沙路、民族路等大小街道30余条。街道办事处设中学3所,职业中学1所,小学4所,有县、镇医院4所。年财政收入突破1000万元,是省“百强镇”之一。

华塘街道办事处

华塘街道办事处位于县城西3公里,东邻新城街道办事处,南与白羊乡隔河相望,西与湖北来凤县以酉水为界,北与石羔镇接壤。民国时属首善镇九、十、十一保,1950年初属一区华塘第七乡,1956年并为华塘乡,1958年为城郊公社华塘管理区,1961年成立华塘公社,1984年撤社复乡。华塘古称莲花宝地,因严重缺水,农民依山循势筑小山塘蓄水灌溉,远看若莲花朵朵,因之得名花塘坝,后演化为华塘坝。全乡总面积18.28平方公里,有稻田640.52公顷,旱地93.48公顷。辖华塘、皇仓、螺丝滩、唯一、官渡、华新等5个社区和象鼻、红岩、繁荣、留芳等4个村,计4476户,16400人。该乡除东部多丘陵,其余地势平坦,酉水绕西部边缘向南流去。经济以农业为主,主产稻谷、玉米、红薯等,经济作物有生姜、甘蔗、辣椒等。

新城街道办事处

位于县城东2公里处,东临兴隆街乡,南交洗洛乡、民安街道办事处,西连华塘街道办事处,北邻石羔镇、桶车乡。民国时期属首善镇,解放初跨望城、新城、狮子乡,1956年建新城乡,1958年属城郊公社,1961年建立新城公社,1984年撤社复乡。新城乡总面积29.29平方公里,稻田面积474.4公顷,旱土306.3公顷,辖新城、油菜坪、望城3个社区和狮子、明星、白坪、兴隆桥、雷音等5个村,3407户,12845人。东南部为山地丘陵,西部为平原地。黄色土壤,年平均气温15.8℃。无霜期270~280天,农业以水稻、玉米、薯类、蔬菜为主。设有中学1所,小学8所。乡*驻地新城坳系革命纪念地,1935年3月红二军团围攻龙山县城,在此设前线指挥部。

湾塘乡

位于县城西南23公里,东接洗洛乡、召市镇,南连桂塘镇,西交湖北省,北邻白羊乡。*属洗洛乡,解放初属湾塘乡,1958年属城郊公社,1961年称湾塘公社,1984年撤社复乡。酉水从境内通过,并形成S形大湾,水流急湍,冲成深潭,人们称之为湾塘,故名。总面积56.00平方公里,其中稻田450公顷,旱土181.9公顷,有大塘口、红石、小坪、青龙、坡脚、车格、切必、小河、湾塘、尖峰、大元11个村,2852户,11766人。地势东西高,西北倾斜。境内有9条小溪于龙咀村郊注入酉水,湾塘电站在龙咀村下7公里处。土壤以黄壤为主,气候温和,四季如春,年平均气温15.8℃,年降雨量1,400毫米,无霜期270~280天。乡经济以农、林为主。乡设中学1所、小学7所。

白羊乡

位于县城西南7公里,东与民安街道办事处、洗洛乡相连,南与湾塘街道办事处交界,西以酉水为界,北与华塘乡毗邻。乡府驻曾家湾。民国时属首善镇,建国初立白羊乡,1958年属城郊公社白羊管理区,1961年析出置白羊公社,1983年撤社复乡,因乡府驻白羊村得名。总面积31.14平方公里,稻田面积408公顷,旱地80.2公顷。有大堰坪、白羊坪、红星、湾塘、胜利、蒲家河、玉竹、民爱、青山堡、新林10个村,2963户,11190人。以丘陵为主,境内黄沙壤遍布,土层肥厚,气候温和。该乡农林兼营,农产以水稻、甘薯为主,高梁、玉米次之,紫砂陶矿负盛名。

位于县城南7公里,东邻兴隆街、茅坪乡,西接白羊、湾塘乡,南连召市镇,北交新城、民安街道办事处。*为洗洛乡,1958年属城郊公社,1961年为洗洛公社,1984年撤社复乡。乡府驻地原名“喜螺”,后演变为洗洛。传说清咸丰年间,有新任知县来龙山赴任途经洗洛四方井处,见田螺交配,役民喜谑,知县说是喜兆,自此百姓称其地为喜螺,清末演化成喜乐,民国又演化成洗洛。总面积81平方公里,稻田441公顷,旱土241公顷,辖洗洛、牌楼、青春、芭蕉、大井、花鹿、小井、联盟、高寨、坪中、户纳车、艾溪沟、欧溪13个村,4124户,16209人。东部为山区,海拔1,000米以上,西部为丘陵区,海拔500~600米。黄壤红砂壤遍布乡境,土质肥沃。以生产稻谷、玉米、豆类为主。有中学1所、小学10所,209国道由境贯穿。马鞍山龙骨洞,1941年发现有古脊椎动物化石,为州内首批发现远古文化之一,已列为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兴隆街乡

位于县城东16公里,东倚茨岩塘镇,西连新城街道办事处,南邻茅坪乡、洗洛乡,北界桶车乡。民国时期前分属首善镇和洗洛、白岩、下辰等乡,1958年属城郊公社,1961年为石牌兴隆公社,1980年因与州内其它公社重名遂更名,1984年撤社复乡。总面积7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08公顷。辖兴隆街、燕山、白岩洞、响水洞、尖岩、三湾塘、张家坡、西骡坪、桐木、黄土、双堰、苗沟12个村,3586户,13971人,系汉、土家、苗杂居地。最高海拔1456.2米、最低274米。土壤以黄壤、砂壤为主。有中学1所,小学6所。

桶车乡

位于县城西北23公里。东接大安乡、茨岩塘镇,西交三元乡、石羔镇,北接石牌乡。清属白岩里,民国属白岩乡,解放初改桶车乡,1958年为城郊公社桶车管理区,1961年为桶车公社,1984年撤社建乡。总面积68平方公里,稻田面积657公顷,旱地368公顷,林地2,165公顷。辖桶车、大塘、龙洞、梁山、义比、太平山、大茶园、新桥、神州、香锦、桂花、苦溪、下母池、花棚、堰坝15个村,4235户,16783人,汉、苗、土家杂居。以砂壤和黄壤遍布全乡,年均气温15.8℃,年平均降雨量1378毫米。主要以生产稻谷、玉米、红薯为主,经济作物有茶叶、猕猴桃。乡有中学1所,小学11所。

石羔镇

石羔镇位于城北7公里,东邻桶车乡、兴隆街乡,西连华塘、民安、新城街道办事处,西与湖北来凤酉水河为界,北与三元乡相连。民国时期为本城里、马罗里,1950年建石羔乡,1956年并为新城乡,1958年属城郊公社新城管理区,1961年建石羔公社,1984年撤社复乡,1998年撤乡建镇。总面积43.65平方公里,稻田1038.8公顷,旱土112公顷。辖石羔山、中南、永兴、苦竹、猛洞、兴堡、四坪、冲天、正南、十字、白泥、桃红、包家龚、遥坪、甘壁15个村,1个居民委员会,6222户,25769人。有中学1所,小学14所。

三元乡

三元乡位于县城北15公里,东与石牌乡、桶车乡接壤,南与石羔镇相连,西北与湖北宣恩县交界。民国时期称马罗乡,1949年11月后为一区,1956年建三元乡公社,1984年撤社复乡,以驻地三元堡村得名(三元堡指土地堡、油坊堡、叫化堡3个自然土地皆呈圆形,故名)。总面积45.07平方公里,稻田面积591公顷,旱土66公顷,。辖元堡、川洞、西洛、花果、南北、殷家、中台、双龙、旧寨、石马沟、青岗11个村,3577户,14822人。地势东高西低,最高海拔1005.8米,最低为375米。土壤以黄壤为主,气候温和,四季分明,乡设中学1所,小学13所。

石牌镇

石牌镇位于县城北33公里,东与大安乡接壤,南与桶车乡交界,西与三元乡傍连,北与湖北宣恩毗邻。民国时期名白岩乡,1950年初称石牌乡,1958年属城郊公社,1961年建石牌公社,1984年撤社复乡,2000年12月撤乡建镇。石牌乡名,据《龙山县志》载:“石牌洞在白岩里,洞(口)里即巨潭,三面壁削,人不能入。初有牌立洞口,乾隆间,里人乘水落掘出仓,拭而视其学(字),皆古篆文,并剥蚀不可辨,未知为何代物,何人制者,洞之名以此。”总面积67.51平方公里,稻田555公顷,旱土49公顷,辖红桥、桃源、卧龙、中池、玉河、城堡、上母、竹坪、桂英、桃兴等10个村、1个居委会,4268户,15716人,系汉、土家、苗杂居乡。全乡最高海拔1736米以上,为全县最高点,全乡最低海拔1000米以下。黄壤和砂壤遍布全乡,无霜期270天。主产稻谷和玉米。乡设中学1所,小学8所。

茨岩塘镇

茨岩塘镇位于龙山县东北部,距县城22公里,桑龙公路穿境而过。东连水田坝乡,南接红岩溪镇、茅坪乡,西临兴隆街乡,北邻桶车乡、大安乡,是龙山东北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物质集散地。全镇总面积141平方公里,有耕地1196公顷。辖面山、岩板、包谷、大田、小米、甘露、半寨、凉水、新溪、新场坳、兴隆、新湖、套虎、双新、中山、银山、比溪、树溪、细车、茄佗20个村、1个居委会,5147户,20229人。该镇属高山台地,四周群山耸立,最高峰海拔1456.21米,年平均气温13.4℃。1950年建立临时区办事处,以军代政。同年冬天成立龙山县第二区人民*。1984年撤乡建镇,同年第一届镇人民代表大会成立。镇设中学1所,小学14所,医院2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贺龙、任弼时、王震、肖克、关响应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建湘鄂川黔苏维埃*于此,是革命老区。

水田坝乡

水田坝乡位于县城东70公里,东交桑植县,南接猛必,西接茨岩塘镇和大安,北邻乌鸦乡。民国时期名上辰乡,1950年初跨水田、中湾、仁和、下壁4个小乡,1958年成立水田公社,1980年因与州内其他乡同名,更名为水田坝公社,1984年撤社复乡。全乡面积138平方公里,稻田376公顷,旱土442公顷,辖苗汉、下比、岩洞、枫坪、中湾、西湖、仁和、堰塘、飞翔、茶园坡、兴塔、双联12个村,3234户,12899人。最高海拔1367米,无霜期250天左右。以农林生产为主,主产稻谷、玉米、甘薯,马铃薯次之。用材林以松杉为主。有初中1所、小学14所。

4、自然地理


龙山县

地理

地理位置

龙山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西与重庆市酉阳县、秀山县,北与湖北省来凤县、宣恩县接壤,东与省内桑植县、永顺县毗邻,南与保靖县隔酉水河相望。位于东经109°13′~109°46′8″、北纬28°46′7″~29°38′4″之间。国土总面积31.3万公顷,占湘西自治州总面积的20.2%。

地貌特征

县境地处云贵高原北东侧与鄂西山地西南端结合部,武陵山脉由北东和南西斜贯全境,地势北高南低,属中国由西向东逐步降低的第二阶梯东缘。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经多次地质构造运动,形成山地为主,丘、岗、平川及水面交错的地貌类型。

县境属强侵(溶)蚀山区,境内群山起伏,山峦重叠,溪谷交错,坡陡谷深,山体破碎,耕地分散。海拔1000~1200米的山头有192座,1200米以上的山头有353座。主要山脉有北部的红旗界,西部的辽叶可立坡,东北部的猛必界,东部的永龙界、曾家界,中部的洛塔界,西南部的八面山等,由东北向南延展,呈东、中、西、北山脉凸起,形成北高南低、东陡西缓向南开口的“勿”字形地貌骨架。这种地貌骨架,控制着光、热、水、土和植被的再分配,给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县境地貌受地质构造控制极为明显,由于经历了加里东、海西宁、燕山和喜马拉雅山等多次地壳运动,以及长期侵(溶)蚀等外力因素的影响,地貌具有岭谷相间、高差悬殊、切割深密、波状起伏,多层次、阶梯状、链状与连续性变化特征。最高山峰红旗界主峰大灵山海拔1736.5米,最低处隆头镇的隆头河滩海拔218.2米。相对高差1518.3米,比降为2.3‰,最大切割深度1136米,最大切割密度4.7公里/平方公里,形成以山地为主,兼有丘陵、岗地、平原及水面等多种地貌类型,且大部分乡、村有多种地貌类型。县境山、丘、岗、平川及水面的组合比例为82:10:4:3:1。

县境古地理位于江南古陆与扬子地台之间川湘凹陷之东北侧。构造形式以褶皱为主,断裂次之,自西向东依次6个平行排列的呈长条状展布的褶皱构造带,即龙山向斜、茅坪大安背斜、八面山向斜、洛塔向斜、红岩背斜、马蹄向斜,且由北向南向斜、背斜依次交替重复出现,严格控制着七大山脉和各类地貌的形成与演变。

县境石灰岩(包括白云岩)分布很广,面积1616.94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52.1%。因长期经受侵蚀和溶蚀,形成大小不等的溶蚀剥夷面和洼地,以及许多溶洞、漏斗、落水洞、石芽、暗河等地貌;又因地质构造和北高南低的地势影响,地表溪流切割深密,水系树枝状和格状分布。

地貌分类


龙山县

(一)山地

县境山地面积2566.84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82%。按山体规模分为以下四种次地貌类型。

中山海拔高度800米以上,相对高差大于500米,面积1151.47平方千米,占县境总面积37%。山势险峻、山高坡陡、山峰重叠高耸,坡度一般30度左右,部分可达60~80度,断层形成的崖壁近于直立,切深300~800米,“V”字形悬崖峡谷多。主要分布在猛必界、永龙界、洛塔界、曾家界、八面山等。

中山原(俗称高山台地)海拔高度大于800米,相对高差大于60米,坡度5~25度,面积158.63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5%。主要分布在大安、他砂、靛房、坡脚、茅坪、洛塔、塔泥、比溪、猛必、水田坝等乡镇。

中低山海拔500~800米,相对高差250~500米,坡度一般30度左右,部分达60~70度,切割深度200~300米。面积1101.24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35%。地貌多呈孤峰,山谷深,坡度大,溪谷发育,地形陡峻,地表水径流强度大,水土流失较严重。主要分布在茅坪、大安、猛必、西湖、八面、贾市、洗车河、他砂、坡脚、辽叶等乡镇。

低山海拔高度300~500米,相对高差200~400米,坡度25~30度,面积152.5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5%。地貌特征为丘状岩溶发育,光、热、水、土条件好,矿产资源丰富,适宜发展林牧、经济作物和矿业生产。县境各地有分布。

(二)丘陵

海拔高度不限,相对高差6~200米,坡度15~25度,总面积307.43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10%。地貌特征为岩溶孤峰或岩溶峰林,抗风化弱,易受冲刷,岩石大部分裸露,土质贫薄,只有丘陵之间洼地成土迅速,土质深厚且肥沃。县境各地有分布。

(三)岗地

海拔高度不限,相对高差10~60米,坡度5~15度,总面积131.79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4%。地势平缓,多分布在溪谷平川和不同台地的溶蚀平川附近,土层厚3~5米,岗顶及岗地上部土层厚度变化较大,分异明显,大部分均开垦为农田耕地。县境各地有分布。

(四)平川

海拔高度不限,相对高差小于10米,坡度小于5度,面积99.1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3%。按其成因分溪谷平川和溶蚀平川。溪谷平川为流水搬运淤积而成,在溪河两岸,呈串珠状沿水域两岸向下延伸,主要分布在酉水及支流沿岸,面积较大的有石羔、华塘、三元、民安、新城、湾塘、里耶、苗儿滩等地,地势平坦,光、热、土条件俱佳,大部分为农田。溶蚀平川主要为原地碳酸盐岩风化残积而成,地势平坦开阔。土壤厚度及土质由山脚至平川中部变化较大,光、热、水条件较好,为县域农业发展较佳地貌区,主要分布在茨岩塘、召市、贾坝等乡镇。

气候

县境属亚热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区。全年四季分明。夏半年受夏季风影响,降水较丰沛,气候温暖湿润。冬半年受冬季风控制,气温较低,降水较少,气候较寒冷。在复杂的山体影响下,形成山地垂直地带和水平方向地域差异的多样性气候。与省内同纬度地区相比,具有光热总量偏少,冬暖夏凉,光热基本同季;降水丰沛,时空分配不均;气候类型多样,立体特征明显;气象灾害多等特征。

根据湖南省各地气象台站资料比较,县域(以县城为例)多年平均气温15.8℃,仅比最低的桂东高0.4℃,比最高的道县低2.6℃;与同纬度的岳阳、常德、平江分别低1.1℃,0.9℃,1.1℃。县域年较差气温为22.1℃,比全省大部分地区要小。夏无酷热、冬无严寒(除八面山等高海拔区)。县域海拔较高,山多云雾多,日照较少,故夏无酷热。当北方冷空气南下时,北面为秦巴山脉所挡,只能过汉江平原,插洞庭湖,迂回从东路影响县域,且县内山重峰叠,冷空气不能长驱直入,故降温辐度不大,冬无严寒。

全国各地光能年总辐射量在80~200千卡/平方厘米之间,按四个等级分,龙山日照偏少,属第四类地区。在省内、州内属最少的县,历年总量平均值为90.1千卡/平方厘米。县域年日照时数居全省最少。境内大灵山、永龙界、洛塔界均自北向南延伸,八面山从南部低海拔地区突起,南北长、东西狭,造成东西两面日照的严重障碍。随着地势增高,云雾渐多,日照渐少,到海拔800米以上地区,山脉的屏障作用逐渐减少,日照逐渐增多。境内太阳高度角变化于27~84度之间,形成日照四季分配不均等特征。

县境年平均降水量为1376.2毫米。降水较丰富。时空分布差异大。从1952~1982年的31年看,年降水相对变化为11%。月降水变化大,最多424.2毫米(1963年8月),最少1.2毫米(1978年2月)。降水一般随海拔上升而增加。海拔每上升100米,年平均降水量增加20~50毫米。

在垂直方向上,海拔每上升100米,年平均气温减0.55℃~0.60℃,年均降水增20~50毫米,年均日照时数递减,无霜期缩短5天。冷暖地区最大差值6.4℃,形成以下气候类型。

中山温凉多雨型含大安、乌鸦、洛塔、八面山及猛必、茅坪部分地区的海拔900米以上的中山地,低温多雨,无霜期238~253天,年平均气温10.4~13.0℃,年降水量1500~1700毫米,年日照900~1200小时。

中低山温和多雨型包括石牌、兴隆街、农车、水田坝、召市、茨岩塘、贾坝及洛塔部分地区的海拔500~900米之间的地带,气候温和,昼夜温差大,降水丰沛,无霜期255~270天,年平均气温13.6℃~15.5℃,年降雨量1400~1600毫米,年日照为900~1200小时。

低山丘陵温暖型包括内溪、咱果、红岩、县城郊区等地的海拔300~500米之间地带,光照条件较好,气候温暖,降水丰沛,无霜期270~299天,年平均气温13.6~15.8℃,年降水量1100~1400毫米,年日照1000~1250小时。

河坝丘陵温暖型为海拔300米以下地带,集中于县南部,热量充足,少雨易旱,无霜期324~333天,年平均气温16.3~16.8℃,年降水量700~1100毫米,年日照为1000~1100小时。

生态


龙山县

野生植物

县域野生植物资源丰富,草本植物有2500余种。未开展系统调查,无名录。

1982~1983年,县农业区划林业组首次系统地开展标本采集调查,初编《龙山县树木名录》(以下简称《名录》)。1984年,湖南省林木种源普查,湘西州林科所对全县树种资源进行普查,对初编《名录》进行补充修订。县内已查明的木本植物共有101科303属811种(含变种不含栽培变型),其中裸子植物门9科27属46种,被子植物92科275属764种。

裸子植物即苏铁科(苏铁1种)、银杏科(银杏1种)、松科(马尾松等17种)、杉科(水杉等7种)、柏科(柏木等8种)、罗汉松科(罗汉松等2种)、三尖杉科(三尖杉等3种)、红豆杉科(白豆杉等6种)、南洋杉科(南洋杉1种)。

被子植物即木兰科(白玉兰等24种)、八角科(大八角等5种)、五味子科(铁箍散等6种)、水青树科(水青树1种)、连香树科(连香树1种)、樟科(猴樟等44种)、毛茛科(女萎等7种)、小檗科(三棵针等5种)、木通科(木通等5种)、大血藤科(大血藤1种)、防己科(防己等4种)、胡椒科(石南藤1种)、远志科(黄花远志1种)、千屈菜科(南紫薇等3种)、石榴科(石榴1种)、瑞香科(瑞香等6种)、马桑科(马桑1种)、海桐花科(密脉海桐等6种)、大凤子科(山桐子等5种)、柽柳科(柽柳1种)、山茶科(油茶等19种)、猕猴桃科(毛蕊猕猴桃等9种)、桃金娘科(赤楠等3种)、金丝桃科(金丝桃等2种)、椴树科(华椴等8种)、杜英科(冬桃等6种)、梧桐科(梧桐等2种)、锦葵科(木槿等2种)、大戟科(油桐等19种)、虎皮楠科(虎皮楠等2种)、茶藨子科(细枝茶藨子1种)、绣球科(中国绣球等9种)、蔷薇科(木瓜等87种)、腊梅科(山腊梅等2种)、含羞草科(合欢等2种)、苏木科(老虎刺等9种)、蝶形花科(花榈木等27种)、旌节花科(长园叶旌节花等3种)、金缕梅科(金缕梅等8种)、杜仲科(杜仲1种)、黄杨科(黄杨等4种)、悬铃木科(二球悬钤木1种)、杨柳科(大叶杨等11种)、杨梅科(杨梅1种)、桦木科(香桦等3种)、榛科(川榛等8种)、壳斗科(水青冈等30种)、榆科(榔榆等11种)、桑科(桑等18种)、荨麻科(水麻1种)、冬青科(小果冬青等16种)、卫矛科(刺果卫矛等17种)、青皮木科(青皮木1种)、桑寄生科(杂木桑寄生等6种)、鼠李科(多花勾儿茶等12种)、胡颓子科(胡颓子等6种)、葡萄科(刺葡萄等10种)、芸香科(山橘等28种)、苦木科(臭椿等3种)、楝科(香椿等4种)、无患子科(栾树等4种)、七叶树科(七叶树1种)、伯乐树科(伯乐树1种)、槭树科(三角枫等15种)、清风藤科(泡花树等7种)、省沽油科(银鹊树等3种)、漆树科(南酸枣等10种)、胡桃科(青钱柳等9种)、山茱萸科(灯台树等14种)、八角枫科(八角枫等2种)、兰果树科(珙桐等4种)、五加科(五加等14种)、鞘柄木科(齿叶鞘柄木1种)、杜鹃花科(灯笼花等11种)、越橘科(米饭花等4种)、柿树科(柿树等8种)、紫金牛科(紫金牛等2种)、安息香科(野茉莉等4种)、山矾科(羊舌树等9种)、马钱科(蓬莱葛等3种)、木犀科(白腊树等16种)、夹竹桃科(络石等5种)、茜草科(钩藤等9种)、忍冬科(忍冬等22种)、厚壳树科(厚壳树等3种)、茄科(枹杞1种)、玄参科(泡桐等2种)、紫葳科(梓树等3种)、马鞭草科(珍珠枫等10种)、菝葜科(土茯苓等8种)、棕榈科(棕榈等3种)、禾本科(慈竹等18种)。

(一)珍稀树种

1999年8月4日,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中,县境分布的木本植物有33种,其中一级有水杉、银杏、南方红豆杉、红豆杉、伯乐树、珙桐、光叶珙桐等7种,二级有*杉、篦子三尖杉、黄杉、金钱松、柔毛油杉、白豆杉、香榧、巴山榧树、樟树、闽楠、桢楠、花榈木、红豆树、厚朴、凹叶厚朴、鹅掌楸、峨嵋含笑、连香树、水青树、红椿、毛红椿、喜树、香果树、伞花木、任豆、榉树等26种。县内未纳入国家保护范围的珍稀树种还有黄心夜合、巴东木莲、仿栗、光皮树、华榛、光皮桦、杜仲、金钱槭、白辛树、滇楸、青钱柳、水青冈、扁果红山茶等树种。

水杉杉科落叶大乔木,高大挺拔,树姿优美,生长迅速,适生于多种气候和土壤。中国特有的孑遗树种,中生代白垩纪和新生代广布全球,经历第四纪冰川浩劫几近绝迹。1941年,在湖北利川县首次发现。1974年,洛塔发现3株古水杉,为湖南之最。塔泥等乡有零星分布。

蓖子三尖杉三尖杉科常绿小乔木,中国特有濒危树种。咱果、水田坝、塔泥、永龙界林场有零星分布。

南方红豆杉又称红榧,红豆杉科常绿乔木,生长缓慢,材质极佳,为上等珍贵用材,现数量稀少。

银杏银杏科落叶乔木,县内各地均有分布。

厚朴木兰科落叶乔木,中国特产濒危树种,以皮入药,花大美丽,为优良庭园树种。大安乡有少量野生资源,县内广为栽培。

鹅掌楸木兰科落顺乔木,古老孑遗树种。其叶似鹅掌,叶形如马褂,又名马褂木。树形如塔,叶形奇、抗性强、速生,是很好的观赏树和用材树种。

桢楠樟科常绿乔木。叶较细叶桢楠大,楠属植物中的珍品,是制作家具的上等用材,县内自然资源极少。

细叶桢楠樟科常绿乔木。叶较桢楠小,火岩、干溪、红岩溪、塔泥等地分布较多,为龙山楠木属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树种。

仿栗杜英科常绿乔木,又名猪板油树。种子及肉质假种皮富含油脂,为优良的食用油,也可开发为生物柴油。塔泥、红岩溪、咱果、火岩、贾坝等乡有分布。

香果树茜草科落叶乔木,古老珍贵树种,在中高海拔地区能正常生长。

瑶山梭罗梧桐科乔木,珍贵观赏及用材树种。坡脚有分布。

伯乐树伯乐树科落叶乔木。乌鸦乡、塔泥乡、永龙界林场有分布。

伞花木无患子科落叶乔木,稀有树种。干溪等地有分布。

杜仲杜仲科落叶乔木,以皮入药,县内各地广为栽培。

榉树榆科落叶大乔木,又叫榉木。木材坚硬,纹理细密,用途极广,长期出口日本等国,县内多数乡村有分布,天然资源极少,宜人工发展。

合欢含羞草科,落叶乔木,又名夜光木。分布低山丘陵区,喜荫湿酸性土壤。二回羽状复叶,由多数小叶合成,小叶夜间闭合。夏日开花,粉红色,萼和花瓣短小,有众多细长的雄蕊,荚果扁平。可制作农具、家具。树木含磷,腐烂浸水氧化后,夜间呈绿色萤光,劈碎似繁星闪闪。

扁果红山茶及多变扁果红山茶1981年,湘西州林科所文选开在贾坝乡万家棚首次发现开红花的山茶,经中山大学张宏达教授鉴定,定名为扁果红山茶,其变种定名为多变扁果红山茶。模式标本采集于贾坝,保存于中山大学标本室。扁果红山茶及多变扁果红山茶是在龙山采集模式标本的唯一一种木本植物。

古树1984年9月,县林学会对县内古树名木进行首次调查,胸径100厘米以上、高20米以上、树龄100年以上的大树有32科92种314棵,占全州古树名木25%。2002年全县古树名木普查,登记挂牌保护的古树名木3株。这些古树名木有枫香、化香、梨树、重阳木、灯台树、猴栗、三尖杉、银杏、黄连木、泡桐、梓木、刺楸、细叶桢楠、榉树等。年代久远、饱经风霜、苍劲挺拔的古树名木众多,下面简介数株。

洛塔乡团结村2株古水杉,一株胸径127厘米、高44米,另一株胸径138.8厘米、高46米。泡木村1株古水杉,胸径164厘米,树高41米,树龄均在900年以上,树身被两根胸围1米以上的扶芳藤盘缠,人称“双龙抱柱”。洛塔乡王家村1株银杏,胸径220厘米,高35米,树龄在550年以上。

岩冲乡树木村1株泡桐,胸径176厘米,高43.7米,树龄在150年左右,湖南省林业考察组认为其高大是湖南省泡桐之最。

石牌镇桃兴村1株双叉麻柳,挺拔繁茂,人伸手高处胸围10余米,树蔸已空,内空直径最宽处4米,高3米。据当地老人介绍,该树为昔日开饭铺的张姓老板所插,今历9代,民国时曾有人设赌场于此,新中国初期曾一度作为牛棚、鸭棚。其照片曾作1960年《中国青年》杂志封面。

县*院内原有桂花树7株,现存3株,树龄均150年以上,开花时芳香四溢。

塔泥乡王家村1株230年树龄的银杏,高35米,胸高直径230厘米。塔泥乡铅厂村全氏屋前有2株古水杉(2004年胸径56厘米),清光绪年间由全氏先人栽植。

老兴乡贾田村廖胡沟1株朴树,高25米、胸围3米、树龄200年以上。老田家寨1株银杏,高30米,3人环抱,树龄150年以上。洞坎村1株梧桐,高30米,胸围5米,树龄200年以上,离地15米高的树叉上附生有1.5米高的棕树。

火岩乡前丰村1株黄连木,胸径120厘米,高25米,树龄200年以上。

贾市乡裴家堡1株枫香,5人围抱,高50余米。

农车乡兰家村1株围径1.7米的核桃,树势高大,枝繁叶茂,年产核桃百余斤,树龄百余年。据湘西州林业局考查,此树为州内核桃树之首。艾溪村1株黄连木,围径约3米,高30余米,树龄约500年。兰家村1株楠木,围径3.7米,高60米,树龄300年左右。马蹄村1株金桂,围径3.3米,高33米,树龄百年以上。

咱果乡金钱湖1株3人围的黄连木。哪寨村1株刺楸树3人围。

猛必乡光明村1株重阳木,胸径200厘米,高30米,树龄300年以上。因遭雷击,树被电火烧空,内可围座4人。

野生动物


龙山县

县境温暖湿润,冬少严寒,夏少酷暑,植被丰茂,自然洞穴多,适宜多种动物繁殖生长。1958年以后,森林面积下降,动物随之减少。1999年,县森林资源保护站对境内陆生野生脊椎动物进行普查,查明县境陆生脊椎动物有124种。昆虫种类繁多,贝类较少,鱼类及其他动物类分布广、种类多。

哺乳动物已查明的有蝙蝠、猕猴、黑熊、豺、狐、黄鼬、青鼬、獾、鼬獾、狗獾、水獭、大灵猫、小灵猫、果子狸、华南虎(原有分布,现已绝迹)、云豹(原有分布,现已绝迹)、金猫、野猪、麝、獐、黄麂、毛冠鹿、岩羊、穿山甲、棕鼯鼠、黄鼠、赤腹松鼠、岩松鼠、竹鼠、豪猪、帚尾豪猪、野兔等32种。

鸟类已查明的有小鸊鷉、鸬鹚、大白鹭、白鹭、苍鹭、池鹭、牛背鹭、夜鹭、绿鹭、野鸭、鸢、苍鹰、雀鹰、秃鹫、游隼、红隼、竹鸡、环颈雉、金鸡、白冠长尾雉、红腹角雉、岩鸡、苦恶鸟、红骨顶、董鸡、山斑鸠、火斑鸠、珠颈斑鸠、大杜鹃、四声杜鹃、猫头鹰、岩鹰、猴面鹰、草鸮、夜鹰、短嘴金丝燕、翠鸟、蓝翡翠、戴胜、绿啄木鸟、赤胸啄木鸟、斑啄木鸟、大山雀、乌鸦、白颈乌鸦、鹊、红嘴蓝鹊、河乌、黄鹂、白头翁、伯劳、画鹛、虎斑地鸫、棕头鸦雀、红嘴相思鸟、八哥、麻雀、山麻雀、绶带鸟、鹊鸲、黑背燕尾等61种。

爬行动物已查明的有鳖、壁虎、北条草蜥、南方草蜥、盲蛇、尖吻腹、烙铁头、金环蛇、银环蛇、竹叶青、翠青蛇、钝尾两头蛇、虎斑游蛇、赤链蛇、乌梢蛇、黑眉锦蛇、王锦蛇、白花蛇、水蛇等19种。

两栖动物已查明的有大鲵、东方蝾螈、大蟾蜍、青蛙、棘胸(腹)蛙、金钱蛙、中国林蛙、浮蛙、绿臭蛙、黑斑蛙、花臭蛙、虎纹蛙等12种。

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县境有华南虎、云豹(以上为一级保护动物),猕猴、水獭、穿山甲、大灵猫、小灵猫、豺、果子狸、麝、锦鸡、红腹角雉、白冠长尾雉、猫头鹰、鸮类、鹰、大鲵(以上为二级保护动物)等。

猕猴别名恒河猴、广西猴,是旧大陆热带和亚热带典型动物之一。明、清时代,县境猕猴多。1999年,桶车乡民曾捕获几只猕猴。

麝俗称香獐、香子,属偶蹄目麝科,是山地森林动物。性怯懦,栖息于悬崖陡峭的石山或大面积的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20世纪50~60年代,咱果、猛西、猛必、塔泥、干溪等乡多。县药材公司每年收麝香数百克。现数量稀少。

穿山甲别名鲮鲤,属鳞甲目鲮鲤科。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主要食物是白蚁,益兽。多栖于阔叶林中的林荫潮湿处,掘洞而居,昼伏夜出。以永龙界、脉龙界、曾家界分布较广。由于滥捕,数量逐渐减少。

红腹锦鸡又名金鸡、锦鸡,属鸡形目雉科。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春夏常单独或成对栖息于山间多岩而突出的石地或峻峭的岩坡,出没于阔叶林中,夜间在高树的低枝上栖息。咱果、塔泥、猛必、永龙界、曾家界多。

大鲵俗名娃娃鱼,属两栖类有尾目大鲵科。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塔泥汝池河、红岩溪河、火岩皮渡河、澧源电站附近均有。近年来,因过度捕捉及生态破坏,数量渐少。

土壤植被

县境地质构造复杂,由不同的地质时代的沉积岩组成。出露地表,由老到新有古生代的寒武系、奥陶系、泥盆系、二叠系,中生代的三叠系、白垩系和新生代的第三系、第四系。因此,成土母质多,有石灰岩、板页岩、砂岩、白云岩、紫色砂页岩、第四纪红土及河流冲积物等7种。各母岩发育的土壤面积不一。石灰岩风化物面积最广,为151455.8公顷,占总面积的48.71%,其中水田7477.4公顷,旱土9648.3公顷,其它土壤(除水面)134330.1公顷;类型复杂,有石灰岩、燧石团块灰岩、泥质灰岩及砾岩等风化物;土层厚薄不一,质地中壤土或中粘土,透水性较差,呈微酸或微碱性反应,养分含量较低,遍及全县境内。板页岩风化物居第二,面积126785.1千公顷,占40.77%,其中水田10195.1公顷,旱土11328.2公顷,其它土壤(除水面)105261.8公顷;板页岩与石灰岩往往互存或上下交错重叠,其风化物往往包含有石灰岩风化物,土层较厚,酸性或微酸性反应,质地中壤为主,养分含量较高,也遍布县境。白云岩风化物近似石灰岩风化物,面积10258.9千公顷,占3.3%,其中水田468.5公顷,旱土242.9公顷,其它土壤(除水面)9547.5公顷;主要分布于岩冲、隆头两乡(镇)及附近乡(镇)的部分村。紫色砂页岩风化物4608.1公顷,包括紫色砂岩及紫色页岩两种,面积仅占1.48%,其中水田993.3公顷,旱土173.9公顷,其它土壤(除水面)3440.9公顷;主要分布在石羔、三元、华塘、新城、白羊、乌鸦、长潭、里耶、民安等乡镇。砂岩风化物9376.1公顷,出现在相对较高的山地,面积占3.02%,其中水田340公顷,旱土837公顷,其它土壤(除水面)8199.1公顷;土层较厚,呈酸性反应,质地砂壤或壤土,通透性好,适种性广,但保水保肥性较差,主要分布在坡脚、靛房、他砂、农车、塔泥、水田坝、猛必、桂塘、内溪棚、新城等乡镇。河流冲积物3473.6公顷,分布在酉水及支流两岸,面积占1.12%,其中水田3324.7公顷,旱土148.9公顷;层理分明,土层较厚,质地疏松肥沃。余为四纪红土,面积4986.5公顷,占总面积1.6%,其中水田2573.5公顷,旱土595.5公顷,其它土壤(除水面)1817.5公顷。

境内土壤共9个土类、19个亚类、67个土属、155个土种、33个变种,305191.27公顷。

县境土壤的48.9%由板页岩、河流冲积物(括古河流和近代河流冲积物)、紫色砂页岩等富含矿物质营养元素的母质风化发育而来,加之县域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加上小区域气候的特殊温湿效应,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雨热同季,植被生长旺盛,有利于有机物质的积累,即使是石灰岩母质风化的土壤,历史上曾植被茂密。因此,县域自然土壤原生质量较高,带来耕作土壤也趋同样趋势。据县第二次土壤普查地块样化验与千亩农田样化验结果统计,县域自然土壤碱解氮含量中至丰面积达94%,缺的只6%;钾的含量丰的面积50%,中等达41%,缺的只6%;有机质含量高于2%以上的面积占山地总面积的64%,全氮含量在0.1以上的面积占79.2%。

县域土壤原生质量虽然较高,但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及水利条件较差,加上科学技术水平低,耕作粗放,造成低产田多。据统计,低产稻田共7753.5公顷,占稻田总面积的40.83%,其中主要是地下水位过高的潜育性及次生潜育性低产田和严重缺水的低产田,分别占稻田总面积的16.5%、22.13%。重沙、重粘、沼泽性稻田及耕层10厘米以下的土壤分别为0.1215、0.0435、0.0277、0.2069千公顷,分别占总面积0.7%、0.023%、0.15%、1.08%。

县域旱土中低产土壤多,据第二次土壤普查统计为12483.9公顷,占旱土总数的62.7%。

县域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适宜多种植物生长。1949年,县境森林覆盖率为34.02%(此前植被情况无统计数据)。1957年,县第一次森林调查,森林覆盖率为34.16%,灌草覆盖率为6.62%。1976年、1986年、1995年第二、三、四次森林调查,森林覆盖率分别为34.03%、55.2%、60.86%,灌草覆盖率分别为48.62%、28.48%、9.43%。2004年第五次森林调查,森林覆盖率38.89%,灌草覆盖率31.91%。

1957年、1976年、1986年、1995年、2004年农作物覆盖率(按当年播种面积算)分别为18.91%、21.14%、18.91%、27.01%、22.48%。

资源

水资源


龙山县

水文特征

县域属中亚热带山地湿润季风气候区,由于季风的影响,雨水分布不均。冬季主要受北或西北方向干冷空气影响,雨水少、气温低。夏季主要受南方暖湿空气影响,气温高、降水多。县境地质地貌特征控制着光、热、水、土和植被的再分配,溪河径流主要由降雨补给,因而年径流地区分布与降雨地区分布大体相似。

径流

全县多年平均降水总量45.769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深941.7毫米,河川径流总量为29.488亿立方米。平均径流系数为0.64,地表径流在水平年P=50%为28.66亿立方米。偏枯年P=75%时为23.362亿立方米,枯年P=90%为19.353亿立方米,枯水年为平水年的67.5%。在偏枯年,蓄、引、提总水量为0.9839亿立方米,仅占径流的4.2%。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程度低。同时,地表径流在地域上分布不均,县北部偏多,中部次之,南部偏少,其相对比例大致为1﹕0.8﹕0.74。旱时,南部受旱程度深。

蒸发

县城郊区历年平均蒸发量为1042毫米,约为降雨量的2/3。一般以7、8月最多,历年平均分别为162毫米和169毫米,1959年8月达249毫米。1月和12月最少,历年平均分别为33毫米和34毫米,1972年2月仅22毫米。高山地区的八面山(八面山测量站1971年设,1980年撤)年均蒸发量较城郊地区多69毫米,为1111毫米。最多年1978年1216毫米,最少年1977年971毫米。全县多年平均蒸发量1月最少,为27毫米,8月最多为166.2毫米。

水系

境内溪河纵横,全县属沅水流域2993.13平方千米,属澧水流域138.3平方千米。流域面积大于10平方千米、干流长5千米以上的河流77条。其中一级支流2条,二级支流17条,三级支流34条,四级支流18条,五级支流6条,均属沅、澧两大水系。

矿藏资源

至2004年,县域已发现能源、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及非金属等4大类29种矿产,有中大型矿床1处,中型矿床8处,小型矿床47处,矿点(矿化点)430处。其中煤炭、铅锌、紫砂陶土、石灰岩和硅石等矿产的地质工作程度较深,储量较大。已大量开采利用,潜在价值大,对龙山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的主要矿产有18种。

龙山在有地史记载的6亿2千万年(早寒武世)以来的地史长河中,一直以沉积作用为主,极少热液活动与变质作用,因此伴生了大量的非金属矿产与沉积型铁矿产。已发现的29个矿种中,非金属矿种有21种,且规模巨大,矿石质量好,潜在价值大,是今后矿产开发利用的主体。

人口资源

2012年末全县总人口为58.6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8.74万人。总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39.46万人,占总人口67.3%,其中土家族30.99万人,苗族7.48万人。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8.28‰,比上年上升1.48个千分点。全县108人享受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金,发放补助金16.99万元;1471人享受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发放奖励扶助金141.22万元。

2012年单位从业人员为18722人,在岗职工为16991人,单位从业人员工资总额为61616万元,比上年增长22.6%,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58305万元,比上年增长19.39%,在岗职工人均工资为34243元,比上年增长16.97%。

2012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45.64元,增长8.6%,其中工资性收入8815.67元,增长11.1%;经营性收入2366.56元,增长7.9%;财产性收入371.43元,下降23%;转移性收入1843.68元,增长3.4%。农民人均纯收入4166元,增长14.9%,其中工资性收入1664元,增长14.3%;家庭经营现金收入1830元,增长12.92%;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671元,增长21.7%。全县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8591.12元,下降0.9%。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建筑面积)49.8平方米。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3.9%。农民人均纯收入4166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39元,增长14.9%,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662元,增长18.05%,其中食品、衣着和居住分别增长3.6%、28.5%和32.2%。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4.4平方米。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51.3%。

全县34个乡镇都已建立敬老院。已启动农村低保户18718户,29700人,全年发放保障金3762.1万余元。领取城市最低生活保障5520户,人数达到9172人,共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2506.5万元,全年完成农村危房改造任务5935户,发放救灾资金490万元,发放医疗救助资金927万元。

2012年全县参加企业养老保险16831人;比2011年度同期净增参保人数1732人,征缴养老保险金10405万余元。企业参加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7275人,全年发放养老金10227万元;机关事业单位参加养老保险12196人,征缴养老保险金6746万元,全年发放4107位离退休*职工退休金7257万元;新增参加失业保险853人;全年发放失业保险保险金23.6万元;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22358人,全年支付医疗保险金1748万元;城镇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55000人,全年支付医疗保险金1744万元;参加生育保险19890人,支付生育保险金110万元;参加工伤保险23849人,支付工伤待遇542.8万元。全县新增城镇就业402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945人;“4050”人员再就业751人;“零就业家庭”动态援助率达100%。登记失业率为4.6%。

5、经济发展


龙山县

2013年,龙山县实现生产总值55.18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43亿元,增长2.4%;第二产业增加值13.45亿元,增长18.6%;第三产业增加值27.3亿元,增长9.7%。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751元,增长10.2%。龙山县三次产业结构为26.1∶24.4∶49.5。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14.2%。第一、二、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1.4%、31.5%和57.1%。

第一产业

2013年,龙山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4024万元,比上年增长3.2%。其中,农业产值186293万元,增长4.4%;林业产值12497万元,增长-5.2%;牧业产值41428万元,增长1.0%;渔业产值2836万元,增长5.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970万元,增长5.3%。

第二产业

2013年,龙山县规模工业增加值37091万元,同比增长10.6%。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增加值下降3%;重工业增加值增长29.4%。龙山县规模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93977万元,同比增长7.7%;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3145万元。2013年,龙山县拥有资质建筑企业8家,完成建筑业增加值36626万元,增长27.8%。房屋施工面积29.84万平方米,增长64.5%;房屋竣工面积10.85万平方米,下降16%。

第三产业

2013年,龙山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5174.5万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城镇207661.7万元,增长15.8%,占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8.3%;乡村零售额57512.8万元,增长15%,占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1.7%。分行业看,批发业总额13123.8万元,增长19.7%;零售业总额212881.5万元,增长14.7%;住宿业总额5047万元,增长16.2%;餐饮业总额34122.2万元,增长19.9%。

2013年,龙山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21.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77亿元,分别增长22.5%和39.8%。2013年末龙山县星级宾馆达19家。

6、社会事业

科技

2013年,龙山县储备科技项目5类28项,申报省、州科技项目15项,争取资金支持329万元。龙山县共申请专利72件,其中发明专利3件,实用新型专利6件,外观设计专利63件。

文化

2013年,龙山县共创作各类文艺作品30余件,创作的土家溜子说唱《岩生哥的婚事》作为湘西州唯一参加全国第十届艺术节展演的节目,获得最高奖项--群星奖。完成“送戏下乡”74场,公益电影放映4961场,广播电视“村村通”4174户。在2013湖南省“欢乐潇湘”大型群众文艺汇演中,龙山县舞蹈《织女瑶》和溜子舞《锦鸡闹春》荣获三等奖。龙山县农村有线电视用户达23665户,无线用户3600余户,城区有线电视达4万余户。

教育

2013年,龙山县有中等职业学校4所,普通高中2所,完全中学1所,独立初中14所,九年制学校12所,中心小学27所,村片小、教学点82所,有特殊教育学校1所,有幼儿园137个。龙山县共有在校学生、幼儿88431人。其中,中等职校3861人,普通高中9408人,初中20590人,小学40014人,特教学校40人,在园幼儿14518人。龙山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71.1%。

医疗

2013年,龙山县有卫生机构58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2156张。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7.1%,兑现新农合补偿63.57万人次1.46亿元。年内发生并成功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起,及时报告率和处理率均达100%,传染病发病率为380.51/10万,同比下降86.84%,无甲类传染病发生。以乡镇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97.38%。

7、民族文化


龙山县

土家语言

双语教学

为传承龙山县土家语言、文化,组织土家语、汉语“双语双文”教学实验。2014年继续开展“双语双文”教学试点工作,在土家族聚居区他砂、靛房和坡脚等三所学校开办的七个“双语双文”教学试点班。数百学生在老师的教导下悉心学习土家语言。

土家语土家族本民族语言称土家语,土语称"备兹煞"。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中一支独立的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家语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一是语言本身的变化。由古代土家话演变成现代土家话,演变主要指词汇在演变。其中通过全借和半借形式,借入大量汉语词,使土家语词汇日益丰富。二是使用情况的变化。在"改土为流"前,土家族地区只有极小数人懂得一点汉语。"改土归流"后,随着民族交往的日益密切,因而操土家语的地区逐渐减少。目前状况是:(一)仍然以土家语为主要交际工具,妇孺均不懂汉语;(二)土家语汉语兼懂兼用,对外用汉语,对内用土家语;(三)土家语基本消失,完全转用汉语汉文,但在地名文化和日用词汇中仍保留有一定数量的土家语的底层语言。属(一)(二)类的有40余万人,主要分布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龙山、永顺、保靖、古丈等县,其余均属三类。

现用的土家语,有两个方言,即北部方言和南部方言。北部方言分部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龙山、永顺、保靖、古丈等县,有30万人;南部方言主要在湘西州的泸溪县潭溪乡,只4000余人。由于操用北部分言的人数多、面积宽、一般说的"土家语"就指这个方言。

其特点为:

(一)语音①有21个声母:P、Ph、m、w、t、th、l、ts、tsh、s、z、t、th、、、j、k、kh、、x、。②有22个韵母:a、o、e、i、u、ai、au、u、ui、ie、ia、iu、iau、i、ia、ua、ei、、uai、、、另有ua、和io专拼汉语借词。③有四个声调,其调值分别为55、53、35、21。④音节结构:音节全是开音节,其音素最少是一个,多者五个。结构类型有四种:辅音声母自成音节,如"纸"(tsi51猪);辅音声母加元音韵母,如"路"(lu35借);元音韵母加元音韵母,如"歪"(uai55瘦);元音韵母自成音节,如"窝"(o51蛇)。这个方言有大量复合元音而无复辅音,浊声母少,元音不分松紧、长短,而且大量的元音半鼻化,辅音韵尾少。

(二)词汇土家语词汇丰富,构词方式灵活多样。根据词的语音形式,有单音词,如"迷"(mi55火)、和多音词,如"恰魁行"(thia21khui55xan21杜鹃)。按语素的聚合分,有单纯词,如"聋猛"(lo55mo51大麦)和两个不同词素组成的合成词。在合成词中,按其词素不同关系分联合式,如"借及"(tie35ti21手脚);主谓式,如"墨熟"(me35su21天亮);支配式如"实姐"(si21tie51打猎)修饰式,如"务习"(u35i21牛草);补充式,如"迷怕"(mi55pha51火把)。从词义上看,土家语同样有单义词、多义词、同音词、同义词和反义词等类型,种类齐全。

土家族长期从事农、林、牧、副业生产,因而,在土家语的词汇中,反映老式农、林、牧、副业的词较多,而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和一些抽象概念的词语较少。由于土家族是开放性的民族,接受外来的先进文化较快。在词语方面大量借用了汉词。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一些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技术方面的名词术语,完全借汉。其方式有两种:

①半借。如"包谷窝"(pau55ku55o51背包谷)、"朝古得"(tsau55ku51tie51早晨)。

②全借。如"共产胆"(koy35tshan51tan51*)。"店四机"(tian35si35ti55电视机)。

(三)语法①土家语的词类。按它所表示的意义和语法特点同样可分为名词、数量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助词、介词、象声词和叹词。②土家语的句子有六个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其基本语序是主语在谓语前,宾语在动词谓语前。领属性定语在中心语前,修饰性定语在中心语后,状误在中心语前,补语在中心语后。与其他民族语言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宾动结构独特规律。③名词有领属格,在它后面加结构助词"捏"(ie55的)表示。④人称代词有单、复数,也有领属格。如"妮"(i35你),"社"(se35你们),这些单复数后加"捏"(ie55的),即表领属格。⑤动词有主动态和被动态之分,还有"体"。⑥形容词在句中主要作定语和状语,作定语在中心词后;作状语在中心词前,但需要加结构助词"莫"(mo21)。

南部方言与北部方言,在语法上基本一致,差别较小,但在语音和词汇方面差别较大,致使两个方言区的人们无法用本民族的语言通话。如:

①语音差异。南部方言有29个声母,比北部方言多8个:p、ph、b、m、f、w、ts、tsh、dz、s、z、t、th、d、n、l、t、th、d、、j、k、kh、g、y、、、、。南部方言有一套塞音和塞擦音不送气的浊音b、d、g、dz、d和唇齿擦音f和舌根擦音的声母,而北部方言却没有。南部方言有31个韵母,比北部方言多九个:a、e、o、i、u、y、i、、ai、a主、ei、ia、ia、ie、io、i、ya、ye、yi、主e、ua、uei、、、、、、、、、。南部方言有的y、、io、ya、ye、y、y等北部方却没有。这两个方言声调上的差别也大。南部方言有高平调55、中平调、高升调、低升调—113和低降调V21。比北部方言多两个调(中平—33和低升亻13)而少一个高降51调。

②词汇差异。土家语的北部方言和南部方言在构词特点上虽然基本一致,但在一般词汇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非同源词要占60%左右。

古代土家话古代土家先民通用的话。随着社会的发展,时间的推移和语言的演变,会说这种话的人越来越少,流传至今,只有两种人会说:一是土家的"梯码",他念的《梯码经》和唱的《摆手歌》,这两部土家古籍,全是古代土家语;二是年势很高的土家老太婆。

其基本特点为:

1、有一套完整而系统的古代土家称谓,这些称谓有的至今还用于日常生活中。

2、同一词义,而音节比现今词语的音节多,现今词语多数是古词语的词根。如《哭嫁歌》中"格鸡撤"(ke55ti55tshe21kho21)是"蓝",今人只知道"撤"(tshe21kho21)是"蓝"。今音只保留古音的词根。

3、爱用同义词。古土家语的同义词与今词差异更大,有的语音上只有细微的相似,而有的却毫无相似之处。如"公鸡"今词叫"日阿八"(za21pa21),古词是"阔公日阿八"(kho55koy55za21pa21),又如同义词"日阿打开"(za55ta55khai55天)与"嘿"(me35天),在语音上无丝毫相似点。因而,今人是无法捉摸它的同义,只靠世袭口授。

4、三音格形容词和四音连锦词出现的频率很高。如土家族古籍《梯玛歌》中就有"惹卡闭卡"(ze54kha21pi35kha21儿家孙家)"龙摘思摘"(lo21tse35si51tse35报年报月)、"兹阿母阿"(tsi51a21cmu51a21送钱送米)及"谷主竹"(ku21tsu51tsu21胀鼓鼓)、"四苦图"(si35khu51thu21肥噜噜)等几十个四音连锦词和三音格形容词,表情达意、形象生动、群众虽不全解其意,却听之入迷。

服兹煞土家语的另一种名称。湖南龙山县坡脚等乡的土家人称相邻的保靖县拔茅乡一带的土家话为"服兹煞"。"服"读成西南官话的"互"。其原因是两地在语音上有细微差别,如坡脚等地称"猪儿"为"纸必"(tsi51pi21),拔茅土家叫"几必"(ti51pi21)。龙山和保靖两县,都是土家语的北部方言区。两地的声母ts—、tsh—、s—相对变为t—、th—、—、是由腭化的影响,日久天长所形成的历史音变,是语音学中语言通变的规则,并不存在着语言的根本分歧。而且这"服兹煞"和"备兹煞"是一回事。这"服兹"或"及孳"都是今天土家族自称"备兹"的对音。据土家族学者彭秀模先生考证,、服二字,中古音同为房六切,上古音又同属"德"部"并"母字。"古无轻唇音","房"为"奉"母字,上古读重唇音"并"母,所以"及"与"服"古音完全相同。古代典籍常有通用和假借情况。《说文》:",《易》曰:'牛乘马'、从牛苒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系辞,今作服(服牛乘马)。古音及声声同在一部……作服者,假借耳。"说明""、"服"通用。由于""和""(备)同一个谐声系统,同一个韵部,而""与"服"因同音而通用,所以"服兹"等于"孳"等于"备兹"。也就是"备兹"是"服兹"和"孳"的对音。因而"服兹煞"(pi35tsi51sa21)就是"备兹煞"(pi35tsi51sa21),都是指的"土家语"。

四音连绵词土家语的成语。其语音结构有七种:①AABB式。如"丝丝习习"(si55si55i21i21张牙露齿)。②ABAB"信嘎信嘎"(in35ka55in35ka55郁郁葱葱)。③ABCC式。"阿查死死"(a21tsha21si51si51万丈悬崖)。④ABAC式,"食备食派"(si21pi35si21phai55山珍野味)。⑤AABC式,"庆庆风眼"(thin35thin35xoy55jan55鸦雀无声)。⑥ABCB式"欺卡切卡"(thi55kha55thie21kha55过年过节)。⑦ABCD式,"欺梯卡胎"(thi55thi55kha55thai55勾心斗角)。土家语全凭语音的调值来表示词义。四音连绵词的词义由它的四个音节共同表示。其组成方式有七类:①主从式。词干为主,表明事物的名称、性状;尾缀为从表示程度,描摩情态,二者共同表示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如"丝丝"(si55si55牙齿)是词干,后缀"习习"(xi21xi21伸露看),合起来,"丝丝习习"就是"张牙露齿"。②重迭式。它有分析型重迭和回环型重迭。分析型重迭是将词干的词素各重迭一次,如"爹爹爬爬"(tie55tie55pha21pha21)的"爹爬"(tie55pha21慢)重迭组新义"慢条斯理"。回环型是词或词组的重迭。如"塔胎塔胎"(tha21thai55tha21thai55鸦雀无声)是"塔胎"(tha21thai55悄悄)的重迭。③类聚式:把两个有共性的词并列。如"左尼目尼"(tso51i21mu21i21亲戚朋友)。前两个音节是"亲戚"后者是"朋友"。④对立式。由两个相对或相反的词义构成。如"八骨八达"(pa21ku21pa21ta21上坡下坡)。⑤镶嵌式。把词素分开,分别与另一个词素镶嵌起来。如"惹壳备裸"(ze51kho55pi35lo55完孙满堂),是由"惹备"(ze51pi35孙、儿)和"壳裸"(kho55lo55满满的)镶嵌而成。⑥应衬式,用前两个音节的声韵母与后两个音节的声韵母相互对应,使其匀称和谐表示新义。如把两个象声词"欺梯"(thi55thi55)和"卡胎"(kha55thai55)结合起来成了新词"勾心斗角"。⑦连缀式。各音节均不表示意义,只有连缀起来才表示一个意义单位。如"希嗄迷啦"(i55ka55mi55la55)表示"心慌意乱"。

土家语的四音连绵词,有一词多义现象。如"尜尬洒洒"(ka35ka51sa51sa51),它有"明明亮亮"、"稀稀拉拉"、"光坦坦的"等涵义,可供人们根据需要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选用。另外,土家语的四音连绵词,可以充当句子的多种成分,如"杀备杀派"(sa21pi35sa21phai55是非小话)即可作主语、宾语,又可作定语。

作主语。"杀备杀派富你过得力"

sa21pi35sa21phai55xu35i55ko35te55li21

是非小语都(是)他的讲

作定语。"过杀备杀派力捏裸。"

Ko35sa21pi35sa21phai55li21ie21lo51

他是非小话讲的人

语流音变土家语音节中的音素或声调的相互影响而产生的音变现象。其有园化、异化、增音、减音、脱落和替换等多种现象。现从声母、韵母、声调和音节的音变简要说明。

(1)声母的音变主要是声母的脱落和替换。在连续发音时,土家语的浊擦音和塞擦音、等脱落。如前是高降调,且前一音节的声母为同部位的擦音s或ts与舌尖和舌面高元音相拼时,往往脱落。如"死日布里"(si+zi21pu35li55—si51i21pu35li55"死布里"星)。在连续发音中,当ts组声母与i结合时,可由t组声母分别替换,其词义不变。如"备兹卡"(pi35tsi51kha21)变"备基卡"(pi35ti51kha21土家族)"次那"(tshi35la55)变"器那"(thi35la55裹脚)。另外,在一些双音节词中,有的声母同u、i、a、e等元音结合时,也可由其它一些声母代替。如"库突"(khu35thu55)变"库枯"(khu35khu55弯)、"裸爹"(lo55tie51)变"裸者"(lo55tse51别人)。

(2)韵母的音变主要有同化、替换、增音、减音、弱化和异化等。如两音相连,前一音节的元音使后一音节的元音产生顺同化。"卡滔"(kha55thau55)变"卡他"(kha55tha55硬)。韵母也可替换。象"活"(xo21)变"号"(xau35合手)。

(3)声调的音变二字组的变调,有弱化、同化和异化。两个高平调在一起,后一个弱化为中平33—1。如"卡普"(kha55phu55花)变为"卡普"(kha55phu33)。低降调和高升调在一起,高升调在非重读位置,则被低降调同化,一般情况下却异化为高平。如"撮谢"(tsho21xie35鞋)非重读时,同化为"撮邪"(tsho21xie21),异化为"撮些"(taho21xie55)。三字组的变调,仍有规律:三个高平调在一起,最后一个弱化为中平33—1,如"拉西奶"(la55xi55lai55泥鳅草)变为"拉西来"(la55xi55lai33);三个高降调在一起,第一个异化为高平,第二个被异化后的高平所同化,第三个弱化为中平33—1,如"裸把得"(lo51pa51tie51男人们)读成"罗巴得"(lo55pa55tie33);三个高升调在一起,后一个或两个异化为高平等。

(4)音节的变化在连续发音中,音节有弱化、脱漏和合并现象。两个相同或相近的音节结合在一块,有时谈话中可丢掉其中一个,有的多音词,在连续中往往把不表示词义的词头或词尾那些音节漏样,这是音节的脱漏。如"顾他"(ku35tha51脸)可读成"顾"(ku35)漏掉词尾"他"(tha51)。

三音格形容词由三个音节按一定的结构规律组成的形容词。其特点是:

(一)它的语音结构分基本式和变式两大类。基本式有五种:①前两个音节双声迭韵,为AAB式,如"杀杀界"(sa21sa21kai35薄薄的)。②它的后两个音节是双声迭韵,ABB式,如"翁鸡鸡"(oy21ti55ti55甜丝丝)。③前两个音节的音素相同,而声调各异,且第二个音节一般为高平调,为AA式,如"库枯得"(khu35khu55tie21弯弯的)。④后两个音节的音素相同,声调不同,前者多为高降,后者多为低降。如"谷主竹"(ku21tsu51tsu21胀鼓鼓)。⑤三个音节各不相同。除了极少数的三音格形容词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外,大多数都具有一定的亲合力,产生各种变式。①基本式+迭音后缀(DD)产生象"缅姐姐闲闲"(mian55tie55tie55ian21ian21红艳艳)等五种变式;②基本式本身的重迭,也有五种变式,如"扩裸罗扩裸罗"(kho21lo51lo21kho21lo51lo21圆溜溜)等。③三音格变四音连绵词有十五种结构式,这是由土家语的语流音变而产生的。如三音格形容词ABB'式加后缀DD时,其第三个音节B'脱落而变四音连绵词:"赌及鸡嗨嗨"变为"财及嗨嗨"。

(二)表达功能多样。其功能体现在义位特征、句法功能和修辞效果三个方面。①义位特征,在构词上,凡表重量、长度、体积等的三音格形容词,其第一个音节都是词根,可单独使用,如"汝塔"(ru51tha21thai55轻飘飘);与味觉、视觉、触觉有关的三音格形容词,其一、二个音节作词根,如"雾起起"(u35thi51thi51冷冰冰)等。②三音格形容词,在句子里可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如作谓语,"界写不信嘎得"(kai35ie51pu21in35ka51tie21这芝麻绿油油。)作宾语,"过缅姐姐底"(ko35cmian55tie51tie51他要红艳艳的)等。③土家语的三音格形容词,无论是基本式或变式,其修辞效果明显。如土家古籍《哭嫁歌》里,母亲哭女儿:"我的女也,今天娘是两手空空的,你赤条条,差答答,怎么往他乡里外去哟?"这里用了三个三音格形容词,"壳梭乃"(kho55so55lai55空空的)点明家境贫困,而"壳裸罗客舍色"(kho21lo51lo21khi35se51se21赤条条差答签)写出贫困的程度,简明、形象而深刻地绘出一幅"贫女出闺图",无不挥泪如雨。

体土家语言中对动词使用的一种规律。它分将行体、进行体和完成体三类,围绕行为动作发生前、发生中和终止后的特定时间环境,以持续连绵的十六种时貌(或情貌)各自有别的表现出来。如:动词"嘎"(ka35吃原形)的"体"。

(一)将行体。这是行为动作发生前,表示将要进行的五种时貌,它们随着时间的依次递减,由远及近地逐渐接近行为动作的发生。

①将行貌。是将行体的第一级,离动作发生的时间最长。其形式是动词本形加非音节语素i。如"嘎"(ka35吃)变"盖"(kai35将吃)。

②欲行貌。是将行体的第二级,比将行前进了一步。其形式是动词本形加助词"胡"(xu21)。如"嘎胡"(ka35xu21快要吃)。

③将欲行貌。将体的第三级,离动作发出时间比欲行又逼近了一步。其形成动词本形加非音节语素i加助词"胡"(xu21)。即"盖胡"(ka35xu21就要吃)。

④将起始貌。将行体的第四级。行为动作离起始已很近。其形式是动词本形加非音节语素i加助词"刀胡"(tau55xu55)。即"盖刀胡"(kai35tau55xu55将开始吃)。

⑤拟起始貌。将行体的第五级。离起始状最近的一级。表示行为动作处于一瞬间即开始。其形式是动词本形加助词"的胡"(ti55xu21)如"嘎的胡"(ka35ti55xu21)。

(二)进行体。是行为动作在发生中从开始到终止步步逼近的五种时貌。

①起始貌。是进行体的第一级。表动作行为的起始状。其形式是动词本形加助词"刀胡"(tau55xu55)。如"嘎刀胡"(ka35tau55xu55开始吃)。

②已起始貌。进行体的第二级。表示行为动作已起始不久。其形式为动词本形加助词"拉胡"(la55xu55)。如"嘎拉胡"(ka35la55xu55已开始吃)。

③持续貌。进行体的第三级。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其形式是动词本形加助词"拉"(la55)如"嘎拉"(ka35la55正在吃)。

④延伸貌。进行体的第四级。行为动作仍继续延伸,形式为动词本形加助词"拉捏"(la55nie55)。如"嘎拉捏"(ka35la55nie55还在吃)。

⑤将完成貌。是进行体的最后一级。动作很快完成,处于将终止状。其形式是动词本形加助词"及胡"(ti21xu21)。如"嘎及胡"(ka35ti21xu21将吃完)。

(三)完成体。表示行为动作终止及其留在人们的回忆中。

①方止貌。是完成体的第一级。表示行为动作刚终止。其形式是动词本形加非音节语素—u,如"嘎"(ka35吃)加一u变成"告"(kau35吃了)。

②已完成貌。完成体的第二级,是谈话前不久已完成。其形式为动词本形加助词"及了"(ti21liau21)。如"嘎及了"(ka35ti21liau21吃完了)。

③曾行貌。完成体的第三级。表示对已完成的动作行为留有记忆。其形式是动词本形加助词"列"(lie51)。如"嘎列"(ka35lie51吃过了)。

④经验貌。是完成体的最后一级。其形式为动词本形加助词"剥拉"(po35la55)。如"嘎剥拦"(ka35po55la55吃过)。

此外,动词的完成体,还附有趋向范畴。它有完成向心趋向和完成离心趋向两种。前者是动词本形加助词"阿丢"(a55tiu55)。如"嘎阿丢"(ka35a55tiu55吃来了,或吃了来了);后者是动词本形加助词"阿卢"(a55lu21)。如"嘎阿卢"(ka35a55lu21吃了去了)。

级是土家语形容词在语法意义中表现出的层次。它分为原级、加深级和*三种形式。其原级就是形容词本形。如"阿食"(a21si21白)。加深级,是在形容词重迭之中加一程度副词"列"(lie55很),使程度加深。如"阿食列阿食"(a21si21lie55a21si21很白)。它的*,是在形容词后加结构助词"洗"(xi51),再加否定副词"太"(thai35没有),使程达到最高点。如:"盖磨实阿食洗太"(kai35mo21si21a21si21xi21thai35这个布最白)。

土家节日


龙山县

土家族有自己的民族节日和礼仪。这些节日礼仪反映了土家族人的传统习俗、道德风尚、思想情操、宗教观念等等。透过它,可以探索到土家族文化的渊源,感受到千百年来土家族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以及土家族人民对亲戚朋友及一切和睦相处者的纯朴感情。

土家族过的节日很多,凡属中华民族的节日都要同欢共乐,而自己的主要节日有下列几种。

过年

过年是土家族的最大节日,从内容到形式上都较其他节日隆重得多,持续的时间也最长。土家族过年,有过小年和大年之分。小年过的是腊月二十三;大年要比汉族提前一天,即月大是腊月二十九,月小是腊月二十八。有的地方叫“过赶年”。提前一天过年的原因说法很多,主要的是两说:一说,在明代嘉靖年间,正值年关,土家族人正准备热热闹闹过年,突然朝廷下来旨圣,调土家族士兵赶苏淞协剿倭寇。按路程计算要按时到达指定地点,不等过年就得出发。为了使这些已集中起来马上就要离开家乡、上战场的土家族官兵过了年再走,就决定提前过年。过年后,土家族官兵紧急出征,按时到达,并同朝廷将士及其他少数民族官兵一道将倭寇击败。由于土家族官兵战功卓蓍,荣立“东南第一战功”。后人为了纪念这个很有意义的日子,每逢过年都提前一天。久而久之,成为习惯。二说土家族的祖先生活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就连过年也难得几天安稳日子。有一年,过年前几天,探得敌方正集中人马,打算在过年这一天前来侵犯,土家族人为了不错过过年的机会,于是就提前过了年。第二天,斗志旺盛的土家族人迎头痛击来犯之敌,并取得了胜利。后来,土家族人以提前一天过年的形式纪念胜利的节日,从而成为习俗,传承下来。

大多数土家族除提前一天过年之外,还要和汉族同胞一样,再过一个年。即月大过腊月三十,月小过腊月二十九,所以,一般人都说,土家族要过二个年。

土家族过年不但在时间上有其独特之处,而年事活动持续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多彩,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也是少见的。一进入腊月,土家族人便忙于打粑粑,做团馓,节日气氛笼罩土家族村村寨寨,一直到来年正月十五日堂屋中撤下祭祀围帐,摆手锣鼓收场,整个年事活动才告结束。在土家族聚居区,年事活动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项:

(一)打粑粑。进入腊月,土家族人就先后用最好的大糯米(家住山区的用高粱、小米,也有在糯米、高梁、小米中掺些盖米的),用水洗净浸泡大半夜,第二天用甑子蒸熟,然后在粑粑槽内将其打糅,再揉搓成约莫二两重一个的圆饼,五个一叠,放在案板上冷却后,在千器具上放置七、八天,粑粑开始干裂时,放入大水缸或大陶瓷缸子中,用腊水(腊月的清水)浸泡。为了便于互相帮工,打粑粑一般是几家几户联合进行。打粑粑时,这些人家显得热气腾腾,而在打粑粑过程中,最有趣的是两件事。一是两人对打。当蒸熟的粑米倒入粑粑槽后,两人面对面,你一槌我一槌对打起来,边打边推拉,动作十分优美。但无论力气多大的汉子,也难以一口气把一槽粑耙打完,一般需在中途换人。这样,你上我下,嘻嘻哈哈,热热闹闹。一九八三年搬上首都舞台的土家族舞蹈《粑粑哈》就逼真地反映了土家族人打过年粑粑的这一生动场面。二是做“破拢粑粑”。汉语叫年粑粑。将熟糯米打糅后,粑粑快做完时,由心灵手巧、最会做粑粑的妇女,做几个大粑粑,这种粑粑小则三、五斤,大则十多斤。这就叫做“破拢粑粑”。它既象征“五谷丰登”,又显示土家族人大方。吃“破拢粑杷”也有讲究。一是合家团团圆圆吃,二是招待亲戚朋友。为什么过年要做大糍粑呢?传说,田姓土家族人原是九兄弟,加上一个女婿,称九子十状元,朝廷怕他们独霸一方,便差来官兵要将他们斩尽杀绝。这正是腊月二十八打过年粑粑的时候,惊慌间,弟兄们把槽中粑粑取出,分成几大坨用簸箕端起上山了。回家后,大糍粑已变硬,再无法分成小块,以后吃时就用刀子切成小块烧起吃或煎起吃,后来,这九弟兄各占一方,安居乐业,生养后代。可土家族都没忘记当年的苦难,所以,后来每年过年都要做几个大粑粑分食。这种粑粑一般要留到正月十五,有的甚至留到过清明节才吃,以显示家庭富有。

(二)做团馓。团馓是土家族过年的必备之物。它的加工过程精细而奇特。进入腊月后,土家族打粑粑之前,都要做团馓。团馓的做法是,将蒸熟的糯米,用或大或小的竹圈子在木板上做成一个个圆饼饼。冷却后用炭火烘干或用阳光晒干。用红笔在上面画上梅花点点,再用清油炸泡。做成的团馓形圆而馓凸,造型十分美观。土家族过年为什么要做团馓呢?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根巴,传说有一年腊月二十八。敌兵攻打土家族山寨。这时寨上已在打粑粑。为了不使大家吃亏,有个叫黑狗狗的小伙子主动要求守寨,其余的人用各种家什装上蒸熟的糯米躲到后山山洞里去了。敌兵进寨后,黑狗用粑粑槌同他们进行了一场搏斗。黑狗虽力大无比,东一槌西一槌,打死了不少敌人,但终因寡不敌众,被敌人杀害在粑粑槽边。他的滴滴鲜血晒在粑粑槽里的熟糯米上。等敌兵退走,人们回到寨子里,已是正月初一了。端上山的熟糯米已冷却成圆饼饼了。大家只好用青油把它炸熟来泡汤吃。后来,土家族每逢过年必做团馓,以此表示对土家族英雄黑狗的纪念。现在团馓作为土家族的特制食品或被当作“团圆”的吉祥物,除在正月间正常食用外,还被派上许许多多的用场。平日(尤其是正月间)贵宾进屋主人必定先给客人泡一碗团馓,以示欢迎。膨松松的团馓,冲上滚烫烫的开水加进甜滋滋的白糖,吃起来分外香甜可口。小俩口正月初一上岳父家拜年,年轻媳妇背上花背笼,小伙子用箩筐挑一挑礼品,这箩筐里装的,里面是糍粑,上面盖着的必是梅花点点或是画上“喜”字的团馓,以表示对岳父岳母的尊敬。

(三)插柏梅、贴钱纸。过年这天,家家户户要在神龛上、堂屋中柱、大门上到处插上一些柏树枝和梅花枝,这样做与土家族祖先的战争生活环境有关。据说,出征官兵集中过年时人多,没有那么多也没那么大的房子作餐厅,只得在村外梅花园中和松柏树林下过年。后人在过年时插柏松、梅花,意在重现古时土家族的战争生活,表示对祖先的纪念。另外,土家族在腊月二十九过年这天,在门窗、猪圈、牛栏、鸡笼和碓磨、犁、耙、锄、打谷桶、柜子等大型家俱和农县上及附近果树上要贴压岁钱(用祭菩萨的钱纸),以此预兆来年财源兴旺,到处是钱。这些钱纸,直到正月十五才能扯掉烧毁。

(四)贴门神。门神,土家族人叫做“把门将军”。一般门神为秦叔宝、尉迟恭画像。也有贴神萘、郁垒或其他威武之神的。谈起土家族人贴门神的习俗,必须追逆到遥远的古代。据说,古时候,土家族居住的地方连年争战,加之年岁又差,战死、饿死之人很多。这些“惨死鬼”在过年时从四面八方赶来,想闯入百姓家享些香火、钱财。他们进入哪家都会带来凶灾,不但危及一家老小,而且来年五谷不丰,六畜不旺。只要贴上威风凛凛的门神,一切妖魔鬼怪见了都会望而却步,灰溜溜的逃走。在万恶的旧社会,贴门神的习俗表现了饱受欺凌的土家族人民对邪恶*的痛恨,寄托了土家族对解民于水火的“神人”的敬仰。解放后,贴门神的习惯仍在土家族乡间保留着。同时,普遍兴起了贴年画、贴春联之风,给节日增添了新的气氛。

(五)吃团年饭。土家族人过年,讲的是合家欢乐,远离家乡的亲人也要回家来,全家老少团聚同桌吃饭,这叫团年。吃团年饭,一定要蒸甑子饭和蒸肉,煮合菜。过年这天土家族村寨家家户户要架甑子,甑子下层一般是蒸的大米饭,上层蒸的是用小米或米粉子裹的坨坨肉。甑子饭蒸得很多,许多家庭吃甑子饭一直吃到正月十五才洗甑子。合菜就是把肉丝、萝卜丝、白菜、海带、粉丝、猪杂等煮在一起吃。土家族人过年之所要架甑予蒸饭,蒸坨坨肉和吃合菜,这是和土家族祖先的战争生活分不开的。据说,当年土家族官兵集中一起过年,人数众多,只有架甑子蒸饭,肉也无时间切细,只有砍成坨坨,裹些小米、米粉子蒸在上层蒸熟,至于其它的菜,更没时间分别细炒了,只好合在一起煮成合菜。后人称这菜为“贺菜”,这既是合之谐音,也有祝贺打胜仗之意。

吃团年饭很有讲究。上桌后,每人夹一坨肉放在自己碗内的饭上,在饭上插上筷子,表示祭祖宗。有的吃年饭的时间要长,饭后不立即抹桌、洗碗。传说古时候土家族人常和外界打仗,你杀过来,我杀过去,常年难得安宁。有一年,土家族人正忙着办年,敌方派一小孩来土家族山寨“探水”(侦察)。土家族人看他年岁小,没有把他放在眼里,小孩把土家族山寨的情况弄得一清二楚。敌军乘机发动猛烈进攻,土家族人刚吃完团年饭,还没来得及洗碗、抹桌,青壮年立投入战斗,老人和小孩都逃到后面的山洞里去了。战斗结束敌人撤退后,大家方回来抹桌、洗碗。后人为了吸取教训,一直保持这一习俗。而且过年这一天不准外人来,因为怕他又是“探水”来的。

(六)守岁抢年。年三十这天晚上,土家族山寨家家户户堂屋内外灯火通明,男女老小通宵不眠,合家坐在火塘边,热热闹闹谈一年的年景,讲来年的打算,讲各种奇闻轶事。最要紧的是,主家族人守年这晚要烧三根早己准备好的大木柴,火越大越好。说是这样,来年财源就兴旺,所以土家族地区流传着“三十夜的火,十五的灯”这样的谚语。守岁到凌晨,听到公鸡叫,就放爆竹,紧接着整个村寨家家户户爆竹震天,这叫抢年。谁家的公鸡先叫,先放爆竹,谁家就抢得“头年”,说是来年最吉利。公鸡一叫,爆竹一响,土家族山寨就欢腾起来,争先出行并给土地菩萨拜年,争先挑水,争先推磨、舂碓,到处是一片欢声笑语,热气腾腾的节日景象。大部分人抢完年后,就睡觉了。初一早晨可以“挖觉”(即睡懒觉),不必早起。

(七)拜年。士家族拜年的时间是正月初一。拜年的形式多种多样。一是初一早晨,逢入就拜,互相祝福、问好。一是家中小孩起床后,立即给大人拜年。尤其是分户后的小孩必须先给公公婆婆、伯伯、叔叔等长辈拜年。小孩拜年,大人必须给压岁钱或其它礼物。最正规的拜年,要算是年轻夫妻双双上岳母娘家拜年,女的背上花背笼,男的挑上满满一挑粑粑、团馓和腊猪腿,女婿向岳父岳母磕头拜年后,就在岳父家住下来,参加当地的摆手舞等调年活动,直到正月十五年事结束后才回家。

四月八

四月八是土家族又一大节。有的《县志》记载:“土人以四月八日为大节。作粢宰猪,掺糯米燕之。享先祖毕,环坐啖之,兼食客。”四月八,有的过四月十八,有的过四月初八。过四月八这天,土家山寨杀猪宰羊,打粑粑,亲朋戚友均被请来过节,十分隆重。

关于四月八的传说,各个地区均有不少,其主要的传说有三:

一说,四月八是牛王节。这里又有两种传说,一是在这一天,土家族先人在一次战斗中打了败仗,被敌人赶到河边万分危急,又恰逢洪水猛涨时,一条大水牛游了过来。于是,先人们就拖着牛尾巴过了河,脱离了险境。以后,土家族人以这一天纪念牛王。二是在很久很久以前,洞庭湖对岸有仙谷,落地成金,人食不饥,得到它就丰衣足食。但洞庭湖茫茫无边,要渡过去很不容易。土家族祖先,祖祖辈辈,多次舍生忘死,冒险渡湖,发誓拿到仙谷。土家族人的这种精神,感动洞庭湖中的一条神牛。神牛游上岸来,在谷堆中打了一个滚,浑身粘满了仙谷,然后跳下湖,在四月初八游到了岸这边土家族人中间,由于湖中浪大水凶,粘来的仙谷只剩牛鼻子上的几粒了。尔后,土家族人过上了丰衣足食的日子。为使祖祖孙孙不忘牛王的功德,到了这一天,土家族人就隆重纪念它。因此四月八这天,耕牛要休息,犁耙要挂起,要给耕牛喂最好的饲料,和灌鸡蛋吃。并定这一天为“牛王节”。

二说,过四月八是纪念土家族先民的迁徙活动。很古时候,土家族先民沿酉水而上,迁移到湘鄂川黔边境的大山区定居。有的在四月初八到达,有的在四十八到达,为了纪念到达的这一天,以后就分别过节。于是就出现了过四月初八节和月十八节之分。

三说,四月八日是祭婆婆神,嫁毛虫的日子,祈求莫起病虫害,保护五谷丰登。

六月六

这个节日,土家族人过得也很隆重。过节这天,不仅家家户户备办酒肉、做豆腐,请来亲戚朋友,共度节日。而且,还要举行祭祀祖先为主的摆手舞活动,锣鼓齐鸣,火炮连天,土家族山寨一片欢腾。土家族人过六月六,较为普通的说法是:这一天,土家族人英雄覃后被害,血染征袍,脱下洗晒。后来,为了纪念覃后王,土家山寨家家户户都在六月六这一天“晒龙袍”。有的地方则说,这天覃后被害,死得很惨,不但血染征袍,且被剥了皮,所以这天不晒衣,但是,为了纪念覃后遇害的说法是一致的。各地土家族聚居区,过六月六的形式也大同小异。有的地方,为了过好这个节,全寨人在前一年共同喂养一头猪。这头猪,白天四处觅食,晚上躲藏在神堂,过节这天,由寨上最穷之人主持宰杀,而后,按人分肉到户,各家分的肉中,均送这家穷苦人一块,以示赈济。有的地方,杀牛祭祀覃后王,分食牛肉。农作物成熟较早,就在六月六这天结合“吃新”,用新谷新菜祭祀覃后王。

七月半

土家族人过七月半,和客家不同,不是过七月十五,而是过七月十四。过七月半,主要是祭祀,也叫“赶云南大会”。传说,古时候由于战乱,部分土家族先民流入云南,终身不归,在外亡人,成了野鬼。他们的家人对他们十分怀念,当在稻谷,苞谷等所有大秋作物即将成熟时,家人对在外亡人的思念之情油然倍增。因此,每逢七月半,先到村外向云南方向烧香纸,深情地呼唤亡灵:“老人家,你快回来吧”边喊边回家,喊到家门口,在大门外面坪场再用酒肉、新鲜稻谷、苞谷供奉和烧香纸祭祀(因在外的亡灵不能进屋上神龛同祖先列位),以示在外亡灵回到家乡“吃新”。到了傍晚,还要备办一些稀饭,烧些钱纸拌在里面,在大门外远点处洒完,叫做洒“鬼稀饭”。表示在外亡灵要回云南去了,家人给他们送些盘缠赶路,赶“云南大会”去。

土家族人,除过上述主要的民族节日以外,还要参加过汉族的节日,但同汉族过这些节日的时间和含义上有所区别。如五月端午节,有大端午(十五日)、小端午(初五)之分,九月重阳节,有大重阳(十九)、小重阳(初九)之别等等,具有土家族人自己的特殊含义。

8、土家艺术


龙山县

饮食

土家族人的饮食,总的说,与南方各民族的饮食习惯差不多,但具体食物的制作与烹调方面,具有自己的特点。

一、饮料

土家族山寨泉水较多,凡有住人的村寨和农业生产的地方以及要道旁,均有大小山泉井水。由于山泉比较清洁。杂物极少,且冬温夏凉,土家族人喜欢饮用。从而,使土家族山寨的人们养成了一种喝生水的习惯,山泉井水也就成了土家族人的主要饮用水。

土家族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以山泉水为主要原料,制作了适应山区特点的各种饮料。其中,除酒类以外,主要的有这样几种:一是茶水,即用土家族山寨制作的青茶叶冲开水喝,有些地方还有冷水(即生水)泡茶水的习惯,故有“冷水泡茶慢慢浓”的歌句;二是油茶汤,即将青茶叶拦苞谷籽或黄豆籽,加少许芝麻,用锅炒香熟,酌上油、盐、水,把水烧开之后再放些炒米,喝起来香、咸可口,是土家族人在春秋季节待客的上等饮料;三是甜酒冲凉水,味甜、清凉,是在炎热天的最佳饮料;四是团馓冲开水,加点蜂蜜或青茶叶,味香、甜,是土家族人在冬春季节待客的好饮料,故有喝团馓开水有“吃茶”之说;五是蜂蜜冲开水,是老人和病人的主要饮料;六是糊米茶,即将饭锅巴,在火里烧焦成炭后,及时放入开水中,使水呈棕红色,味清香,是土家山寨的普遍饮料。

二、饭食

土家族人的饮食,多用铁鼎罐架在火坑里铁三脚架上煮熟,只有红白喜事,人客众多的时候,才在灶房煮大锅饭,或用杉木甄子蒸饭。饭食品种很多,有大米饭、包谷饭、小米饭、或大米拦包谷的“两合饭”,或大米加多种杂粮,俗有“三合”、“四合”之称。如大米、苞谷、绿豆拌合煮的“三合饭”,煮制得法,色、鲜、味俱佳,老少皆宜。土家族地区,多产红薯、洋芋(马铃薯),土家族人常吃大米和洋芋或大米、苞谷米和红薯煮饭,吃起来,既香又甜,别有风味。三伏天,土家族人喜食大米拦绿豆煮稀饭,色淡绿,浓而香,既能散热,又可清心。土家族人在过年时,将各种菜肴备办后,拌合糯米粉或糯小米,用甄子蒸“合饭”。春社时,将腊肉切成颗粒,与糯米、蒿草拌合,煮成“社饭”。

三、菜食

土家族山寨,菜的种类很多,家有蔬菜、肉食;野有山珍野味,鸟兽虫鱼,花草菌叶,样样俱有。飞禽,多食家鸡、家鸭和野鸡(雉)、竹鸡、斑鸠;走兽,多食家养的猪、羊、牛肉和野猪、麂子、白腼;水产,有鱼、虾、螺、蟹和团鱼、鳝鱼、娃娃鱼(鲵)等。俗有“河里好吃是白鳝,山里好吃是白腼”之说。因为,白鳝和白腼,不但味美,而且营养丰富。还有虫类,多食蚕蛹和野蜂蛹,特别是猎取蜂蛹,别有情趣。每当深秋夜晚,凡见荒郊的树梢出现火光,那便是有人在烧蜂窝。蔬菜,有家菜、野菜两类。家菜有各种瓜菜和葱蒜、辣椒及青、白、甜菜等;野菜有野葱、香椿、木耳和各种山菌。

土家族人最习惯制作各种菜食,常用的有如下诸种:

腊肉:农历腊月,将成块的猪肉,裹上食盐、花椒、五香粉,再在缸内腌十天半月后,挂火坑上熏干,而后埋藏于谷堆内,或去污尘后,泡于茶油内,可贮三四年之久,色味不变。桃花二月,正是吃腊肉的季节,其香味扑鼻,肉脆而汁浓,加大蒜为佐料,更为上品。清明节吃腊猪头,味道更加可口。人们常用一种“清明鸟”的叫声,赞美腊猪头的可口,那“清明鸟”叫道:“清明--酒醉,支可巴(猪头)--有味”。其他野兽肉,也有做腊肉的习惯;不但无腥,而且色味更佳。

灌肠粑:猪血拌糯米或小米,加食盐佐料,灌入猪大肠内,然后煮熟、炕干,色泽乌红,食用时,蒸熟切片,味道香浓,且软又糯,为老人小孩最佳菜食。

鸭肉炖板栗:将鸭肉炒熟后,加板栗炖焖,鸭肉味浓,板栗香甜。

木耳炖鸡肉:将鸡肉炒熟后,加木耳炖焖,食用时,甚为可口,。孩童们常学舌黄莺叫声赞美鸡肉炖木耳的名菜。歌词道:“王八哩噜,耳子炖鸡肉,我吃一点罗,不干(愿)--!”意在味美,不让他人品尝。

石蛙焖汤:石蛙,俗叫“石梆”或叫“梆梆”,产于山区溪沟岩穴,形若蟾蜍,叫声若狗,眼珠杏红,腹淡黄,背面呈黑色,长有肉疙塔,大者有斤余。剥皮去脏后,小炒焖汤,汤沸下蛙皮加佐料。肉嫩骨红,香味若鸡,食后久存余香,是对小孩助消化的佳肴。

泥鳅拱豆腐:将活泥鳅,放入清水中,让其吐尽泥渣,再倒入煮沸的白豆腐内,泥鳅死于豆腐间,而后切成小块,油炸或煮汤。

黄鳝下莴苣菜:将黄鳝(鳝鱼)炒熟炖汤,汤沸下莴苣菜,架上火锅,边吃边加莴苣菜,香浓可口,余味无穷。

燕麦粉蒸螃蟹:在土家族地区,喜种燕麦,产量虽低,但营养丰富,人们常用燕麦粉蒸螃蟹做乡土菜。先将燕麦粉调水成浆糊于锅内,将活蟹倒入,盖上锅盖,再生火煮熟,活蟹在裹满浆糊中死去,食用时加油盐佐料,不但麦浆味喷香,而且使螃蟹款糯易嚼,具有特殊香味。

霉豆腐:土家山寨的土家族人,一到冬春季节,最喜欢作霉豆腐食用。其做法是,将白豆腐切成小方它,用清水煮沸,滤水盾,装入木桶,置于热处,让其发酵生霉,而后用油汤凉开水泡于坛内,加食盐、花椒、姜片、辣椒末和少量烧酒,密封七天左右,即可开坛食用。其昧香、辣、麻,可口易下饭。

菜豆腐:俗叫“合渣”。将黄豆加工成豆浆或粉末,加水煮沸,再酌菜叶即成。色清淡,味香甜,营养好。是老人小孩的好菜,也是土家族人常用的上等菜。

豆渣豆豉:土家族人除用黄豆、碗豆做豆豉外,普遍食用的还有一种豆渣豆豉。即将豆腐渣煮熟、拌芝麻枯饼粉,置于热处发酵。然后,捏成小圆球,于火炕上熏干。食用时,洗净煮成糊,加葱蒜、辣椒、姜米,为开味之菜。特别是拌上野伏葱,其味更加喷香。

香椿芽炒鸡蛋:春暖花开,草木发青之际,土家山寨的香椿树枝头,吐出鲜红的嫩芽,人们将其采至家中,潦漂退色,去腥气后或作凉办菜,或作佐料。尤其是香椿炒鸡蛋,味道格外香美可口。

酸菜:土家族的酸菜,有青菜酸、洋姜酸、罗卜酸、大蔸菜酸、豇豆酸、苞谷渣辣酸等等。也有用野菜做酸菜的,如野伏葱酸、鱼腥草酸等。由于酸菜开胃助消化,深受土家族人喜食。故而在土家山寨,家家户户有做酸菜的习惯。一进农家门,谁家都可看到大大小小的几口酸菜坛子,有的人家,做有十多坛酸菜,作为常用的大宗菜。

辣子菜:辣子即辣椒,是土家族人食不可少的家常菜。夏秋多食鲜辣椒。除作佐料外,单食的有将辣椒切细(或条)炒熟的炒辣,有裹食盐吃的生辣,有用火烤熟加盐擂红的烧辣,有用锅炒熟捣成糊的糊辣,有将个个辣椒炒熟不捣细的“鱼儿辣”等等。有加工成粉末后用油酥成的油炸辣,有用鲜辣子灌糯米后腌酸的?米辣等。土家族人喜吃辣子菜,是因高山气候条件所形成的习惯。有地方志记载:“丛岩遂谷间,山泉冷冽,岗痒郁蒸,非辣味不足以温胃健脾也。”道明了土家族人嘉吃辣子的习俗。土家族情歌中亦唱道:“要吃辣子不怕辣,要恋乖姐不怕杀;刀子搁在肩颈上,脑壳落地也经他!”反映了土家族人的强悍性格和吃辣子的顽强嗜好。

酱菜:在夏季,土家族人习惯于做麦子酱。将小麦加工成米,煮熟发酵,晒干后,磨成粉末,而后加冷开水调成糊酱,白天在日光下暴晒,夜晚在月光下受露,叫“日晒夜露”,待晒成红色,香味扑鼻时即可。食用时与鲜辣子拌合炒熟,便是一味美菜。

土家族人无论制作何种菜肴,都酌佐料,尤以辣椒为最,除“鸡不辣鸭不酱”外,凡菜皆有辣椒。此外,还有花椒、葱、姜、蒜、川雄、八角香、桂皮、撮胡、木姜花(山茶子)、野芹菜、山花椒等佐料。食用腥味较重的肉食时,还酌以柚叶、柑桔叶和醇白酒。

四、副食

土家族人的副食品,主要有粑粑、团馓、炒米、红薯糖和苞谷糖等。而粑粑,有糍粑、粉粑、苞谷粑、荞粑、麦粑、碱粑和油粑以及各种“小吃”等。

糍粑:有白色的?米粑、黄色的小米粑、紫色的高梁粑。糍粑加工简单,将米蒸熟后,在糍粑槽内打烂揉糯,即可做出各种粑粑。土家族人过年时糍粑加工最多,每户农家至少要做百余斤米的粑粑,多则有做三五百斤米的。做成后用腊月水浸泡于缸内,可吃至农历三四月间。婚事中的糍粑,有“送日子”的“耳朵粑粑”,迎亲前三天的“过礼粑粑”,迎亲那天,要送“哭脸粑粑”等等。起屋上梁有“富贵粑粑”和“梁粑粑”。在喜庆日子里,还要为招待客人加工新鲜糍粑。

粉粑:用?米粉末拌水揉糯,而后用苞谷叶、高梁叶或猴栗树叶包好蒸食。清明节前后,人们喜用糯米粉末拦蒿草蒸蒿子粑粑,色泽嫩绿,即?且绵又香,实为可口。此外,还用糯米粉做烫圆粑、煎饼粑、称它粑、马打滚粑粑等。

苞谷粑:是土家族人的常食,夏秋季,人们多食苞谷粑,用桐叶、芭蕉叶、苞谷壳包成三角形蒸食,或直接煎饼块食用。在磨苞谷浆时掺些糯米和黄豆,不但有香甜的美味,亦有绵?的美感。冬季多食碱粑,将苞谷籽用过滤的石灰水或草木灰水煮熟后,除云污渣磨成浆糊,用锅蒸食“气水粑粑”。

荞粑:有苦、甜两种。荞粑粑制作简单,将荞麦磨成粉末加水成浆,用桐叶包成三角形,蒸熟后食用,或煎饼块食用。将包成的荞粑中夹点嫩苞谷或嫩茅草根蒸食,可去苦涩味,转苦为甜,荞粑多食于三伏天,用于野外午餐更为适宜。一可充饥,二可防暑,三可清心,四可解毒。且便于存放,鸟不啄,虫不爬,亦臭不馊。在中药中还是一味散热的良药。

油粑粑:亦有多种。将?米拌黄豆磨成浆,用白铁制成的粑粑提子,将浆在油锅里酥炸成小圆形的油粑,俗叫“灯盏窝粑粑”。有的将糯米粉加水揉活后,做成小圆形的粑坯,内包绿豆或其他豆糊,在油锅里酥炸成“油香粑粑”。卖油粑粑的小摊贩,在土家族地区的乡场上、大路旁、凉亭里处处皆有。小摊贩边做边卖,忙不乐乎,那顾客在油锅边,边熟边吃,满口油腻,格外开心。

团馓:俗叫土团馓。这是土家族妇女在制作食品的实践中创造的一种上等副食品。用蒸熟的糯米饭做成大小不等的圆饼,晒成烘干后在油锅中酥炸而成的。吃时,既脆又香,余味无穷,已成为土家族人待贵客、送礼物的佳品。因而,每到腊月,土家山寨户户都要做些团馓食用和上市出售。很多乡场上,出现了团馓街,那一摊摊画着红绿花卉的团馓,招来不少的顾客。当场干食或泡开水食用,或买上一盘(十二个),送与亲友作喜庆礼品。未酥炸的薄饼,便为最好的营养品。因此,土家族妇女“坐月”时,多食生团馓煮鸡蛋。

炒米:土家族人的炒米,即爆花米。将糯米蒸熟放凉,晒干后,用细砂石在铁锅中炒爆炸花而成;食用时用开水冲食外,也可以拌以苞谷糖或薯糖,做成饼糕炒米糖。

土家族人的副食品,还有绿豆粉、米粉、麻辣牛肉、五香豆腐、米豆腐、红薯糖、苞谷糖等各种“小吃”。电影《芙蓉镇》里刘晓庆卖的米豆腐,就是土家族特有的“小吃”之一。

五、果品

土家山寨,果类繁多,春有茶苞、三月苞;夏有桃、李、杏、枇杷;秋有核桃、板栗;冬有柑桔、梨、柚。四季皆有果吃。土家族地区,除家果以外,还有各种野果,如山樱桃、毛桃、猕猴桃、山葡萄、岩梨、刺梨、山枣子、山柿子、蜂弹子、金钩子、鼓槌子、岩刷子、青皮香等等。唯猕猴桃最多,遍山遍野,处处皆有,内质嫩绿,香甜可口。阳春三月,在土家族地区行乡时,在山路边土坎上顺手可以摘吃三月苞(三月莓),一饱口福,味甜汁丰,老幼皆宜。金秋八月,有八月瓜,其味香甜、香、苦,亦应有尽有。故而,土家族人在培植家果的同时,具有采摘野果的习惯。

服饰


龙山县

土家族在“改土归流”以前,男女均穿斑烂花衣(琵琶裙)和八幅罗裙。“改土归流”以后,男女服饰均为满襟款式,加以土家族花边,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

一、男服饰

在*,土家族男子,均穿保持着琵琶襟特点的满襟衣。一般成年人,头包青布帕,(青年男子包青丝帕),有的将丝帕包成“人”字路,额门前现人字形,左边垂一截过耳。衣服有老壮之分,老人穿满襟衣,短领,捆腰带,青壮年穿对胸衣,缀布排扣,领高,袖小而长,袖口滚边。裤子不分老青壮,皆为青、兰色布,上白布裤腰,裤脚较大而较短。脚上,老人着象鼻鞋,青壮年穿瓦鞋,青壮年包裹脚布。解放以后,除部分老人还穿满襟衣外,其余男子逐步改穿轻便对胸衣和中山装了。

二、女服饰

在*,土家族女服还较讲究。具有老、壮、青的年龄之别。老年妇女,一般头包青布帕(有的地方亦包白布帕),穿青、兰布矮领、滚花边满襟衣和上白裤腰的青兰色裤。而壮年妇女的衣服款式多穿外托肩矮衣领,向左开襟,滚花边,衣肩与胸襟及袖口缀一道青布边(约六厘米多宽),边后均等的缀二至三条五色梅花条胸前至腹部下,还套一件绣花围裙。夏天,穿白汗衣套青夹衣(即长背心式)俗叫喜鹊套白,显得十分健壮。裤子多为青兰布,白布裤腰,裤脚多以对衬色布加边,边后缀三条均等的梅花条。脚上穿青布瓦鞋和立式鞋,喜裹白布裹脚。发型,挽粑粑髻,插根撇簪,戴耳环,热天不包头巾,春冬包青丝帕。手上戴银手圈和戒指。青年妇子,尤其是闺女,穿着十分讲究,与壮年妇女不同的是,发型打长辫,用红头绳扎上下两端,头上插朵自己喜爱的花。衣襟口系一条绣花手巾,耳垂瓜子耳环,手腕戴纽丝银手圈,双手中指、无名指上戴一二颗金银戒子。戒子的式样,有一颗印,三镶戒等;裤子下端膝部和脚口,绣五色花或贴五色梅花条花边;脚穿青年绣花鞋和红色袜子或包白布裹脚。

三、孩童服饰

孩童衣裤,不多讲究,只是点缀些花卉罢了。而帽子却很讲究,春季多戴紫金冠;夏季多戴圈圈帽,蛤蟆帽;秋季多戴冬瓜帽、八角帽、凤尾帽等棉帽。帽子有多种彩丝绣花。此外还钉有银制“文八仙”、“武八仙”、“十八罗汉”的装饰品。颈项戴痰枷,以接涎水;还戴有颈圈,圈上系银质响钤和“百家锁”等饰品。胸前围有花兜儿,手脚杆上戴银圈,圈上系有银槌、银铃。鞋有“粑粑鞋”,“猫头鞋”均绣五色花卉。小孩的摇窝,亦很注重装饰,一般有土家族织锦作面子的盖衾、脚被、背垫。小孩四岁以后,始有男孩女孩之别。男孩头顶从天门心齐额外蓄长方块形头发,俗叫“搭点儿”,或“记性头”;女孩则蓄盖盖头发,俗叫“马桶盖”,有的蓄满头发型,打小辫,至五岁,穿耳吊黄腊它,到七岁后戴瓜籽耳环。

建筑

土家族人的居处,多惯于依山傍水的地方,以姓氏聚族而居。房屋形式和民户的居住习俗方面,有其独特之处。

一、建房习俗

土家族人建房时,首先要选好屋场。一般喜欢背山面水,坐南朝北,地势较高的地方。而且场地讲究后山厚实,左右不虚,若有不足之处,栽以竹木填补,或配厢房、猪牛栏、碓磨房等。若是屋对面是白岩山,则植树造林,把白岩掩盖起来。

土家族人的住宅,多为木房;其结构习俗以正屋、偏屋、木楼、朝门四部分组成。但要根据家庭经济情况而定。一般人家,只有正屋。小康人家有正屋、偏屋和黑心角楼。富有人家还修有朝门,豪门大户,修四合大院,砌以院墙,四面封砖,俗叫封火桶子,个别户还修有冲天楼和晒衣台。正屋规模有三柱四棋、三柱五期或五柱八棋以至七柱十二棋之分,多为四排三间,也有六排五间的,忌修单扇双间之屋。正屋中间为堂屋,以祭天和迎宾客之用,两边作人间。堂屋后面,有过道房,俗叫“抱兜房”。偏屋称磨角,又叫“马屁股”,或叫刷子屋,连接于正屋的左右边,作灶房或碓磨坊之用。别有特色的土家族转角楼,俗叫“走马转角楼”。多子女的人家,女儿住转角楼,故有叫绣花楼或姑娘楼的。黑心角楼建于正屋的左前或右前,也有正屋左右两旁都起转角楼的。转有楼,一般为三排两间,上下两层,上为人间,下为厢房、仓或碓磨房。转角楼挨正屋一边,有悬空走廊,转至外沿当头,当头两边上端,有妙廊翘起,颇为雄伟壮观。

朝门,也叫八字朝门,多置于庭院外面入口处,以进出方便与正屋相衬而定。朝门两边筑土墙或编竹篱至屋至楼,围成庭院。庭院叫院坝,俗叫天井坪。四合大院,即四周起屋。中间为院,有的在院中竖一冲天楼,楼阁腾空突起,十分壮观。

土家族人建筑房屋,尤其是建造正屋时,有很多习俗:木匠师傅在砍树取料的头一天,要带祭品上山,于林间祭山神。砍倒的第一棵树,必须倒向东方,求得太阳神赐以吉利。屋架所需木材,一概由主人自备,不足部份由亲友无偿援助。特别对砍梁木的规矩,要求很严,如梁木必须选择一蔸两梢的双叉杉树,且要派人偷砍别人的树,不必取得树主同意,树主知道却无意见且支持。梁木砍倒着地,立即燃放鞭炮,按长短需要起材。而后,将红布绸捆其中段,用两人抬回,中途不得歇息,必须一气搬运主人的新屋场。梁木到家后,不得让人脚踩和蹲坐,由木匠制作画梁。

做画梁,非常讲究,梁正中间画上一莲花或太极图,图案中间,钉数条近十五厘米长的细小五色布条,梁木两端分别写“乾”和“坤”二个大字,紧挨大字后后面画八卦图,图后两端分别写:“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或“堆金积玉”、“富贵满堂”。紧接着从正中间向两端依次钉上亲戚赠送的银质“梁泡”。一根画梁才算告成。做成画梁之后,木匠师傅还要在梁木两端开梁口,边开边唱道:“先开东,主东金银满堂中;后开西,主东骡马叫喜喜……”。开梁口凿下的木渣,由主人用衣衫跪接,用布封包,珍藏于箱底。

屋架立好后,择一良辰,举行上梁仪式,喜庆华堂,宴请亲友、宾客,宣告新屋建立。

新屋建立后,就逐步进行装饰。首先是盖瓦,正屋盖瓦很讲究美观,屋脊中间,以瓦片砌梅花,两端翘角。接着是装板,正屋中堂装好后壁,安好大门,大门门板有素板,“三丘田”、“尤字格花板”三种,共安六扇大门。正屋左右两头人间向堂屋开门,各间前面留有方形或圆形亮窗。窗口装有窗格,格中镶有雕刻的鸟兽花草图案,窗格后,安有推门,便于开、闭窗户。左右两边人间,以中柱为界分间,前半间为火场,后半间为卧房,人间火场上空从屋架排枋处起为楼上,铺以木条或竹条,叫火炕,作熏腊肉和烘烤它物用。人间卧房上空铺木板,叫做“板楼”,专放谷物和其他物件。这样,整个新屋的装饰才算全部完毕。

二、住房俗规

土家族人在住房方面,过去有三代同堂的习惯,现在多为父、子、兄、弟分居之规。一幢房屋的居住俗规,根据人多人少,以先左后右、先正后偏,再为木楼、黑心角楼的原则而定。具体到人的分居规矩是:只有一儿一女者,分家后,父母居左人间,儿子居右人间,女儿则居木楼或转角楼。若有两个儿子结婚分家后,兄为左人间,弟为右人间,父母住神龛后面的抱兜房,倘若还有祖父母在世,则住抱兜房,父母居偏房。来客多居木楼和转角楼。儿子结婚、女儿出嫁之后,虽各立门户,但是,儿女们有孝敬父母、热爱弟妹之责。全家老小,团结和睦,互相帮,互相尊重。在日常生活中,弟妹可取笑兄嫂,哥哥切忌笑话弟媳。妯娌之间,姑表之间,虽可嬉笑开心,但要维护全家利益,注意不同的场合。

9、旅游景点

龙山县旅游景点有牛郎洞、茨岩塘、洗车河古镇、太平山、洛塔地质公园、乌龙山大峡谷、里耶古城、土家第一寨——捞车河、古风盎然的农车大摆手堂等。

10、地方特产

龙山县的地方特产有土家织锦、土家背篓、紫砂陶器、中药材加工产品、比耳脐橙、苗市腊肉、葛粉产品、洗车河豆制品、魔芋产品、百合产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