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沙运河
两沙运河又称古扬水运河,是一条连通沙洋和沙市的人工水道,沟通了长江和汉江。作为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始建于公元前601年,由楚国令尹孙叔敖主持修筑,这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运河,也是世界上第一条人工水道。运河东段从沙洋到高桥,经彭冢湖、借粮湖入长湖,53公里;西段从沙市经便河至草市接麻河,经关嘴口入长湖,12公里;中段长湖22公里,总长87公里,可自沙洋直航沙市。
中文名称:两沙运河
建造时间:前601年
建造者:令尹孙叔敖
长度:87公里
1、开凿目的
用于军事目的之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
中国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农本国家。而农业的根本又在于土地、劳动力、水利和耕作工具及技术。鉴于此,历代从王朝到庶民,都非常重视农田水利建设,留下了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西门豹治邺,铲除为河伯娶妻陋习的佳话。但也有许多伟大的水利工程,源自于军事目的,却客观上为农业的发展,和交通运输事业及社会经济的飞跃起到了关键性的重要作用。这是我们的祖先开天辟地,披荆斩棘,在这块土地上奠定居住权所做的艰辛努力,也是他们对这个民族,历史和进步的伟大贡献。
而用于军事目的,又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的古代水利工程,首推公元前六世纪初,楚庄王时代楚国令尹孙叔敖主持开凿的两沙运河。当时楚国的政治中心在郢(今湖北江陵,沙市以西),而粮秣经济依赖于从襄阳到沙洋的江汉平原。需从水路转道汉口,溯长江而上,转运到郢。旅途长达900公里。为了争霸中原,方便大军调集粮秣给养,必须缩短这段运输距离。因此,一代名相孙叔敖遂勘察地形,决心从沙洋到长湖引一条水路,直通江陵。这就是两沙运河。运河全长86公里,为世界上第一条人工水道。
2、历史沿革
“百里长湖,鱼跃荷香;千里汉江,楚韵悠长”。地处江汉平原西北部的沙洋,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这里依江伴湖,水文化内涵尤其丰富。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人工运河——古扬水运河,就在这里开凿。
公元前601年,一代名相孙叔敖设计在汉江和长江之间开掘一条人工运河,他勘察地形后,决定从沙洋引一条水路,直通江陵。这一想法很快得到了楚庄王的赞同,并纳入兴修计划,这就是古扬水运河,也就是两沙运河的前身。
据史料记载,这年年冬,楚国数以万计的乡民兵勇,倾城而出,开始了规模浩大的运河开挖工程,工程沿线,民工们排成了长龙,肩挑背扛、挖土垒渠。运河南通夏水,东通汉江,穿过江汉平原中部,其通江之口在“夏首”(今沙市南),入汉之口在“扬口”(今潜江泽口附近)。由于江汉平原水道的特点是“冬竭夏盈”,为保证扬水运河全年畅通,“孙叔敖激沮水作云梦大泽之池也”(《黄览》),引流入扬水,在沮水上筑石坝挑流阻遏水势使之腾涌,以增加进水流量,为扬水增加了大量的水源,从而保证了通航需要。扬水运河修通后,舟船便可由汉江中游经运河到今沙市附近入长江,也可通过水门入郢都城中。经过一年多的施工,运河终于修成,全长86公里。通河之日,400余艘船舰,形成百舸争流的盛况。
楚国有了运河,从此占尽江汉水网舟楫之利,被历史上广为传称“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建立了一支强大的舟师,加快了图霸中原的进程,其西通巴蜀,与秦国抗衡;东达夏纳,同吴国逐鹿;北溯汉水,问鼎中原。楚国据此先后兼并了近50个诸侯小国,拥有“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兵,车千乘,马万匹,粟支十年”,楚庄王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该运河也称江汉运河,又称扬水、子胥渎,楚庄王(前613~前591)时,激沮水作渠,引江水循入古汉水支流扬水,东北流至今湖北沙洋注入汉水,沟通江汉。楚灵王(前540~前529)时,又自章华台(今湖北监利北)开渎北通扬水以利漕运。楚昭王(前515~前489)时,伍子胥率吴师伐楚,疏浚此运道以入,故称“子胥渎”。
古人对运河的利用,在《晋书·杜预传》中有记载。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大将军杜预率师灭吴后,还镇襄阳,鉴于旧水道淤塞难行,“乃开扬口,起夏水,达巴陵千余里,内泻长江之险,外挂零桂之漕”,即疏挖入长江之口的夏口和入汉江之口的扬口,利用扬、夏水道进一步改善江汉间水运,这是两沙运河的一次重要演变。
北宋时期,为了漕运也曾两次疏浚江汉间水道。北宋末年,为抗拒蒙古兵入侵用作水事屏障,导致扬水运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部分运河的水道被大水淹没了,变成了湖。明初,扬水运河的起讫点就是沙洋和沙市,因此称为两沙运河。
清末,沙洋堤溃,沙洋至鄢家闸约4公里河道尽淤,两沙运河从此中断,仅剩长湖至沙市34公里通航。1936年,两沙(沙洋、沙市)商会及沙市盐务稽核所合资1.1万银元对两沙运河进行疏挖,后因涨水不得不中途停工。1938年5月,重新疏挖两沙运河又被提上日程,但因为工程经费不足和抗日战争爆发而中断。
新中国成立后,两沙运河仍在发挥作用。上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公路运输的兴起和治理四湖工程的实施,有的航道被新开的河渠所切断,运河的功能逐渐丧失。尽管如此,两沙运河东段的部分航道和中段的长湖,现今仍是我市的重要水道之一。
3、运河新生
经国务院批复即将兴建的引江济汉工程,是一条引长江水到汉江的特大型人工渠。该工程总投资约46亿元,建设工期为4年。建成后,将缓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后对汉江兴隆以下河段的影响,改善这一地区的生态、供水、航运条件。
引江入汉工程
引江济汉工程,是从长江荆江河段引水至汉江高石碑镇兴隆河段的大型输水工程,属汉江中下游治理工程之一。渠道全长约67.23公里,在沙洋县境内约33.4公里(后港16.2公里,毛李5公里,官土当5公里,李市5.6公里,范家台1.6公里)。该工程建成以后,通过把长江之水调入汉江,向汉江兴隆以下河段补充因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调水而减少的水量,改善该河段的生态、灌溉、供水、航运用水条件。不但可以加强江汉平原和长江、汉江两江经济带的联系,而且还能加速江汉平原经济区的开发,连接西部省市,促进西部开发和省际水上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