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传统民居
海南传统民居是海南琼北地区居民特色居住建筑,包括文昌、琼山等传统类四合院似汉族民居和近代骑楼民居。海南最早的移民大多由闽南地区迁移而来,早期民居体现出深厚的闽南风格。随后,岭南、云贵以及东南亚等周边地区移民带来了各自地区的文化,琼北民居也逐渐加入岭南风格。同时,大量来自中原地区的驻军带来了中原文化,使得琼北民居也融入了某些中原建筑元素。近代,大量海南人前往南洋谋生,带回了其时经受西方殖民影响的南洋文化,海南民居又随之融入了欧洲风格,不仅影响了传统民居形式,带来了新的民居形式——骑楼。多元建筑元素交融是海南民居最大的特点。
中文名:海南传统民居
种类:传统类四合院,近代骑楼民居
型制格局:独立院落式砖瓦房
分类:文昌民居,琼海民居,海南骑楼
住宅选址:在自己祖宗的地里
当地习俗:只有儿子才能继承堂屋
1、建筑简介
海南传统民居的型制格局一般为独立院落式砖瓦房,堂屋是其主体,也是家族的中心。挨着堂屋的左侧是两个小屋子,靠院墙的为厨房子,另一个为杂房,杂房放粮食或工具等。有的杂房也置床,子女多的家族女孩子也常住其间。对着厨房的是小院门,小院门也盖成瓦房式,下雨天可以在那里堆积或凉晒东西。紧靠院门而又靠着院墙的是柴火房,也是厕所,用来放置农具或置鸡舍。不过,一般民居院落围墙旁都种有果树,这样既起到了美观、绿化作用,又可多阴凉,海南的热天较长,果树开花结果时节,总有沁人花香随风潜入夜伴居民进入梦乡。
2、文昌民居
文昌民居具有海南汉族民居中十分典型的特征,这不仅反映在它普遍采用了具有浓郁海南特色的类四合院式平面布局,而且体现在它选用材料候的考究上,上个世纪得二三十年代,当海南民众还普遍处在较为贫困的时候,文昌人借助海外华侨眼光,已开始追崇时称“红毛灰”的进口水泥以及坤甸木等建房材料,在木雕、彩绘等房屋的局部处理上则更为精致。
值得一提的是,在文昌的自然村落里可以普遍看到多进院落中和睦相处的邻里关系,门相对、屋相连,前后一条线、高低有次序,以示同心不欺、平等相待。从外观来看,多进院落中的这几户人家更像是一个密不可分的大家族,而在内里他们又都有各自的生活秩序和空间,海南民居外封闭内开敞的特点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其代表作品,当数会文镇的十八行村古建筑群。
3、文昌壁画
文昌的人民喜欢比较住宅的装饰,历来建造房屋都有绘制壁画的习俗。壁画取材广泛且乡土气息浓郁,二人物画方面常见于祠堂祖庙,有象征吉祥的龙、凤、麒麟等。
关于民间住宅壁画的布局方面,一般都是在门楼正中上端和两端上墙,正厅横廊人字檐,正厅大门西侧上墙、房门拱和窗门拱筹处进行绘画装饰,这样的布局使得整间住宅增辉添色,典雅庄重。
壁画取材广泛,乡土气息浓郁。人们最喜欢在住宅里绘画民间流传的吉祥物,如在正厅横廊里常画的有像征喜上眉梢的"喜鹊登梅";或是象征高尚品德的松、竹、梅;意喻金玉满堂的"金鱼和海棠",表示连年有余的"莲花和鲤鱼"等。正厅大门的西侧上墙,如果画"狮子戏球",窗门拱常画的有像征延年益寿的松鹤及号称富贵的牧丹花。而窗户造型人们则喜欢雕塑成"喜喜"字。其中有不少住宅壁画更是纸灰泥浮雕,造型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文昌人民的这些壁画的色彩经久不褪,主要还是在于颜料的配制上。过去民间壁画艺人采用的颜料是一种山坡上拾来的具有自然色的粉石,用米酒、赤糖配制调匀而成,现在随着人们生活的不断改善,建房很讲究装饰,民间壁画艺人为了适应这种形势,除了在题材、构图、表现手法等方面,既继承传统的丹青高枝,又有创新,此外,还在颜色上下功夫,采用广告颜料和大红、孔雀蓝等,所绘制的壁画色彩更加鲜艳悦目。
4、琼海民居
琼海地处海南东部的平原地带,濒临南海,地域开阔,自古以来这里便是海南经济文化发达之地。加积镇在明清时,便是富贾四方的商埠。据史书记载,琼海居民祖宗多来自福建。因而海南文化也是中原文化的延继,反映在民居的型制和民俗上,它也必定与中原地区在有相同之处,但是由于时代的变迁,它们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色。其民居格局型制不但受其时代文化的制约,也顺应生活实用需要发展,而且还流露出了最朴实的审美需要。
琼海的民居不是海南传统民居中的唯一代表,但是它是海南民居中最为普遍的样式。在琼海的乡土村落中,民宅是一个家族尊严的外在表现,民宅从开始的选址到以后的家族生活,都与民俗文化有着很大的联系,他们几乎是把全部的价值观和对生活的热爱都融铸到里面去了。
5、住宅选址
住宅的选址只能在自己祖宗的地里,不能占别人的祖地。祖地是前辈人或买或开拓出来的,有永久的继承权。对住宅的营造,家家户户都是极为重视。造房子之前,请来阴阳风水先生看风水定阴阳,风水先生根据住宅型制和选址的地势风水来确定住宅的朝向,然后择起良辰吉日,祭祀土地爷,祭祀祖宗,这才动土营造。这时候同宗同族的男男女女都来帮忙,即使是嫁出去的女儿也牵儿带女回来。这种带有迷信色彩的民俗礼仪一直相伴一个家族兴旺到衰败的全过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社会中,“礼”对人们的行为的约束同时也反
堂屋是住宅的主体,它比其它房子都要宽敞高大,在院落中显得特别突出。堂屋分为二部分,中间为客厅,客厅里设有三殿堂,供奉祖先神位。年时节下,生辰忌日,都在这里设祭行礼;婚丧大典也在这里举行;平素若有贵客临门,也在这里接待。出嫁了的女儿回娘家一定得经过正院门然后进入堂屋拜见父母。由此可见堂屋是宗法制家族的象征,是家族的礼制中心、教化中心。有文昌谚语体现:上室教子下室知。
6、当地习俗
当地习俗是,只有儿子才能继承堂屋,且如有多兄弟的,只有大儿子才能继承堂屋。如兄弟折产分居,新屋必须有堂屋才算是真正有了新家。结婚嫁娶时,女方最为关心的是对象有没有自己的堂屋。
海南传统的封闭性独立院落式民宅反映出了自然经济下农民的保守思想和狭隘心理,同时,这种院落式建筑型制也反映出了中原文化在海南的延续。
7、海南骑楼
海口骑楼
海口骑楼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是海口市一处最具特色的街道景观。其中最古老的建筑四牌楼建于南宋,至今有700多年历史。2009年6月10日,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在北京揭晓,海口骑楼老街榜上有名。海口骑楼老街以其唯一性、独特性荣获首批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称号。
初建于1849年的海口骑楼老街是现今国内骑楼建筑保留规模最大、保存基本完好、极富中西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集中分布在海口市龙华区和美兰区的中山路、得胜沙路、新华路等。柱廊相连、骑楼相依的建筑群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骑楼式建筑达600余座,中山路沿街两旁保留的骑楼样式最多,约有39座。这些骑楼,或中国传统式,或欧亚混合的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或独特的海口南洋式。
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6月,清*与英、法、美、俄签订不平等的《天津条约》,殖民*乘势侵入海口,十多个国家在老街这一带设领事馆,医院、邮政局、银行,旧时的得胜沙路是洋行、茶楼、旅馆、货栈、戏院的聚集地。“骑楼林立、商贾络绎、烟火稠密”,那是当时海口兴盛景象的真实写照。
文昌骑楼
文南路骑楼
海南侨乡文昌市文南老街形成于清末民初,带有浓郁的中西合璧式南洋骑楼风格,是海南省最具特色的古城镇建筑之一。文南街是文城镇商业经济的发源地,也是文城发展的缩影,有着丰富的人文景观和文化内涵,大部分建筑为骑楼,是文城较繁华的商业街,为海南第三大骑楼群
胜利街骑楼
文昌市铺前镇胜利街南洋风格的骑楼,是海南第二大骑楼老街,仅次于省城海口骑楼老街。这里有100多历史的骑楼老街,南洋风情的骑楼建筑令人充满想象和好奇,静静地站在老街看着这一栋栋历经沧桑的骑楼,时光仿佛停留在那久远的年代......
铺前是文昌市最北的镇,历史悠久,自古就是文昌重要的港口古镇,早在明代就是商船云集的繁华商埠,是海南岛货物与人员出洋的主要港口,明朝曾在此设立水军要塞和巡检司。到清代和民国时期,海南人每年从铺前港闯南洋的就高达10万人。大量的人员与货物进出铺前港,也成就了铺前经济的空前繁荣,特别是当年闯南洋的文昌人经过异国艰辛创业成功后纷纷回乡建房立业,而今天保护尚完好的骑楼就是华侨们所建的老宅。
铺前原名溪北,始建于清未1895年,到民国初期已初具规模,铺前老街现有胜利接和渔港南街两条交叉的十字街,胜利街长约400米,呈S型,两旁建筑是清一色的南洋骑楼,充满异国风情,只是不知这骑楼的主人今在何处?骑楼是我国海南,广东,广西,福建等沿海侨乡特有的南洋风情建筑,都是当年华侨从南洋返乡所建,一栋栋饱尝岁月沧桑的骑楼浓缩了那个年代的历史烙印。
8、建筑代表
海口骑楼老街
文昌铺前老街
文昌文南老街
文昌学宫(文昌孔庙)
文昌会文古十八行村
文昌宋氏祖居
文昌松树大屋
文昌宝芳韩家宅
文昌林家宅
琼海蔡家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