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新会镇

科普小知识2021-12-24 17:07:57
...

新会镇1954置乡,因建乡时正值*建设新时期故命名为新会,先后隶属于城关区、文井区、芝溪区。1992年9月将上东乡并入成立新会镇。镇址会宇坝,距县城8公里。2005年末,全镇幅员面积36.5平方公里,有耕地17135亩,辖富垭村、踏水桥村、两路口村、里坝村、岳皇观村、琵琶井村、青华村、猫山村、桅杆咀村、老木垭村、会宇坝村、灵芝村、川江村、田家坝村、新河村、王家湾村、五里沟村、林岩村、大田湾村、骡埝村等20个村,99个村民小组。有居民5188户,总人口20693人。气候适宜,年平均气温17℃,四季分明,无霜期长,物产丰富,主要农副产品有水稻、小麦、玉米、红苕、油菜、花生、大豆、蔬菜、药材、生猪、蚕茧、家禽等。

中文名:新会镇

行政代码:510921101

身份证前6位:510921

长途区号:0825

邮政编码:629100

隶属政区:蓬溪县

行政级别:镇

车牌号码:川J

辖区面积:36.5km2

人口数量:约2.1万人

人口密度:575人/km2

1、地方简介


新会镇

蓬溪县辖镇。1954年从上东乡分出建新会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1992年建新会镇。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7公里。面积36.5平方公里,人口2.2万。318(川鄂)国道过境。辖富垭、踏水桥、两路口、里坝、岳皇观、琵琶井、青华、猫山、桅杆咀、老木垭、会宇坝、灵芝、川江、田家坝、新河、王家湾、五星沟、林岩、大田湾、骡埝等20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油菜子、玉米等。境内有盐井。

新会镇辖20个行政村,位于蓬溪东大门,镇*距蓬溪县城7公里,国道318线贯穿其境.幅员面积37平方公里,实有耕地面积17131.1亩,总人口20693人,5188户。主要民族是汉族。主要农副产品有水稻、小麦、玉米、红苕、油菜、生猪、禽蛋、水果、蔬菜、水产品。

2、行政区划

新会镇区划

510921101001122长兴社区

510921101200220富垭村

510921101201220踏水桥村

510921101202220两路口村

510921101203220里坝村

510921101204220岳皇观村

510921101205220琵琶井村

510921101206220青华村

510921101207220猫山村

510921101208220桅杆咀村

510921101209220老木垭村

510921101210121会宇坝村

510921101211220灵芝村

510921101212220川江村

510921101213220田家坝村

510921101214220新河村

510921101215220王家湾村

510921101216220五里沟村

510921101217220林岩村

510921101218220大田湾村

510921101219220骡埝村

3、地方人口

新会镇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20623

男:10494

女:10129

家庭户户数:5503

家庭户总人口(总):16284

家庭户男:8282

家庭户女:8002

0-14岁(总):4956

0-14岁男:2612

0-14岁女:2344

15-64岁(总):13973

15-64岁男:7084

15-64岁女:6889

65岁及以上(总):1694

65岁及以上男:798

65岁及以上女:896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20040

4、经济发展


新会镇

新会镇党委*切实转变*作风,抓住有利时机组织*坚持"双深入"组织"三抢",促进增产增收。通过全镇上下努力,截至2008年9月,晚秋种植达3200亩,其中蔬菜2400亩,水稻收割3500亩,2008年9月6日前全部收割完成。同时,蘑菇备料也达到150亩,占总面积的48%,2008年9月20日前也可望完成。

5、历史沿革

蓬溪县辖镇,县府驻地。1911年名城厢镇,1950年改名城关镇,1981年更名赤城镇。位于县境东北部,蓬溪河左岸。面积89.4平方公里,人口8.3万。318国道(川鄂)经此。辖城东、城北、蓬珠桥、大石桥、城西、城南、福光、屏风、金仙、水磨咀、转水、周家店、长兴、澄水、粉壁、凉风垭、禹城、东良、来龙山、唐家沟、长发店、谭家坝、下店子、姚家坪、天灯埝、瓦店子、天堂、油房、梨园、回龙湾、普安、石坝、打铁垭、南城、任家桥、二号桥、永正村、白毛沟、人能、五雷寨、干井桥、响堂沟、包家垭、两河口44个村委会和南街、北街、东街、上河街、三路口、中河街、下河街7个居委会。镇内企业有印刷、制药、农机、金属加工、织绸、酿酒等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养殖业以生猪、蚕为主。赤城湖是市风景名胜旅游区。镇内有南宋白塔、清代奎阁等景观。“共产主义战士”一等功臣吕祥壁是赤城镇屏风村人。

6、农业发展

重点依靠科技以基地建设和优势土特产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主要围绕“建设一个园区、扶持一批龙头、发展六大基地”的发展思路来开展工作。目前,工业园区正在建设,以弘桥实业有限公司、美宁食品有限公司、四川均乐米业公司等加工企业为主体的带动性强的工农互补型企业群已经形成;以优质水稻、优质油料、优质水果、PIC优质生猪、无公害蔬菜、鹅业养殖六大基地初具规模;已培养扶持种、养、加专业大户306户;成立了“莲珠桥观光农业协会、周家店鹅业协会、赤城蔬菜协会、永胜PIC生猪专业合作社”四个专合组织。依靠科技调整农村农业产业结构,给全镇农民增收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7、城镇建设

2004年,被确立为*小城镇建设试点镇,通过几年的建设,镇党委、*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握机遇,立足实际,发挥优势,用经营城市的理念,滚动式投入,使小城镇建设得到突破性发展。截止2005年底,城镇总面积已达5平方公里,“十一五”可达1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12万人,“十一五”未有望达18-20万人。城镇绿化面积达到了30%。

8、乡镇学校


新会镇

全镇中小学,幼儿园共计12所,其中中学4所,小学7所,幼儿园1所,共有256个班,其中中学36个教学班,小学209个教学班,幼儿园11个教学班。共有学生9481人,其中初中学生1650人,小学学生7508人,镇幼儿园323人。入学率小学、初中均达100%,巩固率小学达99%,初中90%,改造危房3500平方米。

9、历史名人

冯楫

冯楫(1075—1152),字济川,号不动居士,宋代四川省蓬溪县人。徽宗政和八年(1118)进士,历官秘书省正字,蜀州教授,尚书司勋员外郎、巴州知州、利州路提点刑狱公事、剑州知州、涪州知州。绍兴八年(1138)任国信计议副使;绍兴九年正月,任宗正少卿权尚书礼部侍郎;绍兴十三年九月,任泸南沿边安抚使知泸州,成为宋朝的边陲大员。绍兴十九年,升为敷文阁直学士(从三品)。绍兴二十二年六月卒。撰有《时议录》《谏议录》等著作。今存《中兴永安桥记》、《净严和尚塔记》、《密印寺钟楼记》、《大中祥符院大悲像并阁记》《南禅寺记》等文。冯楫官至礼部侍郎、敷文阁直学士,是宋代一位高级官员和著名佛教居士,《四川通志》、《五灯会元》、《巴蜀文化大典》载有其事。曾捐修泸州报恩塔、大足多宝塔和潼南大佛,在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等历史文物中,尚存有冯楫铭文6件,全国重点文物多宝塔内塑有冯楫造像。胡传淮《芝溪集》、《蓬溪诗存》载有其生事。

席书

席书(1461—1527),字文同,号元山,四川蓬溪县人。明代弘治三年(1490)三甲第122名进士。历官山东郯城知县、户部员外郎、贵州提学副使、湖广巡抚、礼部尚书;嘉靖六年(1527),加武英殿大学士,成为首辅,“眷顾隆异,诸辅臣莫敢望”。著有《元山文集》《漕船志》等著作。与其弟席春(吏部侍郎)、席彖(户科给事中),合称“三凤”。

张鹏翮

张鹏翮(1649—1725),字运青,号宽宇,祖籍四川遂宁县黑柏沟(今蓬溪县任隆镇黑柏沟村)。康熙九年(1670)三甲第122名进士。历任苏州知府、浙江巡抚、两江总督、河道总督、刑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雍正初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张鹏翮是清初名相,集政治家、文学家、诗人、教育家、水利专家、外交家于一身,位极人臣,扬历中外,为清代蜀人名声最响亮、官位最显赫的人物。著有《张文端公全集》,存诗600余首。胡传淮编选有《张鹏翮诗选》(2006年香港银河出版社出版),可观其诗歌风貌;主编有《张鹏翮研究》(2011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清代蜀中第一家:黑柏沟张氏家族》,有助于张鹏翮及其家族研究。

李泛山

李泛山(1910—1992)四川省蓬溪县人。一九二九年加入中国*。一九三三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四川阆(中)南(部)联合县委宣传部长,红四方面军经理部军需科科长,供给部军械修造处处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九旅七一八团供给处处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第一旅供给部副部长、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冀热辽军区供给部政治委员,热辽军区副参谋长、供给部部长,冀察热辽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兼兵站部部长,冀热察军区参谋长。皖南军区参谋长,第二野战军供给部部长。*成立后,任西南军区后勤部财务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后勤教授会主任,后勤学院副教育长、教育长、副院长,总后勤部军政*学校校长,后勤学院教育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0、风土人情

蓬溪仙桃的传说

蓬溪仙桃历史悠久。早在唐朝时期,任隆镇八角村、黑白沟村种植的寿桃就是皇宫贡品,清朝时期改种为八仙桃,仍然深受上层社会青睐。

相传,有一年三月三,家住蓬溪县蓬莱镇的八仙之一蓝采和乘着仙鹤赶去瑶池为王母娘娘祝寿,途经蓬溪八角寨(今蓬溪县任隆镇东兴乡八角村)上空时,忽然听见下面传来一阵阵伤心的哭声,他拨开云雾仔细一瞧,竟是一位年轻小伙子跪在一株长满小桃的树下边哭边说:“小桃小桃,快快长吧,早早长大,让我的妈妈吃呀!”

原来,这位小伙子叫刘三,他的母亲病重,临终前,她想吃一个自己最喜欢吃的桃子,可这三月的桃树才刚刚谢花,如何让母亲吃上桃子呢?焦急的刘三只得来到桃树下痛哭求桃,这一幕,正好被蓝采和和仙鹤看见。蓝采和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参加完王母娘娘的蟠桃寿宴回来,他把一粒仙桃核扔在了八角寨刘三的院落里。

毕竟是瑶池的仙桃,到第二天黎明,八角寨已经长出一片果实累累的桃林。这些桃树上的果子又大又红、清香四溢,沁人心脾,喜出望外的刘三连忙摘下一个又大又红的桃子送到母亲床前,说来也怪,刘三的母亲吃了香甜可口的桃子,如吃了灵丹妙药,病一下子就好了。

三月桃熟、吃桃治病的消息迅速传遍了十里八乡,大家都涌向八角寨,一时间,这里成了一处世外桃源。渐渐地,蓬溪八角寨的桃子有了“天上蟠桃,人间仙桃”的美誉。

刘三哭桃救母的孝心也感动了仙鹤,她变成一位美貌的姑娘,在人间与刘三成了亲。从此,青山绿水的八角寨漫山遍野长满又大又红的桃子,桃林山涧白鹤成群,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体健身轻,其乐融融。

八角寨清越的鹤鸣声仿若仙乐,回荡在山水田园间。渐渐的,八角寨这一带地名就被四方八邻称作鹤鸣乡。

天宝年间,现实主义大诗人杜甫到蓬溪访时任唐兴县(今蓬溪县)县令的王潜,到了鹤鸣乡,听说了蓬溪仙桃的传说,品尝了蓬溪仙桃的美味,激动地写下了“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的诗句。

中国蓬溪书法之乡

中国书法之乡简介

蓬溪县地处川中丘陵地区,幅域面积1246平方公里,人口75万,辖31个乡镇。东晋置县,唐天宝元年定名,迄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传统文化底蕴丰厚。蓬溪民风淳朴古雅,“工诗文、擅书画”之风历代承传,遍布民间山野,素来享有“五史之乡”的美誉,极具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发生发展的人文环境和历史土壤。

近二十年来,在蓬溪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成长出了一批极具实力的中、青年书法群体,并在书法坛形成了名噪全国的“蓬溪书法现象”。“蓬溪书法群体”的作品亦频频在国内各级艺术殿堂获得展示和殊荣。丰富多彩的蓬溪群众性书法活动,为“三个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2000年5月,中国文化部授予蓬溪县“中国民间特色艺术之乡(书法)”称号。

蓬溪书法艺术的历史渊源和传承发展

一、蓬溪民间书风极盛,且多有历史名人墨迹。

(一)唐代时,杜甫涉足蓬溪,留下了的散文名篇《唐兴客馆记》,也留下了论述书法的诗作。

(二)宋代时,王弘善书法,作有宝梵寺碑记,至今犹存。

(三)明代时,与董其昌齐名的书法家黄辉曾在蓬溪题匾“梓东邹鲁”,盛赞蓬溪繁荣的文化和淳朴的民风。

(四)清代时,蓬溪建有九宫十八庙,涉及儒、道、佛等文化,留下了许多匾额和楹联。蓬溪县令盛依题匾“客馆”;蓬溪县令段秀作《虎啸图》;蓬溪人张船山是清代“诗、书、画三绝”奇才,其书法脱尽凡骨,大气豪正,冲和平淡;张徭、王孟相等均工书善画,其作品收入《益州书画录》。

(五)民国时,蜀中道教名山高峰山(蓬溪境内)有许多匾额,魏碑、汉隶、古篆、行楷等多体兼备。于右任、林森、何应钦、孙科、居正、谢无量、丰子恺、张澜、戴季陶、陈诚、陈果夫、张群、陈立夫、王陵基、王缵绪、冯玉祥、邓锡候、白崇禧、刘湘、刘文辉、田颂尧等30多位民国党军政要员均在此留下墨迹。

(六)当代著名书画大家黄宾虹、沙孟海等亦在蓬溪留下了珍贵墨宝。

(七)20世纪70年代末,蓬溪籍著名书法家曾来德在蓬溪三凤镇创建了全国第一个乡镇级书法协会,并不断地按计划输送青年书法爱好者外出学习进修。而县内一批老书法家,即以魏碑或唐宋法贴引导年轻人:“学书应取法高古,路子要正。”八十年代中期,蓬溪执着于书艺探求的自愿者们认识到个体研习的局限性与群体智慧撞击的重要性,于是,组织成立了“蓬溪青年书画社”、“蓬溪县书法协会”。“蓬溪书法群体”即此诞生。“书法群体”始终保持学术风气正、学习气氛浓,既坚持个人的创作实践,又常聚在一起,举办各种书法笔会、展览会、看稿会以及书艺沙龙等等进行艺术交流,还时常邀请名家讲学,外出游历求学等活动。惟其如此,蓬溪书法终能以自己的面目、特别的内涵、独具的风格,在全国书坛一领风骚。

二、蓬溪书法艺术的现状

蓬溪现有中国书法协会会员13名,省书协会员20余名,市县书协会员100余名,民间书法爱好者达3000余名。近年来,获各种奖190多项,在国内外报刊杂志发表作品1600余件,论文30余篇。在全县小学建有三处书法教学培训基地,参加全国性少年儿童书画展赛200余次,获奖60多人次。各乡镇民间书法组织逐步建立健全,活动正常开展。

11、地方特产


新会镇

蓬溪青花椒蓬溪青花椒种植历史悠久,品种优良,技术成熟。近年来,县委、县*高度重视蓬溪青花椒产业发展,将该产业列为“产业强县、绿色发展”的主导产业,目前,我县在28个乡镇种植蓬溪青花椒12万亩,已挂果面积达2万亩,年产青花椒1万吨,总产值上亿元。

蓬溪青花椒质量技术要求

一、品种

当地地方品种“竹叶青”。

二、立地条件

产地范围内海拔300m至500m,土壤为紫色壤土或沙壤土,透气性好,土壤有机质含量≥1%,pH值6.5至8.5。年均降雨量800至900mm,年均日照时数1400小时至1500小时。

三、栽培技术

1.种苗繁育:以种子繁殖,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容器育苗移栽。

2.栽植:春季在2至3月栽植,秋季在9至10月栽植。栽植密度每667㎡(亩)≤110株。

3.整形:采用“以采代剪”,形成外展内空、杯状树形。

4.施肥:以施有机肥为主,成龄树每年每株施入腐熟有机肥≥20kg。

5.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采收及晾晒

1.采收:商品果采摘时间为每年的7月上旬至8月上旬,当果实色泽碧绿、果皮上的油囊凸起呈半透明状时选择晴朗天气进行采摘。留种的在每年9月中下旬采摘。

2.晾晒:采用自然晾晒至含水量≤10%。

五、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果实颜色碧绿,果粒圆大均匀,果皮肉厚表面油囊密生,油腔多而密,内果皮光滑,薄革质,多数与果肉分离而卷曲;香气浓郁持久,麻味纯正。自然脱籽率≥85%。

2.理化指标:

水分(%)≤10.0

总灰分(%)≤4.1

总挥发油含量(ml/100g)≥6.8

3.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蓬溪仙桃

蓬溪仙桃历史悠久。早在唐朝时期,任隆镇八角村、黑白沟村种植的寿桃就是皇宫贡品,清朝时期改种为八仙桃,仍然深受上层社会青睐。近年来,蓬溪县委、县人民*把仙桃作为优化结构、助农增收的骨干项目来抓,与四川农业大学实行校地联合,在省道304线的任隆白泥垭、八角村等8个村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种苗,统一栽植,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管理,建立了万亩仙桃科技示范园,辐射带动了任隆,高升、黄泥等乡镇发展仙桃产业,建成了优质仙桃基地5.1万亩,年产量达到6万余吨。按照规划,到2013年,全县蓬溪仙桃种植面积将达到30万亩,建成四川第二大优质桃类生产基地和全国最大的仙桃产业示范县。

蓬溪仙桃基地于2005年通过了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2009年,全县通过了四川省农业厅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定。蓬溪仙桃生产严格按照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生产标准进行,是蓬溪优势特色农产品和农业“原生态、标准化、品牌化、集约化”的具体体现,色、香、味、形俱佳。蓬溪仙桃成熟期主要集中在6月下旬至7月中旬末,占总产量的70%,比其它地区的同一品种早熟10天以上,上市时间早;蓬溪仙桃极耐贮运,货架期长达15天;蓬溪仙桃外形优雅、果大,一般单果重200余克,最大果重420克,同时具有色泽鲜艳、白里透红、自然芳香、清脆可口等特点。据四川农业大学测定,蓬溪仙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15.1%,富含多种人体所需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特别对增加人体血红蛋白数量和养血美颜有奇特作用,是真正的绿色原生态食品。

12、附近景点


新会镇

岳飞后裔精忠祠

蓬溪五大古镇之一的今文井镇有逾千年的历史,原名文井场,先建老场,老场原属西充(解放后才划归蓬溪县),老场规模较小,只有正街一条,原分为两排,屋檐水逢中均滴入小沟流去。老场有几家大茶馆,一是正街下排文首清舵把子的茶馆,上排傍鸡市街口有王姓大茶馆,还有下排“多芳园”大茶馆、饭菜馆。在关岳庙右下边有一条小街,即原老场场口。另有鸡市巷街很简陋,由鸡市巷侧上石级有老米市坡,为米粮市、鸡鸭猪羊市等,每逢农历一、四、七日当场。正街从关岳庙下建有栅子门一直到鹅项颈处又建一栅子门,由街坊雇有“打更匠”,负责每晨天亮开门,每晚打二更锁门。

由老场鸡市巷街出去,有一大院子,是富商王兴模的家,附近亦有不少的王姓族人。再向前走便是岳家嘴,原建有一石拱桥,附近多为岳姓族人居住,沿一条石板大路走两三里路,便是岳姓的精忠祠(花祠堂),祠堂附近居民都姓岳。

“精忠祠”建于清道光十七年仲冬月初十,祠堂占地约一亩余,配有跑马习武场地。祠堂大门屋顶上垛有花脊。进门便是一戏楼,楼顶也垛有花瓷彩色脊领,皆为细瓷镶成的戏文,中有宫殿式的图案,脊梁两头塑有鳌鱼,头向下,尾朝上,故人们称之为花祠堂。戏楼两旁建有书楼,由戏楼再上几级石梯便是祠堂正殿,殿脊领也和戏楼一样做有花脊。殿正中塑有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元帅像,头戴帅盔,全身披挂,五绺青须,庄严肃穆。两旁塑有岳云、张宪(张宪是岳飞收的义子,与岳飞一同被秦桧杀害)二将,岳云手抱一对铜锤,张宪手抱一对铜锏,塑像全是金身。神龛精雕、彩画。祠堂正殿左侧建有房屋,供每年清明会使用,殿右侧建有楼房,与左边相同,外面建有男女厕所,由原族长设有专人管理。 岳姓源流按民国十六年(岁次丁卯)岳忠武王二十七世孙岳子明、岳豁然等所续《忠武王世谱》和民国十七年由盐亭县“二井子”即金鸡场所传族谱概略介绍如下:


新会镇

岳飞(1103—1142),为南宋抗金名将,字鹏举,原籍河南汤阴。北宋末年投军,自高宗建炎三年(1129)为阻止金军南下,前后三次北伐,收复了河南、河北等广大地区,一心“直捣黄龙,迎还二圣”。但宋高宗赵构与0相秦桧意求和。于绍兴十一年(1142年)以“莫须有”三字罪名加害岳飞致死。岳飞忠勇盖世,文武双全,曾以饱含爱国主义热情创作《满江红》一词,激励着中华民族的拳拳爱国之情。抗日战争时期这首词配以雄浑而悲壮的曲调,激励过无数仁人杰士。

岳飞被害后,其家属被赶到海南岛,很多姓岳的都怕株连,或把岳改为乐姓,或逃向其他省地,直到宋孝宗即位后经岳飞第三子岳霖的儿子岳珂-呼冤,宋孝宗于公元(1163年)才诏还其家属,褒封后裔,敕建精忠祠。当时有落户浙江杭州一带的,有落户山东一带的,有落户湖北、湖南、广东一带的,直到明末清初四川,移民中岳姓一支是由湖北麻城孝感迁到盐亭县二井子即金鸡场。越数年后,从金鸡场一个分支迁到西蓬文井场一带繁衍生息。到清光绪年间,岳氏族人日渐兴盛。民国十七年,盐亭岳氏族人岳履亨、岳子明等应文井场岳夔龙(号栗斋)、岳体廉(号继周)、岳拔生(号翠轩)、岳大章(号相周)、岳必孝(号维三)、岳体鳌(号君容)等函邀西充十房代表十四人,西充文井飞凤山代表四人,三台代表三人,连同盐亭县发起人十人在文井场召开大会,一致认为金鸡场岳氏所修《岳忠武王世谱》较为详细,其后并派代表到盐亭金鸡场联宗,接受所传族谱共计六本,其中对岳氏源流记述明白。今文井镇姓岳后裔皆为岳飞第三子岳霖之后,并在族谱内注明“世数”,在文井族人中除清代早建精忠祠(花祠堂)修建规模较大外,民国末期还有文井今八大队石岩湾和今文井十大队小地名青钢湾建有小祠堂。解放后祠堂尚存,到*破四旧时部分被毁。

岳氏家族自岳飞第十七代移民到文井至今已繁衍到第三十五代。


新会镇

教孝台

教孝台,位于蓬溪县宝梵镇长海村冬笋沟。清乾隆本《蓬溪县志》载:五代后蜀广政元年(938),孝子程崇雅,字孟宗,母疾笃,冬月思笋,孟宗无计可得,乃往林中抱竹而泣,须地裂,出笋数茎,持归奉母,食毕疾愈。世传二十四孝中,“孟宗哭竹”是也。广政二十年(957)十二月,为表彰程孟宗建“教义台”。乾隆五十一年(1786),潼川知府张松孙至此,觉立意不确,遂与知县谢泰宸捐银重修,更名为“教孝台”,至今存其遗址。清代潼川知府吴树臣、张松孙,知县朱云骏、宋家蒸,诗人涂卿云、何中权等人,都教孝台题过诗。

上一篇:赤城镇

下一篇:常乐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