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市
建瓯市位于福建省北部,闽江上游,武夷山脉东南面、鹫峰山脉西北侧。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3℃,降雨量1600—1800毫米。疆域总面积423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0.7万亩;辖10个镇、4个乡、4个街道,217个村、27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54.5万,其中农业人口46万;民族以汉族为主,还有畲、苗等10个少数民族,是福建省陆地面积最大、闽北人口最多的县级市。201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8.39亿元。
中文名称:建瓯市
别名:建州、建安、瓯宁、芝城、中国笋竹城、中国根雕之都
行政区类别:县级市
所属地区:福建·南平
下辖地区:建安、瓯宁4个街道、10个镇、4个乡
*驻地:瓯宁街道
电话区号:0599
邮政区码:353100
地理位置:福建省北部,闽江上游
面积:0.42万平方千米
人口:54.5万(2013年)
方言:闽北语(建瓯话)
气候条件:亚热带湿润性气候
著名景点:古城门、归宗岩、辰山、万木林、光孝禅寺、五凤楼
机场:沙县机场(在建)、武夷山机场
火车站:建瓯站、建瓯西站(在建)、建瓯东站(待建)
车牌代码:闽H
市树、市花:香樟树、建兰
简称:芝
GDP总量:158.39亿元(2013年)
城镇人均:GDP23488元(2013年)
农村人均:GDP11587元(2013年)
行政代码:350783
院校:建瓯一中、建瓯二中
名人:练氏夫人、朱熹、杨荣、袁枢等
1、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建瓯市
地形地貌
建瓯市属东南沿海低山丘陵区,地势东南高、西南低。四周为海拔500米以上的中、低山环绕,中西部是以建溪、松溪为主轴的河谷平原、丘陵与串珠状的山间盆谷,形成以水侵蚀为主的地貌。全市平均海拔453.55米,以东部辰山最高(海拔1822.2米),以南部南雅镇房村为最低(海拔68米)。山地占全市土地面积的57.34%,丘陵占29.86%,河谷平原与盆谷占12.8%。
市内有千米以上山峰91座,其中东南、北部有86座:
辰山(又名仁山):位于县城东部的水源乡,与东游镇相邻,形如“金”字,为市自然保护区,主峰海拔1822.2米。山中多为中生代火山岩和花岗岩,有黄铁矿多处。
石塔山:位于县城东南的玉山镇,与古田县交界,主峰海拔1611米,顶部较平,已修通公路。东部为花岗岩,西为青岗岩。
擎天岩:位于县城北部的龙村乡,与建阳市接壤,主峰海拔1222.8米。山中多花岗岩,中部有变质岩和石英矿岩。
郭岩山:即郭云山,位于县城西部的吉阳镇,与顺昌县连接,主峰海拔1383.7米,右临建溪,左依富屯溪。山中多火山岩、花岗岩,山势雄伟,重峦叠嶂,为建瓯西部第一山。
百丈岩:位于县城南部的小桥镇,其山脊延伸至迪口、玉山、南雅镇一带,系鹫峰山脉分支,为东西走向,东部山势雄伟,西面山峰连绵,坡度多在35度以上,山中多花岗岩,平均海拔800米,最高1335.4米,为市南部制高点,系小桥溪与迪口溪分水岭,可阻挡夏季台风北进和冬季西北风南下。
气候条件
建瓯市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足;春夏多雨,秋冬干燥,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
春季:2月中旬至5月上旬,气温10一22℃,气候多变,时寒时暖,乍晴乍雨,多低温阴雨,少日照,清明前后,常出现倒春寒、冰雹天气。
夏季:5月中旬至10月初,气温22℃以上,初夏潮湿,多梅雨、暴雨,中、后期酷热,多台风、雷阵雨,易旱。
秋季:10月初至11月底,气温10一22℃,天气凉爽少雨,常有秋寒天气。
冬季:12月初至次年2月中旬,气温7—9℃,天气寒冷干燥,多雾,多西北风,常出现霜冻、冰、雪天气。
水文特点
建瓯市河流主要属闽江建溪流域,呈格子状水系,发育全面,流向多为东北~西南,多年平均水位90.9l米,大河利用落差3.5~18米,小溪102~420米。境内有5公里以上河流131条,总长1569.2公里;10公里以上51条,总长1079公里。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26条;100平方公里以上的15条;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建溪、崇阳溪、南浦溪、松溪。境内河流长161.6公里。
2、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建瓯市
植物资源
建瓯市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性植被。全市植被有6个型组,即阔叶林、针叶林、常绿阔叶林、竹林、灌丛和灌草丛;9个型,即暖性针叶林、暖性针阔叶混交林、温性针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竹林、落叶阔叶灌丛、灌草丛,常绿阔叶灌;16个群系组,73个群系和205个群丛。
建瓯市维管束植物有177科442属1416种,其中蕨类植物32科37属121种;裸子植物8科15属22种;被子植物137科390属1292种。常见的有杉科、松科、壳斗科、禾本科、豆科等2l科。主要树种有杉木、马尾松、甜槠、毛竹、五节芒等70多种。古珍稀树种有银杏、鹅掌楸、水松、香榧、三尖杉、沉水樟、刨花楠、花榈木、红豆杉、榉树、楠木、红花油茶、观光木、莫氏玉兰等14种。大宗经济树有油茶、油桐、漆树、棕榈、锥栗等14种。
动物资源
建瓯市野生动物有28目87科330种,属国家保护的有17种,其中属一级保护的有华南虎、云豹、金钱豹、黑鹿、金猫、黄腹角雉;属二级保护的有毛冠鹿、髭羚、大灵猫、麝、小灵猫、穿山甲、水獭、猕猴、白鹇、鸳鸯、褐林鹗、蟒蛇、黑熊。动物的分布随种类、地点不同而异,繁殖力强的动物主要分布于原始森林少、人们活动频繁的地带;繁殖力差的珍稀动物多分布于人烟稀少的深山原始阔叶混交林中。
3、历史文化
建瓯市
西周时期为“七闽”地,秦时属闽中郡。东汉建安初年(公元196年)设建安县,是“福建”历史上最早设置的五个县之一。
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公元260年)设立建安郡。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设建州,“福建”之名即为福州、建州各取首字而来。
宋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改建州为建宁府,是福建历史上最早设置的府。
1913年撤府,并建安、瓯宁两县为建瓯县。1992年10月撤县设市。
历代为郡、州、府、路、道治所和闽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出过1154名进士、3名状元、10名宰辅大臣,是福建历史上出进士最多的县。宋代理学家朱熹成长于建瓯,史称“三杨辅政”之一的政治家杨荣和历史学家袁枢、音韵学家吴域、外交家徐竞、文学家吴激、现代革命先驱杨峻德等一些名垂青史的人物诞生于此。李刚、陆游、辛弃疾以及世界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等曾驻足建瓯并留下赞誉。
4、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建瓯市
1950年3月,改为建瓯行政专员公署。同年4月,署址移设建阳,改名为建阳行政专员公署。建瓯县属建阳行政专员公署。
1956年,建阳专员公署并入南平专员公署,建瓯县改属南平专员公署管辖。
1970年复设建阳地区行政公署,建瓯县属建阳地区行署管辖。
1989年1月,建阳地区行政公署改名为南平地区行政公署,管辖南平、顺昌、建瓯、建阳、崇安、浦城、松溪、政和、邵武、光泽10个县市。
1992年10月20日,国家民政部批复同意撤销建瓯县,设立建瓯市。
2000年,建瓯市辖4个街道、10个镇、4个乡:芝山街道办事处、通济街道办事处、建安街道办事处、瓯宁街道办事处、吉阳镇、南雅镇、东峰镇、东游镇、徐墩镇、房道镇、迪口镇、小桥镇、玉山镇、小松镇、水源乡、川石乡、龙村乡、顺阳乡。
2003年,建瓯市辖4个街道、10个镇、4个乡:芝山街道、通济街道、建安街道、瓯宁街道、吉阳镇、南雅镇、东峰镇、东游镇、徐墩镇、房道镇、迪口镇、小桥镇、玉山镇、小松镇、水源乡、川石乡、龙村乡、顺阳乡。
人口民族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市总人口478651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建安街道20848人;通济街道14824;瓯宁街道16586;芝山街道41549;徐墩镇32647;吉阳镇27352;房道镇31788;南雅镇39849;迪口镇29736;小桥镇36395;玉山镇21892;东游镇34306;东峰镇37189;小松镇26761;顺阳乡10693;水源乡20807;川石乡21060;龙村乡14369。
民族以汉族为主,还有畲、苗等11个少数民族,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21人,全市汉族约占99.3%,畲族、苗族、回族、满族、蒙古族等11个少数民族人口共占0.7%,是福建省面积最大、闽北人口最多的县级市。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7.11亿元。
5、经济建设
农业经济
建瓯市
工业经济
全市工业总产值28.0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2家,完成产值20.87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0.4%,其中非公有制工业企业123家,完成产值19.05亿元,个数和产值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3.2%和91.3%。初步形成了竹木加工、食品加工两大产业集群和机械、化工、水电三大重点产业。商贸流通
历来为闽北商品集散地和贸易中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6.77亿元,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13.59亿元,餐饮业1.75亿元,其它业0.26亿元。全市城乡共有市场49个,经营面积16万平方米。其中城区集贸市场7个,批发市场3个,乡级农贸市场16个,村级23个,其他专业市场主要有闽北建材市场、闽北汽车城、闽北摩托车批发市场等。6、基础设施
交通
建瓯市
电力
拥有水电站117座,总装机容量9.69万千瓦,全年发电量2.08亿千瓦时,供电量2.97亿千瓦时。北津电站、红湖电站、杨墩电站等三大水电站竣工后,全市总装机容量将达19.62万千瓦,发电量达4.88亿千瓦时。城建
“东扩西进、南拓北延”的城市发展略逐步推进,市区建成区面积8.5平方公里,规划区面积30平方公里,一批标志性建筑相继建成,城市框架不断拉开,人居环境不断改善。7、社会事业
先后荣获全国科技、文化、教育、体育先进市,省一级达标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省科技进步先进市等荣誉称号。科技事业不断发展,为第一批全国科技工作试点县(市),一批项目被国家、省科技部门列为重点科技项目。
教育事业
建瓯市
卫生事业
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308个,初级卫生保健全部达到基本普及标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应急机制初步建立。文化体育
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版画艺术之乡”,全市拥有文化中心、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21个。全民健身活动不断深入,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广电人口
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3.5%和98.8%。人口与计生工作得到加强,人口出生率为9.1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74‰,计生工作继续位居全省计划生育一类先进市行列,被评为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人民生活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64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52元。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29.03亿元,其中农民储蓄存款余额6.03亿元。年末单位从业人员20416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531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86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5.7%。全市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7.8万人。年末共有养老保险人数74275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4704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9015人,列入成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人数3190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人数14092人,扶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646人。8、地方特产
建瓯板鸭
建瓯板鸭
建瓯光饼
相传明代嘉靖年间抗倭名将戚继光为追赶倭寇在中国沿海侵扰,把饼做成中心有个眼,用索串好挂在兵士脖子当干粮吃。这样就省去了住地用餐时间使倭寇没有住地做饭的时间,打败了倭寇,取得了胜利。人们为了纪念戚继光的战功,就把这个饼叫作“光饼”。9、旅游资源
建瓯
建瓯悠久的历史,形成了丰富的历史遗存。有福建历史上年代最久、规模最大被誉为“南有开元、北有光孝”的光孝禅寺,有闽国帝都标志性建筑“五凤楼”,有宋敕茶神张三公庙及北苑贡茶制造遗址,有全省现存规模最大、具有浓郁宋代建筑风格的建宁府孔庙。还有东岳庙、艮泉井、威武门、临江门、通济门、通仙门等名胜古迹。
此外,民俗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竹文化、根艺文化繁荣活跃,其中挑幡入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民间杂技项目名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