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延平区
延平区前身是县级南平市,地处福建省中部,东西长83公里,南北宽69公里,地貌特征为丘陵山地,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雨量1642.5ml,年平均19.4度。区辖15个乡镇,6个街道办事处,人口总数49.5万人,土地面积2659.6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6万亩,是闽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中文名称:延平区
行政区类别:市辖区
所属地区:南平市
下辖地区:辖6个街道、13个镇、2个乡
*驻地:四鹤街道
电话区号:0599
邮政区码:353000
面积:2659.66平方千米
人口:49.5万人(2013年)
方言:南平话
气候条件:中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
火车站:南平站
车牌代码:闽H
行政代码:350702
1、自然资源
林业
南平市延平区
矿产
矿产资源丰富,有铜、铁、铌、钽、铅、锌、白钨矿、黑钨矿、磷矿、透辉石、钾长石、石英石、蛇纹石、白云岩、石灰岩、花岗岩、南山玉、尤山玉、高岭土、矿泉水等31种矿产资源。水力
境内有一江三溪(闽江、建溪、沙溪、富屯溪),七十二支流纵横交织,水电理论蕴藏量居福建省首位。2、建制沿革
古代
南平市延平区
秦代,属闽中郡。汉代,初隶闽越国,后属侯官地。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以无诸有功,封为闽越王,境域属闽越东冶县。汉建元年间(公元前140~前135),闽越数与东瓯相攻。元封元年(公元前110)诏徙其民于江淮之间,逃亡而未被迁徙者,自立冶县。后朝廷设置侯官都尉属会稽南部,南平属其管辖。建安元年(196),孙策遣贺齐代韩晏,领会稽南部都尉,受商升降,分侯官北乡置南平县。
三国时期,南平县为东吴辖地,隶属建安郡。晋太元四年(379)改南平县为延平县。南北朝时期,县境为南朝所辖。南朝宋泰始年间(465~471),废延平县,复名南平县。历经宋、齐、梁、陈,南平县均属建安郡。
隋代,南平县仍属建安郡。唐武德三年(620),置延平军,辖南平等县。五代闽开平至同光年间(907~926),改延平军为延平镇。闽同光三年至天成元年(925~926),改延平镇为永平镇。后晋天福八年(943),易永平镇为龙津县。开运二年(945)又将龙津县改为剑浦县,隶属剑州。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改剑州为南剑州,以别于蜀之剑州,剑浦县隶属南剑州。元大德六年(1302)改南剑州为延平路,同年改剑浦县为南平县。南平县隶属延平路。明洪武二年(1369)改延平路为延平府。南平县隶属延平府。清军入关后迅速南进,至顺治三年(1646)占领南平全境。清代沿袭明制,南平县仍属延平府管辖。
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废府、州、厅,福建省实行省、道、县三级地*制。南平县属北路道,为道所在地。
民国3年,北路道改名建安道,南平县属建安道,道址仍在南平。
民国14年,国民*成立,废道。福建省实行省、县二级地*制。民国16~21年,南平县由省府直辖。
民国22年11月20日,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于福州发动“福建事变”,成立中华*人民革命*。同年12月11日,将福建省划分为四省两个特别市,南平县隶属延建省。
民国23年1月,中华*人民革命*垮台。同年7月,实行行政督察专员制度,将全省划为10个行政督察区。南平县属第三行政督察区。督察专员公署驻南平。
民国24年10月至民国38年,全省行政督察区及其管辖县份几经变动,但南平县均属第二行政督察区,督察专员公署均驻南平。
解放后
南平市延平区
1956年11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在原南平县行政辖区内分设南平市(辖区为市区及近郊)和南平县(辖区为郊区乡镇)。市府、县府同设在市区,均属南平专员公署管辖,专署驻地亦在市区。1958年11日县、市合并,撤销南平县,县行政区划归南平市。
1967年元月,*派夺权,市人委瘫痪,解放军驻延部队奉命介入地方“*”。1968年9月,成立市革命委员会,行使市人委职权,隶属地区革委会。1971年,专员公署迁往建阳,南平市属建阳地区行政公署管辖。
1980年11月,撤销市革委会,恢复市人民*,隶属地区行政公署。1988年底,地区行政公署迁回南平,1989年1月1日挂牌办公,复名南平地区行政公署,南平市属南平地区行政公署管辖。
1995年撤南平地区设地级南平市,原南平市改为延平区。
3、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南平市延平区
2002年9月,福建省人民*(闽政文262号)撤销茂地镇、大洋乡,设立茫荡镇。2002年底,延平区辖6街道13镇2乡:梅山街道办事处、黄墩街道办事处、紫云街道办事处、四鹤街道办事处、水南街道办事处、水东街道办事处、来舟镇、樟湖镇、夏道镇、西芹镇、峡阳镇、大横镇、南山镇、洋后镇、塔前镇、王台镇、茫荡镇、太平镇、炉下镇、巨口乡、赤门乡。
2003年,黄墩街道办事处析出安丰村,划归茫荡镇管辖,同时,将茫荡镇*驻地由茂地村迁移到安丰村。
截至2014年1月,延平区辖6个街道、13个镇、2个乡:梅山街道、黄墩街道、紫云街道、四鹤街道、水南街道、水东街道、来舟镇、樟湖镇、夏道镇、西芹镇、峡阳镇、大横镇、王台镇、太平镇、南山镇、塔前镇、茫荡镇、洋后镇、炉下镇、巨口乡、赤门乡。
2014年5月2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南平市行政区划调整,南平市*驻地由南平市延平区八一路439号迁至建阳区南林大街36号。
人口民族
据《南平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延平区人口数为467875,占南平大市的17.69%。
2010年末,延平区户籍总人口49.73万人,比上年增加0.46万人。全年出生人口3602人,死亡人口1868人。
4、经济发展
工业经济
南平市延平区
特色工业进程加快,六大产业集群稳健发展,规模企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66.59%;畜牧、竹木、药材、果蔬、矿产等资源有效转化,新上了绿洲兔业、宏林木业、三三药业、和意食品、长国石材等一批资源转化型龙头企业。
工业平台建设实现突破,发展工业平台7669亩,落户企业144家。
农村经济
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65家,比20*年增加8家,辐射带动基地建设32.8万亩,安排农村劳动力就业7862人,带动农户8.12万户;建立无公害果蔬基地7500亩,新认证无公害产品15个。畜牧、水产、竹木三大特色产业发展迅速,成为福建省重点的畜牧养殖区和淡水渔业养殖区;产值上千万元的竹木加工企业18家,农民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2个。
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王台井窠、来舟游地、塔前茶林等省级住宅小区建设全面完成,其中王台井窠获省级优秀住宅小区称号。所有乡镇和68%的行政村实现城乡广播电视联网,50户以上自然村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建制村实现村村通电话;建成村级供水91处,受益人口7.5万人;5个重点乡镇完成垃圾填埋场建设任务,27个村建设垃圾池114个;禁建区内71%的规模畜禽养殖场完成污染治理;太平南坪溪流域畜禽养殖业循环经济试点和炉下循环经济实验区列入闽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省级重点项目,对解决畜禽养殖污染起到示范作用。
第三产业
工业快速发展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加快提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5%;旅游总收入累计6.7亿元,年均增长17.62%,接待游客累计471.15万人次,年均增长17.42%,延平湖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5、基础设施
交通运输
南平市延平区
公路:境内公路四通八达,205国道、316国道、2005年将通车的京福高速公路纵横交汇,直通全国各地,特别是316国道南平至福州优行车时间仅需3个小时。
水路:闽江及其支流水运航道畅通。水南货运码头是福建省吨位最大的内河港码头,500吨级轮船可沿闽江而下直抵福州马尾港。
航空:距延平区仅180公里的武夷山机场可供波音737和MD82等中型飞机全载使用,已开通至福州、厦门、上海、杭州、深圳、汕头、北京、广州、南京、武汉、晋江、西安、温州、珠海、海口和香港十六条航线,并设立国家一类航空口岸。
邮电通讯
全区开辟了国际函件快递,建立了程控电话交换中心,开辟了长途直拨电话,实现电话交换程控化,村村通电话,移动通讯自动漫游,建成了区域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公用数字数据网,宽带网的现代化邮电通讯网络。供水供电
延平区水源充裕,可满足生活、生产用水需求。市民用水价1.225元/吨,工商企业用水1.425元/吨,营业性用水1.625元/吨。境内有国家重点工程装机容量30万千瓦的沙溪口水电站。已建成的区级电厂、电站130佘座,总装机容量33.47万千瓦,年总发电量7.5亿千瓦时,并与福建省电网联网,电力供应十分充裕。电价全省统一。6、旅游景区
南平市延平区
名扬中外的武夷山风景区距市区仅180公里。水口电站建成后,已形成延平至水口96平方公里的人工湖,湖面宽阔,水平如镜,岛屿众多,湖光山色,景色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