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两广填川之后,为什么四川不说广东话?
我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很多次的大规模的移民,但是移民的目的并不一定每次都是相同的,有的时候是因为当地人的生存成了问题,需要迁移到一个资源更丰富的地方去,因此会移民,也有的时候是因为政策要求,比如在明清时期实行的两广填川,就是如此。因为四川的人口下降,所以将两广地区的人口迁移到四川地区。但是,现在四川地区的方言中,似乎很难听到有广东话的痕迹,这是为什么呢?
1.两广填川是怎么回事湖广填四川,是指发生在清朝的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据说,有湖北、江西、福建、广西等十几个省份的居民也在移民行列之中。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经过战乱,导致人口急剧减少。因此从*到地方各级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广行省人口最多。以成都为例,清末《成都通览》曾描述“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北15%,湖南10%,河南、山东5%,陕西10%,云南、贵州15%,江西15%,安徽5%,江苏、浙江10%,广东、广西10%,福建、山西、甘肃5%。
清*在统一后,施行了一系列“填四川”政策;主要是鼓励外省移民入川垦荒。如规定凡愿入川者,将地亩给为永业。
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者,准其入籍等。对入四川招民优惠政策与各级官吏的政绩升迁、奖励垦荒招民紧密联系起来;在赋税政策上实行额外的优惠。
康熙下诏对移民垦荒地亩,规定五年起才征税。并对滋生人口,永不加赋。
还规定对移民原籍地当局和入四川落业定居地当局,要求配合移送核实,安排上户籍、编入保甲。这些政策为移民创造了好的环境和条件。
2.为什么四川很少有人说广东话广东话听起来很高大上的样子,实际上对于不懂的人来说,比天书不差多少。
而就是古代明末清初的时候,四川因为人口稀少,所以实行了所谓的“两广填川”,理论上大量的广东、广西进入了四川,可实际上之后的四川人很少会讲广东话,这是为何呢?
可能很多人对于“两广填川”存在于某种误解,在当时所谓的两广,并非我们现代人所理解的广东与广西,而是湖广,也就是说湖南、湖北与广东、广西。
说白了就是四川周围的所有地区都开始大面积地向四川迁移,也就是说实际上会说广东话的人迁移到四川的并不多。
只是占了一个很小的比重,我们都知道,所谓的同化,其实是少数人融入到大多数人当中,这才是真正的同化。
就好像习惯一样,你身边的街坊邻居都说着四川话,就你一个人说广东话,大家都听不懂怎么办。
上街买个菜,你非要跟别人来一口流利的广东话,卖菜的大妈直接用看*的异样眼神看你。
哪怕生气吵架的时候,对方都不知道你骂的是什么,这就让人相当的尴尬了。
除此之外,当时的四川会出现大量的人口骤减,其实当时的战乱,大多数本地的四川人因为害怕,所以举家逃到了外地。
又或者说还有一部分人直接躲进了山林之中,并非四川人直接消失了,之后在清朝的调控之下,很多躲起来的四川人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土地之上。
与此同时还有一部人流浪在外的四川人,也随着战争的远去,从而慢慢的回归到自己的家乡。
也就是说看似有着大量的人口进入了四川,实际上这些人大多数还是以前的四川人,只是因为战乱等原因,从而逃到了外地,现在自己的家乡稳定了下来,这些人又重新回来了而已。
可以说这大部分人都是四川本地的原住民,他们的四川话说得很六,虽然流浪在外多年,但是回到自己的家乡后,很快就将自己的四川话重新拿了起来。
毕竟这是自己大半辈子的习惯,哪怕某些人只是四川人的后代,可是他们的父母亲在家中所说的话依然还是四川方言,在这种潜移默化的情况下,这些孩子天生就会一些四川话,并不奇怪。
3.如何看待大规模移民就算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可是我们也要明白一件事,所谓的搬家在古代几乎就是拖家带口,并非我们所想象的,上面一声令下,然后住在这里的百姓就要无条件地搬过去。
人家本来就在这个地方生活得好好的,为什么一定搬过去,万一在路上出现了意外怎么办。
所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同时也是一个长久的工程,当然了更多的可能就是让一些没有地种的穷苦人家迁过去。
这些穷苦人家本身就属于三无人员,连饭都吃不饱,怎么可能还有时候学习文化知识,所以当这些人迁移到四川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跟四川当地人打成一片,溶入到一起。
毕竟都是刚到此地的新人,万一被本地*打压怎么办,所以怂一些,一切以生存为目标,也就是投其所好。
既然把自己的定位弄明白了,所以在跟人交流的时候,大多数外来户都是想尽一切办法用本地的方言跟大家交流,这样可以很好地跟大家产生好感,对于自己在这个地方生存下去的几率更大一些。
正是因为各种方面的原因,再加上真正的广东人并没有多少人迁入到四川,所以四川人依然保留着自己土生土长的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