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剑和屠龙刀原型是什么兵器?倚天屠龙出处介绍
其实倚天剑和屠龙刀严格来说,并不是金庸先生原创的武器,早在之前就有倚天和屠龙的说法了。《倚天屠龙记》的故事就是围绕这两把神器展开,不过江湖人士为了争夺倚天屠龙,也不仅仅是为了兵器本身,而是为了藏在兵器当中的武功秘籍,只要能够得到这些秘籍就可以成为武林至尊。当然,这种事也只能写在小说里了,那倚天屠龙的原型武器到底是什么呢?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一起来看看吧。
对于熟悉金庸小说的朋友们来说,倚天剑、屠龙刀肯定不是是陌生名字,是金庸小说中影响最大的神兵利器。但鲜为人知的是,“倚天剑”和“屠龙刀”两大神兵竟然都是金庸从历史上“借”的!
早在战国楚地辞赋家宋玉的《大言赋》中便有“长剑耿耿倚天外”的词句。传说魏武帝曹操便有一把名为“倚天”的宝剑。“倚天剑”此后在文学诗词则逐渐演变为神兵利器的代名词。
大诗人李白便有“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的诗句,伟大领袖*也有“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的名句。说起来小编当年甚至一度以为金庸的倚天剑与曹操有什么关系。
由于倚天剑相比,屠龙刀出现的时间比较晚,但也不是金庸原创。要知道金庸先生虽然是“武侠泰斗”,但并不是唯一的武侠小说大师。而金庸之前影响最大的武侠大师当属还珠楼主。
在代表作《蜀山剑侠传》和《北海屠龙记》中,还珠楼主塑造一个名为“屠龙师太”的仙侠高手。而屠龙师太的兵器便是“屠龙刀”,屠龙师太用此刀在北海连斩二十三条千年毒龙。
正因如此,“倚天剑”和“屠龙刀”都不是金庸先生的原创。而金庸先生能够成为“武侠泰斗”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对前人优秀作品的继承与发扬光大。
有另一种理解是,倚天和屠龙取名于“依仗上天,屠到黄龙府”一句,把刀剑浓缩为一体,有一定的通性。李连杰版的《倚天屠龙记》就在剧中把这种理解表达出来。
而从小说中探索倚天屠龙之妙本,最主要的自然是离不开《倚天屠龙记》。但更应纵观金庸最著名的三部曲《射雕》《神雕》《倚天》,才能大致上把握住这一对传奇刀剑的脉络。
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倚天屠龙记》书中第二十七章《百尺高塔任回翔》,峨眉派掌门灭绝师太传位给周芷若后,对周芷若说的一番话:
灭绝师太将口唇附在她的耳边,低声道:“你已是本门掌门,我得将本门的一件大秘密说与你知。本派的创派祖师郭女侠,乃是当年大侠郭靖的小女儿。郭大侠当年名震天下,生平有两项绝艺,其一是行军打仗的兵法,其二便是武功。郭大侠的夫人黄蓉黄女侠最是聪明机智,她眼见元兵势大,襄阳终不可守,他夫妇二人决意以死报国,那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赤心精忠,但郭大侠的绝艺如果就此失传,岂不可惜?何况她料想蒙古人纵然一时占得了中国,我汉人终究不甘为鞑子奴隶。日后中原血战,那兵法和武功两项,将有极大的用处。因此她聘得高手匠人,将杨过杨大侠赠送本派郭祖师的一柄玄铁重剑熔了,再加以西方精金,铸成了一柄屠龙刀,一柄倚天剑。”
“黄女侠在铸刀铸剑之前,和郭大侠两人穷一月心力,缮写了兵法和武功的精要,分别藏在刀剑之中。屠龙刀中藏的乃是兵法,此刀名为‘屠龙’,意为日后有人得到刀中兵书,当可驱除鞑子,杀了鞑子皇帝。倚天剑中藏的则是武学秘笈,其中最为宝贵的,乃是一部‘九阴真经’,一部‘降龙十八掌掌法精义’,盼望后人习得剑中武功,替天行道,为民除害。”
可见,书中“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倚天不出,谁与争锋”的倚天剑和屠龙刀,原意在于,只要得到屠龙刀,取得刀中的兵法典籍,在战场上就可以无往而不利,从而驱除鞑虏,恢复汉室,成为“武林至尊”及天下帝主,此时当然“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倚天不出,谁与争锋”则是说,如果作为统治者昏庸无道荼毒苍生,则必然会有武艺高强的壮士手持利剑,割其首级,断其统治。所以,倚天剑中藏高深武学“九阴真经”和“降龙十八掌”,而把“武穆遗书”藏在了屠龙刀之中。
只可惜郭黄二侠襄阳壮烈殉国百年之后,刀剑几经易手,后人也只知屠龙宝刀乃武林至尊,唯倚天剑可与匹敌,但到底何以是至尊,那就谁都不知道了。但这本就是绝密之事,兵法武功是双刃剑,善者得之治天下,恶人得之祸苍生。随着郭靖一家殉国,就只能是郭襄开创的峨眉派知道这个机密了。
《倚天屠龙记》中提到,锐金旗掌旗吴劲草是铁匠出身,学过铸造刀剑之法,烈火旗掌旗使辛然善于用火,两人重新用圣火令当火钳重新铸造屠龙刀,但倚天剑由灭绝师太所用,杀了不少明教教众,两人不愿重铸。张无忌见义父谢逊归于少林为僧,欲将屠龙刀赠予少林,但少林方丈空闻坚决不受,称此刀乃张无忌取来,又是明教教众重铸,自当归张无忌所有。
倚天剑则由张无忌交还峨嵋。
有说法是,屠龙刀被张无忌隐居时一同带去,此后绝迹江湖。关于倚天剑,有说倚天剑留于峨嵋,这在小说《碧血剑》曾有提及,金蛇郎君夏雪宜本意便是前往峨眉山盗取镇派之宝,后取得金蛇剑,遂罢了此心,此镇派之宝极有可能就是倚天剑。有说周芷若跟张无忌时带了去,还有说后来由另一高人把断剑改造,铸成一把极锋利的匕首,就是韦小宝在螯拜家中抄出的那把,这在《鹿鼎记》中有记载。然谁是谁非,原著并不明言,自然已无从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