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科普文章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扎实做事最重要

科普小知识 2022-01-04 11:05:39
...

几千年来,人类,尤其是最贫穷的人,一直受到寄生虫病的困扰。

北京时间10月5日17:30,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揭晓。爱尔兰科学家威廉·C·坎贝尔、日本医学博士佐藤村和中国化学家涂有友分享了该奖项。获奖的原因是“已经开发出一些疗法,对治疗一些最具破坏性的寄生虫病具有革命性的效果”。

不是为了利润

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受到寄生虫的影响,特别是那些生活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南亚和中南美洲的人。

河盲和淋巴丝虫病是由寄生虫引起的两种疾病。河盲会导致角膜感染,最终失明。淋巴丝虫病导致患者慢性肿胀,导致终身红斑和残疾。从1970年至今,生活在西非河边村庄的大约三分之一的人可能在成年前失明,全世界大约有1亿人感染了淋巴丝虫病。

大村智长期从事微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1975年,他在高尔夫球场的土壤中发现了一种新的放线菌菌株,并成功地分离出这种新菌株,将其移植到实验室。在默克医学研究所工作的坎贝尔从大村智购买了大量链霉菌菌株,以探索它们的功效,并证明其中一种菌株对家畜寄生虫非常有效。活性物质经纯化后命名为“阿维菌素”。

阿维菌素挽救了近2亿人的生命,从根本上降低了河盲和其他疾病的发病率。"大村智专门研究由贫困引起的疾病,人们普遍期待他获奖。"中国科学院上海医学研究所副所长杨叶告诉《中国科学》杂志,只要诺贝尔奖授予寄生虫病领域,大村智就是最佳人选。

坎贝尔也是。他的默克医学研究向所有恶性疟疾流行的国家推荐青蒿素类复方疗法。“诺贝尔委员会授予这一领域的奖项表明它更加关注科学家对人类的贡献。”杨叶说,对疟疾、河盲和淋巴丝虫病的研究都是对人类的贡献,而不是为了盈利。

中国最接近诺贝尔奖的女性

涂有友分享了一半诺贝尔奖。早在2011年她获得拉斯克奖时,她就被称为中国“最接近诺贝尔奖的女性”。

"获得这个奖项比获得诺贝尔奖还要难。"当时,北京大学教授饶毅公开表示,“涂有友获得诺贝尔奖的希望很大,但他现在太老了。”

作为一种古老的疾病,人类记录疟疾已经有4000多年了。到目前为止,世界上仍有数亿人感染疟疾,每年死亡人数仍接近100万。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眼中,涂有友的工作最大限度地展示了其应用价值,促进了世界医学的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医学和药物化学专家陈济生在接受《中国科学日报》采访时指出,涂有友的贡献在于发明了一种提取青蒿素的方法,为疟疾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在涂有友参与这项工作之前,国内其他研究人员已经筛选出4万多种抗疟药物和中草药,但没有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涂有友决定从系统整理历代病历开始。

《伤寒病急方》中的几个字引起了她的注意:“黄花蒿压榨,用水浸泡2升,压榨取汁,然后全部服用。”涂有友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在60摄氏度下制备黄花蒿提取物。1971年10月4日,她在实验室观察到这种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

"屠友友是第一个“取出”青蒿素的人."上海交通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张万斌告诉《中国科学杂志》,这使得进一步的研究成为可能。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称屠友友的作品“打开了一扇大门”张伯礼说,这个奖是科学家们共同努力的结果,涂有友就是其中之一。

获奖后的反思

自省,这是中国科学界兴奋过后最常提到的词。

“人类仍有许多不治之症,药物的开发不会带来利润。”杨野说,随着中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对许多被忽视的疾病和贫困引起的疾病的投资应该加强。“非典、禽流感等传染病的爆发提醒人们,许多疾病关系到国计民生。”

与中国相比,日本有专门针对贫困引起的疾病的研究机构,并从国家层面获得财政支持。"药品,不管是盈利的还是亏损的,都是人类的需求."杨叶说。

“今天青蒿素科学史上最大的启示是‘扎实工作’。”饶毅告诉《中国科学》的记者,青蒿素是通过认真和脚踏实地的工作发现的,这是涂有友获得诺贝尔奖的最大教训。

当青蒿素,一种具有新结构的有效抗疟药物,在1972年被分离出来时,涂有友甚至不是一名助理研究员。

“屠友友和他的团队成员都不是天才,他们也不是杨振宁或李政道式的具有非凡才能的人。”饶毅说,他们已经做了认真和务实的研究,能够把握和做好机遇,而不是简单地放弃。

直到诺贝尔奖前夕,80多岁的屠友友仍在实验室工作,努力扩大青蒿素的临床应用。

要求中国获得第一个诺贝尔奖

中国科学报记者王梓霏彭克峰江天海

学历不突出,没有留学经历,没有发表过SCI论文。涂有友为什么获得诺贝尔奖?疟疾治疗的原始创新及其对防治疾病的杰出贡献无疑是最关键的因素。

国家需要和集体解决关键问题

回顾涂有友的研究过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与许多人所想的不同,涂有友研究青蒿素的原因主要是出于国家战略的需要,而不是纯粹出于个人兴趣。

1969年,涂有友和中医研究院的几位同事参加了“523任务”。那一年,涂有友39岁,有助理研究员的头衔。她被任命为中医研究院“523任务”研究小组的组长,带领该小组的四名成员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并最终获得成功。

“中国科学家已经成功解决了恶性疟疾的治疗问题。它现在被联合国指定为抗疟疾药物。目前,我可能记得有27种配方,但青蒿素是主要成分。”陈济生回顾说,涂有友等人的工作实际上为消除疟疾带来了世界性的影响,也是国际公认的中国最重要的先锋药物。

院士眼中的她:值得

“这是*科学家第一次获得诺贝尔奖,也是基于传统中药的科学研究的诺贝尔奖。”军事医学和药物化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济生认为,这表明了中药研究的重要性和重视科研创新的必要性。

“青蒿素是包括传统中药、化学、药理学甚至临床医学在内的大量合作的结果。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也许最有创意的工作是由涂有友完成的。”陈济生指出,涂有友是从数百种抗疟疾中药标本中筛选出来的中药,最终用她的方法在黄花蒿中确实获得了粗晶。“虽然许多人从事这项工作并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但我认为她的创意非常好,这可能是她获得诺贝尔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科学工作现在需要协作,但有*物、做基础工作和做原创工作来促进它可能非常重要。”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也认为,涂有友本人一直在努力解决国家需要的关键问题,他的长期努力最终取得了成果。涂有友在青蒿素的研究上迈出了第一步。断裂的结构及其背后的临床评估是集体努力的结果。”她打开一扇门,然后大家一起推开门。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药药理专家李日前刚刚出院。他还兴奋地得知,中国中医科学院院士涂有友获得了该奖项。黄花蒿在中国已经使用了几千年,但过去的研究还不够。经过杜幼友等一大批科学家的努力,它被提炼和提纯,成为一种现代新型中药。“虽然有人称之为化学药物或西药,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世界上治疗疾病和拯救生命的最有效的新药。”李告诉《中国科学》的记者。

用现代科技发展中医药

"青蒿素被世界公认为是中国的创新成果,这一点非常重要."它不仅促进了世界医学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医药的发展,对进一步提高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和国际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鉴于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科技界在给予赞扬的同时,也对推动中医药发展寄予新的期望。

陈济生认为,青蒿素研究是基于传统中医的现代医学研究。诺贝尔奖不是授予一种传统中药配方,但传统中药是一座宝库,必须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挖掘这座宝库的内容

在李看来,将诺贝尔奖授予涂有友本身就意味着承认“中医药是一座伟大的宝库”,承认中国的中医药研究。

不可否认,目前我国中西医结合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基础不够扎实,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应用不够广泛,创新药物研发团队有待加强。因此,更有必要紧密结合,共同发展。我们应该在中西医学的各个领域团结合作,重视实际行动,重视实际效果,避免不必要的争论李对说道。

获奖的青蒿素可以作为中西医结合发展的范例。据报道,目前全球每年有2-3亿人感染疟疾,导致6-100万人死亡。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是青蒿素仍然需要从农作物中提取。

上海交通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张万斌表示,他们目前正在研究化学方法,以便更容易地获得青蒿素。“如果进展顺利,明年将实现工业化生产,青蒿素的供应将稳定而廉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