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回望70年 “四大件”早已不是我们幸福感的体现了

科普小知识2022-04-07 12:10:30
...

编者按:回顾70年,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生活稳步增长。今天,请跟我们一起通过旧报纸上记载的历史片段来体验不同时代的北京人追求和奋斗的美好生活,以及国家的发展和进步给北京人的生活带来的惊人变化。

老百姓的生活怎么样?我们应该首先利用家里的一切。这四大项目是家庭生活水平的同义词,从物质匮乏、一切都被浪费、等待复苏的时期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后的21世纪初。今天,随着国家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家庭的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们的幸福不再需要用它来衡量。它已经成为一个历史术语。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它从“三大项”升级为“四大项”。关键词:证书供应

20世纪50年代,北京人设定的好日子标准不是“四大件”,而是“三大件”。

1953年3月14日,该报发表了《*与和谐的新家庭》,其中提到北京郊区慈云寺村的村民结婚需要三件主要物品:外套、皮鞋和手表。这三个对象是村民对“脸”的定义。

在同一时期,城市居民眼中的“三大商品”是不同的: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

回望70年 “四大件”早已不是我们幸福感的体现了

1982年,百货公司东长安街分店的顾客选择自行车。李希/照片

从1957年10月5日日本报纸发表的“自行车和缝纫机注册后供货”一文,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三大件”的流行。1953年,由于销售不佳,自行车赊销,但仅仅三年后,需求就超过了供给。缝纫机的供求变化也是如此。

为此,北京迅速增加了自行车和缝纫机的市场供应。尽管如此,它仍然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北京市民深夜排队购买自行车和缝纫机,一些投机者也在利用这个机会获利。

回望70年 “四大件”早已不是我们幸福感的体现了

1965年,天桥百货商店的顾客问如何使用缝纫机。高摄影师

北京市商务局提出了一种“证件登记和供应”的方法,规定个人需要购买自行车和缝纫机时,应携带单位介绍信和城市户口簿到商店登记。每个人只能有一辆自行车或一台缝纫机。商店到达后,注册人将被依次通知支付货款。

到60年代中期,老百姓追求的“三大品”开始扩大到“四大品”。

1964年,在我们记者的一系列重点报道中,“四大项”开始出现在报纸上。

小寺街11号是牛街的一个普通庭院。有八个家庭住在里面。新中国成立前,他们被称为“贫困户”。他们都没有固定的职业和收入。

1964年2月28日,日本报纸《牛街巨变》可以看到,“穷人八”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一对夫妇,丈夫钱,成了一名汽车司机和妻子魏进入了牛街人民公社五金厂。当被问到生活的变化时,钱自豪地介绍了他家的“三件大事”。魏秦书接过话头说:“不,应该是四大块!”不完全是!房子用新布置的“四大件”装饰得很整洁——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当时,8个家庭中有7个使用当时流行的家用电器——收音机。

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新六件”电器应运而生。关键词:市场销售火爆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跳到了1978年,那时喇叭裤、齐肩长发和迪斯科在全国流行。同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推出了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

仅仅几年后,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这些“四大商品”在北京市场就不再稀罕了。电视、洗衣机和冰箱已经取代它们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三大新品”。

回望70年 “四大件”早已不是我们幸福感的体现了

1982年,68台洗衣机一送到农村生产队,半天就卖完了。丁世禄/照片

这背后是中国整个家电行业的崛起。

1984年,商务部对人均月收入高于60元的18个省市的高收入家庭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这些家庭急需“新三大用品”,甚至需要摩托车、吸尘器、电饭锅、空调、钢琴等。后来的事实证明,商务部在调查中预测的“消费趋势”并没有提前。

1985年1月至10月,北京交电公司在本市销售彩电21万多台,是1979年同期的75倍。当时,传统的“四大件”和黑白电视机几乎渗透到了市民家庭,彩电成为了“急需”。在1985年12月28日出版的日本报纸《改变发生在我们身边》中,有这样的报道:一个50多岁的同性恋走进前门信托商店的采购部,搬出了一台70%新的夏普12英寸黑白电视机。买家问道:“这不是很好吗?你为什么卖它?”他笑着回答,“我刚买了一台18英寸的彩电。”

回望70年 “四大件”早已不是我们幸福感的体现了

1980年,门头沟区永定公社小花园大队90%以上的成员家里都有电视机。叶永才/照片

今年,彩电、冰箱、录音机、洗衣机、照相机和电风扇被称为“新六大”。1985年,“新六项”人均支出是1980年的18倍。

购买力的增加表明人们的钱包正在膨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到1989年,北京的彩电普及率达到80.5%,冰箱普及率达到89.4%,洗衣机普及率达到89.7%,分别比1985年提高了47.3%、47.5%和32.2%。

这样的增长率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20世纪90年代通信与娱乐的“大事件”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发展的车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滚动。在20世纪90年代,生活中的“大事”从以前的生活必需品转移到了交流和娱乐领域,不断带来新的东西,让人们不知所措。

1990年,公民尹建华花了2000多元买了一台英国石油公司的机器。在那个时候,英国石油公司的机器还是非常罕见的,无论什么时候它们响起来,都非常引人注目。他确实欣赏了一会儿风景。然而,几年后,他发现每个人都是如此“美丽”,以至于传呼机并不罕见。

与此同时,手机作为“奢侈品”正慢慢从“上帝的祭坛”上跌落下来。大约在1993年,一部手机在市场上可能被“炒”到3万到4万元。到1998年,“手机”的最低价值已经下降到2500元左右。

当时,一些专家指出,手机从富人到工人阶级,在美国用了8年时间,在加拿大用了5年时间,在北京用了不到4年时间。

传播领域已经更新,娱乐领域正在全面展开。从老式的录像带到VCD,再到DVD,从北京街头不断增加的音像专卖店,到家用电脑的普及,家庭娱乐设备一直在不断更新。

另一个必须提及的“大项目”是相机。

回望70年 “四大件”早已不是我们幸福感的体现了

1961年,当学生们参观西山的碧云寺时,他们高兴地拍下了风景。冯文刚/照片

20世纪80年代末,北京只有十几家老的国有商店,如“洪光”和“国华”。到20世纪90年代末,大量的集体、个人和股份商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中20多家是正规和专业的,而在北京各地经营摄影器材商店的不下200家。一些商店每年销售数千台相机,一些设备商店每天销售超过10万元。

1998年3月31日,日本报纸发表《相机市场》提供了这样一个数据:1998年,全国100户家庭相机拥有率为14%,而北京高达78%,而且仍在快速增长。

在这个阶段,老百姓对“大项”是“三项”、“四项”还是“六项”没有明确的概念。对许多家庭来说,买他们喜欢的东西并不难。

“大块”成为千年关键词后的历史名词:频繁变化与新变化

进入21世纪后,“大票”不再有定论,就像服装的时尚色彩一样,它经常变化。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从公众视野中消失的传统“四大件”之一的缝纫机又回到了市场。不同的是,缝纫机在这个时候变得更加时尚和通用。它的用户不再是为整个家庭缝制衣服的老母亲,而是年轻人。2003年12月17日,日本报纸发表了一篇题为《缝纫机悄悄地回到普通人的家里》的文章,文章中提到一个在外企工作的女孩骄傲地拿出了她的作品,上面绣着一台多功能缝纫机——两条可爱的粉红色小猪图案的手帕。她告诉记者,就像流行了一段时间的十字绣一样,她和她的朋友们把缝纫机视为一种时尚的“玩具”。从旧物品到新趋势,缝纫机回归家庭是中国人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例子。

2007年10月31日,日本报纸《人物素描30年北京人生活的变化》明确提出“几件大事”已经成为一个历史名词。到2006年底,钢琴、照相机和各种中高档电器在普通家庭都能看到。95.7%的北京家庭拥有电脑,近五分之一的家庭拥有相机,超过十分之一的家庭购买了健身器材。

到2018年,北京家庭的消费观念将朝着娱乐和享受的方向发展。来自苏宁和京东的数据显示,现代智能电器,如穿墙机和吸尘器,已经成为家庭的必需品,销量连续四年同比增长200%。

这与人们收入的增加密切相关。北京统计部门的公开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198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000元。2000年,它超过了1万元。2015年突破5万元;2018年,它达到了67990元,是1955年的316倍。

今天,没有人关心什么是“大项目”以及在他们自己家里有多少“大项目”,更不用说故意比较它们了。那些曾经与时代命运息息相关的旧物件,如今已成为一堆旧纸上的墨迹,刻下了几代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