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记吴浩青院士:中国“锂离子电池之父”
北深红色
目前,每个人都必须处理锂电池——小型电池包括手机、iPad、相机电池,大型电池如电动汽车。虽然用锂电池代替镍氢电池的历史不长,但它已经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事实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锂电池的基础理论研究就已经开始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吴教授在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研究成果,比日本学者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第一篇关于锂电池的文章整整早了10年。2014年是吴的100岁生日。作为化学教育家和中国电化学的奠基人之一,吴被誉为中国“锂离子电池之父”。
金钱不是第一位的
吴于1914年4月22日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丁蜀镇农村。我父亲是一名私立学校的老师。从小,他就跟着父亲摇头背诵文章。教书育人的理想也在不经意间扎根于心底。
然而,这个理想已经成为一个愿望,更不用说因为他的父亲英年早逝。当吴5岁的时候,他的父亲突然患了一场重病,不久就去世了。留下吴的母亲独自抚养她的妹妹和吴。虽然家里很穷,吴的母亲甚至不能读书,但她坚持要把吴训练成一个成年人,甚至让她18岁的女儿早点结婚。无论如何,吴一定要研究的。
虽然年轻,吴深深理解母亲对他的厚望。他学习越来越努力,多次跳级以降低学费:小学毕业后,他直接进入初中二年级。初中直接进入高中只花了一年时间,就被著名的苏州中学录取了。
苏州是繁荣和美丽的,但吴没有时间欣赏它。在巩固初中知识的同时,他们也在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准备。最后,她以优异的成绩被浙江大学录取。
依靠亲戚朋友的支持和勤工俭学,吴读了四年大学,毕业时拿到了一张漂亮的成绩单。周厚福董事长非常欣赏这位聪明勤奋的弟子,向他推荐了三份工作:在防空学校做化学教员;在扬州中学当老师;留在浙江大学当助教。
在这三份工作中,助理的工资最低,只有前两份工作的一半。如果你不能在五年内升到讲师的位置,你将不得不自动辞职。尽管负债累累,急需用钱,吴还是选择了当助教。
这是他一生中至关重要的选择。吴回忆起自己活着的时候,说:“当时我需要多少钱啊!但毕竟,这不是我孜孜以求的初衷。虽然这三份工作都能教会我所学,但前两份只能满足我一半的愿望,而且缺乏进一步研究的条件。助教的工作可以满足我成为一名大学教授的终身抱负。”
他终于用实际行动“呼喊”出了埋藏在心中多年的梦想,走上了自己向往的教学和科研之路。
《铁面包青天》
所有上过吴课的学生都知道他是个“硬汉”,想蒙混过关是绝对不可能的。至于吴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一个故事已经广为流传。
吴是化学专业最难的物理化学课题的长期讲师。物理化学是一门充满“蝌蚪”的课,但吴把它做得非常简单易懂。如果有著名教师的优秀课程,就没有人能够竞争。有同学评论说:“吴老师的课堂风格高雅,节奏优美,描述了科学世界中人类面临的各种复杂问题。它详细而神秘。”
但是理解并不意味着你能顺利通过考试。吴在一次学生考试中得了59.8分。学生自己回去检查,发现分数没有错误,所以他没有提出任何异议。相差0.2分,这门课必须重考。
吴的学生、复旦大学化学教授余爱水至今仍记得,当他和老师一起读博士学位时,他的一个成绩一直很好的同学在电极过程动力学期末考试中只拿了一个C。因为他想申请出国,学生吴向求情,希望能提高自己的分数。吴直接拒绝了,但表示他可以重考。严石培养高年级学生,这个学生现在活跃在美国尖端化学研究的前沿。
即使在吴去世前的几年,仍然坚持铁律“中考必须重修”。丙不是失败,但在吴看来丙不是失败,必须重建。
儿童教育也是如此。他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这四个孩子和孙子有不同的职业,包括教师、医生、检察官和公务员。我的儿子吴全曾说:“我父亲对我最大的影响是两个字:认真和诚实。他不在乎我们做什么。他关心我们的表现。”
《不朽的园丁》
吴一直喜欢做实验,甚至养成了睡在实验床上的习惯。晚上做实验已经太晚了,所以我根本没有回家。这种习惯源于他在1955年负责建立的中国大学的第一个电化学实验室。实验室周围是铜网屏蔽电子干扰,甚至连门都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由于资金有限,实验室很小,人们长时间呆在里面很不舒服。
但是吴对非常珍惜。为了记录数据,他整晚呆在实验室里。我买了一个闹钟,并把它放在床上。半夜闹钟一响,我就起床去摸实验室记录数据。
在晚年,吴变得越来越喜欢烹饪和种花,因为他害怕他的手不能颤抖,不能做实验。他更加注重锻炼自己的灵活性。
吴有一个特别的头衔。他被复旦大学九原(9号宿舍)的邻居称为“不朽的园丁”。
90多岁的时候,吴会在院子里低头种腊梅,移植樟脑。今天,尽管园丁已经不在了,腊梅依然芬芳,樟脑也欣欣向荣。
吴经常把教书比作园艺。他说:“种树就像培养学生。一个人必须先打下良好的基础,才能成为有用的人。”经过70多年的教学,吴培养了近50名研究生,其中许多人已经是中国科学院院士。2010年7月18日,97岁的吴在亲人和同学的注视下去世。复旦大学化学系的师生连夜砍倒2000只纸鹤,悬挂在学校总部的化学西楼前,怀念这位和蔼可亲、可敬的老人。
《中国科学新闻》(第11版,2014年6月27日)
上一篇:释本如简介及代表作